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高效生态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适于南方一年两造水田的稻-鳖-鱼-鸭四位一体生态共生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的浅水环境可为鱼、鳖、鸭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利用稻田养殖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具有1200年历史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稻和水生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的优化,水稻和水生生物之间的互补利用资源,使得水稻生产系统变得更加“干净”,农业生产面临污染的风险和压力得到不断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能量消耗,也因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大大减少。由于农业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组分的保留,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因此,稻田养殖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
“稻田养鳖”是利用鳖的杂食性及昼夜不息的活动习性,为稻田除草、治虫、驱虫、肥田,同时稻田为鳖提供活动、休息、避暑场所和充足的水与丰富的食物,稻、鳖两者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养鳖可以增加水田肥力,种稻可以改良鳖池底质,共生后鳖、稻的病虫害减少,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稻田养鳖,鳖池种稻,不施肥、不用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使稻谷产量增加,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稻田养鸭”作为传统的生态农业类型,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历史悠久,有史可载,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大概在六百年前,“稻田养鸭”就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被运用到稻田治理上,以克蟛蜞、蝗虫等有害生物。据《广东新语》所载,稻田有蟛蜞之害,鸭可治之。稻田养鸭就是利用鸭喜欢在水里活动的生理特性,将鸭放入稻田养殖。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既可避免稻田施用农药,减少稻田农药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省了成本,生产出的粮食属无公害食品,同时又育肥了鸭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极显著。
上述三种稻田共生方法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相较于本发明存在共生对象单一,稻田生态空间利用率低,综合经济效益不高等缺点,且难以形成真正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成产模式。例如,鳖、鱼、鸭均可捕食田间有害生物,但由于它们各自食性的生物学差异,必然造成单一共生模式下部分田间有害生物由于不属于某一共生对象的摄食范围而存留在田内危害水稻生长。且目前我国水稻种植存在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农田生态环境受破坏严重且经济效益普遍偏低的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长此以往必将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探索一种节能高效、生态环保、效益显著的稻田生产方式便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适于南方一年两造水田的稻-鳖-鱼-鸭四位一体生态共生生产方法,由于共生对象多样,对于田间有害生物的防控具有更大的广谱性,且最大化地利用稻田生态空间,在不影响水稻种植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与淡水资源。上述单一共生生产方法多针对一季稻区设计而来,而本发明专门为南方双季稻区量身定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针对性,且在系统结构与实施管理等方面与其它稻田养殖模式具有明显区别。
本发明的技术目标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于南方一年两造水田的稻-鳖-鱼-鸭四位一体生态共生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生产方法包括1)基地选择和共生田构建;2)共生田消毒;3)水稻种植;4)共生对象:鳖-鱼-鸭-的饲养;5)病虫害防控;6)适时收获,六个部分;每部分具体为,
1.基地选择和共生田构建
选择水源条件好、水质清新、水流通畅、无污染、排灌方便、土质良好、土地平整的水稻田面积为5-10亩作为一个稻-鳖-鱼-鸭共生田。然后在选好的田地四周用砖块或石棉瓦建造地基50±5cm、高出地面50±5cm的围墙,并建好进水闸口和排水闸口及防逃设施。在稻田四周开设上边3.0±0.5m、下边2.0±0.5m、深1.0~1.5m的倒梯形养殖沟(养殖沟水面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5±3%),作为共生对象(鳖、鱼、鸭)生活与休息的场所。最后利用开设养殖沟挖出的土方在稻田四周垒设高30±5cm、下边80±5cm、上边50±5cm的梯形小田埂便于工作人员投放饵料及检查田间情况亦便于分别控制稻田与养殖沟内的水位,在稻田中间位置垒设高50±5cm、下边3±0.5m、上边2±0.5m的梯形大田埂便于修建鸭舍,供共生鸭育雏以及半成鸭的遮阳避雨。
2.共生田消毒
在年底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整个共养田消毒处理,施用生石灰1500±100kg·hm-2,杀灭共养田内有害病源菌。
3.水稻种植
⑴品种选择
以选择高产、优质、抗病的当地主栽品种为宜。特别要注意抗倒性,以抗倒性好、分蘖力强、熟期适中的品种为佳。
⑵播期选择
早稻应在清明前后育秧,4月底移栽。待早稻收获后,于7月初播种晚稻,7月下旬移栽,移栽后15-20天内将田内水位保持2-3cm的较低程度,利用高温迫使共生鳖转入养殖沟生活,保证稻秧刚移栽时少受共生鳖爬行的影响。
⑶种植密度
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大垄间隔40±2cm、小垄间隔20±2cm、株距16±2cm、一穴2本(单次插秧插2株),保证农田基本苗在20±1万株·hm-2。
4.共生对象(鳖、鱼、鸭)的饲养
⑴共生鳖的饲养
ⅰ放养品种为中华鳖;
ⅱ放养时机选择为早稻移栽后的15-20天;
ⅲ放养密度为300-500只/亩,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重200-300g,注意雌雄分开饲养,避免共生鳖性成熟后,雄鳖因求偶打斗而造成受伤感染从而影响销售品质;
ⅳ放入幼鳖后每天投喂2次饲料9:00-11:00投喂饲料量为鳖体重的0.5%-1.0%,17:00-18:00投饲料量为鳖体重的0.5%-1.0%,同时应结合当天温度情况适当增减饵料饲喂量,以投放的饲料在1.5小时内吃完为宜。
⑵共生鱼的饲养
ⅰ放养品种为草鱼、鳙鱼或鲫鱼;
ⅱ放养时机选择为第一批鱼苗在2月初投放,第二批鱼苗在6-7月也就是第一批成鱼收获后投放;
ⅲ放养密度为50-100尾/亩,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长3-5寸;
ⅳ投喂饲料与共生鳖相同。
⑵共生鸭的饲养
ⅰ放养品种为瘤头鸭或麻鸭;
ⅱ第一批鸭苗于3月底育雏,待鸭苗长至25-30日龄早稻移栽后放入大田,第二批鸭苗于7月初育雏,待鸭苗长至25-30日龄早稻移栽后放入大田饲养;
ⅲ放养密度为15-20只/亩;
ⅳ鸭苗1-30日龄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充分供给全价饲料,31-60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30-50g,61-90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80-100g。
5.病虫害防控
由于稻-鳖-鱼-鸭共生模式的水稻种植密度较小,水稻稻瘟病以及纹枯病发生很轻,加之共生鳖、鱼、鸭能大量摄食田间稻蝽、稻螟、稻飞虱,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特别防治。养殖沟内或田间一旦发现死鳖或死鱼要及时清理,平时养殖沟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针对性地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药,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共生鳖与共生鱼的疾病发生,定期泼洒15-20mg·L-1的生石灰或2mg·L-1的漂白粉,注意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使用,每月消毒1次,5-6月和8-9月雨水多、突变天气情况多,适当增加消毒次数保证水质的透明度在0.2-0.3m,溶氧量在4mg·L-1以上,化学需氧量在10-20mg·L-1,氨氮不超过5mg·L-1。
6.适时收获
ⅰ第一批共生鸭与第一批共生鱼于6月中下旬收获;
ⅱ早稻于6月底或7月初收获,收获前15-20天将田内水排干烤田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及加速成熟,与此同时养殖沟内保持0.9-1.3米的高水位并控制水质,田内的共生鳖这时由于干热会纷纷转入养殖沟内生活,待水稻成熟时,使用收割机快速收割而不会伤及共生鳖;
ⅲ第二批共生鸭于10月初收获;
ⅳ晚稻于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方式与早稻相同;
ⅴ第二批共生鱼与共生鳖于11-12月根据市场需求捕获上市。
本发明的重点在于该复合共生高效生产系统的构建方式以及各共生对象的投放时机、密度与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稻-鳖-鱼-鸭四位一体生态共生生产方法就是将原有单一的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空间,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开发至极限。在本模式下水稻为鳖、鱼、鸭提供活动、休息等场所并利用根系吸收水体内过剩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鳖、鱼、鸭捕食农田害虫使水稻全生育期不用喷施任何农药,鳖、鱼、鸭的粪便可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鱼可取食鳖、鸭残饵及粪便保证农田环境质量;鱼、鸭可取食稻田杂草,鳖在稻田内爬行对稻田杂草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样看似拥挤的生存环境,因各共生对象间存在相互依存、共生互利的关系而充满了和谐气氛。本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新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特别适合当下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目前稻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于南方一年两造水田的稻-鳖-鱼-鸭四位一体生态共生生产方法,利用各共生对象间的互利共生关系防控田间杂草、害虫,提高稻田土地资源利用率与综合经济效益。采用本发明在我国南方一年两造水田实施,可做到水稻全生育期不施用任何农药、化肥,减少了稻作生产成本、维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且生产的稻米、中华鳖、鸭、鱼等可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与时下公众注重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的消费心理相吻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适于南方一年两造水田的稻-鳖-鱼-鸭四位一体生态共生生产系统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标号为:1.围墙、2.进水闸口、3.排水闸口、4.稻田、5.养殖沟、6.小田埂、7.大田埂、8.鸭舍。
图2为一种适于南方一年两造水田的稻-鳖-鱼-鸭四位一体生态共生生产方法技术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如图1所示按照上述发明内容中的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共养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地点为广东省湛江市湖光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综合实验基地内),包括①在选好的田地四周用砖块或石棉瓦建造地基50cm、高出地面50cm的围墙1,并建好进水闸口2和排水闸口3等防逃设施;②在稻田4四周开设上边3.0m、下边2.0m、深1.0~1.5m的倒梯形养殖沟5(养殖沟水面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5%),作为共生对象(鳖、鱼、鸭)生活与休息的场所;③利用开设养殖沟挖出的土方在稻田4四周垒设高30cm、下边80cm、上边50cm的梯形小田埂6便于工作人员投放饵料及检查田间情况亦便于分别控制稻田与养殖沟内的水位;④在稻田4中间位置垒设高50cm、下边3m、上边2cm的梯形大田埂7便于修建鸭舍8用于共生鸭育雏以及半成鸭的遮阳避雨等用途。
2. 2月初施用生石灰1500kg·hm-2对整个共养田(图1)消毒处理杀灭共养田内有害病源菌,一周后在养殖沟5内放养第一批共生鱼苗。放养品种选择草鱼、鳙鱼或鲫鱼,放养密度为50-100尾/亩,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长3-5寸,日常饲养与甲鱼基本相同。
3. 3月底在鸭舍8内对第一批放养的鸭苗进行育雏,育雏过程中注意保持鸭舍8内的温度及环境卫生。
4. 4月初选择高产、优质、抗病的当地主栽早稻品种进行播种育秧,20-25日后采用“大垄双行”的形式移栽稻田4,移栽前3-5日每亩施用有机肥300-500公斤后深翻打田。移栽3-5日后将第一批雏鸭放入稻田4内饲养,放养密度为15-20只/亩,共养鸭31-60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30-50g、61-90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80-100g。
5. 5月中旬在养殖沟5内投放共生鳖苗,放养密度为300-500只/亩,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重200-300g,注意雌雄分开饲养,避免共生鳖性成熟后雄鳖因求偶打斗而造成受伤感染从而影响销售品质,放入幼鳖后每天投喂2次饲料9:00-11:00投喂饲料量为鳖体重的0.5%-1.0%,17:00-18:00投饲料量为鳖体重的0.5%-1.0%,同时应结合当天温度等情况适当增减饵料饲喂量,以投放的饲料在1.5小时内吃完为宜。日常饲养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沟5内或田间有死鳖或死鱼时要及时清理,平时养殖沟5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高温季节针对性地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药,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共生鳖与共生鱼的疾病发生,定期泼洒15-20mg·L-1的生石灰以及2mg·L-1的漂白粉,注意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使用,适当增加消毒次数保证水质的透明度在0.2-0.3m,溶氧量在4mg·L-1以上,化学需氧量在10-20mg·L-1,氨氮不超过5mg·L-1,在养殖沟5内放养适量的水草、浮萍等水生植物(不超过养殖沟水面面积的30%),这些水生植物为共生鱼、鸭提供新鲜饵料,也为共生鱼、鳖遮阳避暑提供休息场所,还能净化水质、减少水体内的氨氮富集。
6. 6月下旬收获第一批共生鸭与第一批共生鱼。
7. 6月底或7月初收获早稻,收获前15-20天将稻田4内水排干烤田,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及加速成熟,与此同时养殖沟5内保持0.9-1.3米的高水位并控制水质,田内的共生鳖这时由于干热会纷纷转入养殖沟5内生活,待水稻成熟时使用收割机快速收割而不会伤及共生鳖。
8. 7月初投放第二批鱼苗并播种晚稻,晚稻播种后15-20天移栽大田,移栽后15-20天内将田内水位保持在2-3cm的较低程度,利用高温迫使共生鳖转入养殖沟5生活,保证稻秧刚移栽时少受共生鳖爬行的影响。
9. 7月初育雏第二批鸭苗,25-30日龄放入稻田4饲养,投放密度与饲养与第一批鸭相同。
10. 10月初收获第二批共生鸭。
11. 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晚稻,方式与早稻相同。
12. 11-12月根据市场需求捕获第二批共生鱼与共生鳖上市销售。
在本发明的生产系统内共生鳖与共生鸭在稻田4、养殖沟5、小田埂6以及大田埂7之间自由活动,稻田4为共生鳖与共生鸭提高觅食、遮阴避暑的栖息场所,小田埂6、大田埂7以及其上的鸭舍8为共生鸭提供休息场所,小田埂6、大田埂7亦为共生鳖提供晒甲场所,养殖沟5为所有共生对象(鳖、与、鸭)提供生存、投喂饵料、运动场所,本发明通过上述生产技术流程(图2)构成了一个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生态环保的复合生产系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仅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近似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