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外收扩机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876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外收扩机箱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广播系统的终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外收扩机。



背景技术:

收扩机也叫接收终端,其广泛应用于城镇、农村、部队、机关、学校的广播传输上。收扩机箱体即是起到保护收扩机作用的金属外壳,其一般挂置在电线杆或信号塔上,这样收扩机需要较好的风雨功能。且由于收扩机内部设置的收转器和功放器本身易发热,因此需要良好的散热,通常收扩机的散热选用散热风扇,但是在夏季气温过高时,散热风扇的散热效果不好,反而会在箱体内产生热风,不利于热量散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室外收扩机箱体,以解决现有的箱体的防雨以及散热功能不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具体方案是:提供一种室外收扩机箱体,箱体的两侧板上开设百叶窗,其特征在于:箱体顶部设有太阳能光伏板,所述箱体的两侧板外壁的上下边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侧板成一定夹角且向下倾斜的挡雨板;所述箱体的两侧板上开设有相对应的若干通气孔;

所述箱体底部内设有蓄电池、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散热管、除湿风扇,所述箱体底部外设有冷凝换热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经单片机U1连接一继电器K1的一端,所述除湿风扇与所述继电器K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散热管在箱体底部内呈U型延伸排布,且所述散热管的两端穿过所述箱体底部与所述冷凝换热器连接;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太阳能光伏板、散热风扇及冷凝换热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经单片机U2连接一继电器K2,所述冷凝换热器与所述继电器K2的另一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底部外还设有盖设所述冷凝换热器的底盖,所述底盖的一个侧边与所述箱体底部铰接,所述底盖上设有散热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单片机U1在湿度达到预设的湿度值时,开启除湿风扇进行除湿,单片机U2在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值时,开启冷凝换热器进行降温,因而实现了降温除湿的自动控制。

(2)在箱体的两侧板外壁的上下边沿上分别设有与侧板成一定夹角且向下倾斜的挡雨板,这样挡雨板不仅能防止雨水进入箱体破坏放置在箱体内的收扩机,且能防止雨水破坏冷凝换热器,提高了收扩机及冷凝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板内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蓄电池、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度传感器与除湿风扇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器与冷凝换热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图3及图4中S代表蓄电池8,一种室外收扩机箱体2,箱体2的两侧板上开设百叶窗,箱体2顶部设有太阳能光伏板1,箱体2的两侧板外壁的上下边沿上分别设有与侧板成一定夹角且向下倾斜的挡雨板3;箱体2的两侧板上开设有相对应的若干通气孔5;箱体2底部内设有蓄电池8、温度传感器10、湿度传感器11、散热管9、除湿风扇,箱体2底部外设有冷凝换热器6;湿度传感器11经单片机U1连接一继电器K1的一端,除湿风扇与继电器K1的另一端电连接,散热管9在箱体2底部内呈U型延伸排布,且散热管9的两端穿过箱体2底部与冷凝换热器6连接;蓄电池8与太阳能光伏板1、散热风扇及冷凝换热器6电连接;温度传感器10经单片机U2连接一继电器K2,冷凝换热器6与继电器K2的另一端电连接。

其中,湿度传感器11、单片机U1、继电器K1与除湿风扇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为,湿度传感器11连接到单片机U1的A/D接口,单片机U1的PC0经继电器K1与除湿风扇电连接,同时继电器K1串接在除湿风扇与蓄电池8之间;温度传感器10、单片机U2、冷凝换热器6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为,温度传感器10连接到单片机U2的A/D接口,单片机U2的PC0经继电器K2与冷凝换热器6电连接,同时继电器K2串接在除湿风扇与蓄电池8之间;这样,在湿度达到预设的湿度值时,通过单片机U1控制继电器K1闭合,除湿风扇打开,湿气经由侧板上的通气孔5散出;在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值时,通过单片机U2控制继电器K2闭合,冷凝换热器6打开,开始对散热管9中的水进行冷凝,进而对箱体2内部散热降温。

其中,箱体2底部外还设有盖设冷凝换热器6的底盖7,底盖7的一个侧边与箱体2底部铰接,底盖7上设有散热孔。

本实施例叙述的较为具体和详细,也给出了实施例的一些优选措施,但是,该实施例和优选措施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看到该方案时,做出的其他变形和等同手段的替换,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