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5201发布日期:2018-06-19 05:5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



背景技术:

马铃薯中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且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是一种十分健康的食物。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具有极好的耐寒、耐寒特点,适应性广,易于种植。中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旨在将马铃薯作为除小麦、玉米、水稻之外的又一主粮。

随着马铃薯消费量的增大,马铃薯生产配套设备也日趋成熟。以马铃薯播种设备为例,常见的马铃薯播种设备通常以农机为载体,能够实现施肥、播种、起垄、覆膜等流程的一体化运作,有些马铃薯播种设备还具有漏播检测和漏播补种的功能。

中国发明专利CN105284226B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漏播检测功能的马铃薯播种装置;中国发明专利CN107155469A中也公开了一种具有漏播检测功能的马铃薯播种装置,且该播种装置具有补种装置,补种装置可在检测到漏播后对漏播位置进行补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专利文件公开的补种装置由于种薯堆积在补种箱内,导薯单元在将种薯从补种箱内导出时容易发生卡种的现象,且种薯在导薯单元内部转动时也可能发生卡种现象,导致装置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有效解决了补种过程中卡种的问题,且补种位置更加精确,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包括排种组件,排种组件上设置有检测组件,以检测排种组件是否发生漏播,排种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补种组件,补种组件上设置有多个可移动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存放有用于补种的种薯,补种组件上设有补种口,容纳空间可移动至补种口处,以使容纳空间内的种薯由补种口排出容纳空间外。

进一步,补种组件包括转盘,多个可移动的容纳空间均匀布设在转盘的周围,转盘转动以带动容纳空间移动。

进一步,转盘为水平设置的圆盘。

进一步,转盘底部设置有底板,补种口位于底板上,转盘可在底板上转动,带动容纳空间移动至补种口处。

进一步,转盘的边缘均匀设置有多个镂空格,多个镂空格与底板共同围成多个容纳空间。

进一步,补种口与排种组件之间设置有连接通道,种薯可通过连接通道由容纳空间补充至排种组件内以进行补种。

进一步,排种组件包括可移动的排种勺,排种勺可将种薯运输至待播种的位置,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排种口相连,另一端延伸至排种勺的上方,以将补种组件内的种薯补充至排种勺内。

进一步,补种组件包括两个或多个转盘,两个或多个转盘叠设在排种组件的一侧。

进一步,排种组件包括可移动的排种链,排种链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补种组件的一侧,排种链的上下两端设置有齿轮,齿轮可带动排种链转动,排种链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排种勺,排种链转动以带动排种勺运动,排种勺可将盛放在勺内的种薯运输至待播种的位置。

进一步,检测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在排种组件一侧,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可检测排种勺是否发生漏播。

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具有检测漏播和漏播补种的功能,且检测漏播的准确度高,补种位置更加精准;补种组件的补种过程更加顺畅,不易发生卡种的现象,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播种效率,使播种马铃薯的操作过程更加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补种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排种组件与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补种组件中补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补种组件中补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漏播补种控制系统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对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包括行走装置、施肥装置、播种装置、旋耕起垄装置和覆膜覆土装置。其中,行走装置设置在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底部,与拖拉机或其他牵引设备相连接,在拖拉机或其他牵引设备的拉动下,可使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行走移动。

施肥装置设置在行走装置上,靠近行走装置与牵引设备相连的一端,施肥装置用于对待播种的土壤进行施肥。

播种装置设置在施肥装置的后侧,播种装置可将种薯播种在施肥后的土壤中。播种装置还包括检测组件和补种组件,检测组件可检测播种装置的播种情况,当播种装置出现漏播时,补种组件可对漏播位置进行补种。

旋耕起垄装置设置在播种装置后侧,旋耕起垄装置可将播种有种薯的土地做起垄处理;位于旋耕起垄装置后侧的覆膜覆土装置,可对起垄后的土地进行覆膜、压模和覆土处理。至此,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完成马铃薯的播种过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包括机架横梁6,机架横梁6悬挂在拖拉机或牵引设备上,地轮8对称地设置在机架横梁6的两侧。

施肥装置5设置在机架横梁6的一端,用于盛放肥料的施肥箱51架设在机架横梁6上。肥料箱51的底端设置有施肥器,施肥器的顶端与肥料箱51管路连接,底端伸入至土壤内,以将肥料箱51内的肥料排入土壤内。

种箱1设置在施肥组件5的后侧,位于机架横梁6的上方,种箱1内存放有待播种的种薯。在种箱1与肥料箱51之间设置有排种组件2,排种组件2可将种箱1内的种薯取出,以进行后续的播种过程。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排种组件2包括并列设置的两个排种装置,可同时进行双行排种。以其中一个排种装置为例,排种装置包括固定壳体22,固定壳体22呈长凹槽状,竖直设置在种箱1的前侧,其凹槽的开口一侧面向种箱1。在固定壳体22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齿轮,排种链24套设在上下两个齿轮的上。排种链24为细长的环形链条结构,可在上下两个齿轮的带动下循环转动。

排种链24上均匀布设有多个排种勺25,多个排种勺25可随排种链24的转动而运动。种箱1靠近排种组件2的一侧设有开口,排种链24在齿轮的带动下做逆时针转动,使排种链24上的排种勺25顺次经过种箱1的开口处。排种勺25在经过种箱1的开口时可从种箱1内取出种薯,并携带种薯继续向上运动。

进一步,如图3所示,排种勺25呈勺状,排种勺25的中部为圆形的镂空结构,种薯位于排种勺25内时可嵌至镂空结构中,以加强种薯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排种勺25的底部设有凸台,凸台围绕圆形镂空结构的边缘设置,凸台与镂空结构共同围成容纳凹槽。当排种勺25携带种薯向上运动至固定壳体22的顶端位置时,排种勺25继续随排种链24的转动而运动,此时排种勺25发生翻转,排种勺25内的种薯向下滚落,并恰好落至位于排种勺25前侧的排种勺的底部。由于排种勺的底部形成有容纳凹槽,因此种薯可稳定地放置在排种勺底部的容纳凹槽内,并跟随排种链24的转动继续向下运动。当排种勺25运动至固定壳体22的底端位置时,排种勺25中的种薯向下滚落,落入经施肥组件5施肥后的土壤中。

进一步,如图1和图3所示,排种组件2上设置有检测组件4,检测组件4设置在排种链24与排种勺25的旁侧,用于检测排种勺25在经过种箱1后是否取出种薯,避免排种组件2发生漏播。

检测组件4包括第一传感器41、第二传感器42和控制系统,第一传感器41与第二传感器42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第一传感器41位于第二传感器42的上方,控制系统可对第一传感器41与第二传感器42进行控制。

下面结合具体示例对检测组件4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当排种勺25从种箱1中顺利取出种薯时,排种勺25携带种薯继续向上运动,到达第二传感器42处,此时第二传感器42由于种薯的遮挡而产生第一次感应信号,并将第一次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处;

控制系统收到第二传感器42发出的第一次感应信号后,控制第一传感器41开始工作,此时排种勺25与种薯向上运动,种薯运动至第一传感器41处,第一传感器41产生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处;

控制系统接收到第一传感器41发出的感应信号后,再次控制第二传感器42工作,此时排种勺25位于第二传感器42处,第二传感器42受到遮挡产生第二次感应信号,并将第二次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

此时,控制系统同时接收到来自第一传感器41的感应信号以及第二传感器42的第二次感应信号,即控制系统可判断此时经过检测组件4的排种勺25上携带有种薯。

当排种勺25没有从种箱中顺利取出种薯时,排种勺25为空勺状态,此时,排种勺25向上运动至第二传感器42处,第二传感器42由于排种勺25的遮挡产生第一次感应信号,并将第一次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接收到第二传感器42发出的第一次感应信号后,控制第一传感器41开始工作,此时排种勺25向上运动至第一传感器41处,第一传感器41受到排种勺25的遮挡而产生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处;

控制系统接收到第一传感器41发出的感应信号后,再次控制第二传感器42工作,由于此时排种勺25已经向上运动至第一传感器41处,所以第二传感器42无法感应到信号,即控制系统不会得到来自第二传感器42发出的第二次感应信号;

控制系统无法同时感应到来自第一传感器41的感应信号和第二传感器42的第二次感应信号时,控制系统可判断此时经过检测组件4的排种勺25没有携带种薯,则控制系统会将漏播信号传递至补种组件3的控制系统处,以使补种组件3对漏播位置进行补种。

具体的,上述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可采用红外线反射式传感器,上述控制系统可采用PLC系统。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检测组件4,检测漏播效果更加精准,不易发生检测失误的情况。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补种组件3固定设置在肥料箱51的上方,位于排种组件2的前侧,当排种组件2出现漏播时,补种组件3可对漏播位置进行补种。

补种组件3包括第一补种盘31和第二补种盘32,第一补种盘31和第二补种盘32分别对应排种组件2的两个排种装置设置,以分别对两个排种装置进行补种。

以第一补种盘31为例,对补种组件3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补种盘31包括圆形底板311,底板311上方活动设置有圆形转盘312,转盘312的圆周大小与底板311的圆周大小相同。底板311与转盘312的圆心位置通过转轴活动连接,以使转盘312在底板311固定不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绕转轴转动。

具体的,转盘312的圆周处均匀设置有多个镂空格,由于转盘312的底部设置有底板311,因此,多个镂空格与底板311共同围成多个凹槽313,凹槽313内可存放种薯。

特别的,底板311的圆周位置设置有一处开口,开口位于转盘312的镂空格底部位置,开口与镂空格共同组成补种口314。转盘312转动时,放置有种薯的凹槽313也随转盘312一同转动,当凹槽313转动至补种口314所在的位置时,种薯可通过补种口314底部的开口掉落出第一补种盘31外。

如图2所示,第一补种盘31水平设置在排种组件2的一侧。肥料箱51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支撑板35,支撑板35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支架34,第一补种盘31的底板311与固定支架24固定连接,以使第一补种盘31固定设置在肥料箱51的上方。第一排种盘31的底部还设置有电机33,电机33可驱动转盘312转动。

第一补种盘31的补种口314设置在排种组件2所在的一侧,补种口314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补种斜槽36,补种斜槽36为倾斜设置的导向槽,较高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补种口314的底部,较低的一端延伸至排种组件2的排种勺25上方。

当检测组件4检测到排种组件2发生漏播时,补种组件3开始工作,电机33驱动转盘312转动,使第一补种盘31上的凹槽313转动一格,转至补种口314处;凹槽313内的种薯通过补种口314排出第一补种盘31,并沿补种斜槽36向下滑落,落至发生漏播的排种勺25前侧的排种勺上,以对漏播位置进行补种。

第二补种盘32的具体结构与第一补种盘31相类似,特别的,如图2所示,第一补种盘31与第二补种盘32可一上一下,采用部分重叠的方式设置在排种组件2的前侧,这种方式既可以使补种口314与排种勺25对应的位置更加准确,使补种位置更加精准,还可以减少补种组件3占用的空间,使设备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补种组件3,通过采用圆盘槽式补种盘的结构实现种薯的存放和传递,与现有的存放和传递种薯的结构相比,种薯在补种过程中的传递更加顺畅,不易发生卡种的现象,减少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播种效率,使补种过程更加简便。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补种组件通常依靠重力作用,使种薯从补种组件内直接掉落在土地上,从而实现补种。这种方式常常导致补种的位置不够准确,播种位置有所偏差,且由于补种组件所处的位置偏高,种薯在掉落时很容易弹出垄外,造成补种失败。而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补种组件3,通过采用补种斜槽的结构,将用于补种的种薯导入排种勺内,再由排种勺继续运送种薯到达播种的位置,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补种位置的精度,提高了补种成功率。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还包括旋耕起垄器7,旋耕起垄器7设置在种箱1的下方,与机架横梁6相连接,旋耕起垄器可将播种有种薯的土地起垄。

在旋耕起垄器7的后侧还连接有垄面仿形板10,垄面仿形板10的后侧依次设置有覆膜支架9、压模辊11、压模轮12和覆土铲13,覆膜支架9、压模辊11、压模轮12和覆土铲13通过悬架连接在旋耕起垄器7的机架上。旋耕起垄器7完成起垄后,垄面仿形板10将垄尖部推平;随后悬挂在覆膜支架9上的塑料膜覆盖在垄上,压模辊11和压模轮12将覆盖在垄上的塑料膜压紧;最后由覆土铲13完成覆土。

下面结合图6,对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漏播补种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信息采集模块通过上下两个红外线反射式传感器采集排种组件2的排种信息,当检测到排种勺25中携带种薯时,设备正常播种;

当检测到排种勺25中没有携带种薯时,信息采集模块将信息传递至信息处理模块(PLC)处,信息处理模块控制补种组件3的步进电机开始工作,驱动补种盘转动,以完成补种动作。

本发明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具有检测漏播和漏播补种的功能,且检测漏播的准确度高,补种位置更加精准;补种组件的补种过程更加顺畅,不易发生卡种的现象,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播种效率,使播种马铃薯的操作过程更加便利。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