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668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的控制装置的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无机房电梯中,将控制装置设置于底坑,并进行维护。或者,将控制装置设 置于井道的顶部附近。在设置于井道的顶部附近的情况下,控制装置的门有形成为被分割 成多块的面板结构的示例(例如,专利文献l)。这是因为,通过形成为多块的面板结构,能 够不与设置在轿厢上的安全栅栏等干涉地打开控制装置的门,或者能够将门卸下,以便对 控制装置进行维护。 但是,在由于井道的布局和控制装置的安装的关系而希望在井道顶部设置纵向较 长的控制装置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在不被上述安全栅栏遮挡的情况下对控制装置进行维 护。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想到了使门能够滑动的方法,但是滑动门的操作很复杂。另外,存 在这样的问题当使控制装置上下重叠时,一个控制装置的滑动门会与另一控制装置干涉, 从而难以使门滑动。 此外,还存在将门构成为盖结构的现有技术,但是根据存在于控制装置周围的配 件的位置,有时无法将盖卸下。此外,需要有临时放置卸下来的盖的空间。另外,在将控制 装置设置于井道顶部的情况下,存在盖有掉落的危险等问题。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3381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控制装置,在该电梯的控制装置中,即使在门 的前面没有足够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打开门,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和垃圾侵入到 控制装置中。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其在前表
面具有开口部;以及前表面覆盖单元,其覆盖上述壳体的上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
有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多个面板,其中,上述第一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上述第二部件以
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壳体,上述多个面板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第一部
件的第一安装部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安装部,在上述第二部件
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情况下,上述多个面板以覆盖上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沿上述开
口部从上方向下方连续地排列,上述多个面板的各上述第一安装部呈直线状地排列于上述
第一部件,关于上述多个面板中的各个面板,在将连结上述第一安装部的预定的基准位置
与上述第二安装部的预定的基准位置的直线假想成连杆的情况下,上述连杆相当于与其它
的上述面板的上述连杆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平行连杆,并且,当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壳
体被卸下并动作时,上述多个面板分别以自身的上述第一安装部为旋转中心旋转。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部件安装成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
以上述多个面板排列的方向为旋转轴旋转。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关于上述多个面板中的各个面板,在上述 第二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情况下,上述面板的包含上述第一部件侧的端部的部分以与上 述第一安装部一起位于上述壳体和上述第一部件之间的方式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 上述第一部件,并且上述面板的包含上述第二部件侧的端部的部分以与上述第二安装部一 起位于上述壳体和上述第二部件之间的方式通过上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上述第二部件,上 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与各个上述面板对应地具有与上述面板抵接的部件侧凸部,上 述壳体与各个上述面板对应地在比上述部件侧凸部靠下方的位置具有与上述面板抵接的 壳体侧凸部,在上述第二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情况下,利用上述部件侧凸部将上述多个 面板中的各个面板的上方朝接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按压,并且利用上述壳体侧凸部将上述 多个面板中的各个面板的下方朝离开上述开口部的方向按压,由此下侧的上述面板的上端 位于比上侧的上述面板的下端更靠上述开口部的位置。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关于上述多个面板中的上下连续的上侧面 板和下侧面板,当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壳体被卸下并向预定的方向动作时,伴随着各个上 述平行连杆的旋转,上述部件侧凸部和上述壳体侧凸部对上述上侧面板和上述下侧面板的 按压被解除,同时,上述上侧面板和上述下侧面板以下侧的上述面板的上述上端进入上侧 的上述面板的背侧、即上述开口部侧的方式开始旋转。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部件具有作为上述第一安装部的
配对部件的第一部件侧安装部,上述第二部件具有作为上述第二安装部的配对部件的第二
部件侧安装部,上述多个面板中的各个面板都具有切口 ,该切口用于避免与其它的上述面
板的上述第一部件侧安装部和上述第二部件侧安装部发生干涉,其中,上述第一部件侧安
装部与上述第一安装部对应,上述第二部件侧安装部与上述第二安装部对应。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控制装置具有多个上述前表面
覆盖单元,这些前表面覆盖单元从上方向下方连续地安装于上述壳体的上述前表面。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梯的控制装置,在该电梯的控制装置中,在门的前面
没有足够的富余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打开门,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和垃圾侵入到控
制装置中。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100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壳体10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100的左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100的右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展开中途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展开结束时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展开过程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绕铰链的旋转轴40旋转了 90度的
状态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10是将图9中的E部放大后的图。
图11是沿图1中的F-F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中的G-G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中的A-A截面。
图14是图1中的B-B截面。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前表面覆盖体与旋转侧框架以及可动侧框架之间的安 装的图。 图16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前表面覆盖体的形状的图。
图17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前表面覆盖体的形状的另外的图。
图18是表示连杆机构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19是表示开始展开时的旋转侧框架和可动侧框架的凸部与部位22i和部位22j 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0是实施方式1的表示壳体的凸部10a和部位22k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的表示展开前的图。
图22是实施方式2的表示展开结束后的图。
标号说明 10 :壳体;10a :凸部;11 :开口部;20a、20b :旋转侧框架;20c :销;20d :凸部;21a、 21b :可动侧框架;21c :销;2Id :凸部;22a、22b、22c :前表面覆盖体;22g、22h :安装孔; 22i、22j、22k :部位;22p :凸起部分;22q :切口部;25 :铰链;26 :螺钉;40 :旋转轴;100 :控 制装置;110、120 :前表面覆盖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1涉及一种电梯的控制装置(以下,称为控制装置)中的门结构。
首先,参照图1 图8,对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100的门的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是控制装置100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壳体10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3是控制装置100的左侧视图。
图4是控制装置100的右侧视图。 图5表示控制装置100的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展开中途的状态。"展开"的含义将 在后面进行叙述。 图6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展开结束时。
图7是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展开过程的图。 图8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从展开结束起绕铰链的旋转轴40旋转了 90度的状 态。(控制装置100的结构概要) 参照图l,对控制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中,为了便于观察,对于后述的 销20c、21c未图示出中心线,另一方面,后述的按压用的各个凸部仅标出了中心线(以"+ " 的形状表示)。控制装置100包括壳体10、前表面覆盖单元110以及前表面覆盖单元120。 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100是将一个覆盖体上下分割成六个前表面覆盖体的示例。具体来说,
6针对分割开的六块覆盖体,每三块为一组地构成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和前表面覆盖单元 120。如图l所示,在左侧的上方,旋转侧框架20a(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经铰链25固定 于控制装置IOO的壳体IO。图3表示利用铰链25实现的安装。此外,在图l中的左侧的下 方,旋转侧框架20b(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经铰链25固定于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左 侧的旋转侧框架20a和旋转侧框架20b被上下二等分而成。如图1中的右侧的上方所示, 可动侧框架21a通过螺钉26安装于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图4表示利用螺钉26实现 的安装。如右侧的下方所示,可动侧框架21b通过螺钉26安装于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 图1中的右侧的可动侧框架被上下二等分成可动侧框架21a和可动侧框架21b。
(壳体IO) 图2是表示壳体10的概略的立体图。关于壳体IO,靠安装作为门的前表面覆盖单 元110的一侧的前表面为矩形形状,在前表面具有矩形的开口部11。 [OOM](前表面覆盖单元110) 由于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和前表面覆盖单元120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以 前表面覆盖单元11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包括前表面覆盖体 22a(面板)、前表面覆盖体22b和另一块前表面覆盖体22b这三块前表面覆盖体;旋转侧框 架20a(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以及可动侧框架21a(第二部件的一个示例)。另外,在说 到前表面覆盖体的情况下,是指后述的图15所示的各个覆盖体。如图l所示,前表面覆盖 单元110通过两个铰链25安装于壳体10。在相对于壳体10关闭时,前表面覆盖单元110 通过两处螺钉26固定于壳体10。通过将可动侧框架21a固定于壳体10,前表面覆盖单元 110覆盖壳体10的开口部11的至少一部分。如图1所示,在可动侧框架21a安装于壳体 10的情况下,三块前表面覆盖体排列成从开口部11的上方向下方连续地布置,以覆盖开口 部ll的至少一部分。在打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时,将螺钉26卸下,并使可动侧框架21a 向上方移动。(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 如后所述,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特征之一在于如图5或图7那样,通过利用连 杆机构使可动侧框架21a向上方移动,前表面覆盖体会旋转。图7中(a)是前表面覆盖单元 110关闭的状态。图7中(b)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展开中途的状态,其与图5对应。图 7中(c)表示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展开结束的状态,其与图6对应。连杆的旋转中心存在于 旋转侧框架20a。因此,将旋转侧框架20a称为"旋转侧"。此外,通过使可动侧框架21a向 上方移动,与平行连杆相当的前表面覆盖体旋转。因此,将可动侧框架21a称为"可动侧"。 旋转侧框架20a沿着前表面为矩形的壳体10的一个纵向(在图1中为左侧)边缘安装于 壳体10。可动侧框架21a沿着壳体10的另一个纵向(在图1中为右侧)边缘以能够拆卸 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0。
(连杆机构) 在控制装置100中,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如图7所示由多块(在图7中为三块)前 表面覆盖体(面板)构成。另外,各个前表面覆盖体通过连杆机构从(a)向(c)的状态旋 转、并且相反地从(c)向(a)的状态旋转。将前表面覆盖体从(a)向(c)的状态旋转称为 "展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通过两个铰链25安装于壳体10,然而如果是图7中(a)的状 态,则在打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情况下,在铰链25的旋转轴40的周围需要有"旋转半径为B"的空间。另一方面,如果是图7中(c)的状态,则在打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情 况下,在铰链25的旋转轴40的周围只要有"半径为R"的空间即可。图6表示图7中(c) 的状态,此外,图8表示从图6的状态起,使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绕铰链25的旋转轴40旋 转后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壳体IO(控制装置IOO)前方的空间不富余的情况下,也能够打 开控制装置100的门。关于使用了图1 图8的更详细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接下来,使用图9 图20,对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控制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E部放大图。
图11是沿图1中的F-F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中的G-G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中的A-A截面。
图14是图1中的B-B截面。 图15是表示前表面覆盖体与旋转侧框架以及可动侧框架之间的安装的图。
图16是表示前表面覆盖体的形状的图。
图17是表示前表面覆盖体的形状的另外的图。
图18是表示连杆机构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19是表示开始展开时的旋转侧框架和可动侧框架的凸部与部位22i和部位22j 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0是表示壳体的凸部10a和部位22k之间的关系的图。(前表面覆盖体相对于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的安装结构) 图15是表示图1中的左侧的旋转侧框架20、右侧的可动侧框架21以及前表面覆
盖体22的结构的展开图。下面,主要参照图15进行说明。 图15的箭头表示框架侧的销与前表面覆盖体的安装孔之间的对应关系。旋转侧 框架20的销20c (第一部件侧安装部的一个示例)嵌入于前表面覆盖体的对应的安装孔 22g (第一安装部的一个示例),并且可动侧框架21的销21c (第二部件侧安装部的一个示 例)嵌入于前表面覆盖体的对应的安装孔22h(第二安装部的一个示例)。
(前表面覆盖体)
在图15中 (1)前表面覆盖体22a是控制装置100的最上部的前表面覆盖体。
(2)前表面覆盖体22b是从控制装置100的上方起第二块 第五块(比最下部靠 上方一块)的前表面覆盖体。由于这四块前表面覆盖体为相同形状,所以称为前表面覆盖 体22b。 (3)前表面覆盖体22c是最下部的前表面覆盖体。
(安装孔的说明) (1)安装孔22g是使安装于旋转侧框架20内部的销20c进入的安装孔。 (2)安装孔22h是使安装于可动侧框架21内部的销21c进入的安装孔。 (3)此外,如图9和图10所示,在销20c、21c (销21c的形状与销20c的形状相同)
的长度H内收纳三块前表面覆盖体,但是该长度H形成为即使在收纳有三块前表面覆盖体
的情况下也有富余的长度。
(4)此外,如图9和图10所示,销20c、21c的末端部形成有阶梯差55等防脱对策, 以使前表面覆盖体不会脱落。 (5)在前表面覆盖体由于后述凸部的抵接而稍微倾斜了的情况下,覆盖体的安装 孔22g、22h也必须能够在销的前后方向上滑动。因此,安装孔22g、22h相对于对应的销20c、 21c具有间隙(力'夕* )。 [OOSS](框架侧的凸部的说明)
(1)旋转侧框架的凸部 如图15所示,在旋转侧框架20的内侧(背侧)设置有旋转侧框架20的凸部 20d(部件侧凸部)。在图11和图13中示出了前表面覆盖体22和凸部20d之间的位置关 系。凸部20d将各个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的上部压靠向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侧。该 情况下,旋转侧框架20的凸部20d与图1所示的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的表面侧的部位 22i抵接。 (2)可动侧框架的凸部 在可动侧框架21的内侧设置有凸部21d(部件侧凸部)。在图11和图14中示出 了前表面覆盖体22和凸部21d之间的位置关系。凸部21d将各个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 的上部压靠向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侧。该情况下,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21d与图1所 示的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的表面侧的部位22 j抵接。
(3)框架的凸部的形状 关于旋转侧框架20的凸部20d以及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21d,例如,末端部分为 球状,以便与前表面覆盖体光滑地抵接。此外,旋转侧框架20的凸部20d以及可动侧框架 21的凸部21d既可以通过焊接或螺纹固定等固定于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的内 侧,也可以利用压模进行冲压而形成。
(壳体的凸部) 此外,在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侧设置有多个凸部10a(壳体侧凸部)。在图12、 图13和图14中示出了前表面覆盖体22和壳体10的凸部10a之间的位置关系。凸部10a 将各个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的下部的背面压靠向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侧。 如图所示,壳体10的凸部10a在各个前表面覆盖体中在两处对前表面覆盖体的比框架侧的 凸部20d、21d更靠下方的部位进行按压。壳体10的凸部10a与旋转侧框架20的凸部20d 以及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21d—样,例如,末端部分为球状,以便与前表面覆盖体光滑地抵 接。此外,凸部10a既可以通过焊接或螺纹固定等固定于壳体10的表面侧,也可以利用压 模进行冲压而形成。 这样,在可动侧框架21安装于壳体10的情况下,如图1和图10所示,各个前表面 覆盖体的包含旋转侧框架20侧的端部的部分(包含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前表面覆盖体的靠 旋转侧框架20侧的纵边的区域)以位于壳体10和旋转侧框架20之间的方式,通过前表面 覆盖体的安装孔安装于旋转侧框架20的销,各个前表面覆盖体的包含可动侧框架21侧的 端部的部分(包含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前表面覆盖体的靠可动侧框架21侧的纵边的区域) 以位于壳体10和可动侧框架21之间的方式,通过前表面覆盖体的安装孔安装于可动侧框 架21的销。该情况下,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相对于各个前表面覆盖体具有按压 前表面覆盖体的凸部20d、21d。此外,壳体10相对于各个前表面覆盖体具有凸部10a,该凸部10a在比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20d、21d更靠下方的位置按压前表面覆 盖体的下部。(前表面覆盖体的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16,对前表面覆盖体进行说明。
(安装孔) 如图15所示,将安装于旋转侧框架20内侧的对应的销20c嵌入于图16所示的各 个安装孔22g。同样地,将安装于可动侧框架21内侧的对应的销21c嵌入于安装孔22h。
(凸起和切口) 关于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如图16所示,在前表面覆盖体22的角部设置有凸 起部分22p和切口部22q,以使得在使可动侧框架21向上方运动并使前表面覆盖体22旋 转了 90°时,前表面覆盖体22不会与旋转侧框架20的销20c、凸部20d、可动侧框架21的 销21c、凸部21d以及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侧的凸部10a发生干涉。另夕卜,凸起部分22p 也被认为是通过进行切除而形成的凸起部分。如图17所示,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形成 为在横向尺寸为w且纵向尺寸为v的长方形形状的板的对角位置形成有安装孔22g、22h, 此外,是将阴影线所示的切除部71、72、73、74切除后而得到的形状。这样,为了避免与其它 前表面覆盖体的销发生干涉,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形成为沿着长方形形状的上边缘和 下边缘中的至少一方切除了预定区域的形状。
(覆盖体的被从凸部按压的部位)
利用图16进一步进行说明。 (1)部位22i表示通过设置于旋转侧框架20内侧的凸部20d将前表面覆盖体 22a 22c的前表面按压向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侧的部位。另外,部位22i只不过示出 了与凸部20d抵接的大致位置,并没有实施加工或者安装任何部件。 (2)部位22j表示通过设置于可动侧框架21内侧的凸部21d将前表面覆盖体
22a 22c的前表面按压向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侧的部位。部位22j与部位22i —样,
其只不过示出了与凸部21d抵接的大致位置,并没有实施加工或者安装任何部件。 (3)部位22k表示通过设置于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的表侧的凸部10a将前表面
覆盖体22a 22c的背面按压向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侧的部位。部位22k与部
位22i—样,其只不过示出了与凸部10a抵接的大致位置,并没有实施加工或者安装任何部件。
WO7](前表面覆盖体的安装尺寸) 由于前表面覆盖单元110以及前表面覆盖单元120构成平行连杆,所以具有如下 所述的尺寸关系。 S卩,安装于旋转侧框架20a和旋转侧框架20b的销20c彼此之间的安装间隔相同。
此外,安装于可动侧框架21a和可动侧框架21b的销21c彼此之间的安装间隔相 同。此外,前表面覆盖体22a 22c的安装孔22g和安装孔22h的中心之间的尺寸也
在各个盖中是相同的。(连杆机构) 参照图18对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由于下侧的前表面覆盖单元120也是一样的,因此对前表面覆盖单元110进行说明。 将旋转侧框架20a的各个销20c从上方向下方依次设为销20c-l、销20c-2、销 20c-3。 同样地,将可动侧框架21a的各个销21c从上方向下方依次设为销21c-l、销 21c-2、销21c-3。 此外,在各个前表面覆盖体中,将套于销20c-l的安装孔设为安装孔22g-l,将套 于销21c-l的安装孔设为安装孔22h-l,将套于销20c-2的安装孔设为安装孔22g-2,将套 于销21c-2的安装孔设为安装孔22h-2,将套于销20c-3的安装孔设为安装孔22g-3,将套 于销21c-3的安装孔设为安装孔22h-3。 如图16的说明所述,各个前表面覆盖体的安装孔(中心)与安装孔(中心)之间 的间隔设计成相等。此外,销(中心)与销(中心)之间的间隔设计成相等。 S卩,安装孔22g-l和安装孔22h-l之间的间隔、安装孔22g-2和安装孔22h_2之间
的间隔、安装孔22g-3和安装孔22h-3之间的间隔都设计成"尺寸L"。 此夕卜,销20c-l和销20c-2之间的间隔、销20c_2和销20c_3之间的间隔、销21c_l
和销21c-2之间的间隔、销21c-2和销21c-3之间的间隔都设计成"尺寸E"。 此外,销20c-l、销20c-2、销20c-3呈直线状地配置于旋转侧框架20a。 同样地,销21c-l、销21c-2、销21c-3呈直线状地配置于可动侧框架21a。 因此,在将各个前表面覆盖体的一个安装孔的中心(预定的基准位置的一个示
例)与另一安装孔的中心(预定的基准位置的一个示例)连结而成的直线51、52、53假想
成连杆的情况下,三块前表面覆盖体、旋转侧框架20a以及可动侧框架21a构成了使连杆
51 连杆53为平行连杆的平行连杆机构。因此,在可动侧框架21a从壳体10卸下了的情
况下,通过基于各个平行连杆51 53的约束,该可动侧框架21a相对于旋转侧框架20a平
行地移动。反过来说,当卸下可动侧框架21a并使其向上方移动时,各个前表面覆盖体通过
连杆L以对应的销20c为旋转中心旋转。(展开动作的说明) 下面,对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展开动作进行说明。由于前表面覆盖单元120也 是一样的,所以省略前表面覆盖单元120的说明。
(覆盖体关闭后的状态) 如图1那样,在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关闭的状态下,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各个前 表面覆盖体的上方通过旋转侧框架的凸部20d以及设置于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21d而被 按压向壳体10侧,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各个前表面覆盖体的下方通过设置于壳体10的 凸部10a而被按压向前表面侧。即,如图13或图14所示,当可动侧框架21安装于壳体10 时,各个前表面覆盖体的上方通过旋转侧框架20以及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部件侧凸部)
而被向靠近壳体(壳体的开口部)的方向按压,并且各个前表面覆盖体的下方通过壳体io
的凸部10a(壳体侧凸部)而被向离开壳体10(壳体的开口部)的方向按压。由此,如图13 和图14所示,在以侧视图观察到的情况下,各个前表面覆盖体以上端向壳体10靠近的方式 倾斜。由此,与上侧的前表面覆盖体的下端相比,下侧的前表面覆盖体的上端位于更靠壳体 10侧(开口部)的位置。即,在前表面覆盖单元110中,三块前表面覆盖体形成为"百叶门
11结构"。 这样,在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相对于壳体10关闭了的状态下,通过旋转侧框架20 和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以及壳体10的凸部10a,各个前表面覆盖体形成为"百叶门结构"。 因此,即使各个前表面覆盖体彼此不上下重叠,也能够与通常的"百叶窗"一样防止尘埃和 水等从外部侵入壳体10的内部。
(展开的中途) 接下来,参照图5,对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展开中途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当前 表面覆盖体从最初的状态(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可动侧框架21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 被解除并通过连杆机构开始旋转时,基于与前表面覆盖体的前表面和背面抵接的旋转侧框 架20的凸部、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以及壳体10的凸部10a的按压被解除。通过按压的解 除,各个前表面覆盖体能够向销的前后自如地移动。 图19是表示在前表面覆盖体开始旋转的情况下与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
的凸部20d、21d抵接的部位22i和部位22j从这些凸部离开的状况的图。此外,图20是表
示在前表面覆盖体开始旋转的情况下与壳体10的凸部10a抵接的部位22k从凸部10a离
开的状态的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当通过可动侧框架21向上方运动而使前表面覆盖体
开始旋转时,基于旋转侧框架20的凸部、可动侧框架21的凸部以及框架10的凸部10a的
按压被逐渐解除。(前表面覆盖体的重叠) 如上所述,前表面覆盖体的上方被向控制装置100的壳体IO侧按压,并且前表面 覆盖体的下方被向旋转侧框架20和可动侧框架21侧按压。因此,当卸下可动侧框架的螺 钉26而使其从控制装置100的壳体10脱离,并且使可动侧框架21向上方移动,从而通过 连杆机构使前表面覆盖体开始旋转时,三块前表面覆盖体中的上下连续的上侧面板和下侧 面板基于框架的凸部和壳体的凸部的按压被解除,同时,以下侧的前表面覆盖体的上端进 入上侧的前表面覆盖体的背侧、即壳体侧(开口部侧)的方式开始旋转。因此,当继续使可 动侧框架21向上方移动从而使前表面覆盖体旋转时,如图6所示,在旋转了90。时,各个前 表面覆盖体以从最上部的前表面覆盖体至最下部的前表面覆盖体的顺序朝向壳体重合。
(展开结束) 图6表示通过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向上方抬起可动侧框架21a而使三块前表面覆 盖体旋转了大约90。的状态。关于前表面覆盖单元,由于在各个前表面覆盖体设置有如图 16和图17所述那样的切口,所以在旋转了大约90度时不会与销发生干涉。
(展开结束一旋转) 图8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起使前表面覆盖单元110以铰链25的旋转轴40为旋转 中心旋转了的状态的图。该情况下,使前表面覆盖单元110以铰链25的旋转轴40为旋转 中心旋转时的最大旋转半径大约为图6所示的"R"。 S卩,从控制装置100前表面开闭门时的 探出(出,張19 )尺寸为"R"。通过减小前表面覆盖体22的高度尺寸"H",能够进一步减 小该"R"尺寸。如图8所示,本来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旋转半径为"尺寸B"。但是,通过 利用连杆机构使前表面覆盖体旋转大约90° ,能够使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旋转半径变为 与一块前表面覆盖体的纵向长度相等的"尺寸R"。由此,即使是在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 正面没有用于打开门的充足的空间的情况下,只要有"尺寸R"的空间,就能够打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由此,即使在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正面空间不富余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控 制装置内部的检查作业等。因此,能够不与轿厢的扶手框架发生干涉地进行控制装置100
的维护。(关闭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情况) 此外,在关闭门的情况下,通过按照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关闭,从而恢复至原来 的"各个前表面覆盖体的上方被按压向控制装置100侧、前表面覆盖体的下方被按压向前 方的状态"。当按照与打开门的要领相反的顺序关闭门时,从即将完全关闭之前起,前表面 覆盖体通过与前表面覆盖体的表面和背面抵接的凸部而被按压,从而各个前表面覆盖体恢 复至原来的状态、即恢复成前表面覆盖体的上方位于里侧且下方位于前方。
(单元) 虽然对打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安装于前表面覆盖单 元110的下方而得到的前表面覆盖单元120进行开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1中,对控制装置100的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该门的结构 也可以作为控制装置100的门的制造方法的发明、或者门的展开方法的发明来进行把握。
实施方式2 图21和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图。对于无需说明的部位,省略了图示。图21 是表示展开前的图。图22是表示展开结束后的图。实施方式2将旋转侧框架20以及可 动侧框架21形成为一根部件,在本示例中,在可动侧框架21连接有6块前表面覆盖体22。 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与实施方式1 一样地打开门,控制装置100的所有的前表面覆 盖体都被打开,因此能够从控制装置100的前方对控制装置100内的全部区域进行检查作 业。另外,在该情况下,从控制装置100的上表面到可动侧框架上端为止的尺寸以及以铰链 为旋转中心的可动侧框架的旋转半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权利要求
一种电梯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其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前表面覆盖单元,其覆盖上述壳体的上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多个面板,其中,上述第一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上述第二部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壳体,上述多个面板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的第一安装部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安装部,在上述第二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情况下,上述多个面板以覆盖上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沿上述开口部从上方向下方连续地排列,上述多个面板的各上述第一安装部呈直线状地排列于上述第一部件,关于上述多个面板中的各个面板,在将连结上述第一安装部的预定的基准位置与上述第二安装部的预定的基准位置的直线假想成连杆的情况下,上述连杆相当于与其它的上述面板的上述连杆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平行连杆,并且,当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壳体被卸下并动作时,上述多个面板分别以自身的上述第一安装部为旋转中心旋转。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部件安装成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以上述多个面板排列的方向为旋转轴旋转。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上述多个面板中的各个面板,在上述第二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情况下,上述面 板的包含上述第一部件侧的端部的部分以与上述第一安装部一起位于上述壳体和上述第 一部件之间的方式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并且上述面板的包含上述第 二部件侧的端部的部分以与上述第二安装部一起位于上述壳体和上述第二部件之间的方 式通过上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上述第二部件,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与各个上述面板对应地具有与上述面板抵接的部件侧 凸部,上述壳体与各个上述面板对应地在比上述部件侧凸部靠下方的位置具有与上述面板 抵接的壳体侧凸部,在上述第二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情况下,利用上述部件侧凸部将上述多个面板中的 各个面板的上方朝接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按压,并且利用上述壳体侧凸部将上述多个面板 中的各个面板的下方朝离开上述开口部的方向按压,由此下侧的上述面板的上端位于比上 侧的上述面板的下端更靠上述开口部的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上述多个面板中的上下连续的上侧面板和下侧面板,当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壳体 被卸下并向预定的方向动作时,伴随着各个上述平行连杆的旋转,上述部件侧凸部和上述 壳体侧凸部对上述上侧面板和上述下侧面板的按压被解除,同时,上述上侧面板和上述下 侧面板以下侧的上述面板的上述上端进入上侧的上述面板的背侧、即上述开口部侧的方式 开始旋转。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部件具有作为上述第一安装部的配对部件的第一部件侧安装部, 上述第二部件具有作为上述第二安装部的配对部件的第二部件侧安装部,上述多个面板中的各个面板都具有切口 ,该切口用于避免与其它的上述面板的上述第 一部件侧安装部和上述第二部件侧安装部发生干涉,其中,上述第一部件侧安装部与上述 第一安装部对应,上述第二部件侧安装部与上述第二安装部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控制装置具有多个上述前表面覆盖单元,这些前表面覆盖单元从上方向下 方连续地安装于上述壳体的上述前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控制装置。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由三块前表面覆盖体构成。各个前表面覆盖体通过连杆机构从状态(a)向状态(c)旋转,以及反过来从状态(c)向状态(a)旋转。前表面覆盖单元(110)利用两个铰链安装于壳体。如果是状态(a),则在打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情况下,在铰链的旋转轴(40)的周围需要有“旋转半径为B”的空间,而如果是状态(c),则在打开前表面覆盖单元(110)的情况下,在铰链的旋转轴的周围只要有“半径为R”的空间即可。因此,即使在壳体(控制装置)前方的空间不富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连杆机构使各个前表面覆盖体旋转来打开控制装置的门。
文档编号B66B1/34GK101784470SQ200780100389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31日
发明者八尾知彦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