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装置以及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371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信装置以及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架结构,其沿上下具有多层搁板(shelve),所述搁板并列收容多个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本发明特别涉及如下的架结构及采用了该架结构的通信装置,所述架结构形成为通过风扇引起的强制通风对印刷配线基板进行冷却。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信装置构成为沿上下设置多层搁板,该搁板并列收容多个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通信装置设置于基站室内等。该电子部件之中含有发热性的元件,因此,在上下相邻的搁板之间设置风扇等,构成用于冷却的通风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
图17是表示这种现有通信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18是其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9是沿图17的A-A向截面图,箭头表示强制通风引起的空气流向。
如图17所示,通信装置101的结构如下在架102内设置有搁板103,104,105、风扇106,107,108、以及隔热板(heat shield plate)109,110等,所述架102由通过将金属制的薄板部件熔接构成的架体形成。
如图18所示,搁板103~105上分别并列地收容有多个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111、112、113,这些印刷配线基板装配在设置于各搁板的背线板(back wire board)114等上,发挥电功能。
如图19所示,搁板103通过风扇106引起的强制通风被冷却,另一方面,为了使其排热不对配置于正上方的搁板104进行加热,在两个搁板103、104之间配置隔热板109。该隔热板109具有隔板115,该隔板115倾斜地分隔出下部排出路和上部导入路,所述下部排出路用于将例如从搁板103通过风扇106排出的热风排出到背面侧,所述上部导入路用于使大气从前面侧通到搁板104,所述隔热板109配置成覆盖风扇106的上方。于是,若驱动设置于搁板103上部的风扇106,则从下方吸入大气,该冷却风在搁板103内流通,冷却内部的印刷配线基板111。此时,用于冷却的空气在冷却了印刷配线基板111时,因热交换而温度上升,但沿着隔热板109的隔板115向装置背面排出。因此,该温热的空气不会给上方的搁板104、105带来影响。
此外,对于搁板104,也通过风扇107引起的强制通风进行冷却,为了使其排热不对配置于正上方的搁板105进行加热,在两个搁板104、105之间配置隔热板110。并且,从前方向隔热板109的上部导入路吸入大气,该冷却风在搁板104内流通,冷却内部的印刷配线基板112。此时,用于冷却的空气因热交换而温度上升,沿隔热板110的隔板115向装置背面排出。
另外,在搁板105中,通过风扇108引起的强制通风,从前方向隔热板110的上部导入路吸入大气,该冷却风在搁板105内流通,冷却内部的印刷配线基板113。此时,用于冷却的空气因热交换而温度上升,从风扇108送出,从装置的上端开口部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67784号公报发明内容但是,近年来,要求这种通信装置大容量化以及高输出化,伴随于此,所收容的各印刷配线基板的张数也增加,耗电也增大。因此,至今为止,为了确保散热效率,增加设置于架内的风扇数量,或采用外形尺寸大的高效率的风扇,或增加风扇的转速等,以进行对应。
但是,实际上,通信装置的架的尺寸限定为能够设置于规定的设置空间的尺寸,所以不能容易地增加风扇数量或增大风扇尺寸,很难确保冷却性能。而且,若增大风扇的转速,则产生噪声增大这样的其它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其散热效率的架结构、以及能够应用该架结构来提高冷却效率的通信装置。
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如图4所示,在箱状的主体内部沿架2内的上下设置多层搁板7、11、14,其中,所述主体在上下侧具有开口部,这些搁板7、11、14并列收容有多个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10、13、16,在各搁板之间分别配置有风扇,其用于使该风扇正下方的搁板从下部开口部向上部开口部强制通风;以及隔热板9、5,其遮蔽从所述风扇导出的空气被引导到该隔热板正上方的搁板11内部,并且引导该空气的送出,在这样构成的架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架结构具有散热壁20,其配置于与所述隔热板9、5的空气导出口对置的所述架2的侧面,且该散热壁20具有上下延伸的多个散热片22,在相邻的散热片22之间形成槽部,在该槽部和所述搁板7、11、14的侧壁之间形成上下延伸的散热通道23。
在这样的架结构中,利用风扇的驱动而导入到下方的搁板7的下部开口部的空气在通过搁板7的过程中,将印刷配线基板10冷却。此时因其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空气被引导到隔热板9,从其导出口送出到散热壁侧,通过散热片22之间的散热通道23时,进行热交换,而冷却。此时得到冷却的空气从上方的搁板14的下部开口部导入到搁板14内,再次用于冷却该搁板14内的印刷配线基板16。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架结构,用于冷却下方的搁板而温度上升的空气在经由散热通道的过程中被冷却,再次用于冷却上方搁板。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且,将架结构应用于例如通信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提高其冷却性能。并且,增大风扇转速的必要性也减小,还能够避免噪声等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作为本发明的例子表示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和相关的下述说明加以明确。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构成架结构的散热壁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通信装置内部的概要结构、以及强制通风引起的空气流向的说明图。
图5是沿图4的B-B向截面图。
图6是表示为了确认架结构所产生的冷却性能而进行的温度分析的结果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通信装置内部的概要结构、以及强制通风引起的空气流向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为了确认架结构所产生的冷却性能而进行的温度分析的结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构成通信装置的架结构的散热壁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现有的通信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现有的通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沿图17的A-A向截面图。
符号说明1,201,301,401,501通信装置2,302架3,4,6,203搁板单元5,9,205,209隔热板5a,9a,205a,209a隔板5b,9c右侧开口部
5c,9b左侧开口部7,11,14搁板8,12,15风扇单元10,13,16印刷配线基板12a风扇17背线板20,320散热壁22,322,323散热片23散热通道206,210前面开口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架结构应用于通信装置,图1是表示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通信装置1的结构如下在架2的内部从下方依次配置有搁板单元3、搁板单元4、隔热板5以及搁板单元6,所述架2由通过将金属制的薄板部件熔接而构成的框体形成。
如图2所示,搁板单元3通过将如下部件一体组装而构成箱状的搁板7,其上下具有开口部;风扇单元8,其与搁板7的上部开口部对置配置;以及隔热板9,其配置成覆盖风扇单元8的上部。该隔热板9具有隔板9a,该隔板9a将左右侧面开口的箱状的主体内部上下斜分。该隔热板9配置成从风扇单元8的上方覆盖位于该隔热板9的正下方的风扇单元8,防止从该风扇单元8导出的空气直接导入到正上方的搁板11内部。并且,利用该隔板9a的下侧区域形成送出路,该送出路将从下方的搁板7通过风扇单元8导出的空气从该左侧开口部9b送出,而且,利用该上侧区域形成导入路,该导入路对从右侧开口部9c导入的空气进行引导,将空气导入到正上方的搁板11。搁板7上纵置且并列地收容有多个印刷配线基板10,该印刷配线基板10上安装有通信用的电子部件。因此,通过风扇单元8的驱动而从搁板7的下部开口部导入的空气在通过相邻的印刷配线基板10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0冷却。然后,因此时的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从搁板7的上部开口部经由风扇单元8导出到隔热板9。
搁板单元4通过将箱状的搁板11和风扇单元12一体组装来构成,该搁板11的上下具有开口部,该风扇单元12配置成与搁板11的上部开口部对置。搁板11上纵置且并列地收容有多个印刷配线基板13,该印刷配线基板13上安装有通信用的电子部件。风扇单元12由前后2列、左右4列的多个风扇12a构成,从正下方的搁板11的下部开口部向上部开口部强制通风。另外,虽未在该图中示出,上述的风扇单元8也与该风扇单元12相同,由多个风扇构成。
搁板单元6具有与搁板单元4相同的结构,通过将箱状的搁板14和风扇单元15一体组装来构成,该搁板14的上下具有开口部,该风扇单元15配置成与搁板14的上部开口部对置。搁板14上纵置且并列地收容有多个印刷配线基板16,该印刷配线基板16上安装有通信用的电子部件。风扇单元15由多个风扇12a构成。
隔热板5具有与隔热板9相同的结构,该隔热板9与搁板单元3形成一体化,但上下相邻的搁板单元4、6独立构成。即,该隔热板5具有隔板5a,该隔板5a将两侧面开口的箱状的主体内部上下斜分。其倾斜方向与隔热板9的隔板9a相反。该隔热板5配置成从风扇单元12的上方覆盖该隔热板5的正下方的风扇单元12,防止从该风扇单元12导出的空气直接导入正上方的搁板14内部。而且,利用该隔板5a的下侧区域形成送出路,该送出路将从下方的搁板11通过风扇单元12导出的空气从该右侧开口部5b送出,并且,利用该上侧区域形成导入路,该导入路对从左侧开口部5c导入的空气进行引导,将空气导入到正上方的搁板14。通过风扇单元12的驱动而从搁板11的下部开口部导入的空气在通过相邻的印刷配线基板13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3冷却。然后,因此时的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从搁板11的上部开口部经由风扇单元12导出到隔热板5。
各印刷配线基板装配在设置于各搁板上的背线板17等上,发挥电功能。
并且,架2的左右设置有构成通信装置1的侧壁的一对散热壁20,将通信装置1的侧面封闭。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架结构。图3是表示构成该架结构的散热壁的结构的说明图,(A)是其正面图,(B)是平面图,(C)是侧面图。
如图3所示,散热壁20利用热传导性良好的铝材料冲压成型来构成,在长板状的主体21的两侧面,以预定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直线状的散热片22,该散热片22从上端延伸到下端。该散热片22的高度、厚度以及各散热片2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如下能够确保充分与通信装置1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传热面积,且保持较小的通风阻力。
接着,说明通信装置中的通风结构以及利用强制通风的冷却方法。图4是示出通信装置内部的概要结构、以及强制通风引起的空气流向的说明图,图5是沿图4的B-B向截面图。
如图4和图5所示,上述的一对散热壁20安装于架2的侧面,形成通信装置1的左右侧壁。搁板单元3、4、6以及隔热板5配置成被这些散热壁20夹持,隔热板5的右侧开口部5b以及左侧开口部5c、隔热板9的左侧开口部9b以及右侧开口部9c配置成与该散热壁20面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搁板单元3、4、6和各散热壁内侧的散热片22的前端之间的间隔较小地设定为约1mm左右,所以在形成于相邻的各散热片22之间的槽部与各搁板单元的侧壁之间形成沿上下延伸的散热通道23。送出到各搁板单元和各散热壁之间的温热的空气全部都通过该散热通道23引导到上方。
即,如图4中箭头所示,通过风扇单元8的驱动从最下部的搁板7的下部开口部导入的大气通过相邻的印刷配线基板10的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0冷却。而且,因此时的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从搁板7的上部开口部经由风扇单元8导出到隔热板9。该温热的空气被引导到隔热板9的隔板9a,从左侧开口部9b导出,通过散热通道23输送到上方。此时,空气与各散热片22之间进行热交换,空气被冷却。另一方面,在上方,最上部的风扇单元15被驱动,因此,此时得到冷却的空气从隔热板5的左侧开口部5c导入到配置于上方的隔热板5,引导到搁板单元6内。该空气通过搁板14内相邻配置的印刷配线基板16的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6冷却,经由风扇单元15从架2的上部开口部向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该图中虽未特别示出,利用搁板单元4的风扇单元12的驱动而通过右侧的散热通道23导入的大气从隔热板9的右侧开口部9c导入到隔热板9。而且,通过搁板11内相邻配置的印刷配线基板13的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3冷却。另外,因此时的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从搁板11的上部开口部经由风扇单元12导出到隔热板5的下侧区域。该温热的空气被引导到隔热板5的隔板5a,从右侧开口部5b导出到散热通道23,从其上部开口部排出到外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虽未特别示出,但为了将利用左侧的散热通道23冷却的空气可靠地导入到隔热板5的上侧区域,还可以设置导向部,该导向部将例如该散热通道23中的隔热板5的附近分隔,改变通风方向,将该空气引导到隔热板5的左侧开口部5c。并且,为了容易将下方的隔热板9内的温热的空气导出到散热通道23,例如在左侧的散热通道23中的隔热板9的稍微下方设置分隔部,阻止大气从该散热通道23的下端部导入。
同样地为了将从右侧的散热通道23的下端部导入的大气可靠地导入到隔热板9的上侧区域,也可以设置导向部,该导向部例如将该散热通道23中的隔热板9的附近分隔,改变通风方向,将该空气引导到隔热板9的右侧开口部9c。
图6是表示为了确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架结构所产生的冷却性能而进行的温度分析的结果的说明图,示出设置散热通道所产生的散热效果。该图中,在上述的架2上设置散热壁20,用浓淡示出图4所示的通信装置1起动时的装置内的温度分布。
作为分析条件,将装置的耗电设为4479.2W。并且,在各风扇单元上设置8个大小为140×140×51(mm)的风扇,将各风扇的最大风量设为0.105m3/s,将最大静压设为200Pa。此外,对于散热壁20,在图3所示的形状中,将主体21的高度设为1000mm,宽度设为507.5mm,厚度设为10mm,将各散热片22的高度设为40mm,厚度设为12.5mm。相邻的散热片之间的间隔设为27.5mm。
根据该分析,下方的隔热板9的高温部的温度为约68度,相对于此,上方的隔热板5的左侧开口部附近的温度为约64度。也就是说,通过散热通道23所产生的散热效果,空气的温度能够下降约4度,对上方的搁板11内的冷却作用作出贡献。
如上所述,在通信装置1的架结构中,左右设置兼作装置侧壁的散热壁20,形成散热通道23,使用于冷却下方的搁板7内的印刷配线基板10而温度上升的空气经由该散热通道23,从而将空气冷却,再次用于冷却上方的搁板14内的印刷配线基板16。因此,通信装置1中的散热效率提高,能够提高其冷却性能。并且,经由散热通道23使风扇单元8的风扇和风扇单元15的风扇12a处于PUSH-PULL状态,能够提高风扇效率。
其结果,增加冷却用的风扇数量或增大风扇尺寸的必要性减小,能够在有限的设置空间中保持通信装置1的冷却性能。
而且,提高风扇转速等的必要性减少,并且,从风扇产生的声音通过散热通道23时得到衰减,从装置上端部向外部散出,所以能够避免或抑制噪声等问题。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隔热板的结构有所不同之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等,省略其说明。图7是表示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7所示,对于通信装置201,设置于其最下部的搁板单元203的隔热板209、以及设置于搁板单元4、6之间的隔热板205的结构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隔热板9、5的结构有所不同。
如图8所示,隔热板209具有V字型的隔板209a,其用于将隔热板209主体内部的空气流向左右分支。即,利用该隔板209a的下侧区域形成送出路,该送出路将从下方的搁板7通过风扇单元8导出的空气左右分支,分别从左侧开口部9b和右侧开口部9c送出,并且,在上侧区域形成导入路,该导入路从通信装置201的前面开口的前面开口部210导入大气,将该空气导入到正上方的搁板11。
另一方面,隔热板205具有倒V字形的隔板205a,该隔板205a用于从左右取入空气。在该隔热板205的上侧区域形成有导入路,该导入路将经由散热通道冷却的空气分别从右侧开口部5b和左侧开口部5c导入到正上方的搁板14。并且,在隔热板205的下侧区域,从通信装置201的前面开口的前面开口部206排出从该隔热板205的正下方的风扇单元12导出的空气。
接着,说明通信装置中的通风结构以及利用强制通风的冷却方法。图9是表示通信装置内部的概要结构、以及强制通风引起的空气流向的说明图。
在通信装置201的架2的侧面安装有上述的一对散热壁20,搁板单元203、4、6以及隔热板205配置成被这些散热壁20夹持。
而且,如箭头所示,利用风扇单元8的驱动从最下部的搁板7的下部开口部导入的大气通过相邻的印刷配线基板10的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0冷却。而且,因此时的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从搁板7的上部开口部经由风扇单元8导出到隔热板209。该温热的空气被隔热板209的隔板209a左右分支,引导到该隔板209a,从左侧开口部9b和右侧开口部9c的两个开口部导出。此外,分别通过左右散热通道23,输送到上方。此时,空气与各散热片22之间进行热交换,空气被冷却。
另一方面,在上方,最上部的风扇单元15被驱动,所以此时得到冷却的空气分别从隔热板205的左侧开口部5c和右侧开口部5b导入到配置于上方的隔热板205,引导到搁板单元6内。该空气通过搁板14内相邻配置的印刷配线基板16的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6冷却,经由风扇单元15,从架2的上部开口部排出到外部。
另一方面,该图中虽未特别示出,通过搁板单元4的风扇单元12的驱动,从隔热板209的前面开口部210导入的大气被引导到正上方的搁板11,在通过该搁板11内相邻配置的印刷配线基板13的各间隙时,将印刷配线基板13冷却。因此时的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空气经由风扇单元12导出到隔热板205的下侧区域。该温热的空气从隔热板205的前面开口部206排出到外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虽未特别示出,但为了将利用左右散热通道23冷却的空气可靠地导入到隔热板205的上侧区域,还可以设置导向部,该导向部将例如该散热通道23中的隔热板205的附近分隔,改变通风方向,将该空气引导到隔热板205的右侧开口部5b和左侧开口部5c。并且,为了容易将下方的隔热板209内的温热的空气导出到散热通道23,例如在左右的散热通道23中的隔热板209的稍微下方设置分隔部,阻止大气从散热通道23的下端部导入。
图10是表示为了确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架结构所产生的冷却性能而进行的温度分析的结果的说明图,示出设置散热通道所产生的散热效果。该图中,在上述的架2上设置散热壁20,用浓淡示出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1起动时的装置内的温度分布。
另外,分析条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该分析,下方的隔热板209内的温度为约58度,相对于此,上方的隔热板5的左侧开口部附近的温度为约54度。也就是说,通过散热通道23所产生的散热效果,空气的温度能够下降约4度,对上方的搁板11内的冷却作用作出贡献。并且,在隔热板209中,将通风路径分支,左右设置散热部,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空气整体的温度。
如上所述,在通信装置201的架结构中,使用于冷却下方的搁板7内的印刷配线基板10而温度上升的空气经由侧面的散热通道23,从而将空气冷却,再次用于冷却上方的搁板11内的印刷配线基板13。
因此,能够在有限的设置空间中,保持通信装置201的冷却性能,并且,还能够避免噪声等问题。另外,使导入到隔热板209的温热的空气左右分支,利用左右的散热通道23同时进行冷却,所以能够提高通信装置201内的散热效率,并且实现该散热作用的均匀化。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散热壁的结构有所不同之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等,省略其说明。图11是表示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12是表示构成通信装置的架结构的散热壁的结构的说明图,(A)是其外侧侧面图,(B)是正面图,(C)是内侧侧面图。
如图11所示,在架302的左右设置有构成通信装置301的侧壁的一对散热壁320,将通信装置301的侧面封闭。
如图12所示,散热壁320利用铝合金压铸(aluminum die-casting)法成型,在长板状的主体321的外侧侧面(暴露于通信装置301外侧的侧面)以预定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直线状的散热片322,该散热片322从上端延伸到下端。该散热片322的高度、厚度、以及各散热片322之间的间隔设定成能够确保可充分与通信装置301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传热面积。
另一方面,在主体321的内侧侧面(暴露于通信装置301内侧的侧面)上以预定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波形状的散热片323,该散热片323从上端延伸到下端。该散热片323的高度、厚度、以及各散热片323之间的间隔采用与散热片322大致相同的方式设定,但由于是波形状,所以由该散热片323构成的散热通道的流路增长,其散热面积增加。另外,在该图中,散热片323的形状形成为三角波形,但也可以形成为正弦波及其它波形。
在该通信装置301的架结构中,也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通过将散热片323设计成波形状,其散热面积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另外,通过散热通道的空气在该波形状的部分反射,其声音衰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强制通风时的噪声。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未在最上部的搁板单元上设置风扇之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等,省略其说明。图13是表示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401未在设置于隔热板5正上方的最上部的搁板14的上部设置风扇。并列设置于该搁板14内的多个印刷配线基板16利用从左侧的散热通道导入的空气自然冷却(naturally cooling)。这是因为,空气通过狭窄的散热通道时,其流速具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即使不在上方设置风扇,也能够期待一定程度的通风效果。
另外,由于采用这种自然冷却,所以为了将利用左侧的散热通道冷却的空气可靠地导入到隔热板5的上侧区域,优选设置导向部,该导向部将该散热通道中的隔热板5附近分隔,改变通风方向,将该空气引导到隔热板5的左侧开口部5c。
在该通信装置401的架结构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由于省略了最上部的风扇,所以能够相应地压缩装置整体的高度、或将该空间用于其它构成要素。并且,风扇减少,相应地强制通风引起的噪声也降低。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未在最上部的搁板单元上设置风扇之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等,省略其说明。图15是表示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6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501未在设置于隔热板205的正上方的最上部的搁板14的上部设置风扇。在该搁板14内并列设置的多个印刷配线基板16利用从左右的散热通道分别导入的空气自然冷却。
另外,由于采用这种自然冷却,所以为了将利用左右的散热通道的冷却的空气可靠地导入到隔热板205的上侧区域,优选设置导向部,该导向部将该散热通道中的隔热板205附近分隔,改变通风方向,将该空气引导到隔热板205的右侧开口部5b和左侧开口部5c。
在该通信装置501的架结构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由于省略了最上部的风扇,所以能够相应地压缩装置整体的高度、或将该空间用于其它构成要素。并且,风扇减少,相应地强制通风引起的噪声也降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不限于通信装置,只要是用于在内部并列收容多个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的搁板,利用强制通风冷却该搁板的装置,均可应用。
上述说明中简单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多种变形和变更,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出并说明的精确的结构和应用例,对应的所有的变形例和等效物也都属于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所示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架结构,在该架结构中,在箱状的主体内部沿架内的上下侧设置有多层搁板,其中,所述主体在上下侧具有开口部,所述搁板并列收容有多个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在各搁板之间配置有风扇,其用于使该风扇正下方的搁板从下部开口部向上部开口部强制通风;以及隔热板,其遮蔽从所述风扇导出的空气被引导到该隔热板正上方的搁板内部,并且引导该空气的送出,所述架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架结构具有散热壁,该散热壁配置于与所述隔热板的空气导出口对置的所述架的侧面,且该散热壁具有上下延伸的多个散热片,在相邻的散热片之间形成槽部,在该槽部和所述搁板的侧壁之间形成上下延伸的散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将箱状的主体内部斜分的隔板,从而通过该隔板在所述隔板的下侧区域中将从所述风扇导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导出到设置于所述隔热板侧方的所述散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分别设置于所述架的左右侧,所述隔热板配置成在所述通信装置的左右侧中的至少一方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分别设置于所述架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上,所述隔板配置成将从所述风扇导出到所述隔热板的空气分别分支到所述两个散热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的至少是形成于其内侧的散热片形成为沿上下侧延伸的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架结构中,在所述架内的设置于最上部的搁板的上部开口部上未设置有风扇,所述最上部的搁板利用从所述散热通道自然导入的空气对其进行自然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架的配置于上方的隔热板的所述隔板的上侧区域上设置有导入路,该导入路用于导入从该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经由所述散热通道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引导到该隔热板正上方的搁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利用铝合金压铸法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通道上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用于将从所述下方的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送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上方的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
10.一种通信装置,在该通信装置中,在箱状的主体内部沿架内的上下侧设置有多层搁板,其中,所述主体在上下侧具有开口部,所述搁板并列收容有多个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在各搁板之间分别配置有风扇,其用于使该风扇正下方的搁板从下部开口部向上部开口部强制通风;以及隔热板,其遮蔽从所述风扇导出的空气被引导到该隔热板正上方的搁板内部,并且引导该空气的送出,所述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具有散热壁,该散热壁配置于与所述隔热板的空气导出口对置的所述架的侧面,且该散热壁具有上下延伸的多个散热片,在相邻的散热片之间形成槽部,在该槽部和所述搁板的侧壁之间形成上下延伸的散热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将箱状的主体内部斜分的隔板,从而通过该隔板在所述隔板的下侧区域中将从所述风扇导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导出到设置于所述隔热板侧方的所述散热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分别设置于所述架的左右侧,所述隔热板配置成在所述通信装置的左右侧中的至少一方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分别设置于所述架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上,所述隔板配置成将从所述风扇导出到所述隔热板的空气分别分支到所述两个散热壁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的至少是形成于其内侧的散热片形成为沿上下延伸的波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通信装置中,在所述架内的设置于最上部的搁板的上部开口部上未设置有风扇,所述最上部的搁板利用从所述散热通道自然导入的空气对其进行自然冷却。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架的配置于上方的隔热板的所述隔板的上侧区域上设置有导入路,该导入路用于导入从该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经由所述散热通道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引导到该隔热板正上方的搁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利用铝合金压铸法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通道上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用于将从所述下方的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送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上方的隔热板的侧方开口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以及架结构,其中,所述架结构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散热效率,所述通信装置能够应用该架结构来提高冷却效率。在通信装置(1)的架结构中,使用于冷却下方的搁板(7)内的印刷配线基板(10)而温度上升的空气经由侧面的散热通道(23),从而将空气冷却,再次用于冷却上方的搁板(11)内的印刷配线基板。因此,通信装置(1)中的散热效率提高,能够提高其冷却性能。其结果,增加冷却用的风扇数量或增大风扇尺寸的必要性减少,能够在有限的设置空间中保持通信装置(1)的冷却性能。另外,提高风扇转速等的必要性也减小,因此还能够避免噪声等问题。
文档编号H05K7/20GK101061767SQ200480044418
公开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6日
发明者薗部秀树, 平藤一夫, 中川嘉长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