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6396发布日期:2018-08-14 18:28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音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



背景技术:

车载音响是指安装在车内的音响系统,该音响系统主要由扬声器、操作台、CD机、功率放大机构、传输机构等构成,为便于用户操作音响设备,操作台会设置于车辆头中控台位置,因而相应的CD机、功率放大机构、传输机构也会设置于中控台。现有技术是将CD机、功率放大机构、传输机构等设备放置在一个壳体内,然后把该壳体统一安装在中控台内。由于中控台内布置了大量的汽车零件,为避免壳体被压变形,壳体需要有较好的强度,即,壳体不能开设过多的散热孔,否则会影响壳体的强度,然而,这无疑限制了壳体的散热效果,以致影响壳体内CD机、功率放大机构、传输机构等配件的运行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度好、散热效果好的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由于第一散热孔分布在上面板的中部,而上面板的最大受力点集中在上面板的边缘,这样就避免了上面板的边缘受力过大而变形的问题,且配件主要安装于壳体内的中部位置,而第一散热孔设于中部位置即能较好地将热量散除。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将第二散热孔开设于靠近后面板且位于侧面板板面上部的1/2处,这样不但为侧面板剩余了与其他车辆部件连接的板面空位,而且还使得第二散热孔的热量在后面板处出来,提高了散热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在底面板开设了第三散热孔,且在底面板上方的设了用于安装配件的支架板,支架板上开有通孔,这样避免了配件压在第三散热孔上,使得配件的热量通过底面板与支架板之间的空间再传输至壳体外,大大提高了壳体内的散热效果;且,底面板上的支撑条支撑着支架,保证了壳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板、后面板与前面板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板与支撑条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面板——1;壳体——2、上面板——21、侧面板——22、底面板——23、后面板——24;第一散热孔——3;第二散热孔——4;第三散热孔——5;支架板——6;通孔——7;支撑条——8、缺口——81;插片——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车载音响用的散热壳体,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安装操作台的前面板1,前面板1的背面连接有壳体2,具体地,壳体2包括上面板21、底面板22、侧面板23和后面板24,具体地,上面板21、底面板22、侧面板24相互拼接以形成壳体2的侧壁,然后上面板21、底面板22、侧面板24三者的一端分别与前面板1的上边沿、下边沿、两侧边沿对应拼接,另一端与后面板24拼接,从而形成了闭合的立方状的壳体2。上面板21设有第一散热孔3,第一散热孔3分布于上面板21的中部,从而保证上面板21的强度和其散热功能。

侧面板22设有第二散热孔4,第二散热孔4靠近后面板24且位于侧面板22板面上部的1/2处,便于保留侧面板22的连接空位和使热量从后面散除,利于散热效果。

如图3所示,底面板23设有第三散热孔5,壳体2内设有用于放置配件且设于底面板23上方的支架板6,支架板6开设有与第三散热孔5对应的通孔7,避免配件压在第三散热孔5上,且能增加散热效果。另外,如图4所示,底面板23设有穿入通孔7并与通孔7的孔边扣接固定的支撑条8,使得支架板6稳定。

本实施例中,第三散热孔5设有六个,六个散热孔呈矩阵排布,使底面板23的散热效果均匀。

本实施例中,第三散热孔5是方形散热孔,以便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底面板23通过切割其板面且将切割的板面向壳体2内折弯以形成第三散热孔5,而该向壳体2内折弯的板面以形成支撑条8,从而能快速形成第三散热孔5和支撑条8,且便于支撑条8穿入通孔7。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条8开设有缺口81,通孔7的孔边顶接于缺口81从而与支撑条8扣接固定,以便快速安装支架板6。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侧面板22与底面板23一体连接,便于安装。

本实施中,如图2所示,上面板21与侧面板22的拼接处设有相互嵌合的插片9,嵌合的插片9通过螺钉来固定连接,另外,上面板21、底面板23、侧面板22与后面板24的拼接处设与后面板24通过螺钉固定的插片9,同样是便于快速组装壳体2。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