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073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显示装置,尤其是指具备在机体放电显示画面时,在面板内部产生的热能够通过黏合薄片从结合在后面的散热板迅速向外部发散的散热构造的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与普通阴极线管相比,可以极大减少设置面积的平面显示装置有液晶显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和等离子显示装置,电致发光素子装置(ElectroLuminescence)和荧光显象装置(Vacumm Flourescent Device)等。采用薄膜晶体管型液晶显示装置(TFT-LCL;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很难实现20’以上的大画面显示,因此将氖气(Ne)、氩气(Ar),及氦气(He)等隋性气体封入玻璃体内,通过向其施加电压,使其发光放电从而实现画面显示的等离子显示面板逐渐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显示装置。这种等离子显示面板生产时,采用厚膜印刷技术,易于实现大画面播放,同时由于其自身发光的优越性,气体放电的高速度以及大视角等优点,逐渐成为高清晰数字电视机(HDTV)用直角壁挂式电视的最佳播放手段。
这种等离子显示装置一般是包括一对分别形成放电电极的后面基板和前面基板结合而成的透明基板;在两个基板之间的放电空间中封入放电用气体的面板及由驱动面板的线路构成的印刷电路基板构成。在面板的图像显示部中,多个电极间的交叉部对应在每个像素(单元体)中,在驱动时,向相交叉的电极间输送100伏特以上的电压,从而使其内部气体开始放电。
同时,由于等离子显示装置采用的是气体放电从而实现播放的方式,在气体放电时,也必然在面板的内部产生大量的热,对于产生的热如果不加以特别处理而由其自身发散,必然导致面板的温度上升,驱动时容易产生误放电或是异常放电的现象,从而致使画面质量降低。
这样,为使气体放电时产生的大量的热迅速地向面板外部发散,采用了多种散热手段。其中一种方式如图1所示,在图像显示部的面板部1后端设置散热板3,上述散热板3通过双面胶带形态的黏合薄片2连接在面板部上。图中设置在散热板3后面的是线路板4。
如上述构成的散热板3将在面板1内部产生的热进行传导,并迅速向外发散。
但是,在这种散热构造中,面板1内部产生的热通过黏合薄片2向散热板3传导的过程中,由于黏合薄片2不能迅速地实现热传导,从而降低了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散热效率。
特别是对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温度分布进行比较时,面板1中央面的温度往往比左右两面的温度高出很多。面板1的温度一旦出现上述不均衡的现象,在等离子显示装置长时间驱动时,面板1内部用于实现画面显示的荧光体、电极等元件容易出现热化现象,从而影响画面质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作为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该装置的散热结构,通过将起到使散热板连接在面板上的连接作用的黏合薄片迅速地吸收面板所产生的热的同时,又使黏合薄片能够将面板内部部分区域产生的热均匀地传达到散热板的整个板面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面板的散热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散热速度和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其散热结构包括在显示图像的面板部后端设置散热板,上述散热板通过黏合薄片连接在所述面板部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黏合薄片上设置有热传导性材料。
在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材料设置于黏合薄片上或在其内部,并呈现以网状(mesh)结构。
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材料是由热传导线构成。
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材料设置在黏合薄片上或是其内部,呈现以层或膜的构造。
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材料是由碳素纤维构成。
本发明的效果依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热传导性材料的黏合薄片提高了其自身的吸热能力,从而使等离子显示装置在运行时,面板产生的大量的热能够被迅速地吸收并传导至散热板上,散热效果显著。
特别是能够将面板局部产生的不均衡的热均匀地发散并向散热板传导,有效地防止了由于面板热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突出了散热速度快的优点。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目前普通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散热结构截面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备黏合薄片的等离子显示面板和散热板分离的示意图。
图3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黏合薄片的放大图。
图4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黏合薄片的正面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黏合薄片的构造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的符号说明10面板部20黏合薄片21热传导网 22热传导层30散热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2至附图5,对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备黏合薄片的等离子显示面板和放热板分离的示意图。图3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黏合薄片的放大图。图4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黏合薄片的正面图。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黏合薄片的构造图。
首先观察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的散热结构,如图2所示,在作为图像显示部的面板部10和散热板30间设置有本发明特别设置的黏合薄片20,在上述黏合薄片20上设置有具有很强热吸收能力和热扩散能力的热传导性材料,上述热传导性材料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均匀分布在整个黏合薄片20的面上,形成网状构造的热传导网21。此时,上述网状构造形成热传导线。
为实现本发明的理想效果,上述热传导性材料应该采用导热性能优异的碳素纤维,并将上述碳素纤维制造成如图3和图4所示的非常细的线,间隔一定距离将其插入设置在黏合薄片20内。
图5作为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形态构造的黏合薄片20。如图5所示,将碳素纤维制作成薄膜的形态,使其采用层或膜中的一种构造设置在黏合薄片20与面板部相接触的一面,例,图中为热传导层22。
下面对在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作为散热构造的黏合薄片的状态下,等离子显示装置运行过程中,对散热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观察并加以说明。
首先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至图4所示,将碳素纤维制造成网状形态的热传导网21,将内置有设置成上述网状形态的碳素纤维的黏合薄片20设置在面板部和散热板之间。上述散热板30被压附于面板部10上时,在上述黏合薄片20的两面黏合力的作用下,形成上述元件相互间牢固的结合状态。即,热传导网21的网状结构的热传导线设置在了黏合薄片20的上面或是内部。
在这种状态下,在上述等离子显示装置启动时,面板部10内部的气体发电,驱动面板部10的同时,面板10部10内部产生大量的热。此时上述黏合薄片20可以迅速地吸收面板部10内部产生的大量的热,并迅速地传导至散热板30。
即,在具有快速吸热并快速释放功能的碳素纤维网状结构所具有的热传导作用下,面板部10在显示图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被黏合薄片20迅速地吸收,如此被迅速吸收的热又被快速地向散热板30释放。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上述网状结构的热传导网21是在水平及竖直方向上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并且密密排列的网状形态。因此,在面板部10后面部分的发热部位不均衡地产生的热被黏合薄片20迅速吸收后,均匀地分散在黏合薄片20的整个面上,从而实现均衡地向散热板30传导热,较之以往的散热方式,散热效率更高。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把碳素纤维制成薄膜形态,并将其设置在黏合薄片20与面板部10相接触的一面。在面板部10与散热板30结合后,面板部10启动时,同样起到将面板部10产生的热迅速地传导至散热板30上的效果。
特别是在图5所显示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作为热传导性材料的热传导层22根据整个面板部10,形成均匀的厚度,从而可以更加迅速地分散面板部10局部产生的热,向散热板30传导,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效率。
如本发明所示,将热传导性材料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在黏合薄片上,从而有效地吸收并向散热板传导等离子显示装置在启动时所产生的大量的热,防止了由于面板热化所引起的PDP线路上的元件上的损害。
虽然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已经通过上述两个实施例进行阐明,但本领域的从业人员可以为进一步提高黏合薄片的吸热效率而采用多种变更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提出作为黏合薄片的热传导性材料,最好是使用碳素纤维,但除此以外也同样可以采用其它导热性及传导性能优异的物质作为热传导性材料。
而上述热传导性材料也材同样可以采用除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网状形态或薄膜以外的其它多种形态,作用于黏合薄片上。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所述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在显示图像的面板部后端设置散热板,上述散热板通过黏合薄片连接在所述面板部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黏合薄片上设置有热传导性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导性材料设置于黏合薄片上或在其内部,并呈现以网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导性材料是由热传导线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性材料设置在所述黏合薄片上或是其内部,呈现以层或膜的构造。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导性材料是由碳素纤维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是为提高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能而设计的。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在显示图像的面板部后端设置散热板,上述散热板通过黏合薄片连接在所述面板部上,本发明的特点是上述黏合薄片上设置有热传导性材料。依据本发明,由设置有热传导性材料的黏合薄片能够迅速吸收并向散热板传导等离子显示装置运行时在面板内部产生的大量的热,从而达到较之以往散热方式更为有效的散热效果。
文档编号H05K7/20GK101038843SQ20061002473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6日
发明者柳春夏 申请人:乐金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