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390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元件(如中央处理器)运行时产生大量热量,而使其本身及系统温度升高,继而导致其运行性能的下降。为确保电子元件能正常运行,通常在电子元件上安装散热装置,排出其所产生的热量。
传统的散热装置一般包括与电子元件接触的一底板、设于底板上的若干散热片以及安装于散热片顶部或一侧的一风扇。电子元件运行产生的热量被底板吸收后,再通过散热片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以冷却电子元件,风扇运行产生气流吹向散热片以加速热量的散失。传统的散热装置为了尽可能增加散热面积以增大散热片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升散热性能,通常会通过增加散热片的排列密度来加大散热装置的总散热面积。然而,增加散热片密度,虽然能够增加总散热面积,却因为散热片的较密结构而使风阻较大,流动气体的大部分能量被较窄的流道所产生的滞流所消耗,导致气流吹不进鳍片组或者流速缓慢,因而热量不能及时被带走致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进而严重影响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若采用较疏的散热片结构,虽然流道较宽空气阻力小,保证了流道的顺畅性,但由于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小,能导出的热量少,仍不能达到冷却电子元件的目的。因此就需要在这疏密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获得总体较佳的散热性能。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针对散热鳍片排列方式改进从而具有较佳散热性能的散热装置。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底板,至少二热管及一散热片组。该散热片组包括若干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之间形成若干气流流道,沿该等气流流道的延伸方向上靠向两端的散热鳍片排列密度小于中间的鳍片排列密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散热装置的气流流道采用两端较疏的鳍片排列结构,使气流更容易地从流道一端进入再从另一端流出,从而保证了流道的顺畅性;流道的中间段采用较密的鳍片排列结构,增加了散热装置散热面积,又在流道两端鳍片排列较疏的情况下不会阻碍气流进出流道,实现了即降低风阻又使散热片与气流有最大的热交换面积,进而有效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散热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散热片组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1中散热片组的上部折边被切除后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散热片组和板体的组合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气流流道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散热装置是用来对中央处理器(图未示)等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图1至图4所示,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底板10、设于底板10上的散热片组30及夹设于底板10与散热片组30之间的二组热管22、26。
底板10是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如铜、铝等制成,其底面与电子元件(图未示)接触以吸收电子元件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第一热管22与第二热管26皆弯曲成U形并呈扁平状,第一热管22包括长度相等的蒸发段222与冷凝段224,第二热管26包括长度不相等的蒸发段262与冷凝段264。于底板10上表面设有与第一、第二热管22、26相匹配的沟槽(未标号),两第一热管22并排设置于底板10上并使其U型开口朝同一方向,第二热管26也并排设置于底板10上,并使其U型开口方向与第一热管22的U型开口方向相反,第一热管22位于第二热管26的两冷凝段264之间。
散热鳍片组30是由不同的第一鳍片305、第二鳍片304及第三鳍片303相互扣合而成。第一、二、三鳍片305、304、303本体的长边分别同向弯折延伸形成折边。第三鳍片303形成折边3031;第二鳍片304形成折边3041;第三鳍片305两端形成较宽折边3051,中间形成较短折边3052。折边3051的宽度等于折边3052、3041的宽度之和,且各折边上相隔延伸二舌片,舌片位置上的折边与本体相交处设有扣孔,每一鳍片的舌片伸入相邻鳍片的扣孔内而使二相邻鳍片相互间隔定位。
散热片组30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底板10上表面并与第一、二热管22、26直接接触。第一、二热管22、26全部埋设于底板10与散热片组30之间,从而可将底板10中部与电子元件接触而吸收的热量快速均布开来。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第一鳍片305平行排列于底板10上,若干第二鳍片304间隔设置于第一鳍片305之间,第二鳍片304沿气流流道延伸方向上的本体尺寸小于第一鳍片305的尺寸,并且它们的中心对称线纵向对齐,从而第二鳍片304两侧缘位于第一鳍片305两侧缘之间。此外,第一、二鳍片304、305交替地平行排列,其中后一第一鳍片305两端部的折边3051与前一第一鳍片305的本体相抵靠,后一第一鳍片305中部的折边3052与位于前后两第一鳍片305之间的第二鳍片304的本体相抵靠,而第二鳍片304的折边3041与前一第一鳍片305的本体相抵靠,从而形成四面闭合,两端开口的主气流流道310,由于第一鳍片较第二鳍片长,沿主气流流道310延伸的方向上靠向两端的鳍片排列较疏,气流流道密度较小;中间段鳍片排列较密,气流流道密度较大。第三鳍片303相互扣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较密的鳍片平行排列结构的附流道320。这些附流道分别位于主流道310的靠向两端的两侧并平行于主流道310。
从上述可见,本实施例中的主流道310是两端疏中间密的结构。两端鳍片排列较疏,空气阻力较小气流容易进入,中间鳍片排列较密,鳍片的散热面积较大。气流从鳍片排列较疏的一端进入,经过发热电子元件正上方的鳍片排列较密的中间段后,再从鳍片排列较疏的另一端流出,从而把热量迅速带走,达到冷却电子元件的目的。附流道320具有较密的鳍片排列结构且位于主流道310两侧,但其流道短,风阻小,可起到辅助散热作用。
图5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的采用散热片组30’及板体40的组合图。该实施例较第一实施例而言,其散热片组30’的各鳍片不设置折边,但其排列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板体40设置于散热片组30’的上下两侧,从而与散热片组30’共同形成四面闭合沿气流流道的方向开口的气流流道。
请参阅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包括相对独立且平行排列的第一鳍片200、第二鳍片100、300。这些第一,二鳍片200、100、300所形成的流道是三段式的,第一鳍片200平行排列形成第一气流流道,第二鳍片100、300分别在第一气流流道的两端口平行排列形成与之相通且平行的第二气流流道,而且第一鳍片排列密度大于第二鳍片的排列密度,从而形成沿气流流道延伸的方向上靠向两端鳍片排列密度小于中间段的气流流道。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若干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之间形成若干气流流道,其特征在于沿该等气流流道的延伸方向上靠向两端的散热鳍片排列密度小于中间的散热鳍片排列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散热鳍片平行排列,沿气流流道延伸的方向上靠向两端的气流流道密度小于中间的气流流道密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散热鳍片包括平行排列的第一鳍片,若干第二鳍片间隔设置于第一鳍片间,第二鳍片沿气流流道的延伸方向上尺寸小于第一鳍片,而第二鳍片两侧缘均位于第一鳍片两侧缘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散热鳍片包括若干第一散热鳍片,该等第一鳍片平行排列形成第一气流流道,若干第二鳍片分别在第一气流流道两端口处平行排列形成与之相通且平衡的第二气流流道,而且第一鳍片排列密度大于第二鳍片排列密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靠近靠向两端部的气流流道两侧排列有若干第三鳍片,该等第三鳍片与第一、第二鳍片平行。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流流道为由鳍片本体及从其上下两边缘弯折延伸的折边形成的四面闭合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括置于鳍片本体两边缘的板体,由鳍片及板体共同组成两端开口四面闭合的气流流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散热鳍片排列于一底板之上,该底板与散热片之间夹设热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嵌置于底板上表面形成的沟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与底板形成一平整表面。
全文摘要
一散热装置,用于冷却电子元件。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底板,至少二导热管及一散热片组。该底板一表面形成与该热管匹配的沟槽,另一表面与电子元件接触。该散热片组垂直排列于底板之上,并由多个相互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组成,形成热源正上方区域的中间段鳍片排列较密、靠向两端鳍片排列较疏的流道结构。热源区域采用较密结构能增加散热面积,而两端较疏结构能降低风阻,让气流及时把热量带走,故本发明与传统散热装置相比,性能有较大提升。
文档编号H05K7/20GK1967440SQ20051010152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7日
发明者夏万林, 李涛, 校敏奇, 钟勇 申请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