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机设备以及升降机设备的引导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09130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升降机设备以及升降机设备的引导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与导轨发生了缠绕的尾缆受到损伤的升降机设备。本发明的升降机设备具备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设置在升降通道内以引导轿厢升降的导轨(11)以及设置在轿厢的下部并沿着导轨(11)移动的引导装置(10),其中,该升降机设备在引导装置(10)的下部还具备引导装置罩(12)。引导装置罩(12)由形成封闭空间的多个面(12a)、(12b)(12bu、12b1、12bf)、(12c)构成,所述多个面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引导装置罩(12)在其下部具有随着在轿厢的升降方向上远离引导装置(10)而朝向导轨(11)变细的部分(12b1)。
【专利说明】升降机设备以及升降机设备的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升降机设备以及引导升降机设备的轿厢升降的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升降机设备具备在设置于建筑物的升降通道的内部升降的轿厢以及设置在升降通道内以引导轿厢升降的导轨。轿厢具有引导装置,在引导装置的引导下沿着导轨升降。轿厢上连接有被称为尾缆的线缆。尾缆是通过将轿厢的控制线和电源线捆扎在一起而成的线缆,以悬吊在轿厢下部与升降通道之间的方式设置。
[0003]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升降机的尾缆的减振装置中,为了抑制因建筑物的摇晃而引起的尾缆的振动,在升降通道的墙壁上设置了多个减振体,在尾缆发生振动时,上述减振体与尾缆抵接。此外,在升降通道的一部分设置有围栅,在尾缆发生振动时,使尾缆与该围栅接触。
[0004]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梯设备中,为了减小轿厢升降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以及提高对轿厢室外产生的气动噪音的隔音效果,将轿厢室由与该轿厢室振动绝缘的覆盖体覆盖。此外,将覆盖体的上下部相对于轿厢升降方向形成为流线型。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321457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6-329372号公报发明概要
[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在高层建筑物中,在建筑物发生摇晃时,尾缆可能会随之发生大幅度的晃动。在尾缆发生了大幅度的晃动时,可能会与固定导轨的螺栓类配件发生缠绕,或者与导轨发生缠绕,并且在摇晃结束后仍然维持缠绕在导轨上的状态。当轿厢在尾缆缠绕在导轨上的状态下升降时,可能会导致尾缆被夹在轿厢与导轨之间,或者导致尾缆与轿厢的突起物或者尖锐部接触而使得尾缆受到损伤。
[0011]在现有的升降机设备中,没有对尾缆发生大幅度的晃动时与导轨发生缠绕而导致尾缆被夹在轿厢与导轨之间的情况作出考虑。因此,在现有的升降机设备中存在尾缆可能会受到损伤的问题。
[0012]例如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尾缆的减振装置中,在尾缆发生了大幅度的晃动时,尾缆可能会晃动到导轨附近而与导轨发生缠绕。此时,尾缆可能会被夹在轿厢与导轨之间,但专利文献I的尾缆的减振装置没有对此作出考虑。
[0013]此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梯设备中,覆盖引导装置的覆盖体(整流罩)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进行整流,其上下端呈锐角形状,在其与尾缆发生接触时,可能会导致尾缆受到损伤。此外,尾缆在与覆盖体的终端部(覆盖体的终端的截面部)滑动接触时或者被夹在覆盖体与导轨之间时也有可能受到损伤。另外,由于将覆盖体形成为包住引导装置的形状,所以在尾缆与覆盖体发生接触时,可能会使得覆盖体发生变形而与引导装置接触,从而给轿厢的升降造成障碍。
[0014]


【发明内容】

[001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与导轨发生了缠绕的尾缆受到损伤的升降机设备。
[0016]解决方案
[001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升降机设备具有以下的特征。本发明的升降机设备具备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内以引导所述轿厢升降的导轨、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下部并沿着所述导轨移动的引导装置,在所述升降机设备中,在所述引导装置的下部还具有引导装置罩,所述引导装置罩由形成封闭空间的多个面构成,所述多个面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所述引导装置罩在其下部具有随着在所述轿厢的升降方向上远离所述弓I导装置而朝向所述导轨变细的部分。
[0018]发明效果
[0019]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防止与导轨发生了缠绕的尾缆受到损伤的升降机设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的整体图。
[0021]图2A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的轿厢的俯视图。
[0022]图2B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的轿厢的主视图。
[0023]图3A是表示设置在轿厢下部的引导装置和设置在引导装置下部的引导装置罩的侧视图。
[0024]图3B是表示设置在轿厢下部的引导装置和设置在引导装置下部的引导装置罩的主视图。
[0025]图3C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到的设置在轿厢下部的引导装置和设置在引导装置下部的引导装置罩的立体图。
[0026]图4A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引导装置和引导装置罩的立体图,该引导装置罩具有8个角被进行了倒圆加工的形状。
[0027]图4B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引导装置和引导装置罩的立体图,该引导装置罩的上部的面是弯曲成圆弧状的面,下部由下部的面和底面部构成,被弯曲成四分之一球状。
[0028]图4C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引导装置和具有开口部的引导装置罩的立体图。
[0029]图5A是引导装置罩和导轨的水平剖视图。
[0030]图5B是表示缠绕有尾缆的状态下的导轨的水平剖视图。
[0031]图5C是表示尾缆缠绕在螺栓类配件上的状态下的导轨的水平剖视图。
[0032]图6A是表示尾缆缠绕在导轨上的状态下的导轨的局部主视图。
[0033]图6B是表示通过引导装置罩将图6A所示的缠绕在导轨上的尾缆从导轨推开时的情况的图。
[0034]图6C是表示尾缆缠绕在固定导轨用的螺栓类配件上时的状态的导轨局部主视图。
[0035]图6D是通过引导装置罩将图6C所示的缠绕在导轨上的尾缆从导轨推开时的情况的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7]I…升降机设备,2...建筑物,3…升降通道,4…轿厢,5…平衡重,6…吊索,7…绳轮,8…滑轮,9…尾缆,10...引导装置,11...导轨,12...引导装置罩,12a…引导装置罩的上表面部,12b…引导装置罩的侧面部,12bf…引导装置罩的侧面部的与升降通道对置的面,12bL...引导装置罩的侧面部的下部的面,12bu...引导装置罩的侧面部的上部的面,12c…引导装置罩的底面部,20...引导滚轮,21...支承台,22...支承台的下表面部,23...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中,设置在轿厢上以引导轿厢升降的引导装置在轿厢的升降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下部或者上部)具有立体的引导装置罩。该引导装置罩在轿厢的升降方向上的远离引导装置的端部(上部或者下部)具有随着在轿厢的升降方向上远离引导装置(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或者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朝向导轨变细的部分,由此能够防止尾缆受到损伤。在尾缆与导轨发生了缠绕时,能够在轿厢升降时通过引导装置罩将尾缆朝向离开导轨的方向推出,由此能够使尾缆恢复到通常的悬吊状态。此外,为了避免尾缆受到损伤,将引导装置罩的立体形状形成为不具有终端部和锐角部的形状,所以即使尾缆与引导装置罩发生了接触,也能够防止尾缆受到损伤。
[003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进行说明。
[0040]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的整体图。升降机设备I具有在设置于建筑物2的升降通道3内上下升降的轿厢4、平衡重5。轿厢4和平衡重5与吊索6连结,绳轮7和滑轮8设置在升降通道3的上部,吊索6卷绕在绳轮7和滑轮8上。绳轮7在动作时,在上下方向对吊索6进行驱动,由此使轿厢4和平衡重5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升降。此外,设置在升降通道3内的控制设备(未图示)与轿厢4的下部通过尾缆9进行连接。尾缆9是通过将轿厢4的控制线和电源线捆扎在一起而成的线缆,悬吊在升降通道3与轿厢4之间,且与轿厢4 一同升降。
[0041]图2A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的轿厢4的俯视图,图2B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升降机设备的轿厢4的主视图。如图2A所示,在升降通道3内通过固定材料设置有引导轿厢4升降的导轨11。
[0042]如图2A和图2B所示,尾缆9的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3的壁面,另一端固定在轿厢4的下部,由此悬吊在升降通道3与轿厢4之间。尾缆9不与导轨11接触,其悬吊在升降通道3与轿厢4之间的状态是尾缆9通常的悬吊状态。
[0043]如图2B所示,轿厢4在上部和下部的左右各具有一个引导装置10。引导装置10沿着导轨11移动,由此引导轿厢4在升降通道3内升降。
[0044]此外,如图2B所示,设置在轿厢4上部的引导装置10在其上部具有引导装置罩12,设置在轿厢4下部的引导装置10在其下部具有引导装置罩12。
[0045]在高层建筑物中,在建筑物发生摇晃时,尾缆9可能会发生大幅度的晃动。在尾缆9发生了大幅度的晃动时,可能会与固定导轨11的螺栓类配件发生缠绕,或者跨越导轨11而与导轨11发生缠绕。当轿厢4在尾缆9缠绕在导轨11上的状态下升降时,可能会导致尾缆9被夹在轿厢4与导轨11之间,或者导致尾缆9与轿厢4的突起物或者结构部件接触而使得尾缆受到损伤。
[0046]在此,在尾缆9与导轨11发生了缠绕时,能够在轿厢4升降时通过引导装置罩12将尾缆9从导轨11推开而使其离开导轨11,由此能够使尾缆9恢复到不与导轨11接触地悬吊在升降通道3与轿厢4之间的通常的悬吊状态。在轿厢4上升时,通过设置在轿厢4上部的引导装置10的上部的引导装置罩12将尾缆9朝向离开导轨11的方向推出,在轿厢4下降时,通过设置在轿厢4下部的引导装置10的下部的引导装置罩12将尾缆9朝向离开导轨11的方向推出。由此,能够通过引导装置罩12来防止尾缆9被夹在轿厢4与导轨11之间,从而能够防止尾缆9受到损伤。
[0047]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设置在轿厢4下部的引导装置10的下部的引导装置罩12为例对本实施例的升降机设备I进行说明。也就是对轿厢4下降时,通过引导装置罩12将尾缆9朝向离开导轨11的方向推出的情况进行说明。设置在轿厢4上部的引导装置10的上部的引导装置罩12用于在轿厢4上升时将尾缆9朝向离开导轨11的方向推出,其结构和作用,除了上下方向相反以外,其余部分均与以下的说明相同,由于能够参照以下的说明,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0048]图3A是表示设置在轿厢4下部的引导装置10和设置在引导装置10下部的引导装置罩12的侧视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引导装置10和引导装置罩12的主视图,图3C是图3A所示的引导装置10和引导装置罩12的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9]引导装置10具有引导滚轮20和支承台21,引导滚轮20通过在导轨11上滚动而在上下方向移动,由此来引导轿厢4沿着导轨11升降。支承台21具有位于引导滚轮20上方的上表面部、位于引导滚轮20下方的下表面部、以及连接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的柱部,且用于固定可旋转的引导滚轮20。在图3A?图3C所示的引导装置10中,3个引导滚轮20固定于支承台21。此外,支承台21的下表面部22构成引导装置罩12。
[0050]引导装置罩12以横跨导轨11的方式设置在引导装置10的下部,与引导装置10一起沿着导轨11上下移动。此外,为了避免引导装置罩12与升降通道3的设置有导轨11的壁面或者导轨11滑动接触,在引导装置罩12与升降通道3的壁面以及导轨11之间设置有间隙。
[0051]引导装置罩12由形成封闭空间的多个面构成为立体形状,具有上部的上表面部12a、底部的底面部12c以及位于上部的上表面部12a与底部的底面部12c之间的侧面部12b。由于引导装置罩12形成封闭空间,所以在形成引导装置罩12的面中,终端部(面的终端的截面部)不向升降通道3内露出。此外,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多个面设置成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为此,由于引导装置罩12被形成为不具有会导致尾缆9受到损伤的终端部和锐角部,所以即使尾缆与引导装置罩12发生接触,也不会使得尾缆9受到损伤。
[0052]引导装置罩12的上表面部12a是支承台21的下表面部22。引导装置罩12的侧面部12b由多个面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底面部12c由一个面或者多个面构成。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侧面部12b和底面部12c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但是,将侧面部12b中的与升降通道3的设置有导轨11的壁面对置的面12bf (以下简称为与升降通道3对置的面12bf或者面12bf)设置成平面。引导装置罩12的上表面部12a、底面部12c以及侧面部12b的面12bf分别具有横跨导轨11所需的凹部。此外,将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曲面的曲率设定为小曲率,使得不会形成锐角部。
[0053]如图3A?图3C所示,引导装置罩12的侧面部12b由与升降通道3对置的面12bf、与上表面部12a和面12bf相接的上部的面12bu、与底面部12c、面12bf以及上部的面12bu相接的下部的面12bl构成。下部的面12bl被设置成随着在轿厢4的升降方向上靠近引导装置10(从下部朝向上部)而朝向远离导轨11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说,由引导装置罩12的侧面部12b的下部的面12bl形成的部分形成为随着在轿厢4的升降方向上远离引导装置10(从上部朝向下部)而朝向导轨11变细的形状。由于下部的面12bl形成为上述的形状,所以引导装置罩12能够将与导轨11发生了缠绕的尾缆9从导轨11推开(主要依靠下部的面12bl)使其离开导轨1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将尾缆9推出,优选下部的面12bl相对于导轨11的倾斜角尽可能地设定得小。
[0054]下部的面12bl如上所述设置成相对于导轨11倾斜,所以如果与上表面部12a直接连接,则两者相接的角成为锐角。因此,在侧面部12b上设置上部的面12bu,使下部的面12bl与上部的面12bu相接,并且使上部的面12bu与上表面部12a相接,通过这一结构,能够使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面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
[0055]图3A?图3C所示的引导装置罩12的侧面部12b由11个面(由I个面构成的面12bf、由5个面构成的上部的面12bu以及由5个面构成的下部的面12bl)构成,底面部12c由I个面构成。侧面部12b的上部的面12bu和下部的面12bl也可以不由5个面构成,而可以由3个面以上的面构成。通过由3个面以上的面来构成上部的面12bu和下部的面12bl,能够使得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面(上表面部12a、面12bf、上部的面12bu、下部的面12bl以及底面部12c)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由此能够形成封闭空间。底面部12c也可以由多个面构成。
[0056]图4A与图3C—样,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引导装置10和引导装置罩12的立体图,其示出了具有8个角被进行了倒圆加工的形状的引导装置罩12。也可以将引导装置罩12设置成至少有I个角进行了倒圆加工的形状。此外,也可以设置成至少一条边被进行了倒圆加工的形状。也就是说,可以将引导装置罩12的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面彼此相接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曲面形状。
[0057]此外,上部的面12bu和下部的面12bl可以分别由I个曲面来构成。此时,下部的面12bl也设置成随着在轿厢4的升降方向上靠近引导装置10(从下部朝向上部)而朝向远离导轨11的方向倾斜,引导装置罩12的由下部的面12bl形成的部分形成为随着在轿厢4的升降方向上远离引导装置10(从上部朝向下部)而朝向导轨11变细的形状。
[0058]另外,也可以将上部的面12bu设置成弯曲成圆弧状的面,将下部的面形成为由下部的面12bl和底面部12c构成的被弯曲成四分之一球状的面(四分之一的球是指将半球以通过球的中心且与半球的平面部垂直的面截断而得到的形状)。也就是说,将引导装置罩12的上部设置成由上表面部12a、上部的面12bu以及面12bf构成的半圆柱,将下部设置成由下部的面12bl、底面部12c和面12bf形成的四分之一球状。
[0059]图4B与图3C—样,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引导装置10和引导装置罩12的立体图,其示出了上部的面12bu为弯曲成圆弧状的面,下部为由下部的面12bl和底面部12c构成的被弯曲成四分之一球状的面的引导装置罩12。
[0060]图4C与图3C—样,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引导装置10和引导装置罩12的立体图,其示出了具有开口部23的引导装置罩12。为了实现轻量化等,可以使构成引导装置罩12的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具有孔或者狭缝等的开口部23。在图4C的示例中,引导装置罩12在底面部12c具有3个开口部23。
[0061]在引导装置罩12具有开口部23时,严格地说,引导装置罩12不能形成封闭空间。可是,通过对开口部23的缘部(形成引导装置罩12的面的终端部)进行倒圆加工等而加工成曲面状,使得即使尾缆9与引导装置罩12发生接触,也能够避免因开口部23的缘部而使得尾缆9受到损伤。因此,即使形成为具有开口部23的引导装置罩12,也能够获得与没有开口部23的引导装置罩12相同的效果。开口部23的大小优选设置成小于尾缆9的粗细(横截面积),由此来避免尾缆9进入到引导装置罩12的内部。
[0062]为了防止尾缆9被夹在引导装置罩12与导轨11之间的间隙内,将引导装置罩12与导轨11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小于尾缆9的截面的大小。将引导装置罩12的侧面部12b的与升降通道3对置的面12bf设置成平面的理由也是为了防止尾缆9被夹在引导装置罩12与导轨11之间的间隙内。
[0063]图5A是图3A?图3C所示的引导装置罩12和导轨11的水平剖视图。引导装置罩12的与升降通道3对置的面12bf具有朝向引导装置罩12的内部凹入的凹部,通过该凹部,能够将引导装置罩12设置成横跨导轨11。
[0064]图5B和图5C是导轨11的水平剖视图,其示出了尾缆9缠绕在导轨11上时的状态。图5B表示尾缆9横跨在导轨11上时的状态,图5C表示尾缆9与固定导轨11用的螺栓类配件发生了缠绕时的状态。
[0065]如图5B?图5C所示,在尾缆9与导轨11发生了缠绕时,尾缆9可能被夹在下降的轿厢4与导轨11之间,或者与轿厢4的突起物或结构部件的端部发生接触而导致尾缆9受到损伤。
[0066]不过,由于引导装置罩12如图5A所示那样安装在导轨11上,所以在轿厢4下降时,能够将尾缆9从导轨11推开而使其离开导轨11,由此能够防止尾缆9受到损伤。此外,由于引导装置罩12的角部为曲面或者角部的角度为钝角或者直角,并且引导装置罩12形成封闭空间(因此,形成引导装置罩12的面的终端部(面的终端的截面部)不向升降通道3内露出),所以尾缆9即使与引导装置罩12发生接触,尾缆9也不会受到损伤。
[0067]以下参照图6A?图6D对轿厢4下降时通过引导装置罩12将缠绕在导轨11上的尾缆9从导轨11推出而使其离开导轨11、以防止尾缆9受到损伤的过程进行说明。
[0068]图6A是导轨11的局部主视图,其示出了尾缆9横跨在导轨11上时的状态(与图5B对应)。图6B示出了通过引导装置罩12将如图6A所示那样缠绕在导轨11上的尾缆9从导轨11推出时的情况。图6C表示导轨11的局部主视图,其示出了尾缆9与固定导轨11的螺栓类配件发生了缠绕时的状态(与图5C对应)。图6D示出了通过引导装置罩12将如图6C所示那样缠绕在导轨11上的尾缆9从导轨11推出时的情况。
[0069]在轿厢4沿着导轨11下降时,设置在引导装置10下部的引导装置罩12主要依靠侧面部12b下部的面12bl与缠绕在导轨11上的尾缆9 (参照图6A和图6C)接触。此后,在轿厢4进一步下降时,引导装置罩12主要依靠侧面部12b下部的面12bl将尾缆9从导轨11推开(参照图6B和图6D),使尾缆9离开导轨11,由此将尾缆9恢复到通常的悬吊状态。通过该作用,引导装置罩12能够防止尾缆9被夹在导轨11与引导装置10之间,从而能够防止尾缆9受到损伤。
[0070]引导装置罩12可以设置在位于轿厢4上部的引导装置10和位于轿厢4下部的引导装置10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在只设置于上述两个引导装置中的一方的引导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尾缆9大多从轿厢4的下方缠绕在导轨11上,所以优选在位于轿厢4下部的引导装置10设置引导装置罩12。
[0071]为了使引导装置罩12能够承受与尾缆9反复的接触,优选采用具有强度和韧性的金属(例如铝)来构成引导装置罩12。此外,为了防止引导装置罩12生锈,可以对引导装置罩12的表面进行涂层。但是,在进行涂层时,优选采用不会导致尾缆9与引导装置罩12之间的摩擦增大的涂层。
[0072]引导装置罩12具有能够安装在已经建成的升降机设备I的引导装置10上的优点。此外,由于引导装置罩12可以方便地从引导装置10上拆下,所以具有优异的维修保养性。另外,还具有如下的优点:即使引导装置罩12与尾缆9碰撞而发生了变形,也不会形成将引导装置10包住的形状,所以具有不会与引导装置10接触,并且不会妨碍轿厢4升降。
[0073]本发明并不受到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可以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为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需要具有作了说明的所有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升降机设备,该升降机设备具备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内以引导所述轿厢升降的导轨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下部并沿着所述导轨移动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设备在所述引导装置的下部还具备引导装置罩, 所述引导装置罩由形成封闭空间的多个面构成, 所述多个面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 所述引导装置罩在其下部具备随着在所述轿厢的升降方向上远离所述引导装置而朝向所述导轨变细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引导装置罩的所述多个面中的一个面是与所述升降通道的设置有所述导轨的面对置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引导装置罩的所述平面具有用于跨越所述导轨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弓I导装置罩的所述多个面中的一个面是构成所述弓I导装置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引导装置罩的所述多个面彼此相接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呈曲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弓I导装置罩的所述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是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引导装置罩的所述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具有开口部。
8.一种升降机设备,该升降机设备具备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内以引导所述轿厢升降的导轨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上部并沿着所述导轨移动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设备在所述引导装置的上部还具备引导装置罩, 所述引导装置罩由形成封闭空间的多个面构成, 所述多个面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 所述引导装置罩在其上部具备随着在所述轿厢的升降方向上远离所述引导装置而朝向所述导轨变细的部分。
9.一种升降机设备的引导装置,该升降机设备的引导装置设于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并且沿着设于所述升降通道内的导轨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设备的引导装置在所述轿厢的升降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具备引导装置罩, 所述引导装置罩由形成封闭空间的多个面构成, 所述多个面彼此以90度以上的角度相接, 所述引导装置罩在所述轿厢的升降方向上远离所述引导装置的端部具备随着在所述轿厢的升降方向上远离所述引导装置而朝向所述导轨变细的部分。
【文档编号】B66B7/02GK104044978SQ201410054292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2日
【发明者】铃木智宏, 尾渡诚一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