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膜和透明加热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652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电膜和透明加热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用作车辆的除霜器(除霜装置)或窗玻璃的一部分、用作在 电流下产生热量的加热片或者用作触摸屏、无机EL装置、有机EL装置或太阳能电池的 电极的导电膜,还涉及一种含有所述导电膜的透明加热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提出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5-197234中描述的装置作为能够高亮 度大面积(例如,0.25m2或更大)发光并且寿命长的电致发光装置。同时,已知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7-026989和10-289602中描述的结构作为 含有能够防止灯具的照度降低的导电膜的车辆灯具。车辆灯具的照度可能由于以下原因而降低(1)前盖外周表面上附着和聚积的雪,(2)前盖外周表面上的雨水或洗车水的附着和冻结,以及(3)由于使用即使在低功耗(小发热量)下也具有高光强度的HID灯光源而造成 (1)和⑵的发展。通过将含有透明的电绝缘性片材和印刷在其上的导电图案的加热元件连接到使 用模内法成形的透镜而获得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7-026989中描述的结构。具体来 说,加热元件的导电图案由含有贵金属粉末和溶剂可溶性热塑性树脂的组合物构成。通过将加热元件连接到车辆灯的透镜部分中而获得日本未审专利公开 No.10-289602中描述的结构。通过在预定条件下向加热元件施加电力加热透镜部分。该 文献记载了加热元件包含ITO (氧化铟锡)等的透明导电膜。此外,已经提出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6-190585中描述的装置作为能够减轻 反射的电磁波的不利影响但没有显著降低发电效率的染料增感型太阳能电池。此外,在 电磁屏蔽膜领域中,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4-221565已经披露了测定网格中的线交点 的增厚率以最小化由于云纹等使PDP图像质量劣化的技术。

发明内容
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7-026989描述的加热元件中,为获得所需的电阻值 (例如,约40欧姆),可以在前灯前盖等上以曲折方式设置一根导线,从而形成长导线。 然而,在相邻导线部分之间可能不利地产生电位差,从而造成迁移。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10-289602的加热元件中,使用了 ITO等透明导电膜。 这种膜不能利用真空溅射法以外的方法形成在成形体的曲面上。因此,加热元件在效 率、成本等方面不利。此外,由于透明导电膜由陶瓷如ITO组成,因此当其上形成透明导电膜的片材 在模内法中弯曲时,膜可能会断裂。因此,这种膜很难用在具有曲面和透明加热器的车 辆灯具前盖等中,尽管它可以用在具有相对较少曲面的窗玻璃中。
因此,传统的加热元件通用性差,仅能专用在车辆灯具前盖、窗玻璃等中。在使用导电膜作为触摸屏、无机EL装置或有机EL装置的电极的情况下,由于 光折射和衍射的原因,必须形成导电部,以防止背光引起的眩光等。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6-190585中描述的太阳能电池利用ITO等的透明导电 膜,从而导致与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10-289602中相同的问题。此外,日本未审专利公 开No.2004-221565中描述的电磁屏蔽膜技术仍有改进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电膜和透明加热元件,通过向其施 加电流可以用作发热片,并能够表现出提高的发热效率,可以防止车辆灯具或户外灯引 起的眩光,并且在车辆灯具前盖、窗玻璃等中可以通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用作触摸屏、无机EL装置或有机EL装置的 电极以防止背光引起的眩光等的导电膜。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用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以屏蔽电磁波并在不 降低发电效率下降低表面电阻的导电膜。为实现可用于车辆灯具前盖、建筑物窗玻璃、车窗玻璃等的高度通用的透明电 热元件,本发明人研究了根据比较例的具有多个导电部和多个开口部的导电膜,其中多 个导电部和多个开口部组合形成丝网形状。具体来说,导电部在导电膜中形成直线形 状,并交叉形成丝网形状。当在传统结构中加热线以曲折方式排列时,在相邻导线部之间产生电位差,从 而不利地造成迁移。相反,当导电部形成为丝网形状时,相邻导电部固有地处于短路状 态,迁移不再成为问题。导电部可以由展性和延性优异的细金属线等构成,因此可以沿着最小曲率半径 为300mm或更小的三维曲面形成。然而,已经发现,根据比较例的导电膜,在直线导电部的端部产生的衍射光在 相交部分上线性排列的衍射点处相互作用,发出强烈的干涉光。此外,在导电部上,衍 射点线性排列,发出强烈的光线,虽然这种光线弱于来自相交部的干涉光。因此,当导 电膜组入窗玻璃中时,由于衍射光的干涉而不利地造成显著眩光等。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以下结构解决了该问题。[1]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包含多个导电部和多个开口部,其中所述 导电部和所述开口部的组合具有丝网形状,所述导电部形成为具有在交替方向延伸的圆 弧的波浪线形状,至少一个圆弧设置在交叉部之间。在这种结构中,导电部几乎不具有直线部分,使得衍射点不直线排列在导电部 的交叉部上,并且来自交叉部的干涉光具有低强度。在导电部上产生同样的现象,并且 来自导电部的干涉光具有低强度。在本发明中,丝网形状可以防止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 眩光等。因此,导电膜适于可以组入窗玻璃(如建筑物窗玻璃或车辆窗玻璃)、车辆灯具 前盖等中的透明加热元件。取决于使用导电膜的产品(如窗玻璃或车辆灯具前盖)、波浪 线形状的周期或幅度等,在需要时,可以适宜地形成直线部分。此外,当本发明的导电膜用作触摸屏、无机EL装置或有机EL装置的电极时, 导电膜可以防止背光引起的眩光等,因而能够防止显示图像的可视性劣化。此外,当所述导电膜用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时,导电膜可以用作电磁屏蔽膜,
5并表现出低的表面电阻,从而防止发电效率降低。[2]根据第一 方面的导电膜,其中位于各丝网形状的外周线上并关于丝网形状的 中心点对称的一对任选的切线相互平行。[3]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圆弧的中心角为约90°,并且各丝网形状 的外周线上的圆弧数量为2η (η= 1,2,3,…)。[4]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圆弧的中心角为约90°,并且各丝网形状 的外周线上的圆弧数量为4η (η= 1,2,3,…)。[5]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在连接两个任选丝网形状的中心点的线中,连 接一个丝网形状的中心点和所述交叉部的第一线段的长度等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的中 心点和所述交叉部的第二线段的长度,所述两个任选丝网形状沿所述导电部的交叉部的 排列相邻布置。[6]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在连接两个任选丝网形状的中心点的线中,连 接一个丝网形状的中心点和另一个导电部的第三线段的长度等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的 中心点和另一个导电部的第四线段的长度,所述两个任选丝网形状沿一个导电部的延伸 方向相邻布置。[7]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在连接两个任选丝网形状的中心点的线中,连 接一个丝网形状的中心点和另一个导电部的第三线段的长度不同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 的中心点和另一个导电部的第四线段的长度,所述两个任选丝网形状沿一个导电部的延 伸方向相邻布置。[8]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圆弧的排列周期沿所述导电部的延伸方向变化。[9]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在一个交叉部与第一交叉部之间的圆弧的排 列周期不同于在该交叉部与第二交叉部之间的圆弧的排列周期,所述第一交叉部在该交 叉部一侧沿一个导电部的延伸方向相邻布置,所述第二交叉部相邻布置在该交叉部另一 侧。[10]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在一个交叉部与第三交叉部之间的圆弧的排 列周期不同于在该交叉部与第四交叉部之间的圆弧的排列周期,所述第三交叉部在该交 叉部一侧沿另一个导电部的延伸方向相邻布置,所述第四交叉部相邻布置在该交叉部另一侧。[11]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圆弧的中心角为75° 105°,优选约 90° 。[12]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在所述交叉部中,所述导电部的交叉角为约 90° 。[13]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在所述交叉部中,所述导电部的交叉角为约
0° 0[14]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周期。[15]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幅度。[16]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导电膜的总透光率为70%或更大但小于 99%。
[17]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波浪线形状的线宽度为5 50 ym。[18]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相邻波浪线形状的间距为150 2000 ym。[19]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导电部具有通过对布置在透明支持体上 的银盐感光层进行曝光和显影而形成的金属银部。[20] —种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透明加热元件,其包含根据第一方面的导电膜。如上所述,当本发明的导电膜或透明加热元件用作通过施加电流而发热的发热 片时,其能够表现出提高的发热效率,可以防止车辆灯具或户外灯引起的眩光,并且在 车辆灯具前盖、窗玻璃等中可以通用。当本发明的导电膜用作触摸屏、无机EL装置或有机EL装置的电极时,可以防 止背光引起的眩光等。当本发明的导电膜用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时,其可以用作电磁屏蔽膜,并可以 表现出低电阻以避免发电效率的降低。


图1是部分地显示第一导电膜的平面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图3是显示使用第一导电膜的第一透明加热元件的示例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示意性显示第一导电膜的网状图案的说明图;图5是部分地显示第二导电膜的平面图;图6是显示使用第二导电膜的第二透明加热元件的示例结构的平面图;图7是示意性显示第三导电膜的网状图案的说明图;图8是显示使用第三导电膜的产品(导电片)的主视图;图9是显示导电片的后视图;图10是显示导电片的俯视图;图11是显示导电片的仰视图;图12是显示导电片的左侧视图;图13是显示导电片的右侧视图;图14是显示导电片的立体图;图15是显示导电片使用状态的主视图;图16是示意性显示第四导电膜的网状图案的说明图;图17是示意性显示第五导电膜的网状图案的说明图;图18是示意性显示第六导电膜的网状图案的说明图;图19是示意性显示第七导电膜的网状图案的说明图;图20是示意性显示第八导电膜的网状图案的说明图;图21A 21E是显示制造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导电膜的第一制造方法的过程 图;图22A和22B是显示形成实施方案的导电膜的第二制造方法的过程图;图23A和23B是显示形成实施方案的导电膜的第三制造方法的过程图24是显示形成实施方案的导电膜的第四制造方法的过程图;和图25A是实施例1的观察照片,图25B是实施例5的观察照片,图25C是比较 例1的观察照片,图25D是比较例2的观察照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图1 25D说明本发明的导电膜和透明加热元件的几个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一导电膜10A)含有多个 导电部12和多个开口部14,导电部12和开口部14的组合形成丝网形状M。每个丝网 形状M是一个开口部14和包围开口部14的四个导电部12的组合形状。第一导电膜10A可以用作车辆的除霜器(除霜装置)或窗玻璃的一部分。第一 导电膜10A也可以用在通过施加电流能够发热的透明加热元件中。如图2所示,第一导 电膜10A具有透明膜基材16,导电部12和开口部14形成在其上。如图3所示,当第一 导电膜10A用在第一透明加热元件18A中时,第一电极20a和第二电极20b设置在第一 导电膜10A的相对两端(例如,图3的右端和左端),电流从第一电极20a流向第二电极 20b。因此,第一透明加热元件18A发热,从而与第一透明加热元件18A接触或配备有 第一透明加热元件18A的加热对象(如建筑物窗玻璃、车辆窗玻璃或车辆灯具前盖)被加 热。因此,加热对象附着的雪等被去除。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膜10A中的导电部12具有网状图案22,网状图案22通 过交叉在一个方向(图1的x方向)以第一间距L1排列的多个第一细金属线12a和在另 一个方向(图1的y方向)以第二间距L2排列的多个第二细金属线12b形成。第一间距 L1和第二间距L2可以选择为150 ii m 6000 um(6.0mm)。第一和第二细金属线的线 宽度d可以选择为5iim 200iim(0.2mm)。可以理解的是,线宽度d可以选择为5 50 um,以提高透明度。术语〃第一间距L1"适于以固定距离排列的第一细金属线12a。然而,第一间 距L1在一些第一细金属线12a之间可以变化,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术语"相邻第一细 金属线12a之间的距离"更为恰当使用。此外,第二细金属线12b也可以按这种方式排 列。因此,相邻第一细金属线12a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第二细金属线12b之间的距离优选 为 150 6000 u m,更优选 300 1000 u m。导电部12具有含有由第一细金属线12a和第二细金属线12b形成的大量格子交 点(交叉部24)的网状图案22。在交叉部24之间以具有至少一个弯曲的波浪线形状形成 各导电部12。具体来说,在第一导电膜10A中,波浪线形状含有圆弧26,在交叉部24之间连 续形成在交替的峰谷方向延伸的两个圆弧26。各圆弧26的中心角为75° 105°,优选 约90°。导电部12的交叉角为约90°。尽管从制造偏差来看,优选的中心角和优选的 交叉角由术语"约90° “表示,但希望的是中心角和交叉角理想情况为90°。导电部12的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周期。该周期是圆弧的排列周期。因此,连 续形成在交替的峰谷方向延伸的两个圆弧26的长度被认为是一个周期。在图1的实施例 中,各交叉部24相距一个周期的距离。一个周期优选为50 2000 iim。交叉部24沿 导电部12的排列间距可以由波浪线形状的周期表示。在图1中,交叉部24沿导电部12的排列间距相应于波浪线形状的一个周期。因此,在制造导电膜时,交叉部24的排列间 距可以控制在波浪线形状的n个周期(n是实数)。尽管在本实施方案中导电部12具有恒 定周期的波浪线形状,但是网状图案22中的相邻平行的导电部12可以形成为不同周期的 不同波浪线形状。导电部12的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幅度h。当假想线28连接两个相邻交叉部24 并且垂直于假想线28的线从波浪线形状的峰延伸时,幅度h是从峰到垂直线和假想线28 交点的距离。幅度h优选为10 500 u m。尽管在本实施方案中导电部12具有恒定幅 度h的波浪线形状,但是交叉部24之间的相邻两个圆弧26可以具有不同幅度,并且相邻 平行的导电部12可以形成为不同圆弧幅度的不同波浪线形状。如示意4所示,在第一导电膜10A中,在连接沿交叉部24的排列相邻布置 的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l和M2的中心点C1和C2的线中,连接一个丝网形状Ml的中心 点C1和交叉部24的第一线段的长度La等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M2的中心点C2和交叉 部24的第二线段的长度Lb。此外,如图4所示,在连接沿第二细金属线12b的延伸方向相邻布置的两个任选 丝网形状M3和M4的中心点C3和C4的线中,连接一个丝网形状M3的中心点C3和第 一细金属线12a的第三线段的长度Lc等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M4的中心点C4和第一细 金属线12a的第四线段的长度Ld。此外,如图4所示,位于各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并关于丝网形状M的中心点 C对称的一对任选的切线相互平行。具体来说,在图2中,例如,一对第一切线(1)(1)、 一对第二切线(2) (2)和一对第三切线(3) (3)分别相互平行,并且具有不同的切线方向。 通常,光在切线方向上高度折射和衍射。在第一导电膜10A中,光可以在大量不同切线 方向上折射和衍射,从而减少了眩光。此外,在第一导电膜10A中,开口部14具有大约恒定的开口面积,从而可以在 全部表面上防止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并且没有局部地造成眩光等。第一导电膜10A的总透光率为70%或更大但小于99%,可以提高到80%或更大 或85%或更大。因此,第一导电膜10A中的导电部12几乎不具有直线部分,使得衍射点没有直 线排列在导电部12的交叉部24上,并且来自交叉部24的干涉光具有低强度。在导电部 12上产生同样的现象,并且来自导电部12的干涉光具有低强度。因此,丝网形状可以防 止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因此,第一导电膜10A适于可以组入窗玻璃(如建筑物 窗玻璃或车辆窗玻璃)、车辆灯具前盖等中的第一透明加热元件18A。取决于产品(如窗 玻璃或车辆灯具前盖)、波浪线形状的周期或幅度等,在需要时,波浪线形状可以适宜地 形成直线部。波浪线形状可以是正弦波曲线形状。下面结合图5和图6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二导电膜 10B)。如图5所示,第二导电膜10B的结构与上面的第一导电膜10A大致相同,但在 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在第二导电膜10B中,一个圆弧26形成在交叉部24之间。各圆弧26的中心角 为约90°。导电部12的交叉角为约0°。尽管从制造偏差来看,中心角和交叉角分别由术语〃约90°丨'和〃约0°丨'表示,但希望的是中心角和交叉角分别理想的是90°和0°。导电部12的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周期。在图5的实施例中,各交叉部24相距 0.5个周期的距离。换句话说,交叉部24沿导电部12的排列间距相应于波浪线形状的0.5 个周期。一个周期优选为100 4000 u m。布置相邻平行的第一细金属线12a,使得一个波浪线形状的峰面对另一个波浪线 形状的谷。相似地,布置相邻平行的第二细金属线12b,使得一个波浪线形状的峰面对另 一个波浪线形状的谷。因此,如图6所示,在第二导电膜10B的网状图案22中,以矩阵 形状排列大量相同尺寸的圆。如图6所示,当第二导电膜10B用在第二透明加热元件18B中时,第一电极20a 和第二电极20b设置在第二导电膜10B的相对两端(例如,图5的右端和左端),电流从 第一电极20a流向第二电极20b,从而使第二透明加热元件18B发热。导电部12的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幅度h。幅度h优选为20 1000 u m。与第一导电膜10A不同,第二导电膜10B具有小开口面积的第一开口部14a和 大开口面积的第二开口部14b。此外,第一开口部14a和第二开口部14b沿x和y方向以 规则方式交替地排列,从而可以在全部表面上防止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并且没 有局部地造成眩光等。因此,在第二导电膜10B中,丝网形状可以防止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 因此,第二导电膜10B适于可以组入窗玻璃(如建筑物窗玻璃或车辆窗玻璃)、车辆灯具 前盖等中的第二透明加热元件18B。下面结合图7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三导电膜10C)。如示意7所示,第三导电膜10C的结构与上面的第一导电膜10A大致相同。因此,与第一导电膜10A同样,在第三导电膜10C中,第一线段的长度La等于 第二线段的长度Lb。此外,位于各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并关于丝网形状M的中心点 C对称的一对任选的切线相互平行。然而,与第一导电膜10A不同的是,在连接沿第二细金属线12b的延伸方向相邻 布置的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3和M4的中心点C3和C4的线中,连接一个丝网形状M3的 中心点C3和第一细金属线12a的第三线段的长度Lc不同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M4的中 心点C4和第一细金属线12a的第四线段的长度Ld。在图7的实施例中,长度Lc大于长 度Ld。应注意的是,在该实例中交叉部24相距0.5个周期的距离。与第一导电膜10A同样,在第三导电膜10C中,光可以在大量不同切线方向上 折射和衍射,从而减少了眩光。此外,开口部14具有大约恒定的开口面积,从而可以在 全部表面上防止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并且没有局部地造成眩光等。下面结合图8 15说明使用第三导电膜10C的产品(如导电片100)的实例。 图8是显示导电片100的主视图,图9是显示导电片100的后视图,图10是显示导电片 100的俯视图,图11是显示导电片100的仰视图,图12是显示导电片100的左侧视图, 图13是显示导电片100的右侧视图。图14是显示导电片100的立体图,图15是显示导 电片使用状态的主视图。导电片100包含透明膜基材16和在其上形成的波浪形导电图案12(导电部)。导电片的设计在主视图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连续形成。在导电片100中,透明膜基材16 是无色透明的,导电图案12(导电部)是黑色的。导电片100可以用作车辆等的除霜器(除霜装置)或窗玻璃的一部分。导电片 100也可以用作通过施加电流能够发热的发热片。此外,导电片100可以用作触摸屏、无 机EL装置、有机EL装置或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例如,电极设置在导电片100的相对两端 (例如,图15的右端和左端),电流在电极间流动,从而加热导电图案12。因此,与导 电片100接触或其配备的加热对象(如被雪覆盖的车辆前灯)被加热(以从前灯除去融化 的雪)。导电图案12的圆弧排列周期(图8的尺寸Dl,D2)可以选择为0.1 6.0mr(更 优选0.3 6.0mm)。在该实例中,尺寸Dl,D2是约5.8mm的相同值。在该实施例中 导电图案12的线宽度(图8的尺寸d)为约0.1_,尽管可以选择为0.01 0.2mm。在 该实施例中透明膜基材16的厚度(图11的尺寸t2)为约0.6mm,尽管可以选择为0.01 2.0mm。在该实施例中导电图案12的厚度(图11的尺寸tl)为约0.1mm,尽管可以选择 为 0.001 0.2mm。下面结合图16说明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四导电膜10D)。如示意16所示,第四导电膜10D的结构与上面的第三导电膜10C大致相 同。因此,长度La等于长度Lb,长度Lc不同于长度Ld,位于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 上并关于丝网形状M的中心点C对称的一对任选的切线相互平行。第四导电膜10D不同于第三导电膜10C之处在于,在交叉部24之间排列有1.5 个周期的圆弧。此外,在第四导电膜10D中,光可以在大量不同方向折射和衍射,从而显著降 低眩光。此外,开口部14具有大约恒定的开口面积,从而可以在全部表面上防止衍射光 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并且没有局部地造成眩光等。下面结合图17说明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五导电膜10E)。如示意17所示,第五导电膜10E的结构与上面的第三导电膜10C大致相 同。因此,长度La等于长度Lb,长度Lc不同于长度Ld,位于各丝网形状M的外周 线上并关于丝网形状M的中心点C对称的一对任选的切线相互平行。第五导电膜10E不同于第三导电膜10C之处在于,在一个交叉部24与在该交叉 部24 —侧沿第一细金属线12a的延伸方向相邻布置的第一交叉部24a之间的圆弧排列周 期不同于在该交叉部24与在该交叉部24另一侧相邻布置的第二交叉部24b之间的圆弧排 列周期。在图17的实施例中,在圆弧排列中,一个交叉部24和第一交叉部24a相距0.5 个周期的距离,该交叉部24和第二交叉部24b相距1.5个周期的距离。此外,在一个交叉部24与在该交叉部24—侧沿第二细金属线12b的延伸方向 相邻布置的第三交叉部24c之间的圆弧排列周期不同于在该交叉部24与在该交叉部24另 一侧相邻布置的第四交叉部24d之间的圆弧排列周期。在图17的实施例中,在圆弧排列 中,一个交叉部24和第三交叉部24c相距1.5个周期的距离,该交叉部24和第四交叉部 24d相距0.5个周期的距离。此外,在第五导电膜10E中,光可以在大量不同方向折射和衍射,从而显著降低眩光。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导电膜10A 10E中,一个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的圆弧26 的数量为4k(k=l,2,3,…)。因此,这种导电膜能够表现出总体的低表面电阻,提高 透明加热元件的发热效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下面结合图18说明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六导电膜10F)。如示意18所示,第六导电膜10F的结构与上面的第一导电膜10A大致相 同,但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因此,相邻平行的第一细金属线12a(—个第一细金属线12al和另一个第一细金 属线12a2)具有不同的圆弧排列周期。一个第一细金属线12al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 的1个周期,另一个第一细金属线12a2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2个周期。此外, 关于第二细金属线12b,一个第二细金属线12bl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1个周期, 另一个第二细金属线12b2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2个周期。应理解的是,当一个第一细金属线12al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i个周期, 另一个第一细金属线12a2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j个周期,一个第二细金属线12bl 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p个周期,另一个第二细金属线12b2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 圆弧的q个周期时,各周期可以满足以下关系之一。(l)i 乒 j,i = p, j = q(2)i 乒 j,i 乒 p,j = q, p ^ q(3)i 乒 j,i = p, j 乒 q,p ^ q(4)i 乒 j,i 乒 p,j 乒 q,p 乒 q此外,在第六导电膜中,导电部12几乎不具有直线部分,使得衍射点没有直线 排列在导电部12的交叉部24上。此外,相邻平行的细金属线形成为不同周期的不同波 浪线形状,从而各衍射点离散分布,以进一步减少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此外, 开口部14具有大约恒定的开口面积,从而可以在全部表面上防止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 光等,并且没有局部地造成眩光等。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 的圆弧26数量为4k(k= 1,2,3,...),从而总体表面电阻可以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下面结合图19说明根据第七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七导电膜10G)。如示意19所示,第七导电膜10G的结构与上面的第六导电膜10F大致相 同,但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例如,在第一细金属线12a中,将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最小数量的圆弧 (圆弧排列周期的最大长度)的第一细金属线12a(l)称作1号第一细金属线12a(l),在 交叉部24之间的圆弧数量从1号第一细金属线12a(l)到在一个方向排列的另一个第一细 金属线12a逐步增加(圆弧排列周期的长度逐步减少)。在图19的实施例中,1号第一 细金属线12a(l)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1个周期,与1号第一细金属线12a(l)在 一个方向相邻的2号第一细金属线12a(2)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2个周期,与2号 第一细金属线12a(2)在一个方向相邻的3号第一细金属线12a(3)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 圆弧的3个周期。1号至3号第一细金属线的组合排列在一个方向上。与1号第一细金 属线12a(l)在相反方向相邻的第一细金属线12a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圆弧的3个周期。 因此,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最大数量圆弧的第一细金属线12a与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最
12小数量圆弧的第一细金属线12a相邻。第二细金属线12b按相同方式排列。此外,在第七导电膜10G中,导电部12几乎不具有直线部分,使得衍射点没有 直线排列在导电部12的交叉部24上。此外,相邻平行的细金属线12形成为不同周期的 不同波浪线形状,从而各衍射点离散分布,以进一步减少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在本实施方案中,一个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的圆弧26的数量为2k(k= 1, 2,3,…)。因此,尽管第七导电膜10G的表面电阻降低效果低于具有数量4k的第一至 第六导电膜10A 10F的表面电阻降低效果,但是第七导电膜10G能够提高透明加热元 件的发热效率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下面结合图20说明根据第八实施方案的导电膜(下面称作第八导电膜10H)。如示意20所示,第八导电膜10H的结构与上面的第七导电膜10G大致相 同,但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例如,在第一细金属线12a中,第一细金属线12a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最 小数量的圆弧(圆弧排列周期的最大长度),相邻两个第一细金属线12a具有相同数量的 圆弧。此外,另一个第一细金属线12a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最大数量的圆弧(圆弧排列 周期的最小长度),相邻两个第一细金属线12a具有相同数量的圆弧。第二细金属线12b 按相同方式形成。此外,在第八导电膜10H中,导电部12几乎不具有直线部分,使得衍射点没有 直线排列在导电部12的交叉部24上。此外,相邻平行的细金属线12形成为不同周期的 不同波浪线形状,从而各衍射点离散分布,以进一步减少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等。在第八导电膜10H中,一个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的圆弧26的数量为4k(k = 1,2,3,…)。因此,第八导电膜10H能够提高透明加热元件的发热效率和提高太阳能 电池的发电效率。接下来,结合图21A 24说明制造第一至第八导电膜10A 10H(以下统称为 导电膜10)的几种方法。在第一制造方法中,在透明膜基材16上形成银盐感光层,曝光,显影,并定 影,从而形成金属银部。金属银部和其上的导电金属用于形成网状图案22。具体来说,如图21A所示,用含有明胶33和卤化银31 (例如,溴化银颗粒、氯 溴化银颗粒或碘溴化银颗粒)的混合物的银盐感光层34涂布透明膜基材16。尽管为便于 理解在图21A 21C中卤化银31用点夸大显示,但是各点不代表卤化银31的大小、浓
/又寸。然后,如图21B所示,对银盐感光层34进行曝光处理以形成网状图案22。当 光学能量施加到卤化银31时,产生微小银核,从而形成不可见的潜像。如图21C所示,对银盐感光层34进行显影处理,从而将潜像转换成肉眼可见的 图像。具体来说,使用显影剂(碱性溶液或酸性溶液,通常是碱性溶液)使具有潜像的 银盐感光层34显影。在显影处理中,使用潜像银核作为催化剂核,使用显影剂中的还原 剂(显影剂)将来自卤化银颗粒或显影剂的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因此,潜像银核生长, 从而形成可见的银图像(显影银35)。显影处理后的感光卤化银31残留在银盐感光层34中。如图21D所示,使用定 影剂通过定影处理除去卤化银31,定影剂是酸性或碱性溶液,通常是酸性溶液。
在定影处理后,在曝光区中形成金属银部36,在未曝光区中形成仅含有明胶33 的透光部38。因此,在透明膜基材16上形成金属银部36和透光部38的组合。在溴化银用作卤化银31并且在定影处理中使用硫代硫酸盐的情况下,在处理中 发生由下式代表的反应。AgBr(固体)+2S203离子一Ag(S203) 2 (易溶于水的络合物)两个硫代硫酸根S203离子和明胶33中的一个银离子(来自AgBr)反应,生成硫 代硫酸银络合物。硫代硫酸银络合物具有具有高水溶性,从而从明胶33中溶出。因此, 显影的银35被定影并作为金属银部36残留。因此,在显影处理中潜像与还原剂反应而析出显影银35,在定影处理中未转化 成显影银35的残余卤化银31溶出到水中。这些处理详细记载在T.H.James,“ The Theory of the Photographic Process, 4th ed.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 Inc., NY, Chapter 15,pp.438-442, 1977 中。通常使用碱性溶液进行显影处理。因此,显影处理中使用的碱性溶液可混入定 影剂(通常是酸性溶液)中,这样在定影处理中定影剂的活性可能会不利地改变。此外, 在从显影槽取出膜后,显影剂可能会残留在膜上,这样不希望的显影反应可能被显影剂 加速。因此,优选的是,在显影处理后和定影处理前,用诸如醋酸溶液等停止液中和或 酸化银盐感光层34。如图21E所示,可以通过镀覆处理(如非电解镀处理、电镀处理或其组合)等将 导电金属层40仅沉积在金属银部36上。在这种情况下,网状图案22由透明膜基材16 上的金属银部36和金属银部36上的导电金属层40形成。下面说明上述使用银盐感光层34的方法(银盐照相技术)和使用光致抗蚀剂(抗 蚀剂技术)的方法之间的差异。在抗蚀剂技术中,在曝光处理中光聚合引发剂吸收光以引发反应,光致抗蚀剂 膜(树脂)本身发生聚合反应,以增加或减少在显影剂中的溶解性,并在显影处理中除 去曝光或未曝光区中的树脂。抗蚀剂技术中所采用的显影剂可以是没有还原剂的碱性溶 液,未反应的树脂成分可以溶解在其中。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银盐照 相技术中,从银离子与曝光处理中被曝光的卤化银31产生的光电子形成微小银核,所谓 的潜像。使用显影剂的显影处理中潜像银核生长,形成可见的银图像,显影剂必须含有 还原剂(显影剂)。因此,抗蚀剂技术和银盐照相技术在曝光和显影处理中的反应方面有 很大不同。在抗蚀剂技术的显影处理中,除去曝光或未曝光区中的未聚合的树脂部分。另 一方面,在银盐照相技术的显影处理中,使用潜像作为催化剂核,通过显影剂中包含的 还原剂(显影剂)进行还原反应,显影银35成长为可见的大小。未曝光区中的明胶33 未被除去。因此,抗蚀剂技术和银盐照相技术在显影处理的反应方面有很大不同。在未曝光区中明胶33中包含的卤化银31在后面的定影处理中溶出,明胶33未 被除去。在银盐照相技术中主要反应成分(主要感光成分)是卤化银,而在抗蚀剂技术中 是聚合引发剂。此外,在显影处理中,在银盐照相技术中粘结剂(明胶33)残留,而在 抗蚀剂技术中被除去。抗蚀剂技术和银盐照相技术在这些点上有很大不同。
在银盐感光层34的曝光处理中,可以使用具有相应于导电部12的网状图案22 的掩模图案的掩模,即在交叉部24之间包含至少一个弯曲的波浪线形状。在另一种方法(第二制造方法)中,例如,如图22A所示,在置于透明膜基材 16上的铜箔42上形成光致抗蚀剂膜44,使光致抗蚀剂膜44曝光和显影,形成抗蚀剂图 案46。如图22B所示,蚀刻从抗蚀剂图案46露出的铜箔42,形成网状图案22。在该 方法中,在光致抗蚀剂膜44的曝光处理中可以使用具有相应于网状图案22的掩模图案的 掩模。在第三制造方法中,如图23A所示,在透明膜基材16上印刷含有微金属颗粒的 膏剂48。如图23B所示,可以用金属镀覆的印刷膏剂48,从而可以沉积镀覆的金属层 50以形成网状图案22。在第四制造方法中,如图24所示,可以使用丝网印刷版或凹版 印版在透明膜基材16上印刷网状图案22。下面主要说明本实施方案的使用导电膜10的卤化银照相感光材料形成导电金属 薄膜的特别优选的方法。如上所述,本实施方案的导电膜10可以按下述方法制造。对具有透明膜基材16 和其上的含有感光卤化银的乳剂层的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和显影,这样分别在曝光区和未 曝光区形成金属银部36和透光部38。可以对金属银部36进行物理显影处理和/或镀覆 处理,以在其上形成导电金属层40。取决于感光材料和显影处理,形成本实施方案的导电膜10的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法。(1)包括对不含物理显影核的感光黑白卤化银材料进行化学或热显影而在感光材 料上形成金属银部36的方法。(2)包括对具有含有物理显影核的卤化银乳剂层中的感光黑白卤化银材料进行溶 液物理显影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金属银部36的方法。(3)包括不含物理显影核的感光黑白卤化银材料和具有含有物理显影核的非感光 层的图像接收片的叠合体进行扩散转移显影而在非感光图像接收片上形成金属银部36的 方法。在方法(1)中,使用一体型黑白显影过程,从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透光性导电 膜,如透光电磁屏蔽膜或透光导电膜。由此产生的银是含有高比表面积长丝的化学或热 显影的银,并在以后的镀覆或物理显影处理中显示出高活性。在方法(2)中,在曝光区中,卤化银颗粒在物理显影核周围溶解并沉积在核 上,从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透光性导电膜,如透光电磁屏蔽膜或透光导电膜。此外,在 该方法中,使用一体型黑白显影过程。尽管由于在显影中卤化银沉积在物理显影核上而 可以实现高活性,但是显影银具有小比表面积的球形状。在方法(3)中,卤化银颗粒在未曝光区溶解,并在图像接收片的显影核上扩散 和沉积,从而在片上形成透光性导电膜,如透光电磁屏蔽膜或透光导电膜。在该方法 中,使用所谓的独立型过程,并从感光材料剥离图像接收片。在这些方法中可以使用负型或反转型显影处理。在扩散转移显影中,可以使用 自动正型感光材料进行负型显影处理。化学显影、热显影、溶液物理显影和扩散转移显影具有本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含义,并在照相化学一般教科书中有解释,如Shin-ichi Kikuchi, “ Shashin Kagaku (Photographic Chemistry) " , Kyoritsu Shuppan Co.,Ltd., 1955 禾口 C.E.K.Mees, " The Theory of Photographic Processes, 4th ed. “,Mcmillan, 1977。 本发明中一般使用液体处理,也可以使用热显影处理。例如,日本未审专利公开 No.2004-184693、2004-334077 和 2005-010752 以及日本专利申请 No.2004-244080 和 2004-085655中记载的技术也可以用在本发明中。(感光材料)[透明支持体]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感光材料的透明膜基材16可以是塑料膜等。在本实施方案中,从透光性、耐热性、处理性和成本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 塑料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膜。在窗玻璃的透明加热元件中使用导电膜10的情况下,透明膜基材16优选是具 有高透光率。在这种情况下,塑料膜的总可见光透过率优选为70% 100%,更优选 85% 100%,特别优选90% 100%。塑料膜可以被着色,只要它不妨碍本发明的有益 效果。[保护层]在感光材料中,保护层可以形成在后述的乳剂层上。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的保 护层含有诸如明胶或高分子聚合物等粘结剂,并形成在感光乳剂层上,以改善防擦伤性 或机械性能。[乳剂层]在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感光材料优选具有透明膜基材16和其上的含 有银盐作为光传感剂(含银盐层)的乳剂层。除了银盐之外,在必要时,根据该实施方 案的乳剂层还可以含有染料、粘结剂、溶剂等。从诸如辐照防止效果等效果和由于过度添加使感度降低的观点来看,乳剂层中 染料与总固形物的质量比优选为0.01% 10质量%,更优选0.1% 5质量%。< 银盐 >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的银盐优选是无机银盐,如卤化银。特别优选的是,银盐 以卤化银照相感光材料用的颗粒形式使用。卤化银具有优异的光传感性。下面说明优选用在卤化银照相感光材料的照相乳剂中的卤化银。在本实施方案 中,卤化银优选用作光传感剂。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使用照相银盐膜、照相纸、印刷雕 刻膜、光掩模的乳剂掩模等用的卤化银技术。卤化银可以含有氯、溴、碘或氟等卤元素,可以含有这些元素的组合。例如, 卤化银优选含有AgCl、AgBr或Agl,更优选含有Ag& 或AgCl,作为主要成分。此 外,氯溴化银、碘氯溴化银或碘溴化银优选用作卤化银。卤化银更优选是氯溴化银、溴 化银、碘氯溴化银或碘溴化银,最优选氯化银含量为50mol%或更大的氯溴化银或碘氯溴 化银。术语"含有AgBr(溴化银)作为主要成分的卤化银"是指在卤化银组成中溴离子 的摩尔比为50%或更大。除了溴离子之外,含有Ag& 作为主要成分的卤化银颗粒还可 以含有碘离子或氯离子。
用作本发明的乳剂层用涂布液的卤化银乳剂可以通过以下文献中记载的方法 制备P.Glafkides, “ Chimie et Physique Photographique “,Paul Montel, 1967,G F.Dufin, " Photographic Emulsion Chemistry" , The Forcal Press, 1966, V.L.Zelikmant 等人, "Making and Coating Photographic Emulsion" , The Forcal Press, 1964 等。<粘结剂>粘结剂可以用在乳剂层中,以均勻分散银盐颗粒并帮助乳剂层附着到支持体。 在本发明中,粘结剂可以含有水不溶性或水溶性聚合物,优选含有水溶性聚合物。粘结剂的实例包括明胶、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诸如淀粉 等多糖、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聚乙烯氧化物、多糖、聚乙烯胺、壳聚糖、多熔素、聚丙 烯酸、聚褐藻酸、聚透明质酸和羧基纤维素。取决于官能团的离子性,粘结剂显示出中 性、阴离子性或阳离子性。< 溶齐[J>用于形成乳剂层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其实例包括水、有机溶剂(例如醇类, 如甲醇,酮类,如丙酮等,酰胺类,如甲酰胺,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酯类,如乙酸 乙酯,醚类)、离子液体及其混合物。在本发明中,溶剂与乳剂层中的银盐、粘结剂等的 总质量之比为30% 90质量%,优选50% 80质量%。下面说明形成导电膜的各步骤。[曝光]在本实施方案中,尽管通过印刷过程形成网状图案22,但在未使用印刷过程的 情况下,通过曝光和显影处理等形成。对具有透明膜基材16和其上形成的含银盐层的感 光材料或用光刻用感光聚合物涂布的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处理。可以使用电磁波对感光材 料进行曝光。例如,电磁波可以是光线,如可见光或紫外光,或如X射线等辐射线等。 可以使用具有波长分布或特定波长的光源进行曝光。[显影处理]在本实施方案中,在曝光后对乳剂层进行显影处理。照相银盐膜、照相纸、印 刷雕刻膜、光掩模用乳剂掩模等用的常用显影处理技术可以用在本发明中。显影处理用 的显影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PQ显影剂、MQ显影剂、MAA显影剂等。本发明中可 以使用的市售显影剂的实例包括来自FUJIFILM Corporation的CN-16、CR-56、CP45X、 FD-3 和 PAPITOL,来自 Eastman Kodak Company 的 C-41、E_6、RA-4、D-19 和 D-72, 及其试剂盒中包含的显影剂。显影剂可以是光刻显影剂。在本发明中,显影处理可以包括用于除去未曝光区中的银盐以稳定材料的定影 处理。照相银盐膜、照相纸、印刷雕刻膜、光掩模用乳剂掩模等用的常用定影处理技术 可以用在本发明中。在定影处理中,定影温度优选为约20°C 50°C,更优选25°C 45°C。定影时 间优选为5秒至1分钟,更优选7 50秒。按每lm2的待处理感光材料计,定影剂的量 优选为600ml/m2或更小,更优选500ml/m2或更小,特别优选300ml/m2或更小。对显影和定影的感光材料优选进行水洗处理或稳定化处理。按lm2的感光材料 计,水洗处理或稳定化处理中使用的水量通常为20L或更小,可以为3L或更小。感光材 料可以用储存水洗涤,因此水量可以为0。
显影后曝光区所含的金属银与曝光前该区域中所含的银的质量比优选为50质 量%或更大,更优选80质量%或更大。当质量比为50质量%或更大时,可以实现高导 电性。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显影获得的色调(灰阶)优选大于4.0,尽管没有特别限 制。当显影后的色调大于4.0时,导电金属部的导电性可以增大,同时保持透光部的高透 光性。例如,通过用铱或铑离子掺杂可以达到4.0或更大的色调。[物理显影和镀覆处理]在本实施方案中,为增加通过曝光和显影形成的金属银部的导电性,可以通过 物理显影处理和/或镀覆处理在其上沉积导电金属颗粒。在本发明中,导电金属颗粒可 以仅通过物理显影和镀覆处理中的一种或这两种处理的组合沉积在金属银部上。按此方 式进行物理显影和/或镀覆处理的金属银部被称作导电金属部。在本实施方案中,物理显影是这样的过程,金属离子如银离子被还原剂还原, 从而金属颗粒沉积在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核上。已经用在即时黑白膜、即时反转膜、印 版制作等领域中的物理显影和技术可以用在本发明中。物理显影可以与上述曝光后的显影处理同时进行,也可以在显影处理后单独进 行。在本实施方案中,镀覆处理可以包括非电解镀(如化学还原镀覆或置换镀覆)、 电解镀覆或其组合。印制电路板等中已知的非电解镀技术可以用在在本实施方案中。非 电解镀优选为非电解铜镀。[氧化处理]在本实施方案中,对通过显影形成的金属银部或通过物理显影处理和/或镀覆 处理形成的导电金属部优选进行氧化处理。例如,通过氧化处理,可以除去透光部上沉 积的少量金属,使得透光部的透过率可以提高到约100%。[导电金属部]在本实施方案中,导电金属部的线宽度可以选择为5ym 200μιη(0.2ιηιη)。 在用于透明加热元件的导电金属部的情况下,线宽度优选为5 50μιη,更优选5 30 μ m,最优选10 25 μ m。线距离优选为50 500 μ m,更优选200 400 μ m,最 优选250 350 μ m。出于地面连接等目的,导电金属部可以具有线宽度大于20 μ m的 部分。在本实施方案中,从可见光透过率的观点来看,导电金属部的开口率优选为 85%或更大,更优选90%或更大,最优选95%或更大。开口率是网状图案22中除金属 部之外的透光部与整体的比例。例如,线宽度15μιη和间距300μιη的正方形格子网眼 的开口率为90%。[透光部]在本实施方案中,透光部是导电膜10中除导电金属部以外的具有透光性的部 分。透光部的透过率,即380 780nm波长区的最小透过率值,不包括透明膜基材16的 光吸收和反射,为90%或更优选95%或更大,更优选97%或更大,再优选98%或更大, 最优选99%或更大。在本实施方案中,从维持导电膜10的高生产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网状图
18案22具有长度为3m或更大的连续结构。随着网状图案22的连续结构的长度增大,生产 性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透明加热元件的生产损失。通过用 均勻光经图案化掩模照射卷辊的表面曝光方法或在输送同时用激光束照射卷辊的扫描曝 光方法,可以对含有在交叉部24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曲线的波浪线形状中形成的导电部12 的网状图案22的长卷辊进行印刷曝光。网状图案22的长度优选为2000m或更小。当连续印刷过多的丝网形状M时, 形成长度大于2000m的网状图案22,网状图案22的卷辊不利的是具有大直径、大重量, 并且高压施加到卷辊中心,会造成粘连或变形等。长度优选为3m或更大,更优选100 1000m,再优选200 800m,最优选300 500m。透明膜基材16的厚度可以选择为0.01 2.0mm。从上述对卷辊造成的重量增 加、粘连、变形等观点来看,透明膜基材16的厚度优选为200 μ m或更小,更优选20 180 μ m,最优选 50 120 μ m。在本实施方案中,例如,在图1所示的第一导电膜IOA中,优选的是,连接第一 细金属线12a的交叉部24的假想线在士2°的误差内平行于相邻假想线。优选使用在基本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的线上排列的光源或使用旋转多棱镜进 行利用光束的扫描。在这种情况下,光束必须经过二元或更大强度的调制,并且点连续 形成线图案。因为每条细线包括连续点,因此细1点线具有台阶形状。每条细线的宽度 是最窄部分的长度。在本实施方案中,网状图案22相对于输送方向优选倾斜30° 60°,更优选倾 斜40° 50°,最优选倾斜43° 47°。通常,很难制作用于形成相对于框架倾斜约 45°的网状图案的掩模,并且这很可能导致不均勻图案或增加成本。相反,在根据本发 明的上述方法中,在约45°的倾斜角下减少了图案不均勻。因此,与使用掩模曝光光刻 或丝网印刷的图案化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方法更有效。[导电膜]在本实施方案的导电膜10中,如上所述,透明膜基材16的厚度可以选择为 0.01 2.0mm。厚度优选为5 350 μ m,更优选30 150 μ m。当厚度为5 350 μ m 时,可以得到所需的可见光透过率,并且可以容易地处理膜。在物理显影处理和/或镀覆处理之前在支持体上形成的金属银部36的厚度可以 通过控制涂布在透明膜基材16上的用于含银盐层涂布液的厚度适当选择。金属银部36 的厚度可以选择为0.001 0.2mm,优选30 μ m或更小,更优选20 μ m或更小,再优选 0.01 9μιη,最优选0.05 5μιη。金属银部36优选形成为图案化形状。金属银部36 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包含两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结构。在金属银部36具有包含两层或更多 层的图案化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各层可以具有不同的波长颜色敏感性。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曝光可以形成不同的图案。在透明加热元件中使用导电膜10的情况下,导电金属部优选具有较小的厚度。 随着厚度减少,使用该元件的视角增大,加热效率提高。因此,导电金属部上的导电金 属层40的厚度优选小于9 μ m,更优选0.1 μ m以上或更大但小于5 μ m,再优选0.1 μ m 或更大但小于3 μ m。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改变含银盐层的涂布厚度可以控制金属银部36的厚度,并且可以在物理显影和/或镀覆处理中控制导电金属颗粒层的厚度,这样可以很容易地 制造厚度小于5 μ m(优选小于3 μ m)的导电膜10。在传统的蚀刻方法中,必须通过蚀刻除去大部分金属薄膜并丢弃。相反,在本 实施方案中,可以在透明膜基材16上形成仅含有最小量导电金属的图案。因此,仅需要 最小量的金属,从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和金属废物量。<粘合层>实施方案的导电膜10可以利用粘合层与窗玻璃等粘合。优选的是,减小透明 基材如塑料膜与粘合层中使用的粘合剂之间的折射率差,以防止可见光透过率降低。因 此,粘合剂的折射率优选为1.40 1.70,以防止可见光透过率降低。实施例下面结合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量、比例、处理 内容、处理程序等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适当更改。因此下面的具体实例应视为是说明 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卤化银感光材料)制备含有水介质、明胶和碘溴氯化银颗粒的乳剂。碘溴氯化银颗粒的碘含量为 0.2mol%,溴含量为40mol%,平均球当量直径为0.1 μ m,明胶量为10.0g/60gAg。将K3Rh2Br9和K2IrCl6加到乳剂中,浓度为liTmol/mol银,从而用Rh和Ir离子
掺杂溴化银颗粒。进一步将Na2PdCl4加到乳剂中,使用氯金酸和硫代硫酸钠对产生的乳 剂进行金硫增感。将乳剂和明胶硬化剂涂布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使得银的 涂布量为lg/m2。Ag/明胶体积比为1/2。PET支持体的宽度为30cm,其上乳剂涂布至宽度25cm和长度20m。切下PET 支持体的宽度3cm的两端,得到宽度24cm的卷状卤化银感光材料。(曝光)使用连续曝光设备对卤化银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在该设备中,使用日本未审专 利公开No.2004-001244中描述的DMD (数字镜装置)的曝光头排列成宽度25cm。曝光 头和曝光台弯曲布置,以将激光集中到感光材料的感光层上。此外,在该设备中,设置 感光材料的送入机构和卷取机构,并形成缓冲弯曲,使得曝光部的速度不受曝光面张力 以及送出和卷取速度的影响。曝光用的光的波长为400nm,光束形状大致为12-μ m的 正方形,激光光源的输出为100 μ J。以表1所示的图案对感光材料连续曝光,宽度24cm,长度10m。在以下条件下 进行曝光,从而印刷网状图案22。通过组合使用两个曝光头的曝光方法在感光层上形成网状图案22。通过使用第一曝光头,用恒定激光束照射感光层,同时在垂直于感光层输送 方向的方向往复运动激光束,从而在感光层上绘制曝光图案(用于形成第一细金属线 12a)。因此,根据感光层输送速度和垂直方向的曝光头往复运动速度的比例以45°倾斜 角由激光束绘制图案。在激光束到达感光层的端部后,取决于曝光头的往复运动以反转 角绘制图案。通过以与第一曝光头相同方式使用第二曝光头,用恒定激光束照射感光层,同 时在垂直于感光层输送方向的方向往复运动激光束,从而在感光层上绘制曝光图案(用于形成第二细金属线12b)。第二曝光头的移动开始点与第一曝光头的移动开始点相差 180度或180度的倍数。因此,当第一曝光头从感光层的一端倾斜移动时,第二曝光头从 相反方向的另一端倾斜移动,从而形成网状图案22。具体来说,在实施例1 4中,绘制形成图1所示的第一细金属线12a的曝光图 案。在实施例5 8中,绘制形成图5所示的第一细金属线12a的曝光图案。线的波浪 线形状具有中心角为90°的圆弧26。为了比较,在比较例1中,使用Bazier曲线(使用Adobe Illustrator作图)形成
周期和幅度与实施例1相等的波浪线形状。在比较例2中,形成线宽和间距与实施例1 相等的直线。在实施例1 8以及比较例1和2中,网状图案22中波浪线形状的1个周期的长 度、第一间距Ll (第一细金属线12a的间距)、第二间距L2(第二细金属线12b的间距) 和导电部12的线宽度h示于表1。(显影处理)
IL显影剂的配方
对苯二酚20g
亚硫酸钠50g
碳酸钾40g
乙二胺四乙酸2g
溴化钾3g
聚乙二醇2000Ig
氢氧化钾4g
pH控制在10.3
IL定影剂的配方
硫代硫酸铵溶液(75% ) 300ml
亚硫酸铵一水合物 25g
1,3-二氨基丙烷四乙酸 8g
乙酸5g
氨水(27% )Ig
pH控制在6.2
使用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的自动处理器FG-710PTS,在以下条件下用上
述处理剂处理曝光的感光材料。显影处理在35°C下进行30秒,定影处理在34°C下进行 23秒,然后水洗处理以5L/min的水流量进行20秒。运行条件使得感光材料的处理量为IOOm2/天,显影剂的补给量为500ml/m2,定 影剂的补给量为640ml/m2,处理周期为3天。经确认,电镀处理后,铜图案的线宽度为 12 μ m,间距为 300 μ m。使用非电解铜镀液在45°C下对材料进行非电解铜镀处理,非电解铜镀液的pH为 12.5,含有0.06mol/L的硫酸铜、0.22mol/L的甲醛、0.12mol/L的三乙醇胺、IOOppm的 聚乙二醇、50ppm的黄血盐和20ppm的α,α ‘-联吡啶。使用含有IOppm的Fe (III) 离子的水溶液对材料进行氧化处理,从而制得各导电膜样品。
[评价](表面电阻测量)在各导电膜10中,利用在线四探针法(ASP),通过Dia Instruments Co., Ltd.制 造的LORESTA GP (型号NO.MCP-T610)测量任选10个区域的表面电阻值,求得测量值 的平均值,从而评价表面电阻率均勻性。(眩光评价)支撑各导电膜10的透明板由代表窗玻璃的厚度5mm的玻璃形成。将导电膜贴 到透明板上并置于暗室中。从距离透明板3m的白炽灯(40瓦灯泡)发出光。目视观察 通过透明板传输的光线,从而评价衍射光的干涉造成的眩光。在距离透明板表面(贴附 导电膜10的表面)lm的位置处进行眩光观察。当没有观察到眩光时,样品被评为优秀。 当略微观察到眩光但可以接受时,样品被评为中等。当明显观察到眩光,样品被评为很 差。(评价结果)结果示于表1中。作为典型实例,实施例1的观察照片示于图25A,实施例5 的观察照片示于图25B。此外,比较例1和2的观察照片分别示于图25C和图25D。从表1以及图25A和图25B清楚可见,在实施例1 4和实施例5 8中,各样 品没有明显眩光,在透明加热元件中的低表面电阻率足够实际使用,并且透光率优异。 相反,在比较例1中,如表1和图25C所示,略微观察到眩光。在比较例2中,如表1 和图25D所示,明显观察到眩光。此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方式制造导电膜,除了分别使用图7和图16所示的网 状图案。此外,各导电膜没有明显眩光,在透明加热元件中的低表面电阻率足够实际使 用,并且透光率优异。表权利要求
1.导电膜,其包含多个导电部(12)和多个开口部(14),其中所述导电部(12)和所述开口部(14)的组合具有丝网形状(M),且所述导电部(12)形成为具有在交替方向延伸的圆弧(26)的波浪线形状,至少一个圆 弧(26)设置在交叉部(2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位于各丝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并关于丝网 形状(M)的中心点(C)对称的一对任选的切线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圆弧(26)的中心角为约90°,并且各丝 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的圆弧(26)的数量为2k(k= 1,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圆弧(26)的中心角为约90°,并且各丝 网形状(M)的外周线上的圆弧(26)的数量为4k(k= 1,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在连接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l,M2)的中心点 (Cl,C2)的线中,连接一个丝网形状(Ml)的中心点(C1)和所述交叉部(24)的第一线 段的长度(La)等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M2)的中心点(C2)和所述交叉部(24)的第二 线段的长度(Lb),所述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l,M2)沿所述导电部(12)的交叉部(24) 的排列相邻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在连接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3,M4)的中心 点(C3,C4)的线中,连接一个丝网形状(M3)的中心点(C3)和另一个导电部(12a)的第 三线段的长度(Lc)等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M4)的中心点(C4)和另一个导电部(12a) 的第四线段的长度(Ld),所述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3,M4)沿一个导电部(12b)的延伸方向相邻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在连接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3,M4)的中心点 (C3,C4)的线中,连接一个丝网形状(M3)的中心点(C3)和另一个导电部(12a)的第三 线段的长度(Lc)不同于连接另一个丝网形状(M4)的中心点(C4)和另一个导电部(12a) 的第四线段的长度(Ld),所述两个任选丝网形状(M3,M4)沿一个导电部(12b)的延伸方向相邻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圆弧(26)的排列周期沿所述导电部(12) 的延伸方向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在一个交叉部(24)与第一交叉部(24a)之间 的圆弧(26)的排列周期不同于在该交叉部(24)与第二交叉部(24b)之间的圆弧(26)的 排列周期,所述第一交叉部(24a)在该交叉部(24) —侧沿一个导电部(12a)的延伸方向 相邻布置,所述第二交叉部(24b)相邻布置在该交叉部(24)另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在一个交叉部(24)与第三交叉部(24c)之间 的圆弧(26)的排列周期不同于在该交叉部(24)与第四交叉部(24d)之间的圆弧(26)的 排列周期,所述第三交叉部(24c)在该交叉部(24) —侧沿另一个导电部(12b)的延伸方 向相邻布置,所述第四交叉部(24d)相邻布置在该交叉部(24)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圆弧(26)的中心角为75° 10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在所述交叉部(24)中,所述导电部的交叉角 为约9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在所述交叉部(24)中,所述导电部的交叉角为约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周期。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波浪线形状具有恒定幅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导电膜的总透光率为70%或更大但小于 99%。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波浪线形状的线宽度为5 200μ m。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相邻波浪线形状的间距为150 6000μ m。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导电部(12)具有通过对布置在透明支持 体(16)上的银盐感光层(34)进行曝光和显影而形成的金属银部(36)。
20.透明加热元件,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膜,其适于用在可视性和加热能力优异的具有透明性质的加热元件(透明加热元件)中。第一导电膜(10A)的导电部(12)包括具有多个交点(交叉部(24))的网状图案(22),所述导电部由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2a)和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2b)构成,在所述交叉部(24)之间的导电部(12)形成为具有至少一个弯曲的波浪线形状。所述第一导电膜(10A)的形状使得所述弯曲为圆弧状,两个圆弧(26)连续形成在交叉部(24)之间,其中圆弧(26)的峰谷方向彼此相反。每个圆弧(26)具有约90°的中心角。此外,所述导电部(12)具有约90°的交叉角。
文档编号H05B3/12GK102027801SQ20098011775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6日
发明者栗城匡志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