一种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装置及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29414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装置及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科技的不断发展,便捷的移动通讯设备让人们的沟通更加方便。当前主流的移动终端都支持触屏操作,其中很多移动终端采用电容屏,用户通过在触屏上划动或点击来接听或者挂断电话。这种触屏操作方式虽然比较方便、直观,但存在容易产生误操作的问题。例如,当用户将移动终端放在口袋中,由于衣服的摩擦、挤压等改变终端触屏的电容变化,导致误接,并且造成来电方因不清楚情况多次拨打,给用户造成不便。

为了防止这种误操作,现有技术中采用给终端加设外壳防止触屏与身体之间产生电容感应导致的误操作,但是需要额外的硬件成本;或者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终端与用户身体紧贴,将手机设置为屏蔽触屏的状态,这种方式仍然会存在来电方因不清楚情况而多次拨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能够解决来电方无法获知误接的问题,实现用户电话误接的情况下仍不错过重要信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接听来电;

若判断为接听来电,则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

若检测到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则进入误接来电的预设流程。

其中,所述进入误接来电的预设流程包括:

提醒来电方是否留言;

在确认来电方需要留言时,将来电方的留言进行录音、存储。

其中,所述提醒来电方是否留言包括:向来电方播放预先录制的录音以提醒来电方电话误接,是否留言。

其中,所述将来电方的留言进行录音的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在预定时间内收到来电方对应留言的关键字,若是,则启动录音,否则挂断电话。

其中,所述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的方法包括:

启动传感器检测终端是否紧贴物体;

若所述终端紧贴物体,则收集所述终端周围的音频信号;

将所述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匹配,若匹配,则通话过程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

其中,所述若检测到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后,包括:

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正常通话的预设情景匹配,若匹配,则进入正常通话模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处理误接电话的装置,包括:

来电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听来电;

误接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为接听来电时,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

误接流程模块,用于检测到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时,进入误接来电的预设流程。

其中,所述误接流程模块具体用于提醒来电方是否留言;在确认来电方需要留言时,将来电方的留言进行录音、存储。

其中,所述误接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启动传感器检测终端是否紧贴物体;

若所述终端紧贴物体,则收集所述终端周围的音频信号;

并将所述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匹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通信电路;

存储器,用于存储预置的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

处理器,耦接所述通信电路、所述存储器,用于判断是否接听来电;若判断为接听来电,则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若检测到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则进入误接来电的预设流程。

本发明通过判断接听来电,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自动判断来电是否为误接,并使误接来电进入预设流程,能够解决来电方无法获知误接的问题,实现用户电话误接的情况下仍不错过重要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处理误接电话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移动终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一实施例包括:

s1.判断是否接听来电;

接听来电的终端可以是手机、带有通话功能的平板电脑等。

s2.若判断为接听来电,则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

通话过程可以是接听来电后预定时间内通话的音频信号、环境信号或噪声信号等。

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可以是预定时间内没有检测到关键字的音频信号,并且预定时间内收集到的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功率大小等参数不在某一范围内。

s3.若检测到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则进入误接来电的预设流程。

可选地,预设流程是提醒留言、开启留言以及挂断电话中至少一个等。

本发明通过自动判断来电是否为误接,能够解决来电方无法获知误接的问题,实现用户电话误接的情况下仍不错过重要信息。

参见图2,本发明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另一实施例包括:

s1.判断是否接听来电;

判断是否接听来电的方法可以是预定时间内铃声或震动是否停止,或者通话计时是否开始等。

s21.若判断为接听来电,则启动传感器检测终端是否紧贴物体;

若判断为没有接听来电,则不做任何操作。

传感器可以是距离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等。

s22.若终端紧贴物体,则收集终端周围的音频信号;

若检测到终端没有紧贴物体,则不做任何操作。

可以通过终端上的麦克风收集预定时间内周围的音频信号。

s23.判断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是否匹配;

可选地,预先设置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例如强度小于阈值的音频信号,若终端收集的音频信号也为强度小于阈值的音频,则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匹配,则通话过程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音频信号与预先设置的对应正常通话的录音进行匹配,若不匹配,则通话过程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

可选地,通过“喂”、“你好”等关键字和频率、音量等音频特征进行音频信号的匹配。

s31.若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匹配,则向来电方播放预先录制的录音以提醒来电方电话误接,是否留言;

若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不匹配,则不做任何操作,进行正常通话。

可选地,预先录制的录音包括询问来电方是否需要留言,若需要留言,可使用“ok”、“我要留言”等关键字开启留言,若无需留言可使用“no”、“我不想留言”等关键字结束提示或直接挂断电话。

s32.在确认来电方需要留言时,判断是否在预定时间内收到来电方对应留言的关键字;

s33.若来电方不需要留言,则直接挂断电话。

可选地,对应留言的关键字包括“开始”、“我想说的是”等。

s34.若在预定时间内收到来电方对应留言的关键字,则启动录音;

s35.若未在预定时间内收到来电方对应留言的关键字,则挂断电话。

可选地,开启留言后,若在预定时间,例如10秒内,未收到来电方的语音反馈,则视为无需留言。

可选地,在启动录音后,还可以根据对应结束留言的关键字判断来电方留言是否结束,对应结束留言的关键字包括“结束”、“就这样吧”等。判断来电方留言录音结束后,将留言录音存储至终端,并挂断电话,锁定屏幕,防止其他误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还包括:

s36.在判断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匹配后,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正常通话的预设情景匹配;

可选地,在判断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匹配后,到结束通话前,实时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正常通话的预设情景匹配,并执行后续步骤。

s37.若通话过程与对应正常通话的预设情景匹配,则进入正常通话模式。

若通话过程与对应正常通话的预设情景不匹配,则返回误接流程。

可选地,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正常通话的预设情景匹配方法是收集终端周围的音频信号,将音频信号与对应正常通话的录音匹配。

可选地,通过含有“喂”、“你好”等关键字和频率、音量等音频特征进行音频信号的匹配。

可选地,在结束通话后,向用户发送来电提醒。若来电方留言,则在用户查看来电时直接播放来电方留言;若来电方未留言,则只发送来电提醒。

本发明通过自动判断来电是否为误接,能够让来电方明确电话已误接,并且进行留言,实现用户电话误接的情况下仍不错过重要信息,并且知晓来电方的来意。

参见图3,本发明处理误接电话的装置实施例包括:

来电判断模块10,用于判断是否接听来电;

误接判断模块20,用于判断为接听来电时,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

误接流程模块30,用于检测到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时,进入误接来电的预设流程。

可选地,误接流程模块30具体用于提醒来电方是否留言;在确认来电方需要留言时,将来电方的留言进行录音、存储。

可选地,误接判断模块20具体用于启动传感器检测终端是否紧贴物体;若终端紧贴物体,则收集终端周围的音频信号;并将所述音频信号与对应误接来电的录音匹配。

具体的,各模块的工作过程参见上述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通过自动判断来电是否为误接,能够解决来电方无法获知误接的问题,实现用户电话误接的情况下仍不错过重要信息。

参见图4,本发明终端实施例包括:

通信电路100;

存储器200,用于存储预置的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

处理器300,耦接通信电路100、存储器200,用于判断是否接听来电;若判断为接听来电,则检测通话过程是否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若检测到与对应误接来电的预设情景匹配,则进入误接来电的预设流程。

具体的,各器件的工作过程参见上述处理误接电话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通过自动判断来电是否为误接,能够解决来电方无法获知误接的问题,实现用户电话误接的情况下仍不错过重要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