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4283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复合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复合板。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复合板有很多种类。第一种金属复合板的结构为:通过粘结方式依次叠靠的第一复合板、蜂窝状结构的芯板、第二复合板;蜂窝状结构的芯板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的粘结端均为敞口状,因而芯板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粘接面积较小,相邻两板间的结合牢度较差。

第二种金属复合板的结构为:由通过粘结方式依次叠靠的第一复合板、芯板、第二复合板组成,芯板上有沿其长度方向、按波峰和波谷依次连续相连的波浪布置方式形成的条状凸起,波峰和波谷的截面形状大体为圆弧形,条状凸起的长宽度规格分别等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的长宽度规格,芯板在制作时,波峰和波谷的径向尺寸及高度尺寸不易控制,以致相邻两板间的结合牢度较差。

授权公告号CN 202163054U的中国专利中介绍的第三种金属复合板的结构为:由通过粘结方式依次叠靠的第一复合板、芯板、第二复合板组成,芯板上有若干凸起,凸起靠近第一复合板的一端为封闭状,凸起靠近第二复合板的一端为敞口状,所述凸起的规格小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的长宽度规格,且所述凸起为彼此之间呈非接触状态的空心筒体,所有凸起的布置方式和规格大小,足以使得沿复合板的长宽度方向均呈光的非通透状态,以致金属复合板不具有透光性。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复合板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金属复合板,用以使金属复合板至少沿某一方向呈光的通透状态,增大凸起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的接触面积,增强金属复合板的结合牢度,提高金属复合板的透光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复合板,包括依次叠靠并固定连接的第一复合板、芯板以及第二复合板,所述芯板上设有若干个彼此之间呈非接触状态的凸起,所述凸起的封闭端靠近第一复合板,所述凸起的敞口端靠近第二复合板,所述凸起的规格小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的长宽度规格,所述金属复合板至少沿某一方向呈光的通透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规格小于第二凸起的规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干个第一凸起形成第一列,若干个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间隔交替排布形成第二列,所述第一列与第二列在芯板上间隔交替错位排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为球缺状空心筒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为台状空心筒体,所述凸起的封闭端的端面形状以及敞口端的开口形状均为矩形,凸起的截面形状为封闭端小、敞口端大的等腰梯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复合板和/或第二复合板的外侧还依次叠靠并固定连接有相同结构的芯板和第三复合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芯板上设有若干个彼此之间呈非接触状态的凸起,使凸起的规格小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的长宽度规格,使金属复合板至少沿某一方向呈光的通透状态,增大了凸起与第一复合板和第二复合板的接触面积,增强了金属复合板的结合牢度,提高了金属复合板的透光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复合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芯板沿图1中X方向的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芯板沿图1中Y方向的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芯板沿图1中Z方向的视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芯板沿图1中A-A线的断面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芯板沿图1中B-B线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6所示的一种金属复合板,包括依次叠靠并固定连接的第一复合板51、芯板1以及第二复合板52。具体地,第一复合板51、芯板1以及第二复合板52之间依次通过粘结方式或者热压方式固定连接。

当然,也可分别在第一复合板51和第二复合板52的外侧或者仅在第一复合板51的外侧或者第二复合板52的外侧依次叠靠并固定连接有相同结构的芯板1和第三复合板(未示出)。具体地,固定连接方式为粘结方式或者热压方式。

芯板1上设有若干个彼此之间呈非接触状态的凸起2,凸起2包括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所述第一凸起21的规格小于第二凸起22的规格。但是,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的凸起高度是相同的,从而增大了凸起2与第一复合板51的接触面积,增强了金属复合板的结合牢度。

通过设置规格大小不同的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一方面起到了控制光通道的宽窄从而控制透光率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美观的作用,防止发生视觉疲劳。

第一凸起21的封闭端211靠近第一复合板51,第一凸起21的敞口端212靠近第二复合板52,第一凸起21的规格小于第一复合板51和第二复合板52的长宽度规格。第二凸起22的封闭端221靠近第一复合板51,第二凸起22的敞口端222靠近第二复合板52,第二凸起22的规格小于第一复合板51和第二复合板52的长宽度规格。

如图1和图5所示,若干个第一凸起21形成第一列3。如图1和图6所示,若干个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间隔交替排布形成第二列4,所述第一列3与第二列4在芯板1上间隔交替错位排布,从而使金属复合板至少沿某一方向呈光的通透状态,提高了金属复合板的透光性,拓宽了金属复合板的应用范围。

如图2所示的芯板1沿图1中X方向的视图,第一列3位于第二列4之后,第一列3中的第一凸起21将第二列4中的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的间隙填满。当第一复合板51、芯板1与第二复合板52依次叠靠并固定连接时,沿X方向平视该金属复合板,光不能穿过该金属复合板。因此,金属复合板沿X方向呈光的非通透状态。

如图3所示的芯板1沿图1中Y方向的视图,第一列3和第二列4之间形成光通道61。当第一复合板51、芯板1与第二复合板52依次叠靠并固定连接时,沿Y方向平视该金属复合板,光可以从光通道61穿过。因此,金属复合板沿Y方向呈光的通透状态,提高了金属复合板的透光性,拓宽了金属复合板的应用范围。

如图4所示的芯板1沿图1中Z方向的视图,相邻列的凸起2之间形成光通道62。当第一复合板51、芯板1与第二复合板52依次叠靠并固定连接时,沿Z方向平视该金属复合板,光可以从光通道62穿过。因此,金属复合板沿Z方向呈光的通透状态,提高了金属复合板的透光性,拓宽了金属复合板的应用范围。

如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均为球缺状空心筒体,第一凸起21的封闭端211的端面形状以及敞口端212的开口形状均为圆形;第二凸起22的封闭端221的端面形状以及敞口端222的开口形状均为圆形。

当然,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也可均为台状空心筒体(未示出),第一凸起21的封闭端211的端面形状以及敞口端212的开口形状均为矩形;第二凸起22的封闭端221的端面形状以及敞口端222的开口形状均为矩形;第一凸起21的截面形状为封闭端211小、敞口端212大的等腰梯形;第二凸起22的截面形状为封闭端221小、敞口端222大的等腰梯形。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