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组件及设有该吸音组件的扬声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827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吸音组件及设有该吸音组件的扬声器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音组件及设有该吸音组件的扬声器模组。



背景技术:

扬声器模组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部件,用于完成电信号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现有的扬声器模组通常包括外壳,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为了降低模组的F0(谐振频率),提高低频频响,扩展带宽,通常会在后声腔内使用吸音材料,吸音材料可以有效的降低模组的F0,并且使得中频频响曲线更为平滑,是扬声器模组内的一个重要部件。吸音材料在后声腔中起作用的程度与后声腔中吸音材料的填充量、填充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后声腔内尽可能多的填充吸音材料对扬声器模组性能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扬声器模组中普遍使用的吸音材料是吸音棉,随着技术人员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吸音棉的吸音效果已不能满足扬声器模组的性能要求。因此,技术人员将沸石原粉制成吸音颗粒填充到扬声器模组的后声腔,其吸音效果优于吸音棉,目前吸音颗粒在扬声器模组的主要应用方式有三种:

一、将吸音颗粒用网布托壳包裹成封装包,直接放入后声腔中,由于网布的外形不具有可塑性,只能做成扁平状,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吸音颗粒填充最较小。

二、将吸音颗粒装入硬质托壳,托壳一面用网布封住用于透气,由于硬质托壳不具有透气特性,仅通过网布一面进行气流流通,导致吸音颗粒吸音效果减弱;同时托壳本身占用后声腔的体积,对降低F0起到负作用。

三、灌装类设计,在后声腔中利用注塑料围成一定区域,将吸音颗粒填充到此区域,该区域与扬声器单体之间采用网布隔开,此类设计只有网布一面具有透气性,在设计时网布与扬声器单体也需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吸音颗粒填充量较小,且围成该区域的注塑料占用后声腔体积,对降低F0起到负作用。

以上三种方式均存在后声腔利用率低,吸音颗粒吸音效果较差的问题,不能达到产品预期的声学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音组件,此吸音组件可充分利用后声腔的空间,吸音性能好,同时吸音颗粒不易破碎。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此扬声器模组的吸音组件可充分的利用后声腔的空间,中低频性能更好,频带更宽,整体声学性能好。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音组件,包括托壳及封装在所述托壳内的吸音颗粒,所述托壳包括环状的托壳主体,所述托壳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一用于封住所述吸音颗粒的封口件,所述托壳主体的材质为吸音棉,两所述封口件中的第一封口件包括塑料薄片,第二封口件包括网布。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封口件为所述塑料薄片,所述塑料薄片为封闭结构;所述第二封口件为所述网布。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封口件为所述塑料薄片,所述塑料薄片为封闭结构;所述第二封口件包括网布,所述网布靠近所述托壳主体的一侧粘接有环状泡棉,所述泡棉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托壳主体相一致。

作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封口件包括塑料薄片,所述塑料薄片为中部开口的环形塑料薄片,所述环形塑料薄片与所述托壳主体之间粘接有网布;所述第二封口件为所述网布;所述环形塑料薄片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托壳主体相一致。

作为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封口件包括塑料薄片,所述塑料薄片为中部开口的环形塑料薄片,所述环形塑料薄片与所述托壳主体之间粘接有网布;所述第二封口件包括网布,所述网布靠近所述托壳主体的一侧粘接有环状泡棉;所述环形塑料薄片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托壳主体相一致,所述泡棉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托壳主体相一致。

其中,所述托壳主体与两所述封口件之间通过胶水或双面胶粘接为一体。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后声腔内设有吸音组件,所述吸音组件为上述吸音组件。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包括托壳及封装在托壳内的吸音颗粒,托壳包括吸音棉制成的环状托壳主体,托壳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一封口件,两封口件中的第一封口件包括塑料薄片,第二封口件包括网布。采用吸音棉作为吸音组件的托壳主体,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吸音棉本身具有吸音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模组的F0,所占用的后声腔体积得有效的利用,使得吸音组件达到了最佳的吸音效果。

二、吸音棉本身具有透气性,整个托壳可以多面透气,吸音颗粒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更大,吸音效果更好。

三、第一封口件包括硬质的塑料薄片,可以有效的防止吸音棉变形,避免了内部的吸音颗粒因受到挤压而破碎,保证了吸音颗粒的吸音效果,更有利于降低扬声器模组的F0。

由于网布与托壳主体之间设有泡棉,泡棉能够对网布起到定型作用,有利于提高封口件与托壳主体之间的密封性。

由于本实用新型扬声器模组的后声腔内填充有上述吸音组件,从而其后声腔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模组的中低频性能更好,频带更宽,整体声学性能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及设有该吸音组件的扬声器模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后声腔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及设有该吸音组件的扬声器模组充分的利用了模组的后声腔空间,吸音颗粒吸音效果好,中低频性能更好,声学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扬声器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托壳主体,20、吸音颗粒,30a、第二封口件,30b、第二封口件,40a、第一封口件,40b、第一封口件,50、双面胶,60、泡棉、70、环形塑料薄片,80、网布,100、吸音组件,110、外壳,120、后声腔,130、双面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吸音组件,包括托壳,托壳内填充有吸音颗粒20。托壳包括两端开口的环形托壳主体10,托壳主体10的上端开口处结合有第二封口件30a,托壳主体10的下端开口处结合有第一封口件40a。第二封口件30a和第一封口件40a共同将吸音颗粒20封堵在托壳主体10内。

如图1所示,托壳主体10的材质为吸音棉,其与第二封口件30a和第一封口件40a之间通过粘胶结合,粘胶可选用胶水或双面胶,本实施方式优选粘胶为双面胶50,双面胶50使用方便,可提高吸音组件的组装效率。

如图1所示,第一封口件40a包括塑料薄片。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封口件40a为封闭结构的塑料薄片,直接粘接在托壳主体10上;第二封口件30a为网布。本实施方式中塑料薄片的材质可选用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或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但并不限于上述四种材料,本实施方式进一步的优选塑料薄片的材质为PET。

如图1所示,在进行吸音组件组装时,先将第二封口件30a与托壳主体10通过双面胶50粘接为一体,然后填充吸音颗粒20,填满后再将第一封口件40a也通过双面胶50粘接到托壳主体10上。吸音组件在使用时,将第一封口件40a(即包括塑料薄片的封口件)通过双面胶粘接到扬声器模组的外壳上。

本实施方式仅是以附图1所示的吸音组件为例进行阐述吸音组件的结构,而实际应用中吸音组件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因为吸音棉的质地柔软且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故其塑型比较容易,在使用其加工托壳的时候可以根据吸音组件所要填充的后声腔的形状进行制作托壳,从而可以保证吸音组件与其要填充的空间内壁完全贴合,充分的利用后声腔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吸音组件的形状及大小可根据所要填充的后声腔的形状及尺寸定制,其外形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规则形状,也可以是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封口件30b包括网布80,网布80靠近托壳主体10的一侧通过双面胶50粘接有泡棉60,泡棉60为环形结构,且泡棉60的形状和尺寸与托壳主体10的形状和尺寸相一致,泡棉60通过双面胶50与托壳主体10粘接在一起。粘接顺序是先通过双面胶50将网布80与泡棉60粘接为一体,再通过双面胶50将泡棉60与托壳主体10粘接在一起。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封口件40b包括塑料薄片,本实施方式中塑料薄片为中部开口的环形塑料薄片70,环形塑料薄片70与托壳主体10之间通过双面胶50粘接有网布80,环形塑料薄片70的形状和尺寸与托壳主体10的形状和尺寸相一致。第二封口件30a为网布。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封口件30b包括网布80,网布80靠近托壳主体10的一侧通过双面胶50粘接有泡棉60,泡棉60为环形结构,且泡棉60的形状和尺寸与托壳主体10的形状和尺寸相一致,泡棉60通过双面胶50与托壳主体10粘接在一起。粘接顺序是先通过双面胶50将网布80与泡棉60粘接为一体,再通过双面胶50将泡棉60与托壳主体10粘接在一起。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外壳110,外壳110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图中未示出),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为前声腔(图中未示出)和后声腔120两个腔体,后声腔120内设有吸音组件100,吸音组件100为实施例一至四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吸音组件。

如图5所示,吸音组件100与外壳110之间通过双面胶130进行粘接,粘接方式有两种:

一、双面胶130直接粘附在吸音组件100上形成背胶,将带背胶的吸音组件100粘接到外壳110上;

二、先将双面胶130粘附在外壳110上,再将吸音组件100粘接到双面胶130上。

附图5中的吸音组件是以实施例二所述的吸音组件为例进行绘制的,关于吸音组件为实施例一、三和四所述的吸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技术人员可参考图1、图3、图4和图5进行绘制,在此不再一一给出。另吸音组件设置在后声腔内的位置及吸音组件的尺寸技术认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图5仅是个示意。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吸音棉作为吸音组件的托壳主体,同时在托壳主体底部粘接有硬质的塑料薄片,充分的利用了模组后声腔的空间,提高了吸音效果,同时吸音颗粒不易破碎,有效的提升了扬声器模组的声学性能。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