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滴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9362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滴灌管结构,特别是一种防堵塞滴灌装置。



背景技术:

滴灌是迄今为止农田灌溉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但因其价格较高,一度被称作“昂贵技术”,仅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中,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不仅需要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由于水量过大,灌溉阶段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规模的田间试验发现地埋滴灌存在诸多问题,如灌水均匀性差,滴头容易堵塞,作物根系有可能穿破毛管或入侵滴头,鼠虫啃咬,系统维护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也因此导致了地埋滴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

专利201310237141.0公开了一种滴管,设有管体,管体上设有主管区及浇灌区,在主管区内设有主流道,在浇灌区内设置至少2个连通串接的浇灌单元,浇灌单元一端设有连通该主流道的连通部和一连通连通部的浇灌流道与一狭窄部,浇灌流道于邻接狭窄部处形成颈缩部,且浇灌单元于颈缩部的入水端形成一尺寸渐缩的增速段,并于颈缩部的出水端设置一外露于管体的外出水口。该专利使用具有定向性,具体是管体方向进水方向必须固定,同时由于浇灌区均与主管区连通使得浇灌区压力几无相差,狭窄部形成所述效益不明显,同时滴灌也不能够解决作物根系入侵滴头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可以防止阻塞滴头流道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堵塞滴灌装置,能够能够解决阻塞滴头流道的技术问题,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堵塞滴灌装置,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所述副管体连通主管体;所述副管体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包括连通部、缓冲腔、防堵通道和出水腔,所述出水腔位于缓冲腔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所述防堵通道位于副管体远离主管体一侧并与主管体平行,所述防堵通道连通缓冲腔和出水腔,所述缓冲腔通过连通部连接主流道。

优选的,所述缓冲腔为螺旋状,所述出水腔内设置有铜片;所述出水腔上设置有一外露于管体的出水孔。

本发明中设置缓冲腔和出水腔可以有效做到有效滴灌,其中出水腔中设置有铜片,可以与水中氧气生成氧化铜,从而生成含有氧化铜的溶液,并在滴灌外出水口形成含有氧化铜的泥土区域从而抑制作物根系阻塞外出水口,这里铜片可以起到对进入水缓冲。这里出水孔可以不同与现有技术中设置非常小,即作为滴灌出口,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同时出水量可以依然可控,这样可以相对区别于现有技术,减少由于滴灌出口小而造成阻塞现象。

优选的,所述副管体呈扁平状设置,其设置在主管体一侧或对称设置在主管体两侧上。这样可以两侧同时滴灌扩大滴灌区域。

优选的,所述连通部位于缓冲腔靠近主管体一侧,连通部为矩形通道结构,其宽度大小与缓冲腔半径大小相同。这样可以有利于缓冲。

优选的,所述防堵通道通过细管路连通缓冲腔和出水腔,所述细管路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宽度大小为连通部宽度大小的二分之一。这里细管路可以避免阻塞,所述防堵通道使其压力变大,有利于冲刷淤积。

优选的,所述副管体包括相同尺寸的上管体和下管体,且均为平面胶带;所述连通部、缓冲腔、防堵通道和出水腔由设置在上管体和下管体上对应贴合端面上的凹槽贴合组成;所述凹槽深度不大于平面胶带的厚度大小;所述防堵通道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细铜线。这样副管体可以直接压制而成,其加工更加简单,有利于生产。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设置缓冲腔和出水腔可以有效做到有效滴灌,其中出水腔中设置有铜片,可以与水中氧气生成氧化铜,从而生成含有氧化铜的溶液,并在滴灌外出水口形成含有氧化铜的泥土区域从而抑制作物根系阻塞外出水口,这里铜片可以起到对进入水缓冲。这里出水孔可以不同与现有技术中设置非常小,即作为滴灌出口,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同时出水量可以依然可控,这样可以相对区别于现有技术,减少由于滴灌出口小而造成阻塞现象。这里采用弹性膜片与滴头本体粘结形成滴灌出水通道,滴头可以先预制,加快生产效率,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主管体、2-副管体、3-连通部、4-缓冲腔、5-防堵通道、6-出水腔、7-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发明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防堵塞滴灌装置,包括管体,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1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2,副管体2连通主管体1。副管体2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灌溉单元包括连通部3、缓冲腔4、防堵通道5和出水腔6,出水腔6位于缓冲腔4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防堵通道5位于副管体2远离主管体1一侧并与主管体1平行,防堵通道5连通缓冲腔4和出水腔6,缓冲腔4通过连通部3连接主流道。

其中,缓冲腔4为螺旋状,出水腔6内设置有铜片;出水腔6上设置有一外露于管体的出水孔7。连通部3位于缓冲腔4靠近主管体1一侧,连通部3为矩形通道结构,其宽度大小与缓冲腔4半径大小相同。这样可以有利于缓冲。防堵通道5通过细管路连通缓冲腔4和出水腔6,细管路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宽度大小为连通部3宽度大小的二分之一。这里细管路可以避免阻塞,防堵通道5使其压力变大,有利于冲刷淤积。

对上述方案进一步优化,副管体2呈扁平状设置,其设置在主管体1一侧或对称设置在主管体1两侧上。这样可以两侧同时滴灌扩大滴灌区域。其中,副管体2包括相同尺寸的上管体和下管体,且均为平面胶带;连通部3、缓冲腔4、防堵通道5和出水腔6由设置在上管体和下管体上对应贴合端面上的凹槽贴合组成;凹槽深度不大于平面胶带的厚度大小;防堵通道5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细铜线。这样副管体2可以直接压制而成,其加工更加简单,有利于生产。

本发明中设置缓冲腔4和出水腔6可以有效做到有效滴灌,其中出水腔6中设置有铜片,可以与水中氧气生成氧化铜,从而生成含有氧化铜的溶液,并在滴灌外出水口形成含有氧化铜的泥土区域从而抑制作物根系阻塞外出水口,这里铜片可以起到对进入水缓冲。这里出水孔7可以不同与现有技术中设置非常小,即作为滴灌出口,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同时出水量可以依然可控,这样可以相对区别于现有技术,减少由于滴灌出口小而造成阻塞现象。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堵塞滴灌装置,属于滴灌管结构。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所述副管体连通主管体;所述副管体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包括连通部、缓冲腔、防堵通道和出水腔,所述出水腔位于缓冲腔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所述防堵通道位于副管体远离主管体一侧并与主管体平行,所述防堵通道连通缓冲腔和出水腔,所述缓冲腔通过连通部连接主流道。本发明能够解决阻塞滴头流道的技术问题,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周泳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周泳臣
技术研发日:2017.11.30
技术公布日:2018.0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