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及复合树脂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775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及复合树脂外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树脂外壳及具有该复合树脂外壳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搭载有触摸屏的智能手机、手表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各厂商争相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以期吸引消费者。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个亮点,就是将终端的外壳设计成曲面。具有曲面设计的终端可以与使用者的手更好的贴合,提升握持和操控的舒适度。若是手表外壳设计成曲面,还可与手腕更好的配合,提升佩戴的舒适性。并且曲面设计的显示用外壳,其显示的内容更具有立体感,从而可提升观感效果。玻璃由于更具有质感,使得其作为终端的外壳材料更受欢迎。但是玻璃外壳,特别是设计成凸曲面的情况下,容易因意外跌落而导致碎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不易碎裂的复合树脂外壳及具有该复合树脂外壳的移动终端。

一种复合树脂外壳,包括内表面,与内表面间隔的外表面,以及连接外表面和内表面的侧周面,所述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25-0.8mm,所述内表面和外表面均具有一中心轴,所述内表面以内表面的中心轴为中心向同侧弯曲形成圆弧的内曲面,所述外表面以外表面的中心轴为中心向同侧弯曲形成圆弧的外曲面,所述内曲面、外曲面的半径为50-1000mm,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高度为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曲面和外曲面的半径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曲面和外曲面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C,其中60°<C<18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正投影为一长方形,所述正投影的长为50~500mm,宽为30-30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5-0.7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附着有至少一装饰层,所述装饰层由油墨印刷方式形成,油墨层厚度为5-40μm,或者所述装饰层由装饰膜贴覆形成,所述装饰膜厚度为10-125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表面附着有防指纹层,所述抗指纹层的初始水滴角≥1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聚碳酸酯基层,附着在聚碳酸酯基层上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和附着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上的硬化层,所述聚碳酸酯基层远离硬化层的表面为所述内表面,所述硬化层远离所述聚碳酸酯基层的表面为所述外表面,所述聚碳酸酯基层的厚度为0.05-0.5mm,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的厚度为0.05-0.5mm,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为2-5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碳酸酯基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为5-20μm,所述硬化层的铅笔硬度≥7H。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复合树脂外壳。

上述复合树脂外壳通过对结构参数的设计,可使所述移动终端的复合树脂外壳的应力集中区域分散,提升整体强度,降低因意外跌落就发生碎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树脂外壳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复合树脂外壳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复合树脂外壳沿B-B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树脂外壳的部分截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树脂外壳,其可应用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可作为手机等的显示面的外壳,也可作为手机等的背面的外壳。当作为显示面的外壳时,复合树脂外壳的透明度要求较高,因而采用的树脂材料优选可用透明度高的类型;当作为背面的外壳时,复合树脂外壳可以没有透明度限制,因而可选择的树脂材料范围相对更大。

所述复合树脂外壳包括内表面101,与内表面101间隔的外表面102,以及连接外表面102和内表面101的侧周面(图未标)。

所述内表面101和外表面102之间的距离为0.25~0.8mm,也即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厚度为0.25~0.8mm。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厚度为0.5~0.7mm。

所述内表面101具有一中心轴103,所述内表面101沿该中心轴103呈对称设置。所述外表面102也具有一中心轴104,所述外表面102沿该中心轴104呈对称设置。

所述内表面101以内表面101的中心轴103为中心向同侧弯曲形成圆弧的内曲面,所述外表面102以外表面102的中心轴104为中心向同侧弯曲形成圆弧的外曲面,所述内曲面、外曲面的半径R为50~1000mm,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高度H为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曲面、外曲面的半径R相等,也即复合树脂外壳的各处厚度均匀。如此可以更好的消除应力集中,提升整体强度。

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高度H是指内表面101相对其中心轴103最远的两个平行侧边105、106所在的平面,与外表面102的中心轴104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参数的设计,可使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应力集中区域分散,提升整体强度,防止在意外跌落的过程中发生碎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呈圆弧的内表面101的两个平行侧边105、106与圆弧的圆心连线的夹角,也即内表面101所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以C表示,其中60°<C<180°。外表面102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C也满足60°<C<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复合树脂外壳的正投影为大致一长方形,其中边角处形成圆角。呈长方形的所述正投影的长L为50~500mm,宽W为30~30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树脂外壳还设有穿透所述内表面101和外表面102的第一光孔107和第二光孔108,所述第一光孔107和第二光孔108的中心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内表面101或外表面102的中心轴103、104上。第一、第二光孔107、108均呈圆形,第一光孔107的直径大于第二光孔108的直径。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光孔107可以作为摄像头的取景孔,第二光孔108可以为红外感应光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101附着有装饰层。装饰层可以为复合树脂外壳进行着色,以使其具有更为美观的外表。装饰层可以通过油墨印刷或者贴合等方式形成在内表面101上。当装饰层为油墨印刷方式形成时,油墨层厚度在5-40μm;当装饰层为装饰膜贴覆形成时,该装饰膜厚度为10-125μm,装饰膜可以是采用带基材的防爆膜丝印而成,也可以是直接在无基材胶层表面丝印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所述外表面102上附着形成抗指纹层。所述抗指纹层的初始水滴角≥110°。所述抗指纹层的初始水滴角≥110°。所谓水滴角,是在固、液、气三相交界面处,气-液相界面与固-液相界面之间的夹角。水滴角越大,则抗指纹层的疏水性和抗污染性能越好。初始水滴角是指抗指纹层形成后未被使用和破坏的情况下测得的水滴角。随着抗指纹层的形成时间的延长以及磨损程度的增加,水滴角将会变小。

如图4所示,所述复合树脂外壳包括聚碳酸酯基层11,附着在聚碳酸酯基层11上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12,和附着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12上的硬化层13。所述聚碳酸酯基层11远离硬化层13的表面为所述内表面101,所述硬化层13远离所述聚碳酸酯基层11的表面为所述外表面102。聚碳酸酯基层11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强度和高透明度,并且在任何气候环境下均耐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12和硬化层13附着在聚碳酸酯基层11上,可以提升复合树脂外壳的硬度,避免复合树脂外壳容易被划伤。

一实施例中,聚碳酸酯基层11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12可以采用光学粘结剂粘接。一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喷涂的方式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12上形成硬化层13。硬化层13可以是由例如紫外光固化硬化液形成。

一实施例中,所述聚碳酸酯基层的厚度为0.05-0.5mm。一实施例中,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的厚度为0.05-0.5mm。一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为2-50μm。

进一步地,所述聚碳酸酯基层的厚度为0.1-0.3mm。进一步地,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层的厚度为0.1-0.3mm。进一步地,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为5-20μm,所述硬化层的铅笔硬度≥7H。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复合树脂外壳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述复合树脂外壳既可以作为移动终端的显示面的外壳,也可以作为移动终端非显示面即背面的外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