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大菱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0605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海水养殖动物良种选育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有效降低大菱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率及发病死亡率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是原产于欧洲的底栖海水鱼类,具有口味鲜美、生长迅速、耐低温、易驯养等优点,是欧洲等地的优良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大菱鲆自1992年引入我国,1999年突破生产性育苗技术以来,其养殖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鱼类养殖品种,年经济价值高达数十亿亿元人民币。

近十多年以来,由于忽视良种培育研究,产业中种质衰退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降低、白化率增高、出苗率降低等现象,良种选育已经成为我国大菱鲆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大菱鲆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苗种培育和成鱼过程中相关的疾病问题也日渐突出,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难以治愈的病害,如腹水病、红体病、疥疮病、盾纤毛虫病,幼苗生长慢摄食差、苗种及成鱼培育期肝胆脾肾由于抗生素等药浴用品频繁过度使用遭受损坏而导致的抗病力下降等。这些问题导致大菱鲆苗种的大规模死亡,给良种选育工作和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中,尤其是腹水病对于苗种的培育威胁最大,发病时期在苗种培育的35-60天,不仅是因为其致病死亡率较高,可达80%以上甚至全部死亡,且传染性较强,目前仍无有效治愈手段,一筹莫展。因此,如果能够通过“提前预防、对症防治”的手段,即苗种培育前期促进器官健康发育,后期发病及时采用有效控制手段,有效降低苗种培育过程中腹水病的发病率及发病死亡率,则选育中能够大大增加家系苗种培育的成功率,不仅能够减少家系损失、减少经费支出,更重要的是,家系苗种及家系数量的保证,更有利于提高家系及个体遗传参数评估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加快良种选育的进度。而对于苗种场而言,腹水病发病率及发病死亡率的降低,将直接增加培育苗种的成活率,从而增加显著的经济效益。无疑也是推动绿色健康养殖理念,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降低大菱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方法,提高了亲鱼的发育质量,提升了人工交配的科学性,获得了高质量的苗种,进而有效的降低了大菱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率及发病死亡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大菱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鱼培育:

将亲鱼放置亲鱼池中进行暂养,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1,亲鱼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4-6千克或3-4尾;亲鱼培育期间,光照强度为500-1000LX、光照时间8h、水温为17-19℃,每日投喂新鲜、优质杂鱼2次,投喂后进行换水;培养3-4年龄后,将亲鱼转移至培育池中进行促熟培育;

优选的,所述的亲鱼为性腺未成熟、体型完整、体色正常、摄食积极、无伤残且健康活泼;

优选的,所述的亲鱼池规格为20-30m2、池深1.0m、池底光滑且具有坡度(坡高20cm);每个亲鱼池设置充气石6-8个;

优选的,所述的亲鱼池内盛放的海水为砂滤海水,水体要求清澈见底,水位58-62cm;砂滤海水的盐度在30-31度、溶解氧>7mg/L、PH 7.9-8.1、氨氮<0.2mg/L;

优选的,所述的杂鱼的日投喂量为鱼总体重的1-3%,每次投喂后大排水,常流水日交换量为4-6个全量,以保池水清洁;

优选的,为预防病害,车间要干净整洁,操作人员需着水鞋进入车间并消毒,另外发现病鱼、死鱼应及时拣出,隔离检验,严重者要及时淘汰,并把病死鱼集中起来作好记录后销毁。

(2)亲鱼促熟:

将步骤(1)培育好的雌雄亲鱼转移至封闭的培育池中,雌雄混养(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1,亲鱼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4-6千克或3-4尾);培育池中初始培育条件为:水温10℃、光照强度为200-600LX、光照时间8h,逐渐变成:水温14℃、光照强度为200-600LX、光照时间16h;促熟期间每日投喂高营养饲料2次,投喂后进行换水,培养2.5-3月后进行人工交配;

优选的,所述的封闭的培育池的规格为25m2、池深1.0m、池底光滑具有坡度(坡高20cm);每个培育池设置充气石6-8个;

优选的,所述的培育池内盛放的海水为砂滤海水,水位60cm;砂滤海水的盐度在30-31度、溶解氧>7mg/L、PH 7.9-8.1、氨氮<0.2mg/L;

优选的,所述的高营养饲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而成:鲜杂鱼850份、鱼粉90份、鱼油45份、卵磷脂或裂壶藻5份、脂溶性维生素C 5份、维生素E1份、多维1份、磷酸氢钙2份、氯化胆碱1份;

优选的,所述的光照时间由8h增至16h时采用逐级增加的方式,每5天增加1小时;

优选的,所述的促熟温度由10℃增至14℃时采用逐级增加的方式,每5天升高1℃。

(3)人工交配:

采取家系建立原则对雌雄亲鱼进行单独孵化单独培育:雌鱼顺着生殖腺挤压鱼体腹部,将卵挤到待用;雄鱼挤压腹部,精液从生殖孔区流出,收集精液后放置于冰上保存;把精液加入卵中快速混匀,然后加入海水搅动均匀后静置15min;受精卵吸水膨胀后经筛娟过滤、海水清洗后收集上浮受精卵,上浮受精卵经消毒(防病原体带入孵化水体内)后放入海水池孵化网箱中孵化;

优选的,所述的家系建立原则为1雌对1-4雄或1雄对1-2雌的交配原则;

优选的,所述的筛绢的目数为80目;

优选的,精液、卵和海水搅动时,精液:卵:海水的体积比为1:100:200;

优选的,取卵和精液时,要对每条鱼进行扫描,确认其家系和身份,并作对应记录;

优选的,上浮受精卵消毒前放入盛有干净海水的量筒中,静置5分钟,记录上浮卵数量。

(4)受精卵孵化:

将步骤(3)得到的上浮受精卵按照40-60万粒/m3的密度放入孵化网箱中孵化,孵化条件为:光照度为600LX、全天光照,水温14-15℃、盐度30-31、溶解氧>7mg/L、氨氮<0.2mg/L;培育99-101h孵化出仔鱼,仔鱼培育3天后进行苗种培育;

优选的,所述的孵化网箱规格为60cm×60cm×80cm,12个孵化网箱固定于面积25m2、深1.0m的孵化池中,使其在孵化池周边呈漂浮状态,孵化网露出水面10cm左右;

优选的,孵化池中保持循环微流水,并放置若干气石充气,同时,在每个孵化网箱中央安置1个气石,以保持微水流和水流动,使受精卵在水体中呈均匀悬浮、滚动状态;

优选的,每天早8点和晚20:00点吸一次沉卵,直至孵化第3天下午收卵布桶为止,且吸沉卵工具使用前后注意消毒。

(5)苗种培育:

A、前期培育,第1-25天:将步骤(4)完成培育的仔鱼放入培育容器中,密度为6000粒/m2;初始水温14℃,采用逐级升温的方式在25天内将水温升至19℃;培育期间投喂小球藻、轮虫和卤虫,轮虫和卤虫经过裂壶藻增强剂强化8-12小时;从第4天开始,每日上午排水1次,每次排水量由30%逐渐增至70%,每2-3天下午吸底1次;

优选的,所述的逐级升温的方式具体操作为:第1-5天每天升温0.5℃至16℃且在此温度下保持恒温(育苗实践发现可保持卵黄的最佳利用率);第6-8天将水温逐渐升至17℃,第9-11天水温维持17℃恒温(仔鱼阶段开膘期,育苗实践发现此阶段为整个培育过程中损失最严重的阶段,保持恒温可促进仔鱼顺利、快速开膘,提高存活率);第12-17天水温逐渐升至18℃,第18-22天水温维持18℃恒温(育苗实践发现可促进稚鱼转眼,缩短转眼期,提高成活率);第23天将水温逐渐升至19℃,第24-25天水温维持19℃恒温;

优选的,所述的投喂小球藻、轮虫和卤虫具体操作为:第1-2天投喂小球藻,水体中小球藻的密度维持在6-8万个/ml;第3天,除了投喂小球藻外还投喂轮虫,水体中轮虫的密度维持在5-7个/ml;第12天,除了投喂小球藻、轮虫外,每天再投喂2次卤虫无节幼体,投喂轮虫半小时后再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初始投喂密度为0.5个/ml,在15天内逐渐增加为1.5-2个/ml;(第6-8天适当增加轮虫投喂量,9-11天适量减少轮虫投喂量,18-22天适当增加卤虫投喂量,因为在育苗实践中发现在发育的开膘期和转眼期,通过饵料的转化,可以使鱼苗顺利的度过关键期,同时也缩短了仔到稚鱼发育阶段的发育时间,进而缩短了整个培育周期)。

B、中期培育,第26-60天:仔鱼的培养密度调整为1500-2000尾/m2,水温维持19℃;第26-29天流水投喂粒径为0.3-0.8mm的大菱鲆微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5%-10%,一天投喂5次,流水投喂饲料完毕后流水10-20min后再投喂卤虫,卤虫投喂密度为1.0个/ml;第30天开始,除了正常投喂大菱鲆微颗粒饲料外,逐渐减少卤虫的投喂量直至第45天停喂卤虫;第46天至60天只正常投喂大菱鲆微颗粒饲料;培育期间每日上午排水1次,每次排水量为70%,每日下午清底1次;(育苗实践发现30-45天延长投喂卤虫时间,结合人工配合饲料,可缩短稚鱼至幼鱼阶段的发育时间,加快鱼苗的后期生长,增强苗种的自身品质);

该期间发现腹水病发病家系苗种立即进行治疗。

C、后期培育,第61-70天:仔鱼的培养密度调整为1000-1500尾/m2,水温19℃±0.5℃(育苗实践发现,此阶段此水温更利于幼鱼的生长,进而缩短苗种培育时间);投喂粒径为1.0mm的颗粒饲料,日投喂量10%-15%,每天投喂5次;每日上午、下午各排水一次,排水量为70%;

经过苗种培育可培育出小规格商品苗;

(6)商品苗生产:

将经过步骤(5)培育的小规格商品苗投放至养殖厂中正常培育,继续培育1-1.5月长成大规格商品苗。

上述技术方案中,大菱鲆一般在苗种培育中期环腹水病,通过下述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①隔离:一经发现腹水病家系立即实施人工隔离,单独使用一套日常管理工具(如,捞网、吸污器),进行单独管理,并加强使用后用具的及时消毒,同时操作人员也要实施操作前后的消毒(如手套、水鞋),以达到隔离目的;另外,如发现病情严重病鱼(腹部胀大透明似水痘),应立即捞出消毒后掩埋;

②改进培育方法:通过减少饵料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日投喂次数2次,日投喂量减至鱼苗总体重的1-2%,目的是在维持基本体能的需求的同时,降低发病鱼的病态肠胃负担)、增大日换水量(日换水量增至8-10个,以保证水质的清新)、投喂药饵和甲醛药浴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

优选的,投喂药饵和甲醛药浴具体操作为:使用10%的氟苯尼考粉按3‰的比例(即1kg饵料3g氟苯尼考粉)拌药饵,风干后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续投喂5-7天,同时每隔1天使用60-80ppm甲醛(每方水60-80克)药浴1次,以达到鱼体内外同时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通过优化亲鱼培育、人工交配和苗种培育方法三个方面,达到改善受精卵质量和提高苗种自身抗病力的目的,进而有效降低腹水病的发病几率,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优化了亲鱼的促熟培育条件,一方面使用智能电控开关保证对光照和温度精准控制调节,另一方面开发制定了新的亲鱼鲜饵料配方,以为亲鱼性腺发育提供优质环境,进而到达获得优质卵子和精子的目的;

其次,采用科学的良种选育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人工选育交配方案,避免了近交衰退,实现了家系间的最优交配结合,同时对布池孵化前上浮受精卵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避免病原菌的带入,以达到获得优质子代苗种的目的;

再次,采用优化培育方案进行家系苗种培育,包括最优升温控制,延长卤虫投喂周期,大、小卤虫投喂方案,开口饲料粒径和种类及品牌的合理选择等,使不仅缩短了培育苗种周期,而且获得了体质更优、抗病力更强的苗种,有效降低了苗种阶段腹水病的发病几率;

最后,通过发病家系苗种的及时隔离和培育方法的合理调整,实行内外兼治的策略,既防止了病情范围的扩大,也及时改善了苗种的应对环境,提高了苗种的存活几率,进而有效降低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死亡率;

综上,本发明通过优化亲鱼培育、人工交配和苗种培育方案进行家系苗种培育,包括亲鱼促熟过程中智能装置精确的控温控光和优质亲鱼鲜饲料配方的开发,人工交配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交配方案和受精卵的杀菌消毒处理,苗种培育过程中最优升温控制、延长卤虫投喂周期、大/小卤虫投喂方案、开口饲料粒径和种类及品牌的合理选择等,从而提高了亲鱼的发育质量,提升了人工交配的科学性,获得了高质量的苗种,进而有效的降低了大菱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率及发病死亡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内容: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2016年在山东省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海珍品养殖场进行的,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降低大菱鲆家系苗种腹水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鱼培育:

将亲鱼放置亲鱼池中进行暂养,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1,亲鱼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4-6千克或3-4尾;亲鱼培育期间,光照强度为500-1000LX、光照时间8h、水温为17-19℃,每日投喂新鲜、优质杂鱼2次,投喂后进行换水;培养3年龄后,将亲鱼转移至培育池中进行促熟培育;

所述的亲鱼为从国外引进的丹麦和法国大菱鲆杂交经人工选育而获得、体型完整、体色正常、摄食积极、无伤残且健康活泼的2012级G2代亲鱼180尾;雌鱼2.5千克以上,体长35厘米以上,雄鱼1.5千克以上,体长25厘米以上;

所述的亲鱼池规格为25m2、池深1.0m、池底光滑且具有坡度(坡高20cm);每个亲鱼池设置充气石7个;

所述的亲鱼池内盛放的海水为砂滤海水,水位60cm;砂滤海水的盐度在30左右、溶解氧>7mg/L、PH8.0左右、氨氮<0.2mg/L;

所述的杂鱼的日投喂量为鱼总体重的1-3%,每次投喂后大排水,常流水日交换量为5个全量,以保池水清洁;

为预防病害,车间要干净整洁,操作人员需着水鞋进入车间并消毒,另外发现病鱼、死鱼应及时拣出,隔离检验,严重者要及时淘汰,并把病死鱼集中起来作好记录后销毁。

(2)亲鱼促熟:

将步骤(1)培育好的雌雄亲鱼转移至封闭的培育池中,雌雄混养(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1,亲鱼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4-6千克或3-4尾);培育池中初始培育条件为:水温10℃、光照强度为200-600LX、光照时间8h,逐渐变成:水温14℃、光照强度为200-600LX、光照时间16h;促熟期间每日投喂高营养饲料2次,投喂后进行换水,培养2.5-3月后进行人工交配;

所述的封闭的培育池的规格为25m2、池深1.0m、池底光滑具坡度(坡高20cm);每个培育池设置充气石7个;

所述的培育池内盛放的海水为砂滤海水,水位60cm;砂滤海水的盐度在30左右、溶解氧>7mg/L、PH 8.0左右、氨氮<0.2mg/L;

所述的高营养饲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而成:鲜杂鱼850份、鱼粉90份、鱼油45份、卵磷脂或裂壶藻5份、脂溶性维生素C 5份、维生素E 1份、多维1份、磷酸氢钙2份、氯化胆碱1份;

所述的光照时间由8h增至16h时采用逐级增加的方式,每5天增加1小时;

所述的促熟温度由10℃增至14℃时采用逐级增加的方式,每5天升高1℃。

(3)人工交配:

交配原则:采取家系建立原则,在不同远缘家系间,依据家系育种值大小设计的家系间交配优先次序方案进行人工授精,1雌对1-4雄或1雄对1-2雌,然后单独孵化单独培育;

人工受精方法:把雌鱼从水中轻轻捞起置于放有海棉或毛巾的平台上,用毛巾擦干鱼体,然后顺着生殖腺,轻轻挤压鱼体腹部,把卵挤到广口塑料烧杯中待用。再从水中捞出雄鱼,擦干雄鱼鱼体和生殖孔区,然后轻轻用手挤压腹部,就会有精液流出,丢弃最初的精液以确保精液中不含有尿液,其余的精液则收集到一个小瓶内,放在冰上保存。把适量精液加入盛有卵的烧杯中,快速混匀,后加入少量海水,精液:卵子:水的体积比约为1:100:200,轻轻搅动后静置15分钟,待受精卵吸水膨胀后,用80目筛绢过滤,用海水充洗多余的精液,将滤得的上浮受精卵放入盛有干净海水的量筒中,静置5分钟,记录上浮卵数量。取浮在上层的受精卵经消毒(防病原体带入孵化水体内)后放入盛有14-15℃的海水池孵化网箱中,微流水孵化。取卵和精液时,要对每条鱼进行扫描,确认其家系和身份,并作对应记录。

(4)受精卵孵化:

将步骤(3)得到的上浮受精卵按照50万粒/m3左右的密度放入孵化网箱中孵化,孵化条件为:光照度为600LX、全天光照,水温14-15℃、盐度30-31、溶解氧>7mg/L、氨氮<0.2mg/L;培育100h左右孵化出仔鱼,仔鱼培育3天后进行苗种培育;

所述的孵化网箱规格为60cm×60cm×80cm,12个孵化网箱固定于面积25m2、深1.0m的孵化池中,使其在孵化池周边呈漂浮状态,孵化网露出水面10cm左右;

为保证孵化池中溶氧充足,首先在孵化池中保持循环微流水,并放置若干气石充气,同时,在每个孵化网箱中央安置1个气石,以保持微水流和水流动,使受精卵在水体中呈均匀悬浮、滚动状态。另外,每天早8点和晚20:00点及时吸一次沉卵,直至孵化第3天下午收卵布桶为止,且吸沉卵工具使用前后注意消毒。

(5)苗种培育:

A、前期培育,第1-25天:将步骤(4)完成培育的仔鱼放入培育容器(底面积约0.5m2,深1.2m的圆形玻璃钢桶120个)中,密度为6000粒/m2。初始水温为14℃,孵化出苗1-4天每天升温0.5℃至16℃保持恒温,6-8天水温逐渐升到17℃,9-11天保持恒温,12天-17天水温逐渐升至18.0℃,18-22天保持恒温,23天后水温升至19℃保持恒定。饵料为小球藻、轮虫和卤虫,轮虫和卤虫需要经过裂壶藻增强剂考强化10小时后投喂:第1-2天投喂小球藻,水体中小球藻的密度维持在7万个/ml左右;第3天,除了投喂小球藻外还投喂轮虫,水体中轮虫的密度维持在6个/ml左右;第12天,除了投喂小球藻、轮虫外,每天再投喂2次(上午8:00,下午14:30)卤虫无节幼体(孵化24-30小时的、卵径相对较小的卤虫卵孵化获得的经过二次去除卤虫壳处理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轮虫半小时后再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初始投喂密度为0.5个/ml,在15天内逐渐增加为1.5-2个/ml。另需注意孵化出苗后第6-8天提前增加轮虫投喂量至7个/ml,开膘期(9-11天)减少轮虫投喂量至5个/ml,转眼期(20天左右)提前增加卤虫投喂量至2个/ml;(5)从孵化出苗第4天开始,每日上午7:00排水1次,每次排水量由30%逐渐增至70%;出苗第8天开始,每2-3天下午13:00,使用专用的丁字形吸污器清底(桶底沉淀物)1次,吸完底流水由10分钟逐渐增至40分钟,第18天开始每晚20:00流水,40分钟,水流速度4-5L/分钟;进水口加300目筛绢过滤,日换水量3-4个循环。

B、中期培育,第26-60天:培育设施为约3m2圆形玻璃钢桶40个,深0.6m;移苗前培育桶用漂白液浸泡12小时,后加入过滤海水备用,按1500尾左右/m2移苗倒桶;水温19℃。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微颗粒饲料,粒径0.3-0.8mm,流水投喂饲料,投喂量10%-20%,投喂5次/日(上午7:00,10:00,下午14:00,17:00,晚20:00),流水投喂饲料完毕再流水10-20分钟后,停止流水后投喂卤虫1.0个/ml,第30天开始喂采购于山东省滨州港友发水产有限公司的卵径相对较大的卤虫卵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投喂量由1.0个/ml逐渐减少为0.5个/ml,第45天停喂卤虫。每日上午7:00排水1次,每次排水量70%,每天下午13:00,使用专用的丁字形吸污器清底(桶底沉淀物)1次,吸完底流水40分钟,第35天开始常流水,水流速度由4-5L/分钟逐渐升至6-7L/分钟;(6)日换水量5-7个循环,视情况1次/10-15天倒池。

对腹水病发病家系苗种采取及时隔离措施,使用单独管理器具,投喂氟苯尼考药饵,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鱼苗总体重的1%,日换水量增大至9个循环,同时隔日进行60ppm的甲醛药浴,发病严重鱼苗及时捞出,杀菌后掩埋处理。

C、后期培育,第61-70天:培育设施为10m2,深0.6m,玻璃钢桶40个;移苗前培育桶用漂白液浸泡12小时,后加入过滤海水备用,按1200尾/m2移苗倒桶;,水温19℃±0.5℃。饵料为幼鱼颗粒饲料,粒径1.0mm左右,视鱼苗大小,逐渐升级饵料,日投喂量10%-20%,投喂5次/日(上午7:00,10:00,下午14:00,17:00,晚20:00),第70天后,视幼鱼摄食情况,投喂3-4次/天(上午7:00,11:00,下午15:30,晚20:00)。每天上午7:00投喂完饲料完毕10分钟后,排水1次,排水70%(以排出残留饵料及鱼类粪便);每2天下午13:00使用专用的丁字形吸污器清底(桶底沉淀物)1次,后常流水。下午15:30或17:00和晚20:00投喂完饲料10分钟后排水1次,排水量70%,后常流水;常流水速度10-15L/分钟,日换水量7-9个循环,一般视情况1次/10-15天倒池。

(6)商品苗生产:

自2016年4月17日第一批受精卵出苗即初孵仔鱼至平均体长6cm小规格商品苗,经历了70天的培育;至2016年8月1日,经过105天的培育,幼鱼平均体长达到9cm的大规格商品苗。

2016年在山东省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海珍品养殖场对本发明方法进行了小规模生产应用,共培育大规格优质大菱鲆苗种15万尾。采用优良人工选育亲鱼采用更优的亲育培育管理模式、制定高效最优人工交配方案和分阶段优化培育方法,使近交系数控制在0.005以下,经过两个半月的控温控管促熟,40.6%的亲鱼达到了性成熟,受精卵上浮率在85%以上,上浮受精卵成活率80%以上,共计培育大菱鲆家系60个,腹水病发病家系6个,发病率10%,除其中一个家系全部死亡外,其余发病家系死亡率均在60%以下,商品苗,商品苗出苗率为45.6%,白化率低于2%。同时,表明该发明技术操作规程简单且相对节水,亦适合应用于大规模苗种生产。

同期在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采用同批次亲鱼进行商品苗种培育的对比实例中,与本发明不同的步骤主要为:

1.亲育培育阶段:

(1)对比公司采用传统的亲鱼饲料配方,包括鲜杂鱼、复合维生素和鸡蛋黄,营养不够全面;

(2)公司人工控温控光,人为因素难以控制,控温控光严谨度要差些,不能打到最大优效果,事倍功半;

(3)公司采用日常管理方式不够科学正规,管理人员不够负责,往往对亲鱼发育造成意外不良影响;

2.人工交配阶段:

公司在进行人工交配时,未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交配方案,而是采用随机交配的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近交或自交情况的发生,且布池孵化时上浮受精卵未进行杀菌消毒,可能使病原菌带入孵化水体,从而导致受精卵质量无法保证,最终影响苗种的质量;

3.苗种培育阶段,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培育三个阶段:

前期培育阶段:

(1)对比公司采用0.5℃/天的升温方式,升温较快;

(2)公司在鱼苗关键发育阶段,开膘期(孵化出苗后9-11天)和转眼期(孵化出苗后20天左右)未合理的调整生物饵料投喂量,因此这两个阶段“掉苗”(死亡)现象相对比较严重;

中期培育阶段:

(1)公司卤虫投喂仅从12-13天开始投喂至35天左右,投喂相对较短时间;本发明把卤虫投喂时间延长至45天,为鱼苗发育提供更充足的营养,保证鱼苗生长营养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生存能力,也为后期快速生长打下先天基础;

(2)公司一直采用卵径相对较小的卤虫,孵化获得卤虫无节幼体相对个头较小,后期不利于幼鱼的摄食;本发明在鱼苗发育至30天时,改用采购于卵径相对较大的卤虫卵孵化获得的卤虫无节幼体进行饵料投喂,卤虫相对个头较大,颜色更鲜红,比较适宜投喂30天以后的鱼苗,摄食率更高,更利于鱼苗生长;

(3)此阶段为鱼苗腹水病的发病阶段(35-60天),也是死亡率较高的发病阶段。对比,公司幼鱼发病时,通常采用连日泼洒较高浓度100-200ppm的甲醛药浴,且未及时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隔离措施也不够完善,导致病情无法控制,只能听天由命,最终结果发病鱼苗死亡率达到80%以上;

后期培育阶段:

公司幼鱼培育水温控制在18±0.5℃,且一直采用每天投喂5-6次的投喂方式,投喂过勤,投喂量过多,摄食率下降,反而不利于幼鱼的生长;本发明提高培育水温至19±0.5℃,并根据幼鱼及饲料营养含量合理调整投喂次数,降至3-4次,视幼鱼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次数及投喂量,充分利用饥饿补偿效应,提高饲料有效摄食率和转化率,更有利于幼鱼生长,从而缩短培育周期;

对比例公司与本发明实例,同期培育亲鱼性成熟比例仅为20%,发育时间3个月以上,受精卵上浮率在70%以下,上浮受精卵成活率也只有60%左右,鱼苗培育至105天,共计出苗种30万,苗种腹水病发病率22.5%,发病死亡率86.2%,平均规格6.5cm,出苗率28.4%,白化率8%,这些数据均表明无论在亲鱼发育质量还是在苗种抗病力与生长力方面,本发明均具有明显优势。

上述实例只是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以及技术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