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8966发布日期:2018-08-29 00:2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



背景技术:

具有阻隔性的塑料软包装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产品包装中,比如铝箔、镀铝薄膜、乙烯-聚乙烯醇共聚物薄膜等,上述各种材料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同时对酸、碱、辛、辣及溶剂渗透起到较好的阻隔性能,另外,现有的阻隔性共挤薄膜大多制作成本较高,增加包装成本;设备投入高,需1000万元/台以上,5-9层结构;生产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主要原料依赖进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

所述的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包括依次设置的表层、主层、热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和热封层均为聚烯烃树脂层,所述主层为聚烯烃树脂复合层,所述聚烯烃树脂复合层为聚烯烃树脂层内复合一定比例的阻隔性母粒。

所述的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性母粒占主层聚烯烃树脂层总量的5-8%,且阻隔性母粒均匀分布在主层内。

所述的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其特征在于阻隔性母粒为无机阻隔型,阻隔性母粒的粒径为8-10μm。

所述的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性母粒的形状为球形。

所述的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的厚度为20-25μm,主层的厚度为30-40μm,热封层的厚度为20-25μm。

所述的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的厚度为23μm,主层的厚度为25μm,热封层的厚度为23μm。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表层可同PET铝箔等复合,主层阻隔性母粒的设置,可对酸、碱、辛、辣及溶剂渗透具有优良的阻隔性能,且成本低,能替代传统的PA、EVOH等高成本的阻隔性共挤薄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主要用于酸辣食品如泡菜以及农药乳剂等的包装,包括依次设置的表层1、主层2、热封层3,表层1和热封层3均为聚烯烃树脂层,主层2为聚烯烃树脂复合层,该聚烯烃树脂复合层为聚烯烃树脂层内复合一定比例的阻隔性母粒4。具体为阻隔性母粒4占主层聚烯烃树脂层总量的5-8%,且阻隔性母粒4均匀分布在主层内,阻隔性母粒4为无机阻隔型,阻隔性母粒4的粒径为8-10μm,阻隔性母粒4的形状为球形,其中,表层1的厚度为20-25μm,优选23μm;主层2的厚度为30-40μm,优选25μm;热封层3的厚度为20-25μm,优选23μm。

该高阻隔聚烯烃共挤薄膜通过三层共剂吹塑或流延生产工艺制得,表层1可同PET复合,主层2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阻隔性母粒,采用本申请特定形状及粒径的无机物,可同时对酸、碱、辛、辣及溶剂渗透具有优良的阻隔性能,且成本低,能替代传统的PA、EVOH等高成本的阻隔性共挤薄膜;热封层3为聚烯烃树脂层,具备抗污染热封之特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