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心支片及具有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04745发布日期:2020-03-27 21:0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心支片及具有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定心支片及具有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属于电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超线性扬声器包括:辅助系统、磁路系统和振动系统,磁路系统设置有磁间隙,振动系统包括振膜、与振膜结合在一起的定心支片及音圈,音圈设置于磁间隙内,设置于磁间隙内的音圈内的电流变化使音圈受磁场力作用产生振动,带动振膜振动发声。定心支片是超线性扬声器的基本构件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确保音圈在磁间隙中的正确位置,保持音圈在受力时,振动系统只沿轴向往复运动和提供振动系统作往复运动时的弹力,与振动系统的振膜音圈共同确定扬声器的谐振频率。

超线性微型扬声器能极大的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发声器件的振动幅度。因此其音质,特别是低频音质能得到较大提高。所以超线性微型扬声器需要利用定心支片来代替传统的引线来导通电路,并起到增大振幅和抑制球顶偏振的效果。但定心支片在做可靠性耐久试验时,其内部的压延铜很容易发生金属高周疲劳断裂失效问题。

现有技术中定心支片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多种形状,如图8-图12列举了几种常见定心支片的形状。

定心支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固定部、位于中部位置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接悬臂,第一固定部与辅助系统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与音圈连接,音圈通过定心支片的导电层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通过连接悬臂连接一体设置,连接悬臂包括根部和悬臂本体,根部设置在悬臂本体的两端。

定心支片由绝缘基材层和导电层构成,现有定心支片连接悬臂的中间部分设计为直线型,悬臂的根部刚性大,定心支片在振动时,在相同位移载荷下,悬臂变形主要发生在悬臂根部,悬臂的中间部分参与变形很少,导致根部的折弯处承受应力过大,在振动载荷下,根部容易发生高周应力疲劳,以致定心支片导电层断裂,丧失其导电及支撑效应。

目前,为解决应力过大以致定心支片导电层断裂问题,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采用以下几方面措施:

1、对导电层上的导电线路进行改进,例如专利号“201920168162.4”的专利,将铜层连接悬臂上导电线路的形状设为波浪形,以此分散作用在导电线路上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在导电线路;

2、对导电层的设置方向进行改进,例如专利号“201720881418.7”的专利,将连接臂上的导电层倾斜设置,且将导电层靠近绝缘基材层外侧设置,使得应力仅集中在绝缘基材层上,从而分散导电层上的应力。

3、如专利号“201720878058.5”的专利,增加根部易断裂处绝缘基材层的宽度,将根部易断裂处的绝缘基材层的宽度设计成大于导电层的宽度且导电层靠近绝缘基材层的外侧设置,应力集中在根部的圆弧内侧的绝缘基材层上,从而避免应力集中在导电层上,避免此处的导电层在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纹。

但是对导电层进行改进工艺复杂,无论是将导电线路设为波浪状还是导电层倾斜设置都会耗材较多,增加生产成本,且不能解决应力集中在根部的折弯处的问题;另外在增加根部易断裂处绝缘基材层的宽度除了增加成本外,也是不能解决应力集中在根部的折弯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定心支片及具有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实现以下的发明目的:

解决定心支片在振动时,变形主要发生在根部,中间悬臂本体参与的变形很少的问题,使得定心支片的振动时,悬臂的根部和中间部分都参与变形,降低悬臂根部的应力,提高了定心支片的抗疲劳性能,且生产工艺简单,不需要另外多耗费基材和导电材料,生产成本低。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定心支片,由多个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多层结构或者由多个材料层和胶水层复合而成的多层结构,材料层包括位于中心区域的导电层和位于外表面的基材层;

所述定心支片还包括连接悬臂,连接悬臂包括根部和悬臂本体,所述根部位于悬臂本体的两端,所述悬臂本体上包括切除不等长度的基材层而形成的若干悬臂单元。

进一步的,靠近根部的所述悬臂单元的长度小于远离根部的悬臂单元的长度,所述悬臂单元越远离根部位置其长度越长。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悬臂单元之间的间距不相等,相邻两个所述悬臂单元之间的间距越远离根部位置其间距越大。

进一步的,所述悬臂单元的宽度不相等,所述悬臂单元的宽度越远离根部位置其宽度越窄。

进一步的,两相邻所述悬臂单元从靠近根部位置到远离根部位置其长度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

进一步的,两相邻所述悬臂单元之间的间距从靠近根部位置到远离根部位置其间距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距离根部位置最近的悬臂单元宽度与距离根部位置最远的悬臂单元中心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3,小于等于3/4。

进一步的,靠近根部的所述悬臂单元与根部的距离至少是其长度的2倍。

一种扬声器,包括辅助系统、磁路系统以及振动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及所述振动系统收容固定于所述辅助系统形成的容纳腔内,所述振动系统包括结合在一起的振膜、定心支片及音圈,所述定心支片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定心支片。

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的辅助系统固定连接有定心支片的第一固定部,扬声器的音圈连接有定心支片的第二固定部,扬声器的音圈通过定心支片的导电层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一固定部位于定心支片的最外侧,第二固定部位于定心支片的中部位置,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通过连接悬臂连接一体设置。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定心支片合理设计,在定心支片包裹层的连接悬臂分布构型上,通过在悬臂本体上对基材层进行不等长度的切除形成若干悬臂单元,极大降低了定心支片振动时的应力,并有效提高定心支片的共振频率,防止了共振失效降风险,提高了其抗疲劳性能。

距离根部位置最近的悬臂单元宽度与距离根部位置最远的悬臂单元中心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3,小于等于3/4,防止悬臂本体整体变形太过剧烈,使得应力能够均匀传递。

靠近根部的悬臂单元与根部的距离至少是其长度的2倍,解决靠近根部的悬臂单元距离根部太近会使得定心支片的振动时根部无法参与的问题,有助于振动过程中应力的传递,同时增强根部基材层对根部导电层的保护。

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最大应力最多能够降低为优化前的57%,最少也能够降低为优化前的80%,优化后的定心支片抗疲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4-6中定心支片中基材层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6中定心支片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2中定心支片中连接悬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定心支片中连接悬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中定心支片的应力分布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优化后定心支片的应力分布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6中定心支片中连接悬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图12为本发明背景书中定向支片的形状;

图中,100-基材层,200-胶层,300-导电层,400-基础基材层,1-第一悬臂单元,2-第二悬臂单元,3-第三悬臂单元,4-第四悬臂单元,5-第五悬臂单元,11-第ⅰ悬臂单元,12-第ⅱ悬臂单元,13-第ⅲ悬臂单元,14-第ⅳ悬臂单元,15-第ⅴ悬臂单元,6-第一固定部,7-第二固定部,8-连接悬臂,81-悬臂本体,82-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定心支片,采用多个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多层结构或者由多个材料层和胶水层复合而成的多层结构,材料层包括位于中心区域的导电层和位于外表面的基材层,基材层可以为聚酰亚胺(pi)膜,导电层可以为铜箔,采用辊压工艺将铜箔黏附在涂有胶黏剂的聚酰亚胺膜上,或者不使用胶黏剂直接在聚酰亚胺膜上生成铜箔。

所述基材层并不限于上述的聚酰亚胺膜,还可以选用除聚酰亚胺之外的其他高分子材料膜,而导电层也不限于上述的铜箔,还可以是其他的金属层或者石墨烯导电层等。

以所述定心支片是六层的层状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别是位于中心区域的导电层300和基础基材层400,基础基材层400位于导电层300的下方,导电层300的上方和基础基材层400的下方均依次设有一胶层200和一基材层100。

所述基础基材层400的厚度相比比基材层100厚度要薄,材料可以选用聚酰亚胺(pi)膜,还可以选用除聚酰亚胺之外的其他高分子材料膜。

如图8和图3所示,定心支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固定部6、位于中部位置的第二固定部7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6与第二固定部7的连接悬臂8,第一固定部6与扬声器的辅助系统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7与扬声器的音圈连接,扬声器的音圈通过定心支片的导电层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一固定部6与第二固定部7通过连接悬臂8连接一体设置,连接悬臂8包括根部82和悬臂本体81,根部82位于悬臂本体81的两端,根部82为圆弧状,悬臂本体81的两端的根部82分别延伸连接第一固定部6与第二固定部7。

所述悬臂本体81上切除不等长度的基材层,使得基材层的悬臂本体上形成了若干相互之间不连续的悬臂单元83。

所述悬臂单元83是切除不等长度的基材层后在悬臂本体81上形成的间隙。

靠近根部82的悬臂单元83的长度小于远离根部82的悬臂单元83的长度,悬臂单元83越远离根部82位置其长度越长。

相邻两个悬臂单元83之间的间距不相等,两相邻悬臂单元83之间的间距越远离根部82位置其间距越大。

所述悬臂单元83的宽度不相等,悬臂单元83的宽度越远离根部82位置其宽度越窄。

所述基材层的悬臂本体呈节状悬臂单元分布,在力学上具有较强的抗弯折性,在定心支片发生变形时,每个悬臂单元都参与,以此来降低悬臂根部的应力,并将金属铜放置在层状结构的中心区域,能够使其在发生弯曲变形时应力最小,而布置在外侧的基材层能够有效保护内部铜,因此其能承受较大的变形。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悬臂单元83的数量为5个,即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设有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第一悬臂单元1和第五悬臂单元5靠近基材层的根部82,第三悬臂单元3位于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的中间,第二悬臂单元2位于第一悬臂单元1和第三悬臂单元3之间,第四悬臂单元4位于第五悬臂单元5与第三悬臂单元3之间。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相对悬臂本体8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的形状是梯形,第三悬臂单元3的形状是相对悬臂本体8的中心线对称的两端宽中间窄的形状。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和第五悬臂单元5的长度l5相同,第二悬臂单元2的长度l2和第四悬臂单元4的长度l4相同,第二悬臂单元2的长度l2和第四悬臂单元4的长度l4是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的2倍,第三悬臂单元3的长度l3是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的4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长度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与第二悬臂单元2之间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2倍,第二悬臂单元2与第三悬臂单元3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第五悬臂单元5与第四悬臂单元4之间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2倍,第四悬臂单元4与第三悬臂单元3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之间的间距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间距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大。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和第五悬臂单元5与根部82的距离至少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l1的2倍。

所述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3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2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8倍,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1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10倍。

所述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宽度d4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1的比值是2/3。

由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与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之间形成等腰梯形的形状,根据等腰梯形中高度与上下两边的宽度差比值是相同的,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3=d1-s2*(d1-d4)/s3=11/15d1,即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3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d1的比值为11/15。

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2=d1-s1*(d1-d4)/s3=9/10d1,即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2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d1的比值为9/10。

所述第四悬臂单元4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5与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2相同,第五悬臂单元5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6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1相同。

如图5和图6所示,分别对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及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的应力范围是16.60mpa-232.46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232.46mpa,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9.47mpa-132.52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132.52mpa。

本发明所述的定心支片结构通过在悬臂本体上基材层的不等长度的切除,使悬臂本体中间的刚性降低,从悬臂本体中间位置到悬臂的根部,刚性逐渐增大,从而在变形的时候,整条悬臂都参与变形,因此降低了根部的变形和应力。

以上所述的对定心支片的结构改进可适用于任意形状的定心支片,如图8-图12中形状的定心支片都可适用。

一种具有定心支片的扬声器,包括辅助系统、磁路系统和振动系统,磁路系统设置有磁间隙,振动系统包括振膜、与振膜结合在一起的定心支片及音圈,音圈设置于磁间隙内,设置于磁间隙内的音圈内的电流变化使音圈受磁场力作用产生振动,带动振膜振动发声。定心支片的作用主要是确保音圈在磁间隙中的正确位置,保持音圈在受力时,振动系统只沿轴向往复运动和提供振动系统作往复运动时的弹力,与振动系统的振膜音圈共同确定扬声器的谐振频率。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内容已在实施例1中进行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相对实施例1,本实施例修改如下: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相对悬臂本体8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的形状是梯形,第三悬臂单元3的形状是相对悬臂本体8的中心线对称的两端宽中间窄的形状。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和第五悬臂单元5的长度l5相同,第二悬臂单元2的长度l2和第四悬臂单元4的长度l4相同,第二悬臂单元2的长度l2和第四悬臂单元4的长度l4是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的2倍,第三悬臂单元3的长度l3是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的4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长度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与第二悬臂单元2之间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2倍,第二悬臂单元2与第三悬臂单元3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第五悬臂单元5与第四悬臂单元4之间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2倍,第四悬臂单元4与第三悬臂单元3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之间的间距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间距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大。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和第五悬臂单元5与根部82的距离至少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l1的2倍。

所述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3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2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8倍,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1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10倍。

所述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宽度d4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1的比值是3/4。

由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与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之间形成等腰梯形的形状,根据等腰梯形中高度与上下两边的宽度差比值是相同的,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3=d1-s2*(d1-d4)/s3=4/5d1,即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3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d1的比值为4/5。

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2=d1-s1*(d1-d4)/s3=37/40d1,即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2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d1的比值为37/40。

所述第四悬臂单元4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5与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2相同,第五悬臂单元5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6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1相同。

对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及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6.60mpa-232.46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232.46mpa,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9.86mpa-139.41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139.41mpa。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内容已在实施例1中进行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相对实施例1,本实施例修改如下: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相对悬臂本体的中心线不呈对称分布。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的形状是梯形,第三悬臂单元3的形状是相对悬臂本体8的中心线对称的两端宽中间窄的形状。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和第五悬臂单元5的长度l5相同,第二悬臂单元2的长度l2和第四悬臂单元4的长度l4相同,第二悬臂单元2的长度l2和第四悬臂单元4的长度l4是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的2倍,第三悬臂单元3的长度l3是第一悬臂单元1的长度l1的4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第二悬臂单元2、第三悬臂单元3、第四悬臂单元4和第五悬臂单元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长度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与第二悬臂单元2之间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2倍,第二悬臂单元2与第三悬臂单元3的间距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

所述第五悬臂单元5与第四悬臂单元4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悬臂单元1与第二悬臂单元2之间的间距,第四悬臂单元4与第三悬臂单元3的间距小于第二悬臂单元2与第三悬臂单元3的间距。

所述第一悬臂单元1和第五悬臂单元5与根部82的距离至少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l1的2倍,第五悬臂单元5与根部82的距离大于第一悬臂单元1与根部82的距离。

所述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3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3倍,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2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8倍,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1是第一悬臂单元1长度的10倍。

所述第四悬臂单元4靠近根部端与第五悬臂单元5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6小于s3,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与第五悬臂单元5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5小于s2,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与第五悬臂单元5靠近根部端之间的距离s4小于s3。

所述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宽度d4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1的比值是2/3。

由于第一悬臂单元1靠近根部端与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之间形成等腰梯形的形状,根据等腰梯形中高度与上下两边的宽度差比值是相同的,第三悬臂单元3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3=d1-s2*(d1-d4)/s3=11/15d1,第二悬臂单元2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2=d1-s1*(d1-d4)/s3=9/10d1。

所述第三悬臂单元3中心宽度d4与第五悬臂单元5靠近根部端的宽度d6的比值为3/4。

对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及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6.60mpa-232.46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232.46mpa,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0.24mpa-145.13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145.13mpa。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内容已在实施例1中进行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相对实施例1,本实施例修改如下: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悬臂单元83的数量为5个,即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设有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ⅴ悬臂单元15靠近基材层的根部82,第ⅲ悬臂单元13位于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的中间,第ⅱ悬臂单元12位于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ⅲ悬臂单元13之间,第ⅳ悬臂单元14位于第ⅴ悬臂单元15与第ⅲ悬臂单元13之间。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的形状是矩形,其相对悬臂本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和第ⅴ悬臂单元15的长度l5相同,第ⅱ悬臂单元12的长度l2和第ⅳ悬臂单元14的长度l4相同,第ⅱ悬臂单元12的长度l2和第ⅳ悬臂单元14的长度l4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2倍,第ⅲ悬臂单元13的长度l3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4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长度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与第ⅱ悬臂单元12之间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2倍,第ⅱ悬臂单元12与第ⅲ悬臂单元13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3倍,第ⅴ悬臂单元15与第ⅳ悬臂单元14之间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2倍,第ⅳ悬臂单元14与第ⅲ悬臂单元13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3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之间的间距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间距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大。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ⅴ悬臂单元15与根部82的距离至少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l1的2倍。

对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及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6.60mpa-232.46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232.46mpa,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1.03mpa-152.37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152.37mpa。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内容已在实施例1中进行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相对实施例1,本实施例修改如下: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悬臂单元83的数量为5个,即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设有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ⅴ悬臂单元15靠近基材层的根部82,第ⅲ悬臂单元13位于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的中间,第ⅱ悬臂单元12位于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ⅲ悬臂单元13之间,第ⅳ悬臂单元14位于第ⅴ悬臂单元15与第ⅲ悬臂单元13之间。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的形状是矩形,其相对悬臂本体的中心线不呈对称分布。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和第ⅴ悬臂单元15的长度l5相同,第ⅱ悬臂单元12的长度l2和第ⅳ悬臂单元14的长度l4相同,第ⅱ悬臂单元12的长度l2和第ⅳ悬臂单元14的长度l4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2倍,第ⅲ悬臂单元13的长度l3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4倍。

综上所述,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中两相邻悬臂单元从靠近根部82位置到远离根部82位置其长度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与第ⅱ悬臂单元12之间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2倍,第ⅱ悬臂单元12与第ⅲ悬臂单元13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3倍,第ⅴ悬臂单元15与第ⅳ悬臂单元14之间的间距与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相等,第ⅳ悬臂单元14与第ⅲ悬臂单元13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4倍。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ⅴ悬臂单元15与根部82的距离至少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l1的2倍。

对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及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6.60mpa-232.46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232.46mpa,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2.83mpa-173.69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173.69mpa。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内容已在实施例1中进行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相对实施例1,本实施例修改如下: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悬臂单元83的数量为5个,即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上设有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ⅴ悬臂单元15靠近基材层的根部82,第ⅲ悬臂单元13位于基材层的悬臂本体81的中间,第ⅱ悬臂单元12位于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ⅲ悬臂单元13之间,第ⅳ悬臂单元14位于第ⅴ悬臂单元15与第ⅲ悬臂单元13之间。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第ⅱ悬臂单元12、第ⅲ悬臂单元13、第ⅳ悬臂单元14和第ⅴ悬臂单元15的形状是矩形,其相对悬臂本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所述第ⅱ悬臂单元12的长度l2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2倍,第ⅲ悬臂单元13的长度l3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4倍,第ⅳ悬臂单元14的长度l4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3倍,第ⅴ悬臂单元15的长度l5是第ⅰ悬臂单元11的长度l1的1.5倍。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与第ⅱ悬臂单元12之间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2倍,第ⅱ悬臂单元12与第ⅲ悬臂单元13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3倍,第ⅴ悬臂单元15与第ⅳ悬臂单元14之间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3倍,第ⅳ悬臂单元14与第ⅲ悬臂单元13的间距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的4倍。

所述第ⅰ悬臂单元11和第ⅴ悬臂单元15与根部82的距离至少是第ⅰ悬臂单元11长度l1的2倍。

对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及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前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6.60mpa-232.46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232.46mpa,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应力范围是13.17mpa-186.58mpa,根部折弯处达到的最大应力是186.58mpa。

综上,由上述实施例1-6可以得出,本发明所述的定心支片结构通过在悬臂本体上基材层的不等长度的切除,使悬臂本体中间的刚性降低,从悬臂本体中间位置到悬臂的根部,刚性逐渐增大,从而在变形的时候,整条悬臂都参与变形,因此降低了根部的变形和应力。

距离根部82位置最近的悬臂单元83宽度与距离根部82位置最远的悬臂单元83中心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3,小于等于3/4,防止悬臂本体整体变形太过剧烈,使得应力能够均匀传递。

靠近根部的悬臂单元与根部的距离至少是其长度的2倍,若靠近根部的悬臂单元距离根部太近会使得定心支片的振动时根部无法参与,影响振动过程中应力的传递,同时会减弱根部基材层对根部导电层的保护。

优化后的定心支片导电层达到最大应力最多能够降低为优化前的57%,最少也能够降低为优化前的80%,优化后的定心支片抗疲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两相邻悬臂单元从靠近根部位置到远离根部位置其长度、两相邻悬臂单元之间的间距除了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也可按照等比数列的规律逐渐增长,其他增长的函数数列同样适用于本发明,在此不做一一列举。

本发明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