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227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手柄(2,3)和棍体(4),其中,所述板体(1)的正面设置有所述手柄(2,3),所述板体(1)的背面以固定间距设置有多排棍体组,每组所述棍体组包括多个两两相邻、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1)横截面垂直的棍体(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能够一次性压出多排种穴,且保证种穴均匀分布。
【专利说明】—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播种压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播种压穴装置是在木板上设置单排棍体,每次只能压出一排种穴,而且种穴的密度不均匀,不利于三七的生长。

【发明内容】

[000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新型三七播种压
穴装置。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手柄和棍体,其中,所述板体的正面设置有所述手柄;
[0005]所述板体的背面以固定间距设置有多排棍体组,每组所述棍体组包括多个两两相邻、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横截面垂直的棍体。
[0006]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板体正面的两侧、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垂直。
[0007]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棍体之间的距离为5cm。
[0008]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棍体高5cm。
[0009]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长180cm,宽25cm,厚 5cm。
[0010]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材质为松木。
[0011]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进一步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手柄的表面。
[0012]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横截面的形状为下列中的任意一种: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
[0013]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棍体组之间的所述固定间距为5cm。
[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能够一次性压出多排种穴,且保证种穴均匀分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在附图中,参考数字之后的字母标记指示多个相同的部件,当泛指这些部件时,将省略其最后的字母标记。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背面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7]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板体1、手柄2、手柄3、棍体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许多可应用的创造性概念,该创造性概念可大量的体现于具体的上下文中。在下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1]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手柄2、手柄3和棍体4,其中,所述板体I的正面设置有手柄2和手柄3 ;
[0022]所述板体I的背面以固定间距设置有多排棍体组,每组所述棍体组包括多个两两相邻、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I横截面垂直的棍体4。
[0023]所述手柄2,3设置在所述板体I正面的两侧、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I的长度方
向垂直。
[00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现有技术中的压穴装置是在在木板上设置单排棍体,每次只能压出一排种穴,而且种穴的密度不均匀,不利于三七的生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在所述板体I的背面以固定间距设置有多排棍体组,一次性能够压出多排种穴,且保证种穴均匀分布。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
[0026]如图1所示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背面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如图2所示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正面的结构示意图,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手柄2、手柄3和棍体4,其中,所述板体I的正面设置有所述手柄2、手柄3,所述板体I的背面以固定间距设置有3排棍体组,每组所述棍体组包括多个两两相邻、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I横截面垂直的棍体4。所述棍体包括木棍、铁棍,优选的,选用木棍为棍体,以减轻三七播种压穴装置的重量,方便劳动者使用。
[0027]所述手柄2和手柄3设置在所述板体I正面的两侧、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I的长度方向垂直。现有技术中的手柄与所述板体I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这样不符合人的操作习惯,长时间操作会造成劳动者过于疲劳,本实用新型结合人体力学原理,将手柄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延长劳动时间且降低劳动强度。
[0028]所述手柄2和手柄3横截面的形状为下列中的任意一种: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优选地,所述手柄2和手柄3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所述手柄与虎口的形状接近,更能提高劳动者的舒适度。
[0029]所述手柄2和手柄3进一步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手柄2和手柄3的表面。所述三七播种压穴装置与地面接触的过程中,会对人产生反作用力,长时间工作将会造成人体过度疲劳。在手柄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能够抵消一部分反作用力对人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舒适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0030]优选地,所述缓冲层的材质为橡胶。更优选地,所述橡胶为再生橡胶。使用再生橡胶,不仅能够对压穴产生的反作用力进行缓冲,而且能够解决废橡胶的处理问题,使环境更加清洁。
[0031]所述棍体组之间的所述固定间距为5cm。相邻的所述棍体4之间的距离为5cm。试验证明,当三七的种穴间距为5cm时,三七的培育效果最佳。
[0032]所述棍体4高5cm。经试验证明,当所述棍体4高5cm时,能够压制出高度为
3.5cm?4.5cm的种穴,这样高度的种穴对三七种子的培育效果最佳,最有利于三七的生长。
[0033]所述板体I长180cm,宽25cm,厚5cm。试验证明,当所述板体I长180cm,宽25cm,厚5cm时,最适宜两个人操作所述三七播种压穴装置,不会对人的操作产生过重的负担,同时还能保证压穴的质量和效率。
[0034]所述板体I的表面设置有孔洞,所述孔洞的深度为3?4cm,所述棍体4设置在所述孔洞中,并通过铁钉与所述板体I固定连接。
[0035]所述板体I的材质为松木。松木制作的木板较为平整,能够更容易地将棍体4垂直、均匀地固定在所述板体I上。
[003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了实质性的进步:首先,在所述板体I的背面以固定间距设置有多排棍体组,能够一次性压出多排种穴,且保证种穴均匀分布。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人体力学原理,将所述板体I设置为长180cm,宽25cm,厚5cm,将所述手柄2和手柄3横截面的形状设计为圆形,将所述手柄2和手柄3设置在所述板体I正面的两侧、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I的长度方向垂直,另外,还在所述手柄2和手柄3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设置,提高了劳动者的舒适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最后,本实用新型结合了三七的生长特性,将所述棍体组之间的固定间距设置为5cm,相邻的所述棍体4之间的距离设置为5cm,所述棍体4的高设置为5cm,从而制作出最适宜三七生长的孔穴,以使三七的培育状态达到最佳。
[0037]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权利要求】
1.一种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I)、手柄(2,3)和棍体(4),其中,所述板体(I)的正面设置有所述手柄(2, 3); 所述板体(I)的背面以固定间距设置有多排棍体组,每组所述棍体组包括多个两两相邻、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I)横截面垂直的棍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3)设置在所述板体(I)正面的两侧、互相平行、且与所述板体(I)的长度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棍体(4)之间的距离为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棍体(4)高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I)长180cm,宽25cm,厚 5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I)的材质为松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3)进一步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手柄(2,3)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3)横截面的形状为下列中的任意一种: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七播种压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棍体组之间的所述固定间距为5cm。
【文档编号】A01C5/02GK203387874SQ201320447689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陈中坚, 魏富刚, 侯成能, 余育启 申请人: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