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结构和具有该支撑结构的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0343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撑结构和具有该支撑结构的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机构和具有这种支撑结构的起重机。
背景技术
当起重机在软地面进行吊装作业时,采用支撑基础,将起重机通过支撑结构支撑 在基础上。由于支撑基础是固定的,且支撑面积有限,为提高施工效率,在定位调整时,需 要竖直支腿与地面的相对运动,即要求竖直支腿绕回转立柱的转动和沿水平支腿的平移运 动。 为达到这一 目的,在现有技术的支撑结构中,水平支腿采用套筒式结构,通过水平 支腿自身的伸縮来实现竖直支腿的平移动作(如图1A和图1B所示)。图中所示的套筒式 结构虽然能够实现上述平移运动,但是这种结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套筒两段之间为 满足承载要求,存在一定的重合部分,由于重合部分受到的载荷较大,因此对重合部分的结 构强度要求较高,导致重合部分重量增大;此外,重合部分也导致制造用料的增加、加工成 本的提高和整个机构重量的增大。在需要承载的载荷较大时,这些问题也更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致力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滑动式支撑机构,要求该机构在实现对支撑点的定位调整的同时,采用更加简单优化的 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包括回转立柱;多条水平支腿, 其一端分别围绕回转立柱的周向表面铰接于其上;多条竖直支腿,其上端各自连接至水平 支腿中相应的一个支腿,其下端各自连接至一支腿盘;以及支撑基础,承载支腿盘,特别地, 每个水平支腿上均设置有滑轨,并且每个竖直支腿的上端均设置有与滑轨相配合的滑动 部,以使每个竖直支腿能够相对于相应的水平支腿移动。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水平支腿和竖直
支腿之间的第一致动机构,以驱动每个竖直支腿相对于相应的水平支腿移动。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其中,第一致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每个水平支腿上
的水平油缸,水平油缸的油缸套与相应的水平支腿铰接,水平油缸的活塞杆与相应的滑动
部铰接。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其中,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在回转立柱和水平支 腿之间的第二致动机构,以驱动水平支腿围绕回转立柱转动。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其中,第二致动机构包括摆动油缸,其油缸套与 回转立柱铰接,其活塞杆与相应的水平支腿的中部铰接。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其中,滑轨具有多条,对称布置在水平支腿的远 离回转立柱的一端的各个表面上。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其中,滑动部为固定至竖直支腿上端的围绕轨道的滑套。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其中,水平支腿和竖直支腿的数量均为四条。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特别地,该起重机包括具有上述特征的支撑结 构。 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首先,采用滑动式的定位调整机构,避免了现有技术的水平支腿的套筒式结构 (如图1A和图1B所示),特别是对于大型工程机械而言,例如滩涂起重机,这大大简化了水 平支腿的结构和加工工艺,减少制造材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整个机构的承载能力。
其次,水平支腿和支腿盘通过油缸的伸縮,产生相对位移,实现了对支撑点的定位 调整,提高了施工效率。 应该理解,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列举和说明性质的,目的是 为了对要求保护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A为现有技术的套筒式支撑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水平支腿为伸长状态;
图1B为现有技术的套筒式支撑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水平支腿为縮短状态;
图2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滑动式支撑机构的示意图; 图3A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竖直支腿移动至 滑轨的靠近回转立柱的一侧; 图3B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竖直支腿移动至 滑轨的远离回转立柱的一侧;以及 图4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支撑机构的定位调整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应注意,下文仅对本发明与现 有技术不同的特征进行说明,对于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发现的技术特征,这里就不赘述了。
首先参照图2所示,从整体上对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支撑结构进行描述。支 撑机构包括回转立柱1 ;四条水平支腿3,它们的一端分别围绕回转立柱1的周向表面铰 接于其上;多条竖直支腿7,它们的上端各自连接至水平支腿3中相应的一个支腿,其下端 各自铰接至一支腿盘8 ;支撑基础9,固定在作业地点的地面上,用于承载支腿盘8 ;以及第 二致动机构,具体为摆动油缸2,与水平支腿3的中部铰接,驱动水平支腿3围绕回转立柱1 转动。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没有示出,但是第二致动机构还可以是任何其他能够驱动 水平支腿3转动的机构,例如气动机构或电推杆等。 特别地,每个水平支腿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条对称布置的滑轨5,并且每个竖直 支腿7的上端设置有与滑轨5相配合的滑动部,具体为滑套6,从而滑轨5与滑套6组成滑 动副,以使竖直支腿7沿着相应的水平支腿3滑动。此外,优选地,本实施例还包括安装在 水平支腿3上方位置处的第一致动机构,具体地为水平油缸4,其油缸套与水平支腿3铰接, 其活塞杆与滑套6铰接。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没有示出,但是第一致动机构还可以是
4任何其他能够驱动滑套6沿轨道5滑动的机构,例如气动机构或电推杆等。 图3A和图3B中更清楚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结构的水平支腿3和竖直支腿
7之间的相对运动。图3A示出了竖直支腿7移动至滑轨5的靠近回转立柱1的一侧(可称
作"左侧"),图3B示出了竖直支腿7移动至滑轨5的远离回转立柱1的一侧(可称作"右
侧")。通过水平油缸4驱动滑套6和滑轨5的相对运动来选择目标支撑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对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定位过程进
行简单说明。在定位调整时,支腿盘8保持在支撑基础9以上一定高度。摆动油缸2伸縮,
使水平支腿3绕回转立柱1转动至目标角度。水平油缸4带动滑套6沿滑轨5滑动,使支
腿盘8平移至目标支撑点。在支撑作业时,支撑基础9固定在地面上,竖直支腿7内的油缸
伸长,支腿盘8落在支撑基础9上,水平支腿3通过竖直支腿7、支腿盘8和支撑基础9将载
荷传递给地面。支腿盘8与支撑基础9采用固结方式连接,保证设备稳定在支撑基础9上。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上述支撑结构可用于大型工程机械,特别是滩涂起重机
吊装作业的支撑和支撑前的定位调整,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安装方便、承载能力强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一种支撑结构,包括回转立柱(1);多条水平支腿(3),其一端分别围绕所述回转立柱(1)的周向表面铰接于其上;多条竖直支腿(7),其上端各自连接至所述水平支腿(3)中相应的一个支腿,其下端各自连接至一支腿盘(8);以及支撑基础(9),承载所述支腿盘(8),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水平支腿(3)上均设置有滑轨(5),并且每个所述竖直支腿(7)的上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滑轨(5)相配合的滑动部,以使每个所述竖直支腿(7)能够相对于相应的所述水平支腿(3)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水 平支腿(3)和所述竖直支腿(7)之间的第一致动机构,以驱动每个所述竖直支腿(7)相对 于相应的所述水平支腿(3)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致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每个 所述水平支腿(3)上的水平油缸(4),所述水平油缸(4)的油缸套与相应的所述水平支腿 (3)铰接,所述水平油缸(4)的活塞杆与相应的所述滑动部铰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回 转立柱(1)和所述水平支腿(3)之间的第二致动机构,以驱动所述水平支腿(3)围绕所述 回转立柱(1)转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致动机构包括摆动油缸 (2),所述摆动油缸(2)的油缸套与所述回转立柱(1)铰接,所述摆动油缸(2)的活塞杆与 相应的所述水平支腿(3)的中部铰接。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5)具有多条,对称布置在 所述水平支腿(3)的远离所述回转立柱(1)的一端的各个表面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为固定至所述竖直支腿 (7)上端的围绕所述轨道(5)的滑套(6)。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腿(3)和所述竖直支腿 (7)的数量均为四条。
9. 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和具有该支撑结构的起重机。支撑结构包括回转立柱(1);多条水平支腿(3),其一端分别围绕回转立柱(1)的周向表面铰接于其上;多条竖直支腿(7),其上端各自连接至水平支腿(3)中相应的一个支腿,其下端各自连接至一支腿盘(8);以及支撑基础(9),承载支腿盘(8),特别地,每个水平支腿(3)上均设置有滑轨(5),并且每个竖直支腿(7)的上端均设置有与滑轨(5)相配合的滑套(6),以使每个竖直支腿(7)能够相对于相应的水平支腿(3)移动。该支撑结构可用于大型工程机械,特别是用于起重机吊装作业的支撑和支撑前的定位调整,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安装方便、承载能力强等优点。
文档编号B66C5/00GK101717039SQ20091024284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艳林, 王新明, 白俊磊 申请人: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