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7047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散热元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元件包含第一薄膜、第二薄膜与工作流体。第二薄膜与第一薄膜部分连接以形成多条脉络通道。脉络通道包含主脉络通道与多条支脉络通道,且主脉络通道与支脉络通道彼此连通。工作流体容置于脉络通道中。由于散热元件包含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因此可轻易组装及贴合于电子元件上。此外,脉络通道包含主脉络通道与支脉络通道,且工作流体容置于脉络通道中,因此当散热元件接触热源时,工作流体可凭借相变产生的压力差与重力作用在脉络通道中流动,便可将热源的热传导至整个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另外,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本身的材质也能导热,因此可加快传热速率。
【专利说明】散热元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元件。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热管或热板通常以铜作为壳体,以水作为工作流体。 工作流体通过毛细结构在壳体中循环不息地以气、液态的相变传热,来降低接触热管或热 板的电子元件的温度。
[0003] 现有的移动装置越来越轻薄(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因此大都采用超 薄型热管(ultrathin heatpipe)或热板。然而,不论热管或热板仍常因厚度太厚而难以装 入移动装置,或者造成移动装置的整体厚度无法达到要求,因此会造成设计上的不便。
[0004] 此外,热管与热板在制作完成后,均属刚性不可挠曲的结构,因此不易组装及贴合 于不规则形状的电子元件上。若强行利用外力弯折,则会破坏热管与热板内的毛细结构,而 降低热管与热板的传热效率。近年来,虽然可采用石墨片或其他高导热复合材料来克服挠 曲及贴附问题,但石墨片或高导热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系数(例如200至1800W/mK)远低于 热管或热板的热传导系数(例如10, 〇〇〇至50, 000W/mK)。也就是说,使用于移动装置中的 已知热管或热板对于传热效率与空间运用并无法兼顾。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元件,包含第一薄膜、第二薄膜与工作流体。第二薄膜与第一 薄膜部分连接以形成多条脉络通道。脉络通道包含主脉络通道与多条支脉络通道,且主脉 络通道与支脉络通道彼此连通。工作流体容置于脉络通道中。
[0006]由于散热元件包含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因此可轻易组装及 贴合于电子元件上。此外,脉络通道包含主脉络通道与支脉络通道,且工作流体容置于脉络 通道中,因此当散热元件接触热源时,工作流体可凭借相变产生的压力差与重力作用在脉 络通道中流动,便可将热源的热传导至整个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另外,第一薄膜与第二薄 膜本身的材质也能够导热,因此可加快传热速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的俯视图。
[0008] 图2为图1的散热元件沿线段2-2的剖面图。
[0009] 图3为图2的散热元件的另一实施方式。
[0010] 图4为图1的散热元件组装在电路板上时的示意图。
[0011]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的俯视图。
[0012] 图6为图5的散热元件沿线段6-6的剖面图。
[0013] 图7为图6的脉压产生器施压于主脉络通道时的剖面图。
[0014]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的俯视图。
[0015]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的俯视图。
[0016]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的俯视图。
[0017]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具体细节将在 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具体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具体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已知惯用的 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标示。
[0019]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100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散热元 件100沿线段2-2的剖面图。同时参阅图1与图2,散热元件100包含第一薄膜110、第二 薄膜120与工作流体140。其中,第二薄膜120与第一薄膜110部分连接以形成多条脉络通 道 130。
[0020] 脉络通道130指第一薄膜110与第二薄膜120之间的空间。脉络通道130包含主 脉络通道132与多条支脉络通道134,且主脉络通道132与支脉络通道134彼此连通。脉络 通道130相对于第一薄膜110与第二薄膜120的连接处可以呈凸状,使得工作流体140可 容置于脉络通道130中,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21]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脉络通道134的宽度W2小于主脉络通道132的宽度W1,但在 其他实施方式中,支脉络通道134的宽度W2可等于主脉络通道132的宽度W1,依照设计者 需求而定。
[002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薄膜110与第二薄膜120可以为金属薄膜或外镀金属层的 非金属薄膜。金属薄膜例如铝薄膜、铜薄膜,外镀金属层的非金属薄膜例如表面镀铝的塑料 (例如PET)薄膜或表面镀铜的塑料薄膜,均具有导热的特性,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23] 散热元件100的厚度Η可介于60至100 μ m,因其厚度薄而具有可弯折的特性,但 并不以此范围限制本发明。如此一来,散热元件100不仅能组装在形状规则电子元件(例 如电脑主板)或壳体(例如电脑外壳的内表面)上,还可以组装在形状不规则的电子元件 或壳体上。
[0024] 此外,工作流体140可以为纯水、酒精、丙酮或其他挥发性液体,本发明不以此为 限。举例来说,工作流体140为甲氧基甲烷类的液体时,由于甲氧基甲烷类的液体沸点低 (例如30至70°C ),挥发性高,当散热元件100的主脉络通道132接触热源时,主脉络通道 132内的工作流体140可凭借相变产生的压力差将主脉络通道132的热传送至支脉络通道 134。支脉络通道134的热亦可由第一薄膜110与第二薄膜120扩散至整个散热元件100, 因此能有效降低热源的温度。然而,热源接触散热元件100的位置并不以主脉络通道132 为限,例如亦可接触支脉络通道134。另外,当散热元件100以直立方式使用时(例如贴附 于台式计算机的侧盖时),工作流体140还可凭借重力作用在脉络通道130中流动并传热。
[0025]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脉络通道134相对于主脉络通道132大致呈放射状排列,且脉 络通道130呈交错排列,但支脉络通道134与主脉络通道132在第一薄膜110与第二薄膜 120上的排列方式并不以此限制本发明。
[0026] 图3为图2的散热元件100的另一实施方式。与图2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 散热元件100还包含多个毛细体150,且工作流体140可以为水。同时参阅图1与图3,毛 细体150位于脉络通道130中(即主脉络通道132与支脉络通道134中),且附着于脉络 通道130的内表面上。其中,毛细体150可以为金属烧结物、微沟槽或金属网。脉络通道 130经抽真空工艺,气压会小于1个大气压,因此工作流体140的沸点得以降低(例如50至 70°C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140可凭借相变产生的压力差及毛细效应在脉络通道 130中流动并传热。也就是说,当主脉络通道132接触热源时,散热元件100通过热管传热 原理将热传送至支脉络通道134。
[0027] 图4为图1的散热元件100组装在电路板210上时的示意图。电路板210具有主 要热源212及其他次要热源(例如电容或各类适配卡)。热源212例如为中央处理器或显 示芯片。在组装时,由于散热元件100具柔性,因此可同时接触电路板210的多个电子元件。 工作流体140 (见图2与图3)可凭借相变产生的压力差、重力作用与毛细效应,使热源212 的热由主脉络通道132传送至支脉络通道134。接着,支脉络通道134的热可由第一薄膜 110与第二薄膜120扩散至整个散热元件100,因此能有效降低热源212的温度。
[0028] 在以上叙述中,散热元件100均为被动式散热元件,也就是工作流体140是借由热 源212的热而流动。在以下叙述中,将说明其他形式的散热元件。
[0029]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100a的俯视图。图6为图5的散热 元件100a沿线段6-6的剖面图。同时参阅图5与图6,散热元件100包含第一薄膜110、第 二薄膜120与工作流体140。与图1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散热元件100a还可包含脉 压产生器160与温控装置170,且散热元件100a为主动式散热元件。其中,脉压产生器160 位于主脉络通道132上,可施压于主脉络通道132内的工作流体140。脉压产生器160可 以包含陶片162与压电材料164 (例如Ni-Fe镍铁合金)。温控装置170位于第一薄膜110 或第二薄膜120上,且通过导线166电性连接脉压产生器160。温控装置170可控制压电材 料164的弯曲程度,使位于压电材料164下方的主脉络通道132压缩与舒张。
[0030] 图7为图6的脉压产生器160施压于主脉络通道132时的剖面图。同时参阅图6 与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140可以为水,且脉络通道130 (见图5)不需经抽真空工 艺。当温控装置170感测到高于设定温度的温度时(例如高于70°C ),温控装置170可启 动脉压产生器160,使脉压产生器160的弯折方向改变。
[0031] 举例来说,图6的主脉络通道132为舒张状态,图7的主脉络通道132为压缩状态。 当热源接触主脉络通道132且温度上升时,脉压产生器160可由温控装置170启动,使主脉 络通道132由舒张状态转换为压缩状态。如此一来,原本位于主脉络通道132中的工作流 体140便可流动至支脉络通道134 (见第5图)中,且支脉络通道134的热亦可由第一薄膜 110与第二薄膜120扩散至整个散热元件100a,因此能通过水冷效果降低热源的温度。
[0032] 之后,当主脉络通道132由压缩状态转换为舒张状态时,支脉络通道134(见图5) 中的工作流体140便可凭借大气压力流回主脉络通道132中。脉压产生器160可周期性的 施压于主脉络通道132内的工作流体140,以提升散热元件100a的散热效率。
[0033] 应了解到,在以上叙述中,已叙述过的元件连接关系将不在重复赘述。在以下叙述 中,将说明其他支脉络通道134与主脉络通道132在第一薄膜110与第二薄膜120上的排 列方式。
[0034]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100b的俯视图。与图1实施方式不 同的地方在于:脉络通道130还包含多条旁支脉络通道134a。主脉络通道132、支脉络通道 134与旁支脉络通道134a彼此连通,形成树枝状通道。在本实施方式中,旁支脉络通道134a 的宽度W4小于支脉络通道134的宽度W3,且,旁支脉络通道134a与支脉络通道134的夹角 Θ介于5至85度,但此角度范围并不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脉络通道132可 设置图5的脉压产生器160,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35]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100c的俯视图。与图1实施方式不 同的地方在于:支脉络通道134大致呈平行排列,且主脉络通道132连接于平行的支脉络通 道134的同侧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脉络通道132可设置图5的脉压产生器160,本发 明不以此为限。
[0036]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100d的俯视图。与图9实施方式不 同的地方在于:散热元件l〇〇d的整体面积较大,且部分的支脉络通道134呈横向排列,另一 部分的支脉络通道134呈纵向排列,使支脉络通道134可彼此垂直连接。此外,主脉络通道 132亦可设置图5的脉压产生器160,依设计者需求而定。
[0037]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元件100e的俯视图。与图10实施方式 不同的地方在于:部分倾斜排列的支脉络通道134交错于另一部分平行排列的支脉络通道 134。此外,主脉络通道132可设置图5的脉压产生器160,依设计者需求而定。
[0038] 与现有的热管或热板相比,本发明的散热元件包含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具有可 弯折的特性,因此可轻易组装及贴合于电子元件上。此外,脉络通道包含主脉络通道与支脉 络通道,且工作流体容置于脉络通道中,因此当散热元件接触热源时,工作流体可选择性地 凭借相变产生的压力差、重力作用、毛细效应与脉压产生器产生的压力差在脉络通道中流 动,使热源的热传导至整个散热元件。另外,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本身的材质也能够导热, 因此可加快传热速率。
[〇〇39] 虽然本发明已经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 域中具有一般常识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薄膜; 第二薄膜,其与上述第一薄膜部分连接以形成多条脉络通道,上述这些脉络通道包含 主脉络通道与多条支脉络通道,且上述主脉络通道与这些支脉络通道彼此连通;以及 工作流体,容置于上述这些脉络通道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流体为纯水、酒精、丙酮或其 他挥发性液体。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脉压产生器,其位于所述主脉络通道上,用以施压于所述主脉络通道内的工作流体。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支脉络通道相对于所述主脉 络通道呈放射状排列。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温控装置,其位于所述第一薄膜或第二薄膜上,且电性连接所述脉压产生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支脉络通道呈平行排列。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支脉络通道呈交错排列。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脉络通道的宽度等于所述主脉 络通道的宽度。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脉络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主脉 络通道的宽度。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多个毛细体,其位于所述这些脉络通道中,且附着于所述这些脉络通道的内表面上。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及第二薄膜为金属薄膜 或外镀金属层的非金属薄膜。
【文档编号】H05K7/20GK104112724SQ201310140834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2日
【发明者】吴明修, 官大勤 申请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