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超稀播密植高产有机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1862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优质水稻超稀播密植高产有机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是一种优质水稻超稀播密植高产有机栽培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食物生产越来越远离那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其表现之一是化学合成物等人工产品和违反生物本性的种养方式的广泛应用,此种方式虽然在解决食物短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量消耗,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显著危害。60、70年代此种负面作用更显突出,基于此,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有机农业思潮”。1972年,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在德国成立了,并很快发展至七大洲,70多个国家。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IFOAM组织后,中国以绿色食品水稻为代表的优质水稻迅猛发展,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加之经济杠杆的作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目前,在优质水稻生产实践中,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高产栽培措施,如选用优质稻种、多施有机肥、不施或少施化学农药、减少氮肥的投入等等,这些措施确实对发展绿色优质水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进行无污染有机栽培时按照常规进行栽植,虽然水稻籽粒饱满,品质提高,成熟期提前,但产量下降,群体结构不合理。本发明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上述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探索解决质量与产量这一对矛盾的途径。
本发明的目的想通过控制播种量,即超稀播,培育个体充分发育的壮秧大苗;加大栽植密度,即密植,以弥补有机栽培条件下,分孽少,群体结构不协调之不足,最终形成高产优质的有机栽培技术体系。
本发明将经过旱育超稀播得到的壮秧大苗加大密度移栽于田间,进行无污染有机栽培,该方法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创新栽培技术,具体内容如下1、超稀播育苗按苗床面积计算播种量,每平方米播种120-150g,人工分期播种,2-3次播完,覆膜选用蓝光转换膜。以改善其光温环境,使其秧苗植株生长粗壮,根系活力加强。秧苗管理期间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移栽前炼苗,以增强秧苗的抗逆性,由于直播密度低,个体营养面积加大,个体秧苗素质明显提高,移栽前根数增加,分孽出现率提高,可达到90%,个体发育充分,移栽后,返青快(基本不缓苗),生长健壮。
2、密植时期与要求适时早插,带土密植大苗可在4.5-5.0叶时期插秧,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3℃时,一般5月10日开始插秧,5月20日基本结束。密植要求为株行距采用26.4~29.7cm×13.2~14.5cm,一般采用29.7cm×13.2cm或26.4cm×14.5cm,密植一穴基本苗1~2株。浅插秧,一般不超过2cm。要垄正,行直,不窝根,不漂苗,插秧时田面要保持1~2cm水层,脚窝要填平,插后及时查田补苗。
应用本发明,比同类优质水稻采用有机栽培方法产量提高20~30%,经济效益提高40~60%;其稻米品质优良,无农药残留,籽粒成实饱满,食用安全,富有营养,且无污染。是人们长期食用的理想食品。本发明技术的应用,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因而对环境没有污染,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可促进本项技术的应用,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因此,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1.在农业生产中,一种优质水稻超稀播密植高产有机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超稀播育苗,按苗床面积每平方米播种120~150g,人工分期播种,2~3次播完,覆膜选用蓝光转换膜;在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3℃,大苗叶龄为4.5~5.0叶时,带土密植,株行距采用26.4~29.7cm×13.2~14.5cm,密植一穴基本苗1~2株,浅插秧,一般不超过2cm,插秧时田面要保持1~2cm水层。
全文摘要
在农业生产领域中,一种优质水稻超稀播密植有机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超稀植培育壮秧大苗,适时早插、密植,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有效地解决了质量与产量这一对矛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G16/00GK1304646SQ00132310
公开日2001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2日
发明者邵庆春, 陈国双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