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652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扶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 及一种扶手,尤其是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扶手。本发明专门涉及 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扶手这一领域,这种扶手在室外运行和/或经受很高的使用强度。
背景技术
DE 10316383B4公开了一种用来引导多分段的扶手的装置,以及一种多分段的、可 驱动的扶手。已知的扶手包含一个与引导型材共同作用的主体和许多单个的分段,其中主 体设置有多个搭桥状的、指向外面的元件。在此,单个的分段相互之间处于有效连接。此外, 各分段在它们背离搭桥的区域内设置有突出部分,通过此突出部分可与传动链产生型面配 合的连接。DE 10316383B4公开的扶手的缺点是,由于许多搭桥状的、指向外面的元件,物体 可能会聚集到中间腔中,所述物体很难去除,例如水、冰、沙、灰尘、泥土、化学物质、碎片和 污染物。此外还存在这样的危险,即扶手在使用期限内会受化学或机械作用而损坏。WO 2006/010181A2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扶手,其中把手元件包 含涂有涂层的外皮。此扶手是一体构成的,因此在转向区域(在向前运行和向后运行之间) 必须弹性地弯成环形轨道。此涂层必须参与此折弯,因此只有弹性的涂层(例如以聚氨酯 为基础)是可行的。WO 91/04219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扶手,此扶手由多个单节段 构成。在此,钢缆的部段分别用热塑性的橡胶挤压包封,其中钢缆在挤压包封过程中是张紧 的。因此在制好的扶手中,各节段以预应力相互贴靠在一起。在这种扶手中,在转向区域中 也可能出现变形,变形的程度依赖于钢缆的弹性与热塑性橡胶的弹性之间的比例。这种扶手也只能除上弹性材料,否则涂层会出现粉碎或脱落或脱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扶手,它具有更好的抵抗能力或弯曲性(Abweisimg) 或滑动性(Abperlimg),它尤其在把手区域内具有更好的表面或覆盖层或外罩。此目的通过按本发明的、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扶手得以实现。通过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采取的措施,可实现在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扶手的有利的 改进方案。由于扶手由许多把手元件构成,这些把手元件设置在牵引机构12上,其中相邻的 把手元件可彼此插入,所以把手元件可相互稍稍倾斜,并且各把手元件在转向区域内不会 出现弹性变形。因此,把手元件可用金属(例如铬)来涂敷,从而得到非常硬、容易清洁的 表面,而不必担心由于重复变形而粉碎或脱落或脱离。为了使把手元件具有可相互接插性或可倾斜性,适宜的是,每个把手元件都具有 位于内部的坡口或管套,相邻的把手元件的位于外面的坡口或管套与之相搭接。因此,多个 单个的、通过牵引机构12(例如链条)活动的把手元件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相互活动,因此它们可在转向区域无变形地产生圆弧。有利的是,涂层具有至少一层由金属和/或至少一种金属化合物构成的涂层。在 此,由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构成的涂层可通过物理蒸发、真空_金属化或喷镀进行涂敷,尤其 可 使用PVD法或基于PE-CVD的方法。因此,可使用适用于各个应用情况或单个情况的涂层, 此涂层由对此有利的金属构成,或由具有对此有利的金属的合金构成。有利的是,金属涂层在把手区域或抓握区域内是构成为封闭式的。因此,可达到全 表面的保护,以防止金属或化学的损坏。当然,把手元件或把手节段的外皮3或覆盖层3或 外罩3至少在把手区域内也是构成为封闭式的。此外还有利的是,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 罩3尽可能闭合,而不是构成为多孔或无固定形状的。因此,可有效地阻止水、冰、沙、灰尘、 泥土、化学物质、食物残留和污染物的进入。此外,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的封闭表面 可用来承载涂层。有利的是,外皮以双壁的形式由外壁和内壁构成。因此,外壁可达到一定的弹性, 因此在温度膨胀率不同的情况下,可防止涂层的粉碎或脱落或脱离。有利的是,涂层具有承载层和遮盖层,此承载层涂敷在外皮或覆盖层的外表面上, 此遮盖层涂敷在承载层上。特别是承载层可通过电镀涂敷在外表面上。在电镀时,在对外 皮或覆盖层进行化学预处理(其可由塑料材料或塑料复合物构成)之后,能以静电方式或 不充电地涂敷不同的金属层。以化学方式和机械方式实现粘附或依附或黏著或夹持。因此 借助适当的化学物质,可在持续的过程中把金属沉积到外皮或覆盖层的外表面上,即指沉 积到塑料材质上。还有利的是间接的金属化,其中通过使用预金属化的材料,间接地涂敷金属层。承 载层的金属化例如通过真空_金属化来实现。此承载层然后通过热膜涂敷或膜压、嵌入层 或直接成型地涂在适当的表面上.涂层也可通过电镀进行涂敷或构成。在此,主体连同把手元件的外皮3或覆盖层3 或外罩3在铬-硫酸溶剂中进行酸洗,紧接着用贵金属(尤其是钯)激活或萌发(bekeimen) 或撒开或涂抹。此外,可通过外表面上的化学镍涂层,使承载层通过还原离析进行涂敷。然 后,作为第一电解层,打击镍(Schlagnickel)或粘附镍作为导电增强器(Leitverstarker)离 析出来,以便构建承载层。此外,可通过电解离析,来涂敷铜层、多重镍层和/或铬层,作为 中间层亦或作为遮盖层。在此,可设置许多局部涂层。塑料表面的电镀的优点是,可对主要 的产品性能(例如电磁的兼容性或对紫外线的耐抗性或对臭氧的耐抗性)产生有利的影 响。需要明确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教导与同时由同个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用于自动扶 梯或移动步道的扶手)的教导可组合起来。在该处还公开了一种扶手,它具有还进一步或 继续或多次改进的材料性能和安全性能。


下面借助附图形象地以及示例性地详细阐述本发明。这些附图都是概括性和综合性进行描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具有 不同指数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的或类似的零件。在下面的描述中借助附图详细地阐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这些附图中相应的元件配有一致的附图标记。其中

图1在示意图中以透视视角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把手元件;图2在扼要性的、沿着切线II的剖面图中示出了图1所示的把手元件,不过是以 修改的实施方式;图3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从用III标记的视觉方向上示出了图1所示的把手 元件;图4在用III标记的俯视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两个彼此接合的把手 元件;图5在示意图中示出了扶手弯曲处的把手元件的间隙变化。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在透视图中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扶手的把手元件1。扶手具有 许多把手元件1或1’,它们彼此接合在一起,如同在图4中借助把手元件1或1’所示的一 样。由大量把手元件1组接在一起的扶手尤其适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但按本发明的 扶手也可在其它的应用情况下使用。把手元件1具有主体2。此主体2包括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以及设置在外 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内部的加强筋4和5,其中在图1中为了简化视图只标出了加强筋 4和5。此外还示出了主轴颈6和7,把手元件1借助它们嵌入牵引机构12 (见图5)中,尤 其嵌入链条或皮带中。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在一侧上具有位于内部的坡口 8或管套8,在对立一侧 具有位于外面的坡口 9或管套9。坡口 8和9或管套8和9可使把手元件1和1’相互插在 一起,如同图4所示的一样。此外,把手元件1和1’可以略微相互倾斜。把手元件1具有把持区域10,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或类似装置的使用者在使用扶 手时握持此把持区域10。因此,使用者基本在把持区域10内握住把手元件1。因此,污染 物、冰、沙、灰尘、泥土、化学物质、食物残留和湿气可能会到达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 上。此外,环境影响也会作用在把手元件1上。例如在室外使用时,雨水、冰、沙、街道片屑、 砂砾、泥土、化学物质、食物残留和灰尘可能会到达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上。因此,在 行驶_运转中的把手元件1会遭受化学及机械影响和负荷。在此实施例中,把手元件1的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至少基本上全部已设置 有或涂有金属涂层15。涂层15在此设计成单层涂层,并直接涂敷在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 罩3的外表面16(图2)上。涂层15当然也可以由多层构成。涂层15还可延伸到外皮3 的位于外面的坡口或管套9上。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把手元件1和1’的区域内,还可提供 额外的保护或磨擦保护,以避免运转过程中的磨损。图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示意性的剖面图中示出了把手元件1的在图1中 用II标出的截面。在此实施例中,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具有外壁17和内壁18。因 此在此实施例中,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是构成为双壁的。因此,外壁17可达到一定 的弹性,以便必要时防止涂层的粉碎或脱落或脱离。涂层15可具有承载层20,还具有涂敷 在承载层20上的遮盖层21。在此当然还可以设置其它的涂层,它们构成中间涂层和多层涂 层。此外,承载层20和/或遮盖层21也可由大量局部涂层逐步地构建而成。例如在涂敷局部涂层之后,可改变涂敷承载层20的方法工艺,如果这一点是适宜的。把手元件1的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的外表面16特别是可以在铬-硫酸溶 液中进行酸洗,紧接着用贵金属激活或萌发(bekeimen)或涂抹,例如用钯。紧接着,化学镍 涂层可还原地在外表面16上离析,因此产生局部涂层。然后适宜的是,通过电解将打击镍 或粘附镍作为导电增强器离析开来,以便进一步构建承载层20的局部涂层。下一步或作为 过程的终结涂上遮盖层21。通过金 属涂层15,能可靠地保护主体2的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 (尤其在把持 区域10内)。图3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示意图中示出了从图1中用III标记的视觉方向 上的把手元件1。在此实施例中,金属涂层15只是局部地涂敷在把手元件1的外皮3或覆 盖层3或外罩3的外表面16上。此涂层15在此能可构造得呈斑纹25、26、27、28、29的形 状。斑纹25至29在此螺旋形或倾斜或螺纹状地围绕着把手元件1的纵轴线30延伸。纵轴 线30在此位于把手元件1的运动方向上。由于涂层15的这种可能或可行的斑纹状构造, 在外表面16上借助在斑纹25至29上的隆起和位于它们之间的凹陷处实现了额外的轮廓 或水平面提升,这有利于抓握,和/或可在把持区域10中实现牢固的握持或撑握。因此,可 引起出色的缓冲作用,并且带来更好的手感和/或更强的附得力。此外,还可选择多层的构造。特别的是,外表面16可以首先涂上承载层20和/或 遮盖层21,如同图2所示的一样。因此,可进一步保护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在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接着在承载层20上涂上图3所示的斑纹状涂层15,作为遮盖层21。在另一 实施例中此顺序反过来,承载层20容纳着图3所示的斑纹状涂层15,并且遮盖层21涂在上面。图4示出了把手元件1和1’,它们彼此组合或彼此接合在一起。在此,把手元件 1以其位于内部的坡口 8或管套8安放在把手元件1’的位于外面的坡口 9’或管套9’上。 此把手元件1具有在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上的局部涂敷的外表面16。涂层15在此 构成为斑纹状和/或具有大理石花纹。把手元件1的涂层15的斑纹31、32、33大概呈螺旋 状或倾斜或呈大理石花纹地关于纵轴线30延伸。此外,把手元件1’还额外具有在外皮3’ 或覆盖层3’或外罩3上’的局部涂敷的外表面16’。在此可设置其它斑纹32’、33’、34’。 把手元件1’的涂层15’的构造与把手元件1的涂层15的构造相匹配,和/或使涂层的构 造继续发展。特别是把手元件1’的涂层15’的斑纹32’连到把手元件1的涂层15的斑纹 32上。此外,涂层15’的斑纹33’连到涂层15的斑纹33。因此,安装好或组装在一起或接 合在一起的扶手产生了和谐一致的整体印象。此外,还可设置额外的把手元件,其涂层同样 这样构成,即这些额外的把手元件与把手元件1和1’相匹配和/或协调一致或均勻一致或 相同。因此,可产生勻称或平滑或和谐的外观。此外,还可实现顺手的、合乎目的的触感。图5示出了各把手元件1、1’在扶手弯曲处的倾翻变化。在把手元件1、1’的转向 弯曲处上的角度偏差允许最大1. 5mm至2mm的运动变化或间隔变化。这就是说,把手元件 的间隙变化最大为1. 5mm至2mm,把手元件1、1’的重叠区域用3mm至5mm进行尺寸设计就 足够了。此外,丝毫没有气隙或孔隙,因此不会有夹住或掐住的危险。牵引机构12设计得 灵活或有弹性或易曲折(例如如所示的一样,以链条的形式),因此可简单、轻松且明确地 实现弯曲区域或转向区域中的角度变化或间隔变化。通过相应的措施,可非常足够地实现各把手元件1、1’在牵 引机构12上或与牵引机构12的所需固定。把手元件的额外固定是 可能且可考虑的,但也可省略。 基于把手元件的这个构造,把手元件在弯曲区域中也不可能实现弹性变形,因此 涂层在该处也绝对不会经历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扶手,尤其是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其中扶手具有至少局部有涂层的外皮 (3),涂敷在外皮(3)上的涂层(15)至少局部地设置在外皮(3)的把持区域(10)内,其特 征在于,涂层(15)具有至少一个由金属和/或至少由金属化合物构成的层,并且扶手由大 量把手元件(1、1’)构成,所述把手元件设置在牵引机构(12)上,其中相邻的把手元件(1、 1’ )能够彼此插入,使得把手元件(1、1’ )能够略微相互倾斜。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每个把手元件(1)具有一个位于内部的坡口 (8)或管套(8),相邻的把手元件(1’ )的位于外部的坡口(9’ )或管套(9’ )与之相搭接, 以达到相互插接性或可倾斜性。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涂层(15)至少在把手区域(10)内被设 计为是封闭的。
4.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外皮(3)以双壁的形式由外壁 (17)和内壁(18)构成。
5.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涂层(15)具有至少一个承载 层(20)和至少一个遮盖层(21),承载层(20)涂敷在外皮(3)或覆盖层(3)或外罩(3)的 外表面(16)上,遮盖层(21)涂敷在承载层(20)上。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至少承载层(20)通过电镀涂敷在外表面 (16)上。
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承载层(20)通过还原离析或电解离析涂敷 在外表面(16)上,和/或遮盖层(21)通过还原或电解的离析来涂敷。
全文摘要
扶手具有至少局部涂层的外皮(3)。因此,涂层(15)可具有至少一个由金属和/或至少由金属化合物构成的涂层。按本发明的扶手由大量把手元件(1、1’)构成,它们设置在牵引机构(12)上,其中相邻的把手元件(1、1’)可彼此插入,所以把手元件(1、1’)可略微相互倾斜。因此,把手元件(1、1’)在弧度区域内不会变形。适宜的是,每个把手元件(1)都具有位于内部的坡口(8)或管套(8),相邻的把手元件(1’)的位于外面的坡口(9’)或管套(9’)与之相搭接,以达到相互插接性或可倾斜性。有利的是,外皮(3)以双壁的形式由外壁(17)和内壁(18)构成。
文档编号B66B23/24GK102036902SQ200980118402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1日
发明者托马斯·依勒蒂茨, 托马斯·诺瓦塞克, 米夏埃尔·马泰瑟尔 申请人: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