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4229阅读:1164来源:国知局
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包括轿厢、对重装置、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第一导向轮、曳引轮、第二导向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轿厢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轿顶返绳轮及第二轿顶返绳轮,对重装置间隔地设于轿厢的一侧,且其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对重轮及第二对重轮;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轿厢绳头,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轿顶返绳轮、第一导向轮、第二轿顶返绳轮、曳引轮、第一对重轮、第二导向轮、第二对重轮后固定于对重绳头。省去了曳引轮与对重装置、轿厢之间的导向轮,将机房高度尺寸降低至满足国标要求的最小尺寸的情况下还可使曳引轮的包角大幅增加,从而使电梯得到更大的曳引能力,降低建筑成本,节约资源。
【专利说明】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曳引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曳引能力强且节约成本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电梯是指依靠动力驱动、利用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乘客(载货、病床、杂物、液压)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超高型建筑开始屹立于城市中心,许多城市都在往垂直城市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里都配置电梯。然而,楼层越多,电梯的能耗就越大,电梯作为一种“长寿”的能耗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智能、高效、环保将成为未来电梯业的发展趋势和共同目标,绿色节能电梯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概念,而是与建筑商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电梯节能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
[0003]在现有的一种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布置系统中,由于在曳引机的曳引轮与轿厢之间或与对重装置之间会设置导向轮,这样曳引钢线绳与曳引机之曳引轮间的包角较小,从而大大降低了电梯的曳引能力;若要增大曳引钢线绳与曳引轮之间的包角,则需要大幅增加曳引轮与导向轮之间的垂直距离,这样就必须增加曳引机机架的高度,从而使建筑成本大幅升高。另外一种电梯布置系统中,在轿厢上方还并列地设置两个导向轮,曳引钢线依次绕经这两个导向轮的上方,使该两导向轮与曳引钢线之间的包角都很小,同样存在上述问题。而且,众多导向轮的设置,使电梯的运行及维护成本加大,同时也带来不必要的机械损耗及电能消耗。这些都不利于电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曳引能力强、节约建筑成本及运行成本的曳引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曳引能力强、节约建筑成本及运行成本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包括轿厢及对重装置,所述轿厢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轿顶返绳轮及第二轿顶返绳轮;所述对重装置间隔地设于所述轿厢的一侧,且所述对重装置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对重轮及第二对重轮;其还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第一导向轮、曳引轮、第二导向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所述曳引轮、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对重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
[0007]较佳地,所述轿厢绳头、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曳引轮、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对重绳头均高于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装置。
[0008]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向轮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导向轮位于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与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之间。
[0009]较佳地,所述第二导向轮固定于所述对重装置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导向轮位于所述第一对重轮与所述第二对重轮之间。
[0010]较佳地,所述曳引绳从所述轿厢绳头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一导向轮的上方,经所述第一导向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绕进所述曳引轮的上方,经所述曳引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一对重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一对重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二导向轮的上方,经所述第二导向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二对重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二对重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
[0011]较佳地,所述曳引轮到所述第一对重轮之间、所述第一对重轮到所述第二导向轮之间、所述第二导向轮到所述第二对重轮之间、所述第二对重轮到所述对重绳头之间的所述曳引绳均竖直延伸。
[0012]较佳地,经过所述第一导向轮的轴心的竖直直线与绕经所述第一导向轮的所述曳引绳之间具有一夹角。
[0013]较佳地,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的直径。
[0014]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对重轮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对重轮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导向轮的直径。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包括轿厢及对重装置,所述轿厢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轿顶返绳轮及第二轿顶返绳轮;所述对重装置间隔地设于所述轿厢的一侧,且所述对重装置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对重轮及第二对重轮;其还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第一导向轮、曳引轮、第二导向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所述曳引轮、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对重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由于省去了曳引轮与对重装置、轿厢之间的导向轮,将机房高度尺寸降低至满足国标要求的最小尺寸的情况下还可使曳引轮的包角大幅增加,从而使电梯得到更大的曳引能力,而机房高度尺寸降至最低,从而降低建筑成本,节约资源。同时,由于整个系统仅具有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导向轮数量的减少,使整个曳引系统的结构大为简化,且导向轮的减少,减小了其轴承带来的机械效能损耗,提高电梯的传动效率,降低电梯能耗而使电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电梯运行及维护成本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结构简单、曳引能力强、节约建筑成本及运行成本,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目的。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其包括设于井道内的轿厢111及间隔地设于轿厢111 一侧的对重装置112,所述轿厢111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轿顶返绳轮102及第二轿顶返绳轮104,第一轿顶返绳轮102的轴线、第二轿顶返绳轮104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对重装置112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对重轮106及第二对重轮108,第一对重轮106的轴线、第二对重轮108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0019]所述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还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101、第一导向轮103、曳引轮105、第二导向轮107、对重绳头109及曳引绳110,所述曳引绳11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101,曳引绳110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轿顶返绳轮102、第一导向轮103、第二轿顶返绳轮104、曳引轮105、第一对重轮106、第二导向轮107、第二对重轮108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109。
[0020]继续参阅图1所示,所述轿厢绳头101、第一导向轮103、曳引轮105、第二导向轮107、对重绳头109均高于所述轿厢111及所述对重装置112。且轿厢绳头101位于轿厢111的上方,具体位于轿厢111的远离对重装置112的侧边的上方;第一导向轮103位于轿厢111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导向轮103固定于第一轿顶返绳轮102与第二轿顶返绳轮104之间。曳引轮105位于轿厢111与对重装置112之间。第二导向轮107固定于所述对重装置112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导向轮107位于第一对重轮106与第二对重轮108之间;对重绳头109位于对重装置112的上方,具体位于对重装置112的远离轿厢111的侧边的上方。
[0021]绕设所述曳引绳110时,先将曳引绳110的一端固定于轿厢绳头101,然后使曳引绳110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102的下方,曳引绳110经第一轿顶返绳轮102绕出后向上延伸,然后绕进第一导向轮103的上方,经该第一导向轮103绕出后,所述曳引绳110再次向下延伸然后绕进第二轿顶返绳轮104的下方。由于轿厢111的上方仅设置一个第一导向轮103,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导向轮103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曳引系统的结构得到简化,同时减小了第一导向轮103的轴承带来的机械效能损耗,从而提闻电梯的传动效率。
[0022]当曳引绳110经第二轿顶返绳轮104绕出后,其再次向上延伸并绕进曳引轮105的上方,经曳引轮105绕出的曳引绳110向下延伸,再绕进第一对重轮的下方。由于第二轿顶返绳轮104与曳引轮105之间、曳引轮105与第一对重轮106之间均未设置导向轮,经第二轿顶返绳轮104绕出的曳引绳110直接绕进曳引轮105的上方,绕出曳引轮105的曳引绳110直接竖直向下延伸至第一对重轮106,使曳引绳110与曳引轮105之间的包角大大增力口,从而使电梯得到更大的曳引能力。
[0023]经第一对重轮106绕出的曳引绳110继续向上延伸,接着绕进第二导向轮107的上方,经第二导向轮107绕出的曳引绳110再次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第二对重轮108的下方,经所述第二对重轮108绕出的曳引绳110向上延伸,最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109。对应地,由于对重装置112的上方也仅设置一个第二导向轮107,减小了第二导向轮107的轴承带来的机械效能损耗,提高电梯的传动效率。
[0024]再次参阅图1所示,绕经第一导向轮103的曳引绳110呈倾斜设置。具体地,由于第一轿顶返绳轮102的边缘到第二轿顶返绳轮104的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第一导向轮103的直径,因此,绕经第一导向轮103后向下方延伸曳引绳110偏离竖直方向一定角度。即,假设一直线L经过第一导向轮103的轴心并竖直延伸,则该直线L与曳引绳110之间具有一夹角a,且该夹角a为一锐角,因此使绕经第一导向轮103的曳引绳110呈倾斜设置。
[0025]对重装置112 —侧,经过第二导向轮107的曳引绳110呈竖直设置。具体地,由于第一对重轮106的边缘到第二对重轮108的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第二导向轮107的直径;同时,第二导向轮107的边缘到曳引轮105的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第一对重轮106的直径,第二导向轮107的边缘到对重绳头109的固定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第二对重轮108的直径。因此,从曳引轮105到第一对重轮106之间、第一对重轮106到第二导向轮107之间、第二导向轮107到第二对重轮108之间、第二对重轮108到对重绳头109的固定点之间的曳引绳110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0026]优选地,所述曳引绳110为钢丝绳,当然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可以满足电梯运行需求的曳引绳110。
[0027]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其包括轿厢111及对重装置112,所述轿厢111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轿顶返绳轮102及第二轿顶返绳轮104 ;所述对重装置112间隔地设于轿厢111的一侧,且所述对重装置112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对重轮106及第二对重轮108 ;其还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101、第一导向轮103、曳引轮105、第二导向轮107、对重绳头109及曳引绳110,所述曳引绳11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101,所述曳引绳110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102、第一导向轮103、第二轿顶返绳轮104、曳引轮105、第一对重轮106、第二导向轮107、第二对重轮108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109。由于省去了曳引轮105与对重装置112、轿厢111之间的导向轮,将机房高度尺寸降低至满足国标要求的最小尺寸的情况下还可使曳引轮105的包角大幅增加,从而使电梯得到更大的曳引能力,而机房高度尺寸降至最低,从而降低建筑成本,节约资源。同时,由于整个系统仅具有第一导向轮103、第二导向轮107,导向轮数量的减少,使整个曳引系统的结构大为简化,且导向轮的减少,减小了其轴承带来的机械效能损耗,提高电梯的传动效率,降低电梯能耗而使电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电梯运行及维护成本的目的。
[0028]本实用新型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中其他部件的设置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
[002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厢,所述轿厢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轿顶返绳轮及第二轿顶返绳轮; 对重装置,所述对重装置间隔地设于所述轿厢的一侧,且所述对重装置的顶端并列地设有第一对重轮及第二对重轮; 还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第一导向轮、曳引轮、第二导向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所述曳引轮、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对重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曳引轮、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对重绳头均高于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j-U ρ?α装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轮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导向轮位于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与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轮固定于所述对重装置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导向轮位于所述第一对重轮与所述第二对重轮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从所述轿厢绳头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一导向轮的上方,经所述第一导向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绕进所述曳引轮的上方,经所述曳引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一对重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一对重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二导向轮的上方,经所述第二导向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后绕进所述第二对重轮的下方,经所述第二对重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到所述第一对重轮之间、所述第一对重轮到所述第二导向轮之间、所述第二导向轮到所述第二对重轮之间、所述第二对重轮到所述对重绳头之间的所述曳引绳均竖直延伸。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第一导向轮的轴心的竖直直线与绕经所述第一导向轮的所述曳引绳之间具有一夹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轿顶返绳轮、所述第二轿顶返绳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的直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四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对重轮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对重轮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导向轮的直径。
【文档编号】B66B11/08GK204173722SQ201420525054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2日
【发明者】黄伟东 申请人: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