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挠性排线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3062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挠性排线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布线设计可防止可相对枢转的两本体间的挠性排线扭曲破坏的具有挠性排线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挠性排线除用于如计算机内部两电子组件的电讯传输外,近年来随笔记型计算机、掌上型电子辞典、掀盖式手机等具有可相对枢转的两本体的电子设备设计大为盛行,挠性排线亦普遍应用于该两本体间的数据传输。如图1、2所示美国第5,548,478号发明专利,即揭示一种具有可滑动显示部的笔记型计算机,其主要包括一基部(即主机)91、一活动组接于基部91的显示部92,及供基部91及显示部92间电讯连接的挠性排线93。显示部92底部左右两侧向外凸伸一对枢杆921,以对应滑设于主机91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开设的一对滑槽911,借此使显示部92除可相对主机91枢转以改变观视角度外,更可依使用者需求令显示部92相对主机91前后滑动而调整位置,以获得一最佳观视距离。尤其如图2所示,当显示部921滑动至最前端位置后,并可进一步向后盖合于基部1上表面,而配合一触控笔(stylus)94作为一平板计算机(tabletPC)使用。但是,于上述显示部92枢转过程中,若无适当理线设计的导引排配,挠性排线93极可能随显示部92的枢转而不当扭曲破坏,因此影响其电讯传输的功能。再者,即如图中所明示,挠性排线93沿基部91上表面中央位置前后延伸的设计,将导致位于挠性排线93下方的基部91表面无法供输入装置或其它使用者操作接口构件设置,因此明显地限制了基部91表面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与现今个人化电子通讯数字产品追求高度体积空间利用效率的设计原则明显相违。
实用新型内容是故,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止挠性排线于两本体相对枢转过程中扭曲破坏的具挠性排线理线设计的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缩减挠性排线收容空间的具挠性排线理线设计的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高度本体表面排配利用效率的具挠性排线理线设计的电子设备。于是,本实用新型具挠性排线理线设计的电子设备,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枢接座、一第二本体及一挠性排线。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壳体及至少一容置于第一壳体内部的电子组件,第一壳体并设有一第一开孔;第一枢接座则接设于第一壳体的一端而具有一枢接杆;第二本体具有一枢接于枢接杆的第二壳体及至少一设置于第二壳体的电子组件,而可相对第一本体枢转,第二壳体还设有一第二开孔;挠性排线则具有一连接第一壳体内一特定电子组件的第一端、一自第一端延伸并依序穿过第一及第二开孔的穿越段、一自穿越段延伸并沿枢接杆外缘环绕的环绕段,及一自环绕段延伸而连接第二本体的一特定电子组件的第二端,从而通过该挠性排线提供第一及第二本体间的电讯连接。图1为具有可滑动显示部的传统笔记型计算机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其中虚线显示该显示部相对基部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的状态;图2为图1中的笔记型计算机另一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其中该显示部滑动至该基部最前端后盖合于该基部,以作为平板计算机使用;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挠性排线理线设计的电子设备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图4为较佳实施例后端的前视示意图,以说明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一枢接座、第三本体及挠性排线间的组接关系;图5为该较佳实施例的部分构件立体示意图,以说明该挠性排线的延伸路径;图6为图5中的部分构件自另一视角所得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与图3类似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其中该第三本体滑动至该第一本体最前端;及图8为与图7类似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其中该第三本体进一步盖合于该第一本体,以作为一平板计算机使用。其中,附图标记有1第一本体;2第一枢接座;3第二枢接座;4第二本体;5第三本体;6挠性排线;11第一壳体;111前端;112后端;113、114侧边;115键盘;116指标器;117第一开孔;118开槽;12电连接器;21本体;22滑块;23枢接杆;24外罩;41第二壳体;42电连接器;411横杆部;412夹持部;413枢接孔;51第三壳体;52显示屏;61第一端;62穿越段;63环绕段;64第二端;21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从以下配合附图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明白。首先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挠性排线理线设计的电子设备较佳实施例,系以一结合笔记型计算机及平板计算机(tabletPC)操作功能的便携式计算机为例,主要包括一第一本体1、一第一枢接座2、一第二枢接座3、一第二本体4、一第三本体5及一挠性排线6。然而,于其它变化例中,本实用新型亦可应用于如掀盖式手机、掌上型电子辞典及其它具有两相互枢接本体的电子设备,而不限于本实例所举型式。第一本体1主要具有一第一壳体11,一电连接器12及如硬盘机、适配卡等其它容置于第一壳体11内部的多个电子组件(图未示)。第一壳体11具有一前端111、一后端112及位于该前、后端111、112间左、右侧的两相反侧边113、114,而于第一壳体11上表面设有一键盘115及一指针器116等输入装置。第一壳体11其中一侧边114并沿前后方向开设一供挠性排线6穿设的第一开孔117,两侧边114、113并沿前后方向开设一各供第一及第二枢接座2、3滑设的开槽(图中仅示出设于侧边114的开槽118),其细节容后详述。第一及第二枢接座2、3的构造实质相同,而分别对称滑设于第一壳体11两侧边114、113。如图4至6所示,以第一枢接座2为例,其主要包含一本体21、一自本体21下侧内缘向内凸伸的矩形滑块22、一自本体21上侧内缘向内凸伸的枢接杆23,及一包覆本体21而具外观美化作用的外罩24。通过滑块22滑设于第一壳体11侧边114的对应开槽118,可供第一枢接座2沿该侧边114于图3及图7所示不同位置间前后滑动,枢接杆23则供第二本体4的对应侧边枢设。如图3、4所示,第二本体4整体略呈一U字形,而主要具有一第二壳体41及一固定于第二壳体41的电连接器42。第二壳体41主要包含一水平延伸的横杆部411,及自横杆部411左、右两相反端向上凸伸的一对夹持部412,而通过横杆部411左、右两端的各一枢接孔413(亦即第二开孔),以分别枢设于第二及第一枢接座3、2。横杆部411及两夹持部412间共同界定一供第三本体5承载固持的承载空间,使第三本体5得以可分离方式组接于第二本体4上侧,亦即第二本体4主要作为第三本体5的一承座。横杆部411上缘特定处供上述电连接器42固设,用以于第三本体5组接于第二本体4之际,通过电连接器42与第三本体5对应的另一电连接器(图未示)机械及电性连接,以于第二及第三本体4、5间传递电信号。第二本体4上特定处另设有用以保持第三本体5稳定固持于第二本体4的必要扣持构件(图未示),由于其非本案重点,故于此不另详述。本实施例中第三本体5具有一第三壳体51、一设于第三壳体51中央的液晶显示屏52,及容置于第三壳体51内部如主机板、中央处理器、记忆卡及硬盘等复数电子组件(图未示)。于图3所示第三本体5位于第一本体1后端112状态下,可配合键盘115及指针器116而作为一般笔记型计算机使用;而当第三本体5进一步相对第一本体1向前滑动,而至图7所示一最前端位置后,再如图8所示向后盖合于第一本体1上表面,即可作为一平板计算机使用,亦即显示屏52同时具有触控面板(touchpanel)功能。此外,当第三本体5脱离第二本体4后,第三本体5本身亦可作为一功能完整独立的平板计算机使用,而无需与第一本体1存在任何实体或无线电讯的连接关系。如图3至6所示,挠性排线6可为一挠性电路板(FPC)或其它类似设计,而主要具有一连接电连接器12的第一端61(仅示于图3)、一自第一端61延伸并依序穿过第一及第二开孔117、413的穿越段62、一自穿越段62延伸并沿第一枢接座2的枢接杆23长向外缘环绕的环绕段63,及一自环绕段63延伸而连接至第二本体4的电连接器42的第二端64(仅示于图4),而通过挠性排线6提供第一及第二本体1、4间的电讯连接,并再经电连接器42进一步与第三本体5间构成一电信号传递路径。上述穿越段62通过第一枢接座2的本体21部份,并向下容设于本体21向内凹设的一矩形凹槽211,以获得一初步定位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2大致设于第一壳体11的侧边114略内侧长度中央处,使第一枢接座2于分别滑动至第一本体1的最前端或后端两位置下,距离电连接器12的距离皆大致相同,借此使挠性排线6为配合第一枢接座2的滑动相对所需长度可减至最短。借由上述构造,当第二本体4经由第一枢接座2而相对第一本体1枢转之际,由于挠性排线6的环绕段63适环绕于枢接杆23外缘而获得一布线机制,故不致因第二本体4的转动而相对不当扭曲或破坏。反言的,亦因挠性排线6是以其环绕段63紧贴环绕于枢接杆23,对第二本体4而言可以枢接孔413同时容置枢接杆23及挠性排线6,而无需为容置挠性排线6而提供额外的相当空间。再者,挠性排线6前后延伸于第一壳体11的侧边114处内侧的设计,并可将挠性排线6的存在对第一壳体11内部或上表面设置其它输入装置或操作接口的影响降至最低,使第一壳体11整体空间保有高度的排配利用效率。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申请权利一切要求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如将传动带及惰轮作数量或组合配置上的改变置换,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挠性排线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壳体及至少一容置于该第一壳体内部的电子组件,该第一壳体设有一第一开孔;一第一枢接座,接设于该第一壳体的一端并具有一枢接杆;一第二本体,具有一枢接于该枢接杆的第二壳体及至少一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电子组件,该第二本体可相对该第一本体枢转,该第二壳体设有一第二开孔,该挠性排线具有一连接该第一壳体内一电子组件的第一端、一自该第一端延伸并依序穿过该第一及第二开孔的穿越段、一自该穿越段延伸并沿该枢接杆外缘环绕的环绕段,及一自该环绕段延伸而连接该第二本体的一电子组件的第二端,通过该挠性排线提供该第一及第二本体间的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以可分离方式组接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三本体,该挠性排线第二端所连接的该电子组件为一可与该第三本体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为一便携式计算机,该第一本体具有一键盘。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本体具有一具触控功能的显示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为一供该第三本体承载的承座。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与该第一枢接座分别接设于该第一壳体两相反侧的第二枢接座,该第二枢接座具有一供该第二壳体枢接的枢接杆。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及第二枢接座可同步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两相反侧对应部位。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挠性排线收容于该第一壳体内部的部份,位于该第一壳体供该第一枢接座滑动设置的这一侧的内侧。专利摘要一种具有挠性排线的电子设备,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枢接座、一第二本体。其中,该挠性排线具有一连接第一本体的第一壳体内一电子组件的第一端、一自第一端延伸并依序穿过第一及第二本体的第一及第二开孔的穿越段、一自穿越段延伸并沿第一枢接座的一枢接杆外缘环绕的环绕段,及一自环绕段延伸而连接第二本体的一电子组件的第二端,而由该挠性排线提供第一及第二本体间的电讯连接,且通过环绕段环绕于枢接杆外缘,而可避免排线的不当扭曲破坏并缩减排线收容空间。文档编号H05K7/16GK2636599SQ0327285公开日2004年8月25日申请日期2003年7月4日优先权日2003年7月4日发明者阿里夫·马斯卡蒂亚,斯蒂芬·常,埃里克·埃尔金斯,克里斯托弗·弗鲁豪夫申请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