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量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61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能量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压超高温能量发生装置,属于能量发生装置结构 技术领域
,特别是利用可以改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技术,开发超高 性能新材料、超常规新能源等。
二、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进展不大,至今还没有一种 既可以改变原子结构,又可以安全生产的超高压超高温技术。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 以产生超高压超高温,足以改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能量发生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能量发生装置,特殊之处在于包括有能量聚焦腔体1,
动能体4,在能量聚焦腔体1与动能体4之间由螺栓6联接固定。动能体 4内装有炸药7,由引火线8引爆炸药7,利用炸药7在腔体内迅速燃烧 膨胀而产生的能量富集,实现得到改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能量。 所述能量聚焦腔体1的一侧设有真空调气孔2,用于去除腔内空气,
调气完毕后密封该孔;
所述能量聚焦腔体1上部开有一凹腔12,下部呈内锥形,与动能体 4形成一个锥形动能聚焦腔3;
所述动能体4的内部有一圆柱内腔10,内腔10上方装有炸药7, 内腔10下方由填充材茅斗11进行密封,在填充材料11与炸药7之间为引 火线炸药9,由密封壳5对其密封,从下方导入引火线8与其相连。
所述填充材料11 —般采用的是混凝土。
本发明一种能量发生装置,解决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使用起来 安全简便,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达到了利用改变原子结构的 超高压超高温技术;开发超高性能新材料、超常规新能源等的目的。
四、


图l:能量发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能量聚焦腔体,2、真空调气孔,3、锥形动能聚焦腔,4、 动能体,5、密封壳,6、螺栓,7、炸药,8、引火线,9、引火线炸药, 10、动能体4的内腔,11、填充材料,12、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用来对本发明的构成进 行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能量发生装置参考图1,在图中,首先利用能量聚焦 腔体1上的真空调气孔2将腔体内的空气抽除,然后密封该孔,此时腔 体内达到近似真空状态,弓l火线8引燃引火线炸药9产生的能量冲爆密 封壳5,将动能体4的内腔10上部的大量炸药7引燃,炸药7迅速燃烧 膨胀产生的冲击动能,由于锥形动能聚焦腔3的作用,在锥形动能聚焦 腔3的前端产生能量富集,实现能量密度的首次提升;此时的气体被若 干倍炸药爆炸产生的超高压力的作用下,气体电子发生碰撞而产生了更
多的能量,实现了能量密度的二次提升。二次提升的能量在锥形动能聚 焦腔3的腔体内产生了大量的超高压超高温气体,将能量聚焦腔体1上 部的凹腔12冲开一个孔洞,超高压超高温气体从孔洞内排入大气,至此, 整个的超高压超高温能量发生过程完毕。
本发明一种超高压超高温能量发生装置,解决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之 处,使用起来安全简便,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达到了利用改 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技术,开发超高性能新材料、超常规新能源 等的目的。
权利要求
1. 一种能量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能量聚焦腔体1,动能体4,能量聚焦腔体1与动能体4之间由螺栓6联接固定。动能体4内装有炸药7,由引火线8引爆炸药7,利用炸药7在腔体内迅速燃烧膨胀而产生的能量富集,实现得到改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能量。
2、 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一种能量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聚 焦腔体1的一侧设有真空调气孔2,用于去除腔内空气,调气完毕后密封该孔。
3、 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一种能量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能 量聚焦腔体1上部开有一凹腔12,下部呈内锥形,与动能体4形成一个锥形动能聚焦腔3。
4、 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一种能量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动 能体4的内部有一圆柱内腔10,内腔10上方装有炸药7,内腔10下方 由填充材料11进行密封,在填充材料11与炸药7之间为引火线炸药9, 由密封壳5对其密封,从下方导入引火线8与其相连。
5、 按照权利要求
4所述一种能量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填 充材料11 一般采用的是混凝土。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压超高温能量发生装置,属于能量发生装置结构技术领域
,特别是利用可以改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技术,开发超高性能新材料、超常规新能源等。一种能量发生装置,特殊之处在于包括有能量聚焦腔体1,动能体4,在能量聚焦腔体1与动能体4之间由螺栓6联接固定。动能体4内装有炸药7,由引火线8引爆炸药7,利用炸药7在腔体内迅速燃烧膨胀而产生的能量富集,实现得到改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能量。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使用起来安全简便,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达到了利用改变原子结构的超高压超高温技术,开发超高性能新材料、超常规新能源等的目的。
文档编号F42B3/08GKCN101206103SQ200610166271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发明者姜文岐 申请人:姜文岐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