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背板涂膜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7299发布日期:2018-07-20 19:25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背板涂膜层。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保护、绝缘、阻隔水汽等作用,因此光伏组件背板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和发电转换率,背板对电池片起保护和支撑作用,要求具有可靠的绝缘性、阻水性、耐老化性;目前,复合型光伏组件背板结构多为含氟材料层/pet层/pe层或pev第一粘结层,各层材料通过胶粘剂粘接,总厚度为250~400μm,这种传统结构背板的局方电压在此厚度范围内只能达到1000~1200v,如果要满足超高压组件的应用,只能采取加厚材料的方式,成本大大上升,且过厚应用不便。

目前使用的光伏板存在以下缺陷:采用阶段式的复合手段,即先在pet膜的一表面涂胶并复合一层膜后,再在pet膜的另一表面涂胶并复合另一层膜,工序比较复杂;国内聚氨酯粘结剂都需要进口,使得太阳能背板的生产成本过高;由于聚氨酯粘结剂为溶剂型粘结剂,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而这些有机溶剂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并且对操作工人的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引发安全及环保方面的问题;所述的聚氨酯胶层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降解,导致层间分离和脱落的现象,进而会使太阳能电池组件因失去保护而被报废;目前有厂家生产含氟膜、pet膜和烯烃类共挤膜,其组成成分有缺陷,因而其透水率过高,阻隔性能差,拉伸强度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背板涂膜层,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光伏组件背板涂膜层,包括:聚光涂层、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硅基质层,所述含氟膜层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与所述硅基质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光涂层涂抹于所述含氟膜层表面。

优化的,所述硅基质层由以下组份组成,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均聚聚丙烯。

优化的,所述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均聚聚丙烯的重量份分别为10~20分、6~12份和4~8份。

所述硅基质层还包括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通过添加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可以使得硅基质层阻隔性能更好,透水率降低,电绝缘性能提升。

优化的,所述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二醋酸二丁基锡和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中的一种。

优化的,所述抗氧剂包括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所述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所述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重量份比为1:1。抗氧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聚合物的热氧老化。

优化的,所述抗紫外线剂包括括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有效地防止材料的黄变和阻滞物理性能的损失,抑制或减弱光降解作用,提高耐光老化性能。

优化的,所述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的混合物,组量份如下,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10份:2~4份。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均为优良的稳定剂,但单独的使用,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上述混合配比下,其稳定效果大大增加,使背板成型后阻隔性能更好。

优化的,所述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

优化的,所述硅基质层由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共挤组成,其中,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的第一组份、第二组份和第三组份的占比分别为10~20:20~30:10~20;所述第一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二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所述第三组份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结构新颖、简单;2、采用高绝缘聚烯烃材料,在同等厚度下,实现更高的局放的需求,适用于超高压组件的应用;3、能有效提升背板的阻隔性能,透水性大大降低,且能大大改善组件背板的电绝缘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验数值,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光伏组件背板涂膜层,包括:聚光涂层、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硅基质层,所述含氟膜层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与所述硅基质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光涂层涂抹于所述含氟膜层表面。

上述中,硅基质层由以下组份组成,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均聚聚丙烯、硅基质层还包括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其中,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均聚聚丙烯的重量份分别为10分、6份和4份。

通过添加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可以使得硅基质层阻隔性能更好,透水率降低,电绝缘性能提升。

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二醋酸二丁基锡和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中的一种。

抗氧剂包括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所述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重量份比为1:1。

抗紫外线剂包括括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的混合物,组量份如下,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10份:2份。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均为优良的稳定剂,但单独的使用,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上述混合配比下,其稳定效果大大增加,使背板成型后阻隔性能更好。

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

硅基质层由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共挤组成,其中,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的第一组份、第二组份和第三组份的占比分别为10:20:10;第一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第二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第三组份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

实施例2

一种光伏组件背板涂膜层,包括:聚光涂层、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硅基质层,所述含氟膜层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与所述硅基质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光涂层涂抹于所述含氟膜层表面。

上述中,硅基质层由以下组份组成,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均聚聚丙烯、硅基质层还包括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其中,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均聚聚丙烯的重量份分别为15分、9份和6份。

通过添加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可以使得硅基质层阻隔性能更好,透水率降低,电绝缘性能提升。

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二醋酸二丁基锡和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中的一种。

抗氧剂包括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所述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重量份比为1:1。

抗紫外线剂包括括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的混合物,组量份如下,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10份:3份。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均为优良的稳定剂,但单独的使用,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上述混合配比下,其稳定效果大大增加,使背板成型后阻隔性能更好。

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

硅基质层由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共挤组成,其中,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的第一组份、第二组份和第三组份的占比分别为15:25:15;第一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第二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第三组份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

实施例3

一种光伏组件背板涂膜层,包括:聚光涂层、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硅基质层,所述含氟膜层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与所述硅基质层之间通过黏合剂连接,所述聚光涂层涂抹于所述含氟膜层表面。

上述中,硅基质层由以下组份组成,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均聚聚丙烯、硅基质层还包括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其中,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均聚聚丙烯的重量份分别为20分、12份和8份。

通过添加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可以使得硅基质层阻隔性能更好,透水率降低,电绝缘性能提升。

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二醋酸二丁基锡和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中的一种。

抗氧剂包括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所述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重量份比为1:1。

抗紫外线剂包括括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的混合物,组量份如下,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10份:4份。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均为优良的稳定剂,但单独的使用,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上述混合配比下,其稳定效果大大增加,使背板成型后阻隔性能更好。

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

硅基质层由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共挤组成,其中,第一组份膜层、第二组份膜层和第三组份膜层的第一组份、第二组份和第三组份的占比分别为20:30:20;第一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第二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第三组份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

上述实施例1~3中的透水率为0.35~0.48g/d·m2,阻隔性能大大提升,拉伸强度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