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768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病害化学防治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病菌的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病菌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细菌性病害,抗性程度高,抗性发展速度快。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21世纪,从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挖掘新的天然药物应用于医学或农业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研究课题。采用传统的合成方法合成具有良好活性的杀菌剂越来越难,而且这种合成出来的杀菌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抗药性和污染环境等,比如ddt、六六六有机氯等农药由于对环境破坏性较强而逐渐退出市场或者被淘汰。因此,研发和创制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药物成为医药学和农药学研究的热点。肟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比如作为杀菌剂、抗真菌剂、除草剂等,且具有低毒性、低残留、高活性等优点,广泛的吸引了科学工作的研究兴趣。最近,人们发现1,2,3,4,5,6-六氢-1,1,5,5-四甲基-7h-2,4α–亚甲基萘-7-酮(异长叶烯酮)对抑制酪氨酶和抗乳腺癌具有较好的活性,并且异长叶烯酮对预防扁虱和蚊虫叮咬非常有效,效果优于传统的避蚊胺。

琥胶肥酸铜具有高效、广谱、较为安全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真菌等都有较好杀菌作用。但因其长时间使用,单用其防治作物病害,防治效果不理想,且病害对其也产生了一定抗药性。因此,需要研制出一种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复配组合物。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结构式如下:

该化合物的制备工艺步骤:以异长叶烯酮为原料,通过加成消除反应合成异长叶烯酮肟,再由异长叶烯酮肟进行beckmann重排反应应制备得到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



技术实现要素:

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过大量的试验表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对细菌性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抑制作用。能抑制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普通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真菌如黒曲霉菌、玉米大斑菌、玉米纹枯、香蕉莲格菌、香蕉炭疽等;对蚜虫及稻飞虱等虫害表现出优越的杀虫作用。该化合物具有高效、广谱、使用安全的特点,是具有开发为大吨位产品的潜质的杀菌剂。急性毒性和环境毒性试验表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属于低毒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然而,一种新药的出现,如果长期单一使用,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抗性,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这种新型杀菌剂也不例外,且单剂使用,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难取得其最佳效果。因此,通过复配渠道,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复配是提高防治作物病害的效果,且延缓抗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该复配组合物相对于单剂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减少农药的用药量,同时延缓病原菌对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抗药性。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所述复配组合物由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组成;其中,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重量比为(20~1):(1~20)。

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为了保证复配组合物具有更好的防效和增效作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重量比为(10~1):(1~1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制剂,包括本发明以上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和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然后制备成农用杀菌剂。

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制剂,为了保证杀菌效果,优选地,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占所述的农用杀菌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1%~90%。

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制剂,为了保证杀菌效果,更优选地,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占所述的农用杀菌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80%。

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本发明提供的农用杀菌剂可制成多种剂型。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杀菌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种子处理干粉剂或颗粒剂。不仅限于本发明提供的剂型。

根据杀菌剂的多种剂型不同需求,所述的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为填料和溶剂中的一种和助剂的混合物。

填料包括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尿素、甲壳素、复合肥或轻质碳酸钙。

溶剂包括二甲苯、乙醇、松节油、溶剂油、碳酸二甲酯、三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水。

助剂包括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必要时还可加入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崩解剂、成膜剂等其他常规功能性助剂。

乳化剂包括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酯、农乳500#或农乳33#。

分散剂包括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

湿润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拉开粉、烷基萘磺酸盐、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或皂角粉。

崩解剂包括氯化钠、硫酸铵或碳酸氢钠。

增稠剂包括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铝镁或聚乙烯醇。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中的至少一种。

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

粘结剂选自尿素、淀粉、甲基纤维素。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在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方面的用途。

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白叶枯病、细条病、烟草青枯病、番茄青枯病、白菜软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

真菌性病害为立枯丝核菌、溃疡病菌、丝核菌、锈菌和白绢病菌引起的病害。

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及其制剂具有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既提高了防病效果,降低了使用制剂及防治亩成本,又扩大了杀菌谱;

2、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可以达到延缓病原物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下列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所使用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原药由由广西民族大学提供,其他使用的原药及制剂均为市购。其中活性组分(a)为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活性组分(b)为琥胶肥酸铜。

制剂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6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56)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4%、琥胶肥酸铜56%、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3%、凹凸棒土补足100%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即制得6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1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5:1)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15%、琥胶肥酸铜1%、拉开粉4%、烷基苯磺酸钙盐5%、高岭土补足100%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即制得1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8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72:8)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72%、琥胶肥酸铜8%、木质素磺酸盐6%、十二烷基硫酸钠2%、硅藻土补足100%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即制得8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33%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0:3)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30%、琥胶肥酸铜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8%、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7%、膨润土补足100%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即制得33%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2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1:19)

将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3.5%、乙二醇2%、硅油1%、羟乙基纤维素1%、水补足100%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1%、琥胶肥酸铜19%,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制得2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实施例6:1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8:8)

将脂肪酸聚氧乙烯酯9%、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2.5%、乙二醇4%、硅酮类化合物1%、甲基纤维素1%、水补足100%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8%、琥胶肥酸铜8%,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制得1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实施例7:3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3:27)

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8%、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丙三醇3%、羟甲基纤维素5%、硅油1%、水补足100%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3%、琥胶肥酸铜27%,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制得3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实施例8:2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20:1)

将脂肪胺聚氧乙烯醚7%、十二烷基硫酸钠4%、丙二醇1%、硅酮类化合物1%、黄原胶0.1%、水补足100%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20%、琥胶肥酸铜1%,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制得2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ck1:2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悬浮剂

将脂肪酸聚氧乙烯酯6%、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4%、乙二醇8%、硅酮类化合物2%、甲基纤维素2%、水补足100%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20%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制得2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悬浮剂。

实施例9:2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1:20)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1%、琥胶肥酸铜20%、溶剂油8%、蓖麻油聚氧乙烯醚8%、农乳500#1%混合在一起,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丙三醇5%、硅油2%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加入黄原胶0.3%,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补足100%,剪切约半小时,即制得2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

实施例10:15%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5:10)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5%、琥胶肥酸铜10%、乙醇8%、松节油18%、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酯12%、农乳33#2%混合在一起,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丙三醇5%、硅油2%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加入黄原胶0.3%,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补足100%,剪切约半小时,即制得15%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

实施例11:9%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1:8)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1%、琥胶肥酸铜8%、碳酸二甲酯15%、三甲苯1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8%、混合在一起,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丙二醇1%、硅油1.2%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加入硅酸铝镁3%,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补足100%,剪切约半小时,即制得9%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

实施例12:12%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9:3)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9%、琥胶肥酸铜3%、二甲基亚砜18%、三甲苯1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8%、混合在一起,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乙二醇5%、硅油2%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加入聚乙烯醇3%,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补足100%,剪切约半小时,即制得12%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乳剂。

实施例13:1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1:15)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1%、琥胶肥酸铜15%、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0%、烷基萘磺酸盐10%、尿素4%、膨润土补足100%,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1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4:3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32:4)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32%、琥胶肥酸铜4%、聚羧酸盐2%、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高岭土补足100%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3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5:5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40:10)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40%、琥胶肥酸铜10%、聚羧酸盐6%、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碳酸氢钠5%、轻质碳酸钙15%、硅藻土补足100%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5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6:22%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2:20)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2%、琥胶肥酸铜20%、烷基萘磺酸盐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6%、氯化钠4%、淀粉10%、高岭土补足100%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22%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7:9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30:60)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30%、琥胶肥酸铜6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1%、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2%、硫酸铵2%、白炭黑3%、高岭土补足100%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9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8: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种子处理干粉剂(5:1)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5%、琥胶肥酸铜1%、十二烷基硫酸钠2.6%、淀粉4%、复合肥3%、尿素加至100%,充分混合,再通过超细粉碎至一定粒径,得6%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19:5%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种子处理干粉剂(1:4)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1%、琥胶肥酸铜4%、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3%、皂角粉5%、甲基纤维素5%、尿素加至100%,充分混合,再通过超细粉碎至一定粒径,得5%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20:0.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颗粒剂(0.05:0.05)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0.05%、琥胶肥酸铜0.05%、烷基萘磺酸盐6.5%、甲基纤维素2.5%、补足硅藻土100%,把上述物料在密闭的调配釜中混合均匀,包膜法造粒,在120℃条件下干燥至颗粒含水量1%,筛分,粒度范围4000微米(μm),经检验合格后,即得到0.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颗粒剂。

实施例21: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颗粒剂(0.9:0.1)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0.9%、琥胶肥酸铜0.1%、聚羧酸盐8.0%、淀粉2.0%、高岭土补足100%,把上述物料在密闭的调配釜中混合均匀,包膜法造粒,在120℃条件下干燥至颗粒含水量1%,筛分,粒度范围4000微米(μm),经检验合格后,即得到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琥胶肥酸铜颗粒剂。

室内毒力测定:

以下室内生测试验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来评价混用效果。

毒力指数ti(b)=(标准剂a的ec50÷b剂的ec50)×100

实际毒力指数ati(ab)=(a的ec50÷ab的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b)=ti(a)×a在混剂中的百分数+ti(b)×b在混剂中的百分数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评价标准为:共毒系数≥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一

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采用离体浊度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选择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目标靶标,重复4次,调查处理后24小时检查结果。以药剂浓度(mg/l)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其对应的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求出两单剂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结果见下表1.实验方法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来评价混用效果。

具体方法:采用离体浊度法测定,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浓度,将各药剂分别加入到na液体培养基中,梯度稀释制成含药培养基,接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后置于28℃振荡培养24h左右,用浊度仪测定其浊度(浊度与菌量的变化成正相关),根据空白对照的浊度和处理的浊度计算各药剂处理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ctc值。

测定结果见下表1

表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琥胶肥酸铜复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联合毒力测

定结果

由表1试验结果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按重量比为(20:1)~(1:20)范围内复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当重量比为(10:1)~(1:10)的范围内复配,各处理的共毒系数都在160以上,增效非常显著。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二

防治水稻纹枯病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移液管吸取预先熔化的灭菌培养基36ml于无菌锥形瓶中,再加入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的药液4ml,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4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打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下,盖上皿盖,置于26℃恒温箱中保湿培养。当空白对照的菌落直径占到皿径的一半以上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测定结果见表2

表2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琥胶肥酸铜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按重量比为(20:1)~(1:20)的范围内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当重量比为(10:1)~(1:10)范围内的复配,各处理的防治柑橘溃疡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53以上,二者复配增效尤为显著。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三

防治花生青枯病

将花生青枯病病原菌在na培养基上活化后,用无菌水配成菌原液,将菌原液稀释成涂板100ul后长出的菌落数为100个左右的菌悬液,备用。

取400ul菌悬液与等量农药单剂混匀,用移液枪取100ul,置于已经做好的na平板上,用灭过菌的“l”形玻璃棒将菌悬液涂布均匀,28℃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按公式计算抑菌率,菌落抑制率(%)=(对照菌落数-处理菌落数)/对照菌落数×100,每处理重复4次,以无菌水代替农药处理为对照,所得的结果采用excel软件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

测定结果见表3

表3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琥胶肥酸铜复配防治花生青枯病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3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按重量比为(20:1)~(1:20)的范围内复配防治花生青枯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当重量比为(10:1)~(1:10)范围内复配,各处理的共毒系数在160以上,增效尤为显著。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四

防治花生白娟病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移液管吸取预先熔化的灭菌培养基36ml于无菌锥形瓶中,再加入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的药液4ml,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4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打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下,盖上皿盖,置于26℃恒温箱中保湿培养。当空白对照的菌落直径占到皿径的一半以上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测定结果见表4

表4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琥胶肥酸铜复配防治花生白绢病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4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按重量比为(20~1):(1~20)的范围内复配防治花生白娟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当重量比为(10:1)~(1:10)配比范围内复配,各处理的增效非常显著。

大田药效实施例

为了明确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单用和混用时对水稻、果树、瓜类等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复配使用是否增效及增效是否明显,本发明申请人在国内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下面以几个田间实施例来说明。

ck1:2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自制。

ck2:240g/l琥胶肥酸铜悬浮剂,市购。

田间试验实施例一: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17980.105-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病害发生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d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小区20平方米重复四次。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用药量为300克/公顷、350克/公顷、400克/公顷和500克/公顷。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17980.105-2004)》规定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5点对角线取样,每点取25丛,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以下两片叶。

水稻细条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水稻无病斑;

1级:叶片仅有一点半透明水渍状病斑,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以下;

3级:叶片有零星短而窄条状病斑,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

5级:叶片病斑较多,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

7级:叶片上病斑较密,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叶片上病斑密布,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以上。

试验结果见表5。

表5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由试验结果表5可知,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进行处理,在用药量少于单剂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复配的5个组合物在第二次药后7d和14d的防效均比二者单用高,并且复配组合物有效成分用药量比单用还少,这说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复配增效明显,既提高了防病效果,又降低了亩用药量及成本。

田间试验实施例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17980.20-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病害发生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d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小区20平方米重复四次。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用药量为50克/公顷、60克/公顷、70克/公顷和80克/公顷。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17980.105-2004)》规定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5点对角线取样,每点取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水稻纹枯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以从为单位):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试验结果见表6。

表6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由试验结果表6可知,在水稻纹枯病发生初期进行施药,在用药量少于单剂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复配的4个组合物在第二次药后7d和14d的防效均比二者单用高,并且复配组合物有效成分用药量比单用还少,这说明二者复配使用,增效明显,既提高了防病效果,又降低了亩用药量及成本。

田间试验实施例三:防治花生青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九部分(ny/t1464.49-2013)》规定施药方法,在始见病斑时进行第一次喷雾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小区20平方米,重复4次。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用药量为45克/公顷、60克/公顷、75克/公顷、90克/公顷。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九部分(ny/t1464.49-2013)》规定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5点对角线取样,每点取20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第二次施药后分别7d,14d调查,记录调查总株数及病株数,计算病株率和防治防效。

试验结果见表7。

表7防治花生青枯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由试验结果表7可知,防治花生青枯病,在用药量少于单剂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在第二次药后7d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单剂,这说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持效期长,第二次药后14d的防效仍能达78.5%以上。

田间实施例四:防治花生白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九(ny/t1464.49-2013)》规定施药方法,在始见病斑时进行第一次喷淋浇灌根部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对照为浇灌清水。共施药两次,每个小区20平方米,重复4次。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九(ny/t1464.49-2013)》规定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5点对角线取样,每点取20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第二次施药后分别7d,14d调查,记录调查总株数及病株数,计算病株率和防治防效。

试验结果见表8。

表8防治花生白娟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由试验结果表8可知,在用药量少于单剂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防治花生青枯病在第二次药后7d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单剂;且第二次药后14天的防效仍能达到79%以上,持效期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