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9997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集成电路或电子组件等热源的散热器,以及通过在散热器形成多向性气流通道,达到更良好的对流散热效能。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微处理器频率愈来愈快,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优异的散热技术俨然成为成就强大运算功能下必要的支持条件之一;而在散热,即热交换的
技术领域
透过热传导(ThermalConduction)、热对流(ThermalConvection)、热辐射(ThermalRadiation),或是透过其组合技术的交互运用,都是为了能在前述热源运作中将衍生的大量热能,迅速的透过热沉(HeatSink)、热管(HeatPipe)、鳍片(Fins)、风扇(Fan)等结构组成高效率的散热装置,达到有效降低系统温度和防止热量累积致产生温升效应,以保护其系统安全和效能正常发挥。又,为满足前述散热需求,散热鳍片(Fins)的应用和改进,乃包含铝挤型、压铸型、扣迭型及较进步的超薄型等,其以超薄型散热鳍片为例,主要将鳍片以冲压方式成型为薄型化,且将该超薄型鳍片采用多数组合或定植于底板等方式,形成一散热器,藉由在规格空间内,植立为多数更多的鳍片,以增加散热表面积和提升散热效能;其中如图l所示,习知的散热装置10大致包含有一底座11,可用以安装结合于可发热的电子组件(如主机板或电路板上的中央处理器)上,且该底座11中央固接有多数直立状的导热管12,可供多数薄形的散热鳍片13以预定间隙串接固定,并于底座ll周侧安装一风扇(图未示);据此,该中央处理器运转产生的热量,即可依序经由其上结合的底座11及导热管12传导至各散热鳍片13上,并可藉由风扇启动运转时产生的气流吹袭各散热鳍片13,以陆续带走其上热量,进而使中央处理器达到散热效果。但,习知散热装置10是依靠风扇产生的气流经由各散热鳍片13的间隙131进行散热,但由于该等散热鳍片13厚度薄且间隙131小,该气流必须吹袭一段长距离气流通道路径,使遭遇的风阻、风压大,致散热鳍片13内部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出,因此为让散热鳍片13能充分散热,必须将风扇运转速度提高,藉以汲取更多气流风量吹袭散热鳍片13,却也因此造成风扇运转时产生高频噪音,并增加耗电量,该风扇的滚珠轴承也会加速耗损,而降低使用寿命;又,事实上,该等散热鳍片13分布相当缜密,仅提高风扇运转速度,仍难以使吹入的气流量达到预期,同时该等无法顺利吹入的气流会在迎风面处产生逆扰流与反压现象,而阻碍气流吹入,致使整体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在于散热器包含多数鳍片,以及由鳍片排列间隔和设有对应孔槽,形成多向性的气流通道,使进入散热器的气流反压变小,提升其流动率,得到较佳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中该多向性气流通道能增加鳍片间隙的气流量,风扇在以低转速即可达到良好散热效果,可降低风扇噪音,和达到省电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该散热器包含多数鳍片,由多数鳍片排列间隔组成轴向的第一通道;以及该鳍片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相邻鳍片的孔槽对应构成连通的第二通道。藉此使散热器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以提升其流动率和散热效能。透过上述技术方案的执行,本实用新型可以使鳍片内部的热量快速、有效率的导引散出,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能;另配合风扇的强制性气流,乃进一步可降低风扇噪音,达到安静、省电的效能。图1为习用散热器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气流导引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气流导引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气流导引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一、习用部分<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具体实施方式首请参阅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的第一实施例,其中散热器20包含多数鳍片21,该多数鳍片21序列定位植立于底板22上,底板22的底面贴合于集成电路或电子组件等热源(图未示)上,热源运作中产生的热能将通过底板22的传递导引至鳍片21散热,或进一步在鳍片21上设立一风扇23,导引外界空气形成强制气流,吹入相邻鳍片21的间隙,使散热器20将热源产生的热量由底座22导引,且由该多数鳍片21排列间隔形成轴向的第一通道C1向外散出。以及在前述的鳍片21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25(图示为4个,但并不以此为限),孔槽25的形状为一条形长孔槽,相邻鳍片21的孔槽25对应构成连通的第二通道C2;藉由上述特征,令该第一、第二通道Cl、C2能提升鳍片21内部和外界的空气流动率,有效的降低鳍片21表面温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散热器20的散热课题,其一乃通过改善鳍片21的热对流效能,使散热效率提升。进一步,鳍片21的表面温度予以降低,乃使鳍片21的末端温度和热源的初始端温度差增大,随着其间的温差梯度增加,依热传导定律,热流量和两端温度差成正比的关系(Q=—KA(T2—Tl),Q为热流量,K为导热系数,T2—T1为两端温度差,因为散热,所以热流量为负数),是以乃进一步使散热器20通过热传导效能增加。藉由上述结构特征,使散热器20的热传效率提升,在配合风扇23导引外界空气形成强制气流,吹袭散热器20时,该散热器20能由第一、第二通道C1、C2导引空气送出,降低内部反压、减少风阻,使风扇23设定在低转速运转,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可减低噪音、耗电和增加其耐用度。次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其大概与前揭实施例相同,散热器30包含多数定位植立于底板32上的鳍片31,其排列间隔形成轴向的第一通道Cl,且鳍片31表面设有位于外侧的两孔槽35为条形的长孔槽和位于内侧的两孔槽35a,孔槽35a为一与鳍片31相通的凹槽,藉由上述特征,相邻鳍片31的孔槽35、35a对应形成第二通道Cl、C2,令该第一、第二通道C1、C2配合风扇33的强制气流,进一步能提升鳍片31对流效能和散热器30的散热效率。续请参阅图5、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40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热管44,该多数鳍片41依序套装于热管44上紧结,且将该多数鳍片41植立于底板42上,在本实施例,该相邻鳍片41端边为具有不同高低位差的非等距空间形式,藉此使其设于迎风面或结合于风扇43端侧时,对于进入散热器40的气流或风扇43旋入的强制气流,能减少风阻、反压和降低噪音,使风扇43以低转速运转,即可获致满意的效能表现,以及该气流延多数鳍片41排列间隔,形成轴向的第一通道Cl提供散热器40散热;另鳍片41表面设有至少一圆形的孔槽45,当然不只为圆形、长椭圆形的孔槽45a(参阅图7)、矩形、多角形不规则形孔槽均为可应用的形状,且图示为多数个孔槽45、45a,以及将该孔槽45、45a呈等距/或非等距设于鳍片41表面,且相邻鳍片41的孔槽45、45a对应构成连通的第二通道C2,令该第一、第二通道C1、C2提供鳍片41内部和外界的空气流动率和对流效能,使鳍片41表面温度降低,提升散热器40的散热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散热器包含多数鳍片,由多数鳍片排列间隔组成轴向的第一通道;以及该鳍片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相邻鳍片的孔槽对应构成连通的第二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散热器是由多数鳍片间隔排列组成,以及相邻鳍片端边为具有不同高低位差的非等距空间形式。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鳍片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以及该孔槽为条形的长孔槽。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鳍片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以及该孔槽是与鳍片端边相通的凹槽。5、如权利要求l或2所述的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鳍片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以及该孔槽为几何形状的孔槽。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鳍片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以及该孔槽为不规则形状的孔槽。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散热器包含多数鳍片,该多数鳍片序列定位植立于一贴合于热源的底板上。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散热器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热管,该多数鳍片依序套装于热管上。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具有多向性气流通道的散热器,其中散热器包含多数鳍片,由多数鳍片排列间隔组成轴向的第一通道;以及该鳍片表面设有至少一孔槽,相邻鳍片的孔槽对应构成连通的第二通道;藉由上述特征,令该多数鳍片组构的散热器可通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形成多向性的气流通道,使鳍片得到更良好的对流散热,提升其热发散效能。文档编号H05K7/20GK201064082SQ200720148228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申请日期2007年5月11日优先权日2007年5月11日发明者陈世明申请人:陈世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