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8288发布日期:2019-01-29 18:08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硬片,特别涉及一种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



背景技术:

PET塑料主要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又俗称涤纶树脂。它是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与PBT一起统称为热塑性聚酯,或饱和聚酯,PET是乳白色或浅黄色高度结晶性的聚合物,表面平滑而有光泽。耐蠕变、抗疲劳性、耐摩擦性好,磨耗小而硬度高,具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大的韧性;电绝缘性能好,受温度影响小,但耐电晕性较差。无毒、耐气候性、抗化学药品稳定性好,吸湿性高,成型前的干燥是必须的。耐弱酸和有机溶剂,但不耐热水浸泡,不耐碱。

聚氯乙烯,简称PVC,由氯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是氯乙烯的均聚物。氯乙烯均聚物和氯乙烯共聚物统称为氯乙烯树脂。PVC为无定形结构的白色粉末,支化度较小。工业生产的PVC分子量一般在5万~12万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多分散性,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无固定熔点,80~85℃开始软化,130℃变为粘弹态,160~180℃开始转变为粘流态;有较好的机械性能,抗张强度60MPa左右,冲击强度5~10kJm2;有优异的介电性能。但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差,在100℃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曝晒,就会分解而产生氯化氢,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引起变色,物理机械性能也迅速下降。

聚三氟氯乙烯分子量在10万~20万。分子结构中德氟原子时聚合物具有化学惰性,一定的耐温性,不吸湿性和不透气性。分子结构的氯原子存在,是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加工流动性,透明性及硬度特性。由于PCTFE分子结构中C-Cl键的引入,除了耐热性及化学惰性较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稀共聚物稍差外,硬度、刚性、耐蠕变性均较好,渗透性及熔点、熔融粘度都比较低。

现有的复合硬板存在着阻隔性较差,而且避光性较差,因此,我们提出一种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包括PET片材层、聚三氟氯乙烯和聚氯乙烯层,所述PET片材层的表面通过第一粘结层和聚三氟氯乙烯一侧粘结,所述聚三氟氯乙烯的另一侧通过第二粘结层和聚氯乙烯层粘结。

进一步的,所述聚氯乙烯层的两侧壁均涂设镀铝层。

进一步的,所述PET片材层的厚度为0.1-0.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通过增设有聚三氟氯乙烯层,根据聚三氟氯乙烯的渗透性及熔点、熔融粘度都比较低的特点,使得阻隔性有效的提高。

2.本实用新型的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通过聚氯乙烯层优秀的机械性能,使得抗拉性有效的提高。

3.本实用新型的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通过聚氯乙烯层的外壁涂设有镀铝层,使得遮光避光性能有效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的聚氯乙烯层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PET片材层;2、第一粘结层;3、聚三氟氯乙烯;4、第二粘结层;5、聚氯乙烯层;6、镀铝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超高阻隔聚三氟氯乙烯聚氯乙烯复合硬片,包括PET片材层1、聚三氟氯乙烯3和聚氯乙烯层5,所述PET片材层1的表面通过第一粘结层2和聚三氟氯乙烯3一侧粘结,所述聚三氟氯乙烯3的另一侧通过第二粘结层4和聚氯乙烯层5粘结。

其中,所述聚氯乙烯层5的两侧壁均涂设镀铝层6。

其中,所述PET片材层1的厚度为0.1-0.3mm。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在使用的过程中PET片材层1作为基层,利用聚三氟氯乙烯层3的渗透性及熔点、熔融粘度都比较低的特点,使得阻隔性有效的提高,同时通过聚氯乙烯层5优秀的机械性能,使得抗拉性有效的提高,而且利用聚氯乙烯层5的外壁涂设有镀铝层6,使得遮光避光性能有效提高,从而使得包装好的药物得到有效的保护,避免因阻隔性较低而受到外接因素的干扰,同时也避免光照的影响,使得药物性质改变,该材料实用性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