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榨油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8233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榨油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榨油筒,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榨油筒。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新型的榨油机的新型榨油筒。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新型榨油筒,在榨油筒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斗,在榨油筒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在榨油筒的底部设置有出渣口,出渣口设置在出油管的右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榨油筒能够适用于新型的榨油机,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维修、排渣干净、排油效果好,并且活塞与榨油筒之间可以通过榨出的油实现自润滑。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榨油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榨油筒,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榨油筒。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螺旋榨油机是通过机械压力使油料作物在高压下油脂部分被挤出,而起到榨油的目的,大多数榨油都是热榨。
[0003]螺旋榨油机结构复杂、体积大、操作困难、零件繁多容易松动、在工作中会造成危险;榨油效率低、油质不纯、油渣量太多。
[0004]螺旋榨油机开始工作时,需要先对主机进行预热,占用了大量时间,榨油过程中还要继续保持原料的高温,有自燃的风险。
[0005]螺旋榨油机内的温度过高,容易使油渣粘黏在螺旋榨油机内,无法将油渣排除干净,需要人工进行清理。
[0006]螺旋榨油机的机器零件容易磨损,需要经常进行维修更换,不利于榨油效率的提尚O
[0007]现有的榨油筒难以用于新型的榨油机。
实用新型内容
[0008]( I)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榨油筒难以用于新型的榨油机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新型的榨油机的新型榨油筒。
[0010](2)技术方案
[00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新型榨油筒,在榨油筒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斗,在榨油筒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在榨油筒的底部设置有出渣口,出渣口设置在出油管的右侧。
[0012]优选地,出油管的直径为l_3mm,出渣口距出油管的距离为50-200mm,处于此尺寸时,下面所述的一种自动花生榨油机榨油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榨油效果较好,榨出的油质量高。
[0013]优选地,出油管的为1-3个。
[0014]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榨油筒应用在下面所述的一种自动花生榨油机上。
[0015]一种自动花生榨油机,包括有榨油筒、左气缸、左榨油活塞、右榨油活塞、右气缸、进料斗、接油杯、接渣料斗、控制系统;
[0016]榨油筒左侧设置有左气缸,左气缸与左榨油活塞相连接,左榨油活塞与榨油筒相配合;
[0017]榨油筒右侧设置有右气缸,右气缸与右榨油活塞相连接,右榨油活塞与榨油筒相配合;
[0018]左气缸与右气缸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接;
[0019]榨油筒上部设置有进料斗;
[0020]榨油筒底部设置有出油管,接油杯设置在出油管的正下方;
[0021 ] 榨油筒底部设置有出渣口,接渣料斗设置在出渣口的正下方。
[0022]优选地,出渣口设置在出油管的右侧。
[0023]工作原理:通过进料斗放入花生,启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左气缸动作,左气缸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左榨油活塞向右动作,同时控制系统控制右气缸动作,右气缸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右榨油活塞向左动作,两者共同挤压榨油筒内的花生。
[0024]挤出的油通过设置在榨油筒底部的出油管排入接油缸内,经过一定时间的挤压,确定没有油再被挤出时,控制系统控制右气缸回缩右榨油活塞,控制系统控制左气缸带动左榨油活塞继续向右运动。
[0025]在保持挤压状态的同时,将油渣移动到出渣口的上部,再各自稍微缩回左右榨油活塞,油渣则通过出渣口排出,待油渣排净后,控制系统再控制左右气缸收回左右榨油活塞。
[0026](3)有益效果
[002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榨油筒能够适用于新型的榨油机,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维修、排渣干净、排油效果好,并且活塞与榨油筒之间可以通过榨出的油实现自润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自动花生榨油机的非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自动花生榨油机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自动花生榨油机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中的标记为:1-左气缸,2-左榨油活塞,3-榨油筒,4-右榨油活塞,5-右气缸,6-进料斗,7-接油杯,8-接渣料斗,9-控制系统,10-花生,31-出油管,32-出渣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4]实施例1
[0035]一种新型榨油筒,如图4所示,在榨油筒3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斗6,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31,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渣口 32,出渣口 32设置在出油管31的右侧。
[0036]一种自动花生榨油机,如图1-3所示,包括有榨油筒3、左气缸1、左榨油活塞2、右榨油活塞4、右气缸5、进料斗6、接油杯7、接渣料斗8、控制系统9。
[0037]榨油筒3左侧设置有左气缸1,左气缸I与左榨油活塞2相连接,左榨油活塞2与榨油筒3相配合。榨油筒右侧设置有右气缸5,右气缸5与右榨油活塞4相连接,右榨油活塞4与榨油筒3相配合。左气缸I与右气缸5分别与控制系统9相连接。
[0038]榨油筒3上部设置有进料斗6。
[0039]榨油筒3底部设置有出油管31,接油杯7设置在出油管31的正下方。
[0040]榨油筒3底部设置有出渣口 32,接渣料斗8设置在出渣口 32的正下方。出渣口32设置在出油管31的右侧。
[0041]工作原理:通过进料斗6放入花生10,启动控制系统9,控制系统9控制左气缸I动作,左气缸I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左榨油活塞2向右动作,同时控制系统9控制右气缸5动作,右气缸5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右榨油活塞4向左动作,两者共同挤压榨油筒3内的花生10。
[0042]挤出的油通过设置在榨油筒3底部的出油管31排入接油杯7内,经过一定时间的挤压,确定没有油再被挤出时,控制系统9控制右气缸5回缩右榨油活塞4,控制系统9控制左气缸I带动左榨油活塞2继续向右运动。
[0043]在保持挤压状态的同时,将油渣向右移动到出渣口 32的上部,再各自稍微缩回左右榨油活塞,油渣则通过出渣口 32排出,待油渣排净后,控制系统9再控制左右气缸收回左右榨油活塞。
[0044]实施例2
[0045]一种新型榨油筒,如图4所示,在榨油筒3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斗6,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31,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渣口 32,出渣口 32设置在出油管31的右侧。
[0046]出油管31的直径为l_3mm,出渣口 32距出油管31的距离为50_200mm。
[0047]一种自动花生榨油机,如图1-3所示,包括有榨油筒3、左气缸1、左榨油活塞2、右榨油活塞4、右气缸5、进料斗6、接油杯7、接渣料斗8、控制系统9。
[0048]榨油筒3左侧设置有左气缸1,左气缸I与左榨油活塞2相连接,左榨油活塞2与榨油筒3相配合。榨油筒右侧设置有右气缸5,右气缸5与右榨油活塞4相连接,右榨油活塞4与榨油筒3相配合。左气缸I与右气缸5分别与控制系统9相连接。
[0049]榨油筒3上部设置有进料斗6。
[0050]榨油筒3底部设置有出油管31,接油杯7设置在出油管31的正下方。
[0051]榨油筒3底部设置有出渣口 32,接渣料斗8设置在出渣口 32的正下方。出渣口32设置在出油管31的右侧。
[0052]工作原理:通过进料斗6放入花生10,启动控制系统9,控制系统9控制左气缸I动作,左气缸I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左榨油活塞2向右动作,同时控制系统9控制右气缸5动作,右气缸5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右榨油活塞4向左动作,两者共同挤压榨油筒3内的花生10。
[0053]挤出的油通过设置在榨油筒3底部的出油管31排入接油杯7内,经过一定时间的挤压,确定没有油再被挤出时,控制系统9控制右气缸5回缩右榨油活塞4,控制系统9控制左气缸I带动左榨油活塞2继续向右运动。
[0054]在保持挤压状态的同时,将油渣向右移动到出渣口 32的上部,再各自稍微缩回左右榨油活塞,油渣则通过出渣口 32排出,待油渣排净后,控制系统9再控制左右气缸收回左右榨油活塞。
[0055]实施例3
[0056]一种新型榨油筒,如图4所示,在榨油筒3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斗6,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31,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渣口 32,出渣口 32设置在出油管31的右侧。
[0057]出油管31的直径为l_3mm,出渣口 32距出油管31的距离为50_200mm。
[0058]出油管31的为1-3个。
[0059]一种自动花生榨油机,如图1-3所示,包括有榨油筒3、左气缸1、左榨油活塞2、右榨油活塞4、右气缸5、进料斗6、接油杯7、接渣料斗8、控制系统9。
[0060]榨油筒3左侧设置有左气缸1,左气缸I与左榨油活塞2相连接,左榨油活塞2与榨油筒3相配合。榨油筒右侧设置有右气缸5,右气缸5与右榨油活塞4相连接,右榨油活塞4与榨油筒3相配合。左气缸I与右气缸5分别与控制系统9相连接。
[0061]榨油筒3上部设置有进料斗6。
[0062]榨油筒3底部设置有出油管31,接油杯7设置在出油管31的正下方。
[0063]榨油筒3底部设置有出渣口 32,接渣料斗8设置在出渣口 32的正下方。出渣口32设置在出油管31的右侧。
[0064]工作原理:通过进料斗6放入花生10,启动控制系统9,控制系统9控制左气缸I动作,左气缸I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左榨油活塞2向右动作,同时控制系统9控制右气缸5动作,右气缸5通过其伸缩杆带动与之相连的右榨油活塞4向左动作,两者共同挤压榨油筒3内的花生10。
[0065]挤出的油通过设置在榨油筒3底部的出油管31排入接油杯7内,经过一定时间的挤压,确定没有油再被挤出时,控制系统9控制右气缸5回缩右榨油活塞4,控制系统9控制左气缸I带动左榨油活塞2继续向右运动。
[0066]在保持挤压状态的同时,将油渣向右移动到出渣口 32的上部,再各自稍微缩回左右榨油活塞,油渣则通过出渣口 32排出,待油渣排净后,控制系统9再控制左右气缸收回左右榨油活塞。
[00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榨油筒,其特征在于,在榨油筒(3)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斗(6),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31),在榨油筒(3)的底部设置有出渣口(32),出渣口(32)设置在出油管(31)的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榨油筒,其特征在于,出油管(31)的直径为1-3_,出渣口(32)距出油管(31)的距离为50-200_。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榨油筒,其特征在于,出油管(31)的为1-3个。
【文档编号】B30B9/06GK204263573SQ201420681237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4日
【发明者】李建军 申请人:大同市南郊区信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