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117466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包括︰一散热鳍片组,其包括多个散热鳍片;一散热基座,其贴设接触该散热鳍片组,该散热基座包括至少一热管凹槽,该热管凹槽为曲状槽或回曲状槽;一热管组,其至少包括一热管,该热管包括一贴触热管,该贴触热管设于该热管凹槽且对应该热管凹槽的形状,该贴触热管为曲状管或回曲状管,该贴触热管至少包括一起端热管段及覆接热管段;一散热盖板,其接触盖设于该覆接热管段;如此,其能利用热管与散热基座的导热配置组装,增加热管与散热基座之间的有效接触散热面积,进而积极提升其散热效率、散热稳定性及产业竞争力。
【专利说明】一种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通过增加热管与散热基座的接触面积,使其具有极佳散热效率性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由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功能越来越强大,相对散热功能也愈来愈要求提升,现行散热装置厂商无不积极地研发更具效率的散热模块,且又因电子设备走向多核心效能时代,散热装置整体的产品质量、散热效益也面临更严峻的限制与考验。现行热管技术使用于散热装置业界的主流,现有的热管散热器如图1、图2所示,该热管散热器90包括散热鳍片组91,该散热鳍片组91设有三穿孔911,且该散热鳍片组91上接触设有一散热基座92,该散热基座92设有三凹槽921,用以分别设置三热管93、94、95,该热管93、94、95呈U形管,分别包括有两端的第一段管931、941、951及第二段管932、942、952,其中,该第一段管931、941、951分别设置于该三凹槽921,而该第二段管932、942、952分别穿设于该三穿孔911,继一散热盖板96盖设于该第一段管931、941、951上,该散热盖板96用以贴触一电路板97上的发热元件971 (如CPU),使达到对该发热元件971进行散热的效果。
[0003]该现有的热管散热器90虽然能够达到对该发热元件971进行散热的目的,但仍有其缺失存在,例如:该热管93、94、95的第一段管931、941、951与该散热基座92、散热盖板96接触进行导热,由于该第一段管931、941、951呈直线管而使得其与散热基座92、散热盖板96的接触面积不大,导致其整体的导热、散热效果不佳,显非理想的设计。
[0004]现有的热管散热器又如图3所示(同实用新型M444028),该热管散热器80包括散热鳍片组81,该散热鳍片组81设有三凹槽811及该凹槽811两侧的穿孔812,三曲状热管82、83、84的中段部分821、831、841 —侧分别接触该三凹槽811及穿设该等穿孔812,该中段部分821、831、841另一侧接触一导热座85的固定槽851,该导热座85利用一固定板852固定于热源件(如CPU)上,使达到对该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的效果。
[0005]该现有的热管散热器80虽能达其对该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的目的,然,其热管配置构成仍有其缺失存在,例如:该热管82、83、84的中段部分821、831、841同样呈直管与导热座85接触,而热管82、83、84的其他区域则未与该导热座85形成接触,如此一来,同样导致其整体的导热、散热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提升其散热效率,亦有一并加以改良的必要。因此,如何解决现有热管的导热配置接触面积无法有效提升的缺失问题,诚是业者研发、突破的重点方向。
[0006]因此,本案发明人有鉴于现有热管导热配置上的缺失问题及其结构设计上不足之处着手研发构思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提升热管接触散热面积及更具散热效率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以促进此业的发展,遂经多时的构思而有本实用新型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能利用热管与散热基座的导热配置组装,增加热管与散热基座之间的有效接触散热面积,进而积极提升其散热效率、散热稳定性及产业竞争者。
[0008]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包括:一散热鳍片组,其包括多个散热鳍片;一散热基座,其贴设接触该散热鳍片组,该散热基座包括至少一热管凹槽,该热管凹槽为曲状槽或回曲状槽;一热管组,其至少包括一热管,该热管包括一贴触热管,该贴触热管设于该热管凹槽且对应该热管凹槽的形状,该贴触热管为曲状管或回曲状管,该贴触热管至少包括一起端热管段及覆接热管段;一散热盖板,其接触盖设于该覆接热管段。
[0009]前述构成,其中该热管凹槽包括一分别对应该起端热管段及该覆接热管段的起端凹槽段及覆接凹槽段,该起端凹槽段具有一槽端口。
[0010]前述构成,其中该散热基座包括两个热管凹槽,该热管组包括两个热管,该两个覆接热管段邻接设置,且该散热盖板接触盖设于该两个邻接的覆接热管段上。
[0011]前述构成,其中该散热鳍片组设有垂直贯穿该散热鳍片的多个穿孔,该热管进一步包括连接该起端热管段的插置热管,该插置热管的后继部位插设于该穿孔。
[0012]前述构成,其中该贴触热管进一步包括位于该起端热管段与该覆接热管段之间及位于该覆接热管段后继部位的贴触热管接段。
[0013]前述构成,其中该热管凹槽进一步包括位于该起端凹槽段与该覆接凹槽段之间及位于该覆接凹槽段后继部位的热管凹槽接段。
[0014]前述构成,其中该散热基座的周边设有多个定位件,该定位件通过一锁固件而与一电路板相固结,该电路板上设有一发热元件,该散热盖板紧贴触于该发热元件。
[0015]前述构成,其中该定位件为螺孔柱或栓卡柱。
[0016]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谨佐以较佳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热管散热器(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现有热管散热器(一)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0019]图3为现有热管散热器(二 )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10_散热鳍片组;11-散热鳍片;12-穿孔;13-穿孔;20_散热基座;21_热管凹槽;211-起端凹槽段;211A-槽端口 ;212-覆接凹槽段;213_热管凹槽接段;22_热管凹槽;221_起端凹槽段;221A-槽端口 ;222_覆接凹槽段;223_热管凹槽接段;23-定位件;30_热管组;31_热管;32_热管;33_贴触热管;331_起端热管段;332_覆接热管段;333-贴触热管接段;34-插置热管;35_贴触热管;351_起端热管段;352-覆接热管段;353_贴触热管接段;36_插置热管;40_散热盖板;50_电路板;51_发热兀件;52_锁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4、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的第I实施例,包括一散热鳍片组10、散热基座20、热管组30及散热盖板40。其中,该散热鳍片组10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1,该散热鳍片组10设有垂直贯穿该散热鳍片11的穿孔12、13。其中,该散热基座20包括两个热管凹槽21、22,该热管凹槽21、22为曲状槽或回曲状槽,该热管凹槽21、22分别包括一起端凹槽段211、221及覆接凹槽段212、222,该起端凹槽段211、221为从外侧进入散热基座20内的起始凹槽,该起端凹槽段211、221分别具有一槽端口 211A、221A ;另,该散热基座20的周边设有多个定位件23,该定位件23如螺孔柱、栓卡柱等,但不为所限。
[0027]其中,该热管组30包括两个热管31、32,该热管31、32分别包括相连接的一贴触热管33、35及插置热管34、36,其中,该贴触热管33、35分别为对应该热管凹槽22、21形状的管体,即该贴触热管33、35为呈曲状或回曲状的管体,该贴触热管33、35分别包括一起端热管段331、351及覆接热管段332、352,该起端热管段331、351为从外侧进入散热基座20内的起始热管,该起端热管段331、351分别对应该起端凹槽段221、211,而该覆接热管段332、352呈邻接设置,且该覆接热管段332、352分别对应该覆接凹槽段222、212,再者,该起端热管段331、351分别连接该插置热管34、36,在本实施例中,该插置热管34、36垂直连接该起端热管段331、351 (贴触热管33、35),且当该贴触热管33、35分别设于该热管凹槽22、21时,该插置热管34、36与该起端热管段331、351 (贴触热管33、35)的接端部位恰位于该槽端口 221A、211A处;另该插置热管34、36的后继部位分别连接有用以插设于该穿孔13、12的插置热管(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插置热管具有垂向弯折的构成。再者,该热管31、32分别为一具中空流道的管体,该中空流道内部可设有毛细组织及用以填充工作流体,使产生热导引及进行散热之用,而此热管31、32的构成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0028]由于该贴触热管33、35为呈曲状或回曲状的管体,该贴触热管33、35除分别包括该起端热管段331、351及覆接热管段332、352外,尚有分别位于该起端热管段331、351与覆接热管段332、352之间及位于该覆接热管段332、352后继部位的贴触热管接段333、353。而同样地,该热管凹槽21、22除分别包括该起端凹槽段211、221及覆接凹槽段212、222外,尚有分别位于该起端凹槽段211、221与覆接凹槽段212、222之间及位于该覆接凹槽段212、222后继部位的热管凹槽接段213、223。
[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组合时,将该散热基座20贴触于该散热鳍片组10,并可通过锁固件(图未示)使该散热基座20与该散热鳍片组10相固结,继将该贴触热管33、35 (热管31、32)分别接触设置于该热管凹槽22、21,且该插置热管34、36则分别插设于该穿孔13、12;再将该散热盖板40接触盖设于该覆接热管段332、352,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如图4所示)。
[0030]请一并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应用时,该散热基座20藉其定位件23通过一锁固件52而与一电路板50相固结,并使该散热盖板40紧贴触于该电路板50上的一发热元件51 (如CPU等);此时该发热元件51的热源将通过该散热盖板40、热管31、32、散热基座20及散热鳍片组10路径进行导热及散热。由于该热管31 (32)包括该起端热管段331 (351)及覆接热管段332 (352)整体为曲状管或回曲状管与散热基座20接触,使得该热管组30与散热基座20的接触面积大为提升,从而得以大为增加其散热效率。
[0031]如图7及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的第2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I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散热基座20包括呈贯穿的两个热管凹槽21、22,该热管凹槽21、22为曲状槽或回曲状槽;而该热管组30包括两个热管31、32,该热管31,32分别包括相连接的一贴触热管33、35及插置热管34、36,其中,该贴触热管33、35分别为对应该热管凹槽22、21形状的管体,即该贴触热管33、35为曲状或回曲状的管体。
[00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的第2实施例组合时,将该散热基座20贴触于该散热鳍片组10,并可通过锁固件(图未示)使该散热基座20与该散热鳍片组10相固结,继将该贴触热管33、35(热管31、32)分别设置于该热管凹槽22、21中,再将该散热盖板40接触盖设于该覆接热管段332、352,并使该贴触热管33、35 (热管31、32)的另一面直接贴触该散热鳍片11上,如此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组装。
[0033]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通过上述构成,其能利用热管与散热基座的导热配置组装,增加热管与散热基座之间的有效接触散热面积,进而积极提升其散热效率性、散热稳定性及产业竞争力。
[003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实为一相当优异的创思,爰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惟上述说明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所延伸的变化,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散热鳍片组,其包括多个散热鳍片; 一散热基座,其贴设接触该散热鳍片组,该散热基座包括至少一热管凹槽,该热管凹槽为曲状槽或回曲状槽; 一热管组,其至少包括一热管,该热管包括一贴触热管,该贴触热管设于该热管凹槽且对应该热管凹槽的形状,该贴触热管为曲状管或回曲状管,该贴触热管至少包括一起端热管段及覆接热管段; 一散热盖板,其接触盖设于该覆接热管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热管凹槽包括一分别对应该起端热管段及该覆接热管段的起端凹槽段及覆接凹槽段,该起端凹槽段具有一槽端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散热基座包括两个该热管凹槽,该热管组包括两个该热管,该两个覆接热管段邻接设置,且该散热盖板接触盖设于该两个邻接的覆接热管段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散热鳍片组设有垂直贯穿该散热鳍片的多个穿孔,该热管进一步包括连接该起端热管段的插置热管,该插置热管的后继部位插设于该穿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贴触热管进一步包括位于该起端热管段与该覆接热管段之间及位于该覆接热管段后继部位的贴触热管接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热管凹槽进一步包括位于该起端凹槽段与该覆接凹槽段之间及位于该覆接凹槽段后继部位的热管凹槽接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散热基座的周边设有多个定位件,该定位件通过一锁固件与一电路板相固结,该电路板上设有一发热元件,该散热盖板紧贴触于该发热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定位件为螺孔柱或栓卡柱。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中的热管散热器,其中该散热基座上的热管凹槽呈贯穿状,从而使该贴触热管分别设置于该热管凹槽中,并使该贴触热管的另一面直接贴触在该散热鳍片上。
【文档编号】H05K7/20GK204217303SQ201420654122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4日
【发明者】陈柏元 申请人:晋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