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病害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253512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水稻的病害防治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对水稻的安全性高、并且简便且有效、劳动负担小、能发挥出足够的效果的水稻的病害防治方法。通过使用以3-(3,4-二氯异噻唑-5-基甲氧基)-1,2-苯并噻唑-1,1-二氧化物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组合物对发芽前的水稻种子进行选自浸渍处理、包衣处理、涂抹处理、喷射处理的至少一种处理,不会对水稻产生药害,在从该水稻种子的发芽到收获期为止的长时间内都能维持病害防治效果。
【专利说明】水稻的病害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U丰)的病害防治方法。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有效成分直接与水稻种子作用来防治水稻的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水稻耕种方面,水稻病害及其对策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于是,迄今为止研究了显示出水稻病害防治活性的各种有效成分,开发了多种水稻病害防治剂并商品化。
[0003]这样的水稻病害防治剂按照作为农药制剂来设计的性质采用各种施用方式。gp,可例举直接散布于茎叶部的茎叶散布、散布于水田的田水面的水面施用、直接散布到移植至稻田(本H移補)前的水稻幼苗培育的育苗箱中的苗箱施用、在移植至稻田后施用于秧苗(移植苗)的侧条(側条)部的侧条施用、以及直接将药剂施用于发芽前的水稻种子的种子处理等。
[0004]上述各施用方式的不同使得农药施用所需的作业的性质不同。特别是近年来,日本的农业从业者人口的减少和平均年龄的高龄化显著,农业作业的劳动负担的减轻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作业效率优异、有效地防治病害虫和杂草的技术、方法等的引进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上述施用方式中,种子处理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
[0005]现在的水稻耕种中,在播种水稻种子时,通常在此之前先实施用于促进水稻种子发芽的预处理工序。即,实施浸种工序,接着实施催芽工序,该浸种工序是将水稻种子浸溃于15°C左右的冷水,一边适当地换水,一边持续6天左右,使水稻种子吸收水分,该催芽工序是将该水稻种子在30°C左右的温水中浸溃24小时左右,使其暴露于热。种子处理中,在这些工序前或工序中进行药剂施用。
[0006]如果将种子处理的方式进一步细分,则可例举:对于上述预处理工序中使用的一次的量的水,使用投入了药剂的药液的种子浸溃;在预处理工序前的水稻种子上撒上粉末状的药剂的种子包衣;同样在预处理工序前的水稻种子上滴加或喷雾溶在水中的药剂的种子涂抹、种子喷射等处理。
[0007]种子浸溃中,需要在浸种工序或催芽工序中使用的水中投入规定量的药剂、搅拌成为均一的药液的作业,其余的作业内容和常规的预处理工序没有任何差别。另一方面,包衣处理、涂抹处理和喷射处理中,可以将水稻种子和规定量的药剂投入市售的种子处理装置中,将排出的水稻种子供于预处理工序。任一种方法与在广大的水田中散布药剂的其它方法相比都非常简便。因此,通过使用能进行种子处理的水稻病害防治剂,可期待水稻耕种中的劳动负担的减轻,揭示了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方法等许多例子。
[0008]然而,种子处理是使高浓度的药剂与水稻的一生中最不成熟且敏感的状态的种子直接接触的方法,因此存在容易产生药害(薬害)的问题。因此,虽然理论上存在许多可以用于种子处理的药剂,但 现在,在种子处理中对水稻的安全性高、在实际应用上能适用于种子处理而完成了农药注册的药剂十分有限。
[0009]此外,种子处理这一施用方式存在如下特征,即,从药剂处理开始到迎来水稻病害的发生时期为止的期间比其它防治方法更长。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对于在比较晚的时期(例如水稻生长后期)发生的水稻病害,种子处理的有效成分的效能无法持续,不能发挥出足够的防治效果。因此,现在,基于种子处理的水稻病害防治是专门为了防治到幼苗期为止的水稻病害而进行的。对于在此之后发生的水稻病害,需要另行在对象水稻病害的发生时期前后进行在水田中散布药剂的农业作业,种子处理所带来的劳动负担的减轻仍不充分。
[0010]而且,包衣处理、涂抹处理等在有效成分的物理利用率方面也存在问题。通过这些处理,即使有效成分附着于水稻种子的表面,在后续的预处理工序等中,水稻种子也会多次浸溃于水再被取出,因此在一连串的操作中,有效成分大半被洗掉。这一点在浸溃处理中也适用,但在预处理工序的最终阶段进行浸溃的情况除外。因此,在这些处理中,不仅需要为了体现出足够的防治效果而原本就需要的量的有效成分,还需要已预估到上述流失部分的过量的有效成分量。这就意味着种子处理(特别是包衣处理和涂抹处理)需要比在水田中散布药剂的方法更多的药剂,即使能评价为有利于农业作业的省力化,但不可否认其是在经济方面不利的方法。
[0011]另一方面,作为水稻病害防治剂的有效成分之一,已知3-(3,4-二氯异噻唑-5-基甲氧基)-1, 2-苯并噻唑-1,1-二氧化物(以下有时称为化合物I)(专利文献2)。然而,对于使化合物I与水稻种子作用时的有效性、施用量、药害(安全性)等未具体进行研究,作为种子处理剂的化合物I的实用性完全不清楚。
[0012]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 开2001-3421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7/129454号。

【发明内容】

[0013]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水稻的安全性高、并且简便且有效、劳动负担小、能发挥出足够的效果的水稻的病害防治方法。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从各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发现,使化合物I与发芽前的水稻种子直接作用的方法不会对水稻产生药害,在从该水稻种子的发芽到收获期为止的长时间内都能维持病害防治效果,特别是通过包衣处理或涂抹处理,能以比在水田中散布药剂的方法更少的药剂量发挥出优异的病害防治效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0015]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下所述。
[0016](I) 一种水稻病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以下述化学式I所示的化合物3-(3,4- 二氯异噻唑-5-基甲氧基)-1, 2-苯并噻唑-1,1-二氧化物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组合物(农药制剂),对播种前的水稻种子进行选自浸溃处理、包衣处理、涂抹处理、喷射处理的至少一种处理。
[0017](2) (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播种前的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或涂抹处理。
[0018](3)⑵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每150g水稻种子0.3~0.7g的比例使用3-(3, 4- 二氯异噻唑-5-基甲氧基)-1,2-苯并噻唑-1,1- 二氧化物进行处理。
[0019](4) (I)~(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是水稻稻瘟病(彳參的防治。
[0020](5) (I)~(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的生长后期(例如从抽穗前15天到抽穗后25天期间)不进行病害防治处理。
[0021]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在不伴有水稻的药害的情况下以较少的劳动负担有效地防治水稻病害。特别是对于水稻稻瘟病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对于以往成为问题的由耐药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也能防治。此外,该病害防治效果从育苗期持续到收获期,因此无需在水稻的生长后期进行追加的病害防治作业。此外,本发明中的进行包衣处理或涂抹处理的实施方式中,能以比惯用的防治方法更少量的药剂来防治水稻病害,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更有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所示为在实施例1~4和比较例I~6中得到的物质上覆土,确认30°C 3天后的出芽状况(附图代用照片)。各例的照片中,6个作物区域中,左侧的3个区域是处理区,右侧的3个区域是无处理区(对照)。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发明中使用以下述化学式I所示的化合物3-(3,4- 二氯异噻唑-5-基甲氧基)-1,2-苯并噻唑-1,1-二氧化物作为有效成分。该化合物(以下也称为化合物I)的制造方法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在获得时没有特别障碍。
[0024][化学式I]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病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以下述化学式I所示的化合物3- (3,4-二氯异噻唑-5-基甲氧基)-1,2-苯并噻唑-1,1-二氧化物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组合物,对播种前的水稻种子进行选自浸溃处理、包衣处理、涂抹处理、喷射处理的至少一种处理 [化学式I]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播种前的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或涂抹处理。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每150g水稻种子0.3~0.7g的比例使用3-(3, 4- 二氯异噻唑-5-基甲氧基)-1,2-苯并噻唑-1,1- 二氧化物进行处理。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是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的生长后期不进行病害防治处理。
【文档编号】A01P3/00GK103763919SQ201280026356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1日
【发明者】小暮笃史, 青木友, 金子功, 高垣真喜一 申请人:组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