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传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276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客传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自动扶梯和电动通道等为代表的乘客传送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原有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体框架来设置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翻新(Renewal)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在原有乘客传送设备变得陈旧时,拆除已经陈旧的原有乘客传送设备,并在相同的场所设置新的乘客传送设备,以此对乘客传送设备进行翻新。作为翻新的方法,已知有在拆除原有的乘客传送设备时,留下其主体框架(原有主体框架)不拆除,并在原有主体框架内设置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翻新方法。该方案具有乘客传送设备的安装作业方便以及能够降低成本等优点。已知有在将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内时,在新设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承重梁,并将新设主体框架的承重梁搭载在原有主体框架的承重梁上,以此通过原有主体框架来支撑新设主体框架(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中,在自动扶梯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也就是上下二个部位),使新设主体框架的承重梁搭载在原有主体框架的承重梁上。可是,在采用由专利文献I公开的方法时,在自动扶手的距离长或者扬程高的情况下,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支撑强度。尤其是,因为新设主体框架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的内部,所以优选使新设主体框架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但小型化和轻量化会导致机械强度降低,从而产生主体框架容易产生挠曲等的问题。为了确保充分的强度,有时无法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作为对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内的新设主体框架的强度不足进行补偿的方法,已知有除了在两个端部利用原有主体框架对新设主体框架进行支撑以外,还在中间部分利用原有主体框架对新设主体框架进行支撑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3和4)。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中,将新设主体框架的倾斜角度设定成比原有主体框架的倾斜角度更大的角度,利用因不同的倾斜角度而在中间部分产生的新设主体框架的高度与原有主体框架的高度之间的高度差(gap),在新设主体框架的纵向构件上设置支撑体,并利用原有主体框架来支撑该支撑体。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方法中,利用螺栓或者螺钉将内侧桁架(相当于新设主体框架)紧固在外侧桁架(相当于原有主体框架)上。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方法中,在原有主体框架上安装有固定构件,并且利用该固定构件来支撑新设主体框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国专利特开2008-230727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号98/22382号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184771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国专利特公平3-48115号公报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中,在新设主体框架的支撑结构方面存在各种限制。例如存在必须将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的倾斜角度与原有主体框架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不同的角度这一限制。此外,由于将支撑体设置在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纵向构件上,所以还存在支撑体的设置位置和设置间隔必须根据纵向构件的设置位置和设置间隔来设定这一限制。此外,由专利文献2公开的方法还存在作业困难的问题。由于其利用因原有主体框架和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的倾斜角度之间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高低差,所以支撑体在高度方向的安装位置因乘客传送设备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此外,需要在新设乘客传送设备的纵向构件的背侧进行顶起螺栓的紧固作业。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方法中,由于需要在外侧桁架上安装螺栓等,所以需要在现场对原有的外侧桁架进行加工,存在作业变得繁琐的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方法中,由于需要在现场将固定构件安装在原有主体框架上,所以存在作业变得繁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其在利用原有主体框架设置新的乘客传送设备时,对新设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方向的限制少,能够提高乘客传送设备翻新时的作业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新设主体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内的结构部件,所述新设主体框架以整体或者一部分配置在原有主体框架内部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自身的内部具有空间,所述原有主体框架是原有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部件已被拆除的主体框架,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承重梁,以将所述承重梁配置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上的方式将所述新设主体框架设置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上,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倾斜角度相等,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具有可从上方进行作业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由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上表面支撑。此外,所述支撑体可以设置成设置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从宽度方向的两端伸出,并且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上表面抵接。此外,所述支撑体可以设置成具有支撑件和顶起螺栓,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上,所述顶起螺栓以能够调整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相对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高度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并且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抵接。此外,可以设置成通过调整所述支撑体,能够将所述原有主体框架与所述新设主体框架之间的间隔扩大为所需的间隔。此外,所述支撑体可以设置在根据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中间部分在建筑物上的支撑位置确定的位置上。此外,所述支撑体可以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支撑位置相一致的位置上。此外,可以设置成所述倾斜角度为非水平的角度,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支撑位置的斜上方的位置上。此外,可以设置成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设置有所述支撑体的所述位置的前后分别进一步设置支撑体。此外,可以设置成所述倾斜角度为非水平的角度,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具有所述倾斜角度的中间部分即新设倾斜部分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具有所述倾斜角度的中间部分即原有倾斜部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此外,还可以设置成所述新设主体框架具有分别配置在所述新设倾斜部分的两个端部的新设上部水平部分和新设下部水平部分,所述原有主体框架具有分别配置在所述原有倾斜部分的两个端部的原有上部水平部分和原有下部水平部分,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两 个端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同。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技术,其在利用原有主体框架设置新的乘客传送设备时,对新设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方面的限制少,能够提高乘客传送设备翻新时的作业性。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内的新设自动扶梯的主体框架的侧视图。图2是建筑物梁6周围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3是图1的B-B线的截面图。符号说明I…原有主体框架,11…新设主体框架,12…下部水平部分,12E…承重梁,13…上部水平部分,13E…承重梁,14…倾斜部分,15A…侧面框架,15B…侧面框架,16…底边构件,17…横梁,18a…上弦构件,18b…下弦构件,18c…纵向构件,2…下部水平部分,2E…承重梁,3…上部水平部分,3E…承重梁,4…倾斜部分,5…建筑物梁,50…支撑体,51…支撑件,52…顶起螺栓,6…建筑物梁,7A…侧面框架,7B…侧面框架,8…底边构件,9a…上弦构件,9b…下弦构件,9c…纵向构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原有自动扶梯的主体框架(原有主体框架)设置的新设自动扶梯。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内的新设自动扶梯的主体框架的侧视图。在图1中,原有主体框架I由双点划线表示,新设自动扶梯的主体框架即新设主体框架11由实线表示。成品的自动扶梯具有主体框架和设置在主体框架的内部或者上部的各种结构部件。作为结构部件包含环状配置的移动的梯级;引导梯级移动的导轨;竖立地设置在梯级两端的栏杆;与梯级同步移动的扶手;以及用于驱动梯级和扶手的驱动装置等。由于这些结构部件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联,所以省略了其图示。拆除原有的自动扶梯的主体框架内部或者上部的结构部件,并且留下主体框架不拆除。本实施方式的原有主体框架I内部和上部的结构部件已经被拆除。另一方面,新设主体框架11的内部和上部至少具有一部分的结构部件。首先对原有主体框架I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原有的自动扶梯的结构部件已经被拆除的原有主体框架I由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和第一倾斜部分4构成。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是位于原有主体框架I下侧的水平部分。在自动扶梯是上行自动扶梯时,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的一侧为入口侧,在自动扶梯是下行自动扶梯时,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的一侧为出口侧。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是位于原有主体框架I上侧的水平部分。在自动扶梯是下行自动扶梯时,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的一侧为入口侧,在自动扶梯是上行自动扶梯时,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的一侧为出口侧。第一倾斜部分4是原有主体框架I的位于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和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之间的倾斜部分。第一倾斜部分4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0lt)除了用于特殊用途的自动扶梯以外,倾斜角度e! 一般为e i = 30°。 原有主体框架I的靠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侧的端部和靠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侧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承重梁2E和承重梁3E。承重梁2E设置在建筑物下侧楼层的梁即建筑物梁5上,承重梁3E设置在建筑物上侧楼层的梁即建筑物梁6上。图2是建筑物梁6周围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承重梁3E设置在建筑物梁6上。建筑物梁5周围部分的结构与建筑物梁6的周围部分的结构相同。图3是图1的B-B线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原有主体框架I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U字形状,具有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7A、7B以及在下部连接该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7A、7B的底边构件8。原有主体框架I的内部具有横向内侧宽度为W1且深度为Ii1的收纳空间。新设乘客传送设备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收纳空间内。侧面框架7A由上弦构件9a、与上弦构件9a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位于该上弦构件9a下方的下弦构件9b以及连接这些上弦构件9a和下弦构件9b的纵向构件9c构成。与侧面框架7A相对向的侧面框架7B的结构与侧面框架7A的结构相同。底边构件8将侧面框架7A的下弦构件9b和侧面框架7B的下弦构件9b连接在一起。以下返回图1进行说明。原有主体框架I例如被构造成由可分离的三个部分构成的分割结构,上述三个部分在长度方向的规定的中间位置XpX2处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位置XpX2位于第一倾斜部分4内。以下对新设主体框架11进行说明。由于新设的自动扶梯的主体框架即新设主体框架11收纳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收纳空间内,所以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收纳空间的横宽方向)的尺寸比原有主体框架I小。如图1所示,新设主体框架11与原有主体框架I 一样,由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和第二倾斜部分14构成。新设主体框架11中安装有梯级、扶手、驱动装置以及导轨等未图示的各种结构部件。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是位于新设主体框架11下侧的水平部分。在自动扶梯是上行自动扶梯时,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的一侧为入口侧,在自动扶梯是下行自动扶梯时,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的一侧为出口侧。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是位于新设主体框架11上侧的水平部分。在自动扶梯是下行自动扶梯时,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的一侧为入口侧,在自动扶梯是上行自动扶梯时,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的一侧为出口侧。第二倾斜部分14是新设主体框架11的位于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和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之间的倾斜部分。第二倾斜部分14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02与原有主体框架I中的第一倾斜部分4的倾斜角度0 !相同,一般为30°。新设主体框架11的靠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侧的端部和靠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侧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承重梁12E和承重梁13E。承重梁12E通过高度调整用的顶起螺栓搭载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承重梁2E上。承重梁13E通过高度调整用的顶起螺栓搭载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承重梁3E上。如图2所示,原有主体框架I的承重梁3E和新设主体框架11的承重梁13E搭载在建筑物梁6上。建筑物梁5周围部分的结构与建筑物梁6的周围部 分的结构相同。由于原有主体框架I的第一倾斜部分4的倾斜角度和新设主体框架11的第二倾斜部分14的倾斜角度相同,所以无论在哪个位置,原有主体框架I的第一倾斜部分4和新设主体框架11的第二倾斜部分14之间的间隔都是一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部分14的上表面被设置成比第一倾斜部分4的上表面高出高低差H。如图3所示,在新设主体框架11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15A、15B、在下部连接该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15A、15B的底边构件16以及在中间部分连接侧面框架15AU5B的横梁17。侧面框架15A由上弦构件18a、与上弦构件18a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位于该上弦构件18a下方的下弦构件18b以及连接这些上弦构件18a和下弦构件18b的纵向构件18c构成。与侧面框架15A相对向的侧面框架15B的结构与侧面框架15A的结构相同。底边构件16将侧面框架15A的下弦构件18b和侧面框架15B的下弦构件18b连接在一起。以下返回图1进行说明。新设主体框架11例如被构造成由可分离的三个部分构成的分割结构,上述三个部分在长度方向的规定的中间位置Yp Y2处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位置1、Y2位于第二倾斜部分1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支撑体50以朝着侧面伸出的方式安装在新设主体框架11的第二倾斜部分14的上弦构件18a的侧面。该支撑体50在上弦构件18a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多个支撑体50沿着新设主体框架11的长度方向以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新设主体框架11的上弦构件18a的侧面。各个支撑体50被构造成具有支撑件51和顶起螺栓52。支撑件51通过焊接或者螺栓固定在上弦构件18a的侧面。顶起螺栓52从支撑件51的上方朝下拧入支撑件51中,其前端与原有主体框架I的上弦构件9a的上表面抵接。顶起螺栓52的直径优选为20 24mm左右,与原有主体框架I的上弦构件9a抵接的部分例如为平面。此外,顶起螺栓52的与上弦构件9a抵接的部分也可以不是平面,可以形成为具有凸部的形状。通过调整顶起螺栓52的拧入量,可以修正新设主体框架11的挠曲和变形等,能够提高安装精度。具体来说是,由于新设主体框架11通过承重梁12E、13E在两个端部支撑在原有主体框架I上,所以可以通过调整顶起螺栓52的拧入量将因为新设主体框架11的重量而缩小的新设主体框架11上表面与原有主体框架I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扩大到所需的间隔。图3示出了顶起螺栓52几乎完全拧入在支撑件51中的状态,而在实际上,顶起螺栓52的拧入量被调整在适当的拧入量,使得由上弦构件18a构成的第二倾斜部分14的上表面比由上弦构件9a构成的第一倾斜部分4的上表面高出高低差H。例如可以设置成在将顶起螺栓52调整到适当的拧入位置后用锁定螺母来进行固定。如上所述,由于新设主体框架11的倾斜角度和原有主体框架I的倾斜角度相同,也就是第二倾斜部分14与第一倾斜部分4平行,所以可以将所有的支撑件51安装成相对于上弦构件18a具有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提高作业性。例如,可以将支撑件51的最上部分设置成与上弦构件18a的上表面保持一致。由于将支撑件51安装在新设主体框架11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上弦构件18a上,并且由原有主体框架I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上弦构件9a对该支撑件51进行支撑,所以支撑件51在长度方向上的安装位置、间隔和数量不受限制。由此,可以将支撑体50安装在可有效地进行支撑以确保强度的位置上。例如,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中间部分也支撑在建筑物上的情况下,支撑体50优选设置在根据原有主体框架I在建筑物上的支撑位置而决定的位置上。更为具体地来说是,支撑体50优选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与原有主体框架I的支撑位置相一致的位置上。此外,由于倾斜角度92为非水平的角度(30° ),所以优选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长度方向上将支撑体50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I的支撑位置的斜上方的位置上。又,相对于设置在根据原有主体框架I在建筑物上的支撑位置而决定的位置上的一个支撑体50,优选沿着长度方向在该支撑体50的前后也设置支撑体50。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从上方进行顶起螺栓52的安装作业和拧入量的调整作业,所以能够提高作业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需要利用原有主体框架I和新设主体框架11的倾斜角度的角度差,所以没有新设主体框架11相对于原有主体框架I的倾斜角度的限制。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以将该支撑体50设置在自动扶梯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并且可以利用原有主体框架I的上弦构件9a对该支撑体50进行支撑,所以支撑体50在新设主体框架11上的安装位置等不会受到限制。例如,通过将支撑体50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I在建筑物上的支撑位置的正上方,也就是设置在与原有主体框架I在长度方向上的由建筑物支撑的位置相一致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得到建筑物强有力的支撑。此外,由于不需要为了将新设主体框架11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I上而进行加工等追加作业,就能够由原有主体框架I来承受新设自动扶梯的纵向负载K1,所以能够确保新设主体框架11以及自动扶梯的强度。并且,由于能够通过顶起螺栓52从上方方便地调整新设主体框架11的高度,所以能够方便地修正新设主体框架11的挠曲和变形等,由此能够提高安装精度。由于通过长度方向两个端部的承重梁12E、13E将新设主体框架11固定在原有主体框架I上,并且通过调整顶起螺栓52来将新设主体框架11与原有主体框架I的间隔扩大到所需的间隔,所以顶起螺栓52在与原有主体框架I垂直的强大的力的作用下被按压在原有主体框架I上,由此能够实现稳定的支撑。
另外,通过将支撑体50的设置间隔设定得密一点,能够使负载分散地作用在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上,由此,即使缩小新设主体框架11的构件的截面积,也能够通过支撑体50确保整体的强度,从而能够使新设的乘客传送设备实现轻量化。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新设主体框架11的倾斜角度和原有主体框架I的倾斜角度0^94^*30°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示例,只要原有主体框架I的倾斜角度9 !和新设主体框架11的倾斜角度9 2相等,则本发明当然还可以应用在该角度为25°和35°等角度的自动扶梯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乘客传送设备以自动扶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自动扶梯。作为其他示例,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踏板面之间没有高低差的电动通道等。此时,倾斜角度02均为0°。另一方面,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在上下部分为水平部分,上下部分之间的部分为倾斜部分的自动扶梯中,通过将新设主体框架11的第二倾斜部分14的上表面设置在比原有主体框架I的第一倾斜部分4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第二倾斜部分14与第一倾斜部分4之间出现高低差(高低差H),此时,能够利用该高低差来设置支撑体50。此时,例如如图1所示,通过将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的上表面与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的上表面设置成相同的高度,并且将新设主体框架11的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与第二倾斜部分14之间的上表面侧的弯折点的位置P2设置在比原有主体框架I的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与第一倾斜部分4之间的上表面侧的弯折点的位置Pl更朝倾斜部分侧突出的位置,也就是将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的上表面的长度设定成比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的上表面的长度更长,能够在倾斜部分形成上述高低差H。同样,将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的上表面与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的上表面设置成相同的高度,并且将新设主体框架11的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与第二倾斜部分14之间的上表面侧的弯折点的位置P4设置在比原有主体框架I的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与第一倾斜部分4之间的上表面侧的弯折点的位置P3更朝倾斜部分侧突出的位置,也就是将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的上表面的长度设定成比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的上表面的长度更短。其结果,即使在倾斜部分设置支撑体50,也能够将第一上部水平部分3和第二上部水平部分13设定为相同的高度,并且将第一下部水平部分2和第二下部水平部分12设 定为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将新设主体框架11的两个端部和原有主体框架I的两个端部设定为相同的高度。通过在上下两个端部将原有主体框架I和新设主体框架11设定为相同的高度,能够方便地将新设自动扶梯的入口和出口的高度设定为与原有自动扶梯的入口和出口的高度相同,因此优选。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支撑体50固定地安装在上弦构件18a侧面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示例。作为其他示例,例如也可以将支撑体50设置成能够在上弦构件18a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固定在任意的位置上。上述实施方式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示例,并不代表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本行业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情况下以各种其他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新设主体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内的结构部件,所述新设主体框架以整体或者一部分配置在原有主体框架内部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自身的内部具有空间,所述原有主体框架是原有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部件已被拆除的主体框架, 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承重梁,将所述承重梁配置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上,由此将所述新设主体框架设置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上, 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倾斜角度相等,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具有可从上方进行作业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由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上表面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设置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从宽度方向的两端伸出,并且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上表面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具有支撑件和顶起螺栓,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新设主体框架上,所述顶起螺栓以能够调整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相对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高度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并且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调整所述支撑体,能够将所述原有主体框架与所述新设主体框架之间的间隔扩大为所需的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设置在根据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中间部分在建筑物上的支撑位置确定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支撑位置相一致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角度为非水平的角度, 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支撑位置的斜上方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设置有所述支撑体的所述位置的前后分别进一步设置有支撑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角度为非水平的角度, 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具有所述倾斜角度的中间部分即新设倾斜部分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具有所述倾斜角度的中间部分即原有倾斜部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设主体框架具有分别配置在所述新设倾斜部分的两个端部的新设上部水平部分和新设下部水平部分, 所述原有主体框架具有分别配置在所述原有倾斜部分的两个端部的原有上部水平部分和原有下部水平部分, 所述原有主体框架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所述新设主体框架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同。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技术,其在利用原有主体框架设置新的乘客传送设备时,对新设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方面的限制少,能够提高乘客传送设备翻新时的作业性。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比原有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部件已被拆除的主体框架即原有主体框架(1)体积小的新设主体框架(11),新设主体框架(11)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设置有承重梁(12E、13E),承重梁(12E、13E)配置在原有主体框架(1)上,并且新设主体框架(11)设置在原有主体框架(1)内。乘客传送设备的新设主体框架(11)的倾斜角度与原有主体框架(1)的倾斜角度相等,新设主体框架(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14)具有能够从上方进行作业的支撑体(50),支撑体(50)由原有主体框架(1)的上表面支撑。
文档编号B66B21/04GK103010912SQ2012102958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1日
发明者园部圭一, 宇津宫博文, 茂木一也, 生沼健司, 军地孝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