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化肥加工方法,具体为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
背景技术:
氯化铵是一种速效氮肥,含氮量在M 25%左右。它适用于中性和碱性土壤,水稻、 玉米、棉花、谷子、油菜等农作物施用后有增产效果,特别是水稻和玉米施用后具有抗倒伏和返苗快等优点。但是目前氯化铵产品一般为粉末状或小晶粒状,吸湿性大易结块、在施用过程中易粘附于植物叶、茎上造成烧苗。将粉状氯化铵实现颗粒化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且施用后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颗粒氯化铵的造粒技术主要有三种①结晶造粒在联合制碱法生产氯化铵中, 把冷、盐析结晶器容积做的比较大,以便让氯化铵晶核在两个结晶器中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长大成粒状氯化铵。该方法操作条件严格,颗粒最大直径为Imm左右,需要厂家具备超大型结晶器,或降低现有结晶器的生产能力;②机械挤压造粒把粉状氯化铵在高压下挤压成粒状大颗粒或条状再破碎成粒状。此工艺流程长,颗粒不圆,对设备的腐蚀性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能耗大。③近几年,蒸汽团聚造粒法逐渐应用到氯化铵造粒上,团聚造粒工艺的成粒原理是一定细度的基础肥料借助盐类自身溶解产生的液相量,通过机械搅动促使粒子在不断运动下,物料间相互碰撞、挤压、滚动使其紧密而成型,团聚粘附成粒。根据造粒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圆盘造粒、转鼓造粒等工艺。该工艺方法简单、生产能力大,但目前用于氯化铵的团聚造粒方法,却存在成粒率低,能耗大,颗粒外观特性差等不足等缺点。中国专利CN1183396A公开了颗粒状氯化铵及其生产方法,该方法是将粉状氯化铵和固体粘结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挤压成型,干燥筛分后制得颗粒状氯化铵。但该对辊式挤压造粒技术存在颗粒粒形差,成本高、设备腐蚀性大、成球率低等缺点。中国专利CN101265128A公开了颗粒氮肥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将尿素与氯化铵混合均勻后进入氨酸法造粒机,利用稀硫酸和合成氨进行氨酸反应使其成粒。但此方法中尿素用量达到3(Γ40%,成本较高;原料中还包含硫酸铵、硫酸锌、凹凸棒、智能肽及表面活性剂等,配料比较复杂,不适于大规模机械化造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挤压造粒及结晶造粒带来的设备腐蚀性大、成本高、成粒率低以及团聚造粒所生产颗粒色泽差、成粒率低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氯化铵、尿素、碳酸钙按比例混合均勻后加入转鼓造粒机,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氯化铵8(Γ84份,尿素8 12份,碳酸钙5 10份;
(2)向所述的转鼓造粒机内喷入比重为1.4广1.51g/cm3稀硫酸,稀硫酸的加入量为原料的5 8%,利用稀硫酸与碳酸钙、尿素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热进行造粒,并加入适量蒸汽,使造粒机内的造粒温度达到4(T50°C ;(3)原料在转鼓造粒机内进行造粒,得到颗粒氯化铵半成品;
(4)上述半成品经过烘干、冷却后筛分得到成品颗粒氯化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无机盐为添加剂、硫酸为液体粘结剂、通过团聚造粒技术生产氯化铵颗粒的新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本发明采用碳酸钙作为添加剂,具有比传统造粒工艺所用添加剂用量少,来源广泛、 无毒、价格便宜的优点。且钙盐中含有的中量元素Ca,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所造颗粒均勻光滑呈白色,且成粒率可达到75%左右。2、本发明采用稀硫酸作为液体粘结剂,一方面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有粘性的硫酸钙,成为颗粒的核心;另一方面尿素与硫酸反应生成有粘性的硫酸脲可以增加原料粘性, 使颗粒不易破碎并逐渐长大。本发明充分利用稀硫酸与钙盐、尿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学水和化学反应热,减少造粒过程中加入的水分,提高造粒温度,可减轻烘干负荷,提高生
产效率。3、本发明采用团聚造粒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对设备的腐蚀性小,工艺简单,产能大,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氯化铵、尿素、碳酸钙按比例混合均勻后加入转鼓造粒机,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氯化铵8(Γ84份,尿素8 12份,碳酸钙5 10份;
(2)向所述的转鼓造粒机内喷入比重为1.4广1.51g/cm3稀硫酸,稀硫酸的加入量为原料的5 8%,利用稀硫酸与碳酸钙、尿素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热进行造粒,并加入适量蒸汽,使造粒机内的造粒温度达到4(T50°C ;
(3)原料在转鼓造粒机内进行造粒,得到颗粒氯化铵半成品;
(4)上述半成品经过烘干、冷却后筛分得到成品颗粒氯化铵。所述的步骤中,烘干所用烘干机的进口温度为15(T180°C,出口温度为 60 80°C。所述的步骤中,烘干后的颗粒氯化铵半成品经过一级冷却筛分,然后再经过二级冷却,最后经过成品筛筛分得到粒径为2 5mm的颗粒成品。具体实施过程中, 实施例1
将氯化铵与填充料按一定比例(氯化铵尿素碳酸钙=80:10:10)加入到直径为1.; 的搅拌器中混合均勻,将其送到直径为1. 2m、长度为7. Om的滚筒造粒机中,然后喷入6. 5% 的1. 51 g/cm3稀硫酸,根据配料的干湿度加入适量的蒸汽,进行造粒。所得的半成品经进口温度为150°C,出口温度为80°C的烘干机烘干,经过一级冷却筛分,然后再经过二级冷却, 最后经过成品筛筛分后选取粒径为2 5mm的颗粒作为成品。上述产品颗粒均勻外观呈纯白色,测定其含氮量为24. 3%,成粒率达到70. 2% ;水分含量< 2%,抗压碎力彡20N。实施例2
将氯化铵与填充料按一定比例(氯化铵尿素碳酸钙=83:12:5)加入到直径为1.; 的搅拌器中混合均勻,将其送到直径为1. 2m、长度为7. Om的滚筒造粒机中,然后喷入5%的 1.41g/cm3稀硫酸,根据配料的干湿度加入适量的蒸汽,进行造粒。所得的半成品经进口温度为180°C,出口温度为70°C的烘干机烘干,经过一级冷却筛分,然后再经过二级冷却,最后经过成品筛筛分后选取粒径为2 5mm的颗粒作为成品。上述产品颗粒均勻外观呈纯白色,测定其含氮量为23. 8%,成粒率达到69. 5% ;水分含量< 2%,抗压碎力彡20N。实施例3
将氯化铵与填充料按一定比例(氯化铵尿素碳酸钙=82:9:9)加入到直径为1. 3m的搅拌器中混合均勻,将其送到直径为1. 2m、长度为7. Om的滚筒造粒机中,然后喷入7%的 1.48 g/cm3稀硫酸,根据配料的干湿度加入适量的蒸汽,进行造粒。所得的半成品经进口温度为160°C,出口温度为60°C的烘干机烘干,经过一级冷却筛分,然后再经过二级冷却,最后经过成品筛筛分后选取粒径为2飞mm的颗粒作为成品。上述产品颗粒均勻外观呈纯白色,测定其含氮量为23. 5%,成粒率达到73. 4% ;水分含量< 2%,抗压碎力彡20N。实施例4
将氯化铵与填充料按一定比例(氯化铵尿素碳酸钙=84:8:8)加入到直径为1. 3m的搅拌器中混合均勻,将其送到直径为1. 2m、长度为7. Om的滚筒造粒机中,然后喷入6. 5%的 1.44 g/cm3稀硫酸,根据配料的干湿度加入适量的蒸汽,进行造粒。所得的半成品经进口温度为170°C,出口温度为80°C的烘干机烘干,经过一级冷却筛分,然后再经过二级冷却,最后经过成品筛筛分后选取粒径为2飞mm的颗粒作为成品。上述产品颗粒均勻外观呈纯白色,测定其含氮量为23. 2%,成粒率达到78. 3% ;水分含量< 2%,抗压碎力彡20N。
权利要求
1.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氯化铵、尿素、碳酸钙按比例混合均勻后加入转鼓造粒机,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氯化铵8(Γ84份,尿素8 12份,碳酸钙5 10份;(2)向所述的转鼓造粒机内喷入比重为1.4广1.51g/cm3稀硫酸,稀硫酸的加入量为原料的5 8%,利用稀硫酸与碳酸钙、尿素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热进行造粒,并加入适量蒸汽,使造粒机内的造粒温度达到4(T50°C ;(3)原料在转鼓造粒机内进行造粒,得到颗粒氯化铵半成品;(4)上述半成品经过烘干、冷却后筛分得到成品颗粒氯化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烘干所用烘干机的进口温度为15(Tl80°C,出口温度为6(T80°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烘干后的颗粒氯化铵半成品经过一级冷却筛分,然后再经过二级冷却,最后经过成品筛筛分得到粒径为2 5mm的颗粒成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具体为一种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解决了挤压造粒及结晶造粒带来的设备腐蚀性大、成本高、成粒率低以及团聚造粒所生产颗粒色泽差、成粒率低等问题。氯化铵团聚造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氯化铵、尿素、碳酸钙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入转鼓造粒机;向所述的转鼓造粒机内喷入稀硫酸,利用稀硫酸与碳酸钙、尿素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热造粒,并加入适量蒸汽造粒;然后经过烘干、冷却后筛分得到成品颗粒氯化铵。本发明所造颗粒均匀光滑呈白色,成粒率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设备的腐蚀性小,工艺简单,产能大,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文档编号C05G5/00GK102503636SQ20111033121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7日
发明者刘二保, 梁亚勤, 薛冰纯, 郝青 申请人: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