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9764发布日期:2019-03-08 23:13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保护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保护膜。



背景技术:

导光板多采用pmma制造,由于导光板的硬度较低,为了防止导光板表面划伤,导光板表面通常需要贴附由pe材料制成的厚度较大的保护膜。在导光板印刷过程中,通常采用红外加热的方式进行干燥,即采用红外等方式加热使印刷油墨干燥,之后再通过通风降温冷却。

但是由于pmma材料的热膨胀率比pe高,因此在进行红外加热时,pe保护膜在导光板表面会发生收缩,冷却过程中,pe保护膜的延展性较差,受冷后也不会复原,导致下方的导光板也发生翘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加工过程中下方导光板翘曲的导光板保护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导光板保护膜,包括第一薄膜、纤维加强层和第二薄膜,所述第一薄膜由聚乙烯制成,所述纤维加强层由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碳纳米管共混,所述第二薄膜由聚乙烯和聚丙烯共混。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小于0.03mm。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薄膜的厚度小于0.05mm。

作为优选,所述聚乙烯的密度为0.95-0.96。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薄膜的弹性模量大于1000mpa。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薄膜中聚乙烯与聚丙烯的比例为3:1。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纤维加强层的厚度:第二薄膜的厚度为1:0.01:1.2。

综上所述,通过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设置有纤维加强层,提高了导光板保护膜的整体弹性模量和抗热胀冷缩性能,减少导光板在贴附保护膜后的翘曲形变,同时第二薄膜的厚度略大于第一薄膜的厚度,提高了第二薄膜的弹性模量,同时通过调整第二薄膜的成分,有效的降低了导光板保护膜的整体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

一种导光板保护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薄膜、纤维加强层和第二薄膜,其中第二薄膜与导光板接触。

第一薄膜由聚乙烯制成,第二薄膜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共混物制成,其中聚乙烯与聚丙烯比例为2:1,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中聚乙烯密度为0.95,第二薄膜的弹性模量为1100mpa。

纤维加强层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碳纳米管共混后涂覆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形成。

实施例2:

一种导光板保护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薄膜、纤维加强层和第二薄膜,其中第二薄膜与导光板接触。

第一薄膜由聚乙烯制成,第二薄膜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共混物制成,其中聚乙烯与聚丙烯比例为2.5:1,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中聚乙烯密度为0.942,第二薄膜的弹性模量为1000mpa。

纤维加强层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碳纳米管共混后涂覆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形成。

实施例3:

一种导光板保护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薄膜、纤维加强层和第二薄膜,其中第二薄膜与导光板接触。

第一薄膜由聚乙烯制成,第二薄膜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共混物制成,其中聚乙烯与聚丙烯比例为3:1,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中聚乙烯密度为0.96,第二薄膜的弹性模量为1000mpa。

纤维加强层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碳纳米管共混后涂覆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形成。

实施例4:

一种导光板保护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薄膜、纤维加强层和第二薄膜,其中第二薄膜与导光板接触。

第一薄膜由聚乙烯制成,第二薄膜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共混物制成,其中聚乙烯与聚丙烯比例为3.1:1,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中聚乙烯密度为0.955,第二薄膜的弹性模量为1050mpa。

纤维加强层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碳纳米管共混后涂覆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形成。

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厚度如下表所示:

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弹性模量如表所示: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光板保护膜,包括第一薄膜、纤维加强层和第二薄膜,所述第一薄膜由聚乙烯制成,所述纤维加强层由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碳纳米管共混,所述第二薄膜由聚乙烯和聚丙烯共混。通过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设置有纤维加强层,提高了导光板保护膜的整体弹性模量和抗热胀冷缩性能,减少导光板在贴附保护膜后的翘曲形变。

技术研发人员:许伟铭;周友成;黄和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长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11
技术公布日:2019.03.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