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2757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菌培养器的改进,是一种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现有的全封无菌检验器,已见中国专利Z.L962458120.0“反复使用集菌培养器”的报导,是在透明杯体上方有两个圆柱形接头,不锈钢底座下口不封闭,也无圆柱形接头,不能实现“反复使用集菌培养器”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形成封闭循环系统,也无法实现无菌注射用水在系统内连续循环流动冲洗“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内壁和集菌完全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适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无菌检验的集菌培养。使“一次性使用性输液器”无菌检验实现全封闭、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完全、反复使用、节省一次性投资、经济实惠。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由透明杯体、过滤盘、储液罐、卡箍组成,其中,透明杯体的一侧有刻度线,杯体的底部设有二个柱状接口,过滤盘内顺序装有密封圈、微孔滤膜和筛子,过滤盘的两端为法兰结构分别与杯体和储液罐密封联接,卡箍为开口式卡箍分别卡在杯体和储液罐的接口处,储液罐的底部设有出口。
利用本实用新型在作“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无菌检验时,先向储液罐内注入一定体积的注射用水,用卡箍将过滤盘和储液罐上的法兰卡紧,然后将密封圈、筛子、微孔滤膜和密封圈依次放入到过滤盘中,最后盖上透明杯体,用卡箍卡紧。将上述装置与一根硅胶管及用输液瓶装的培养基共同湿热灭菌。连接时,将“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外圆锥接头一端连接到储液罐上的圆柱形出口上,瓶塞穿刺器一端连接到硅胶管上,硅胶管另一端连接到透明杯体上的一个圆柱形接头上,硅胶管中间段固定在蠕动泵上。这样开启蠕动泵即可在全封闭状态下,实现注射用水冲洗“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内表壁、薄膜过滤、集菌循环过程。在达到规定冲洗体积量时,关闭蠕动泵,拔下“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瓶塞穿刺器,将硅胶管连接到带有空气过滤器(可除0.3um以上的微粒)的瓶塞穿刺器上,并插入到装有培养基的输液瓶上,拔下透明杯体1上另一个圆柱形接头上的胶堵。开启蠕动泵,使培养基进入到透明杯体中并达规定体积量;停止蠕动泵运转,拔下透明杯体上的硅胶管,用胶堵堵上两个圆柱形接头,打开过滤盘和储液罐上的法兰,将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透明杯体向上放置于培养箱中,按照规定温度和时间培养、观察。阳性对照,直接在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中加入对照菌液;阴性对照,用硅胶管直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能够与“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形成封闭循环系统,实现无菌注射用水在系统内连续循环流动冲洗“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内壁、过滤集菌的连续循环过程。同时用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作无菌检验时,可共用做易氧化物时使用的蠕动泵,不必另外购买集菌仪,节省设备投资。对于“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无菌检验,可以达到全封闭、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完全、反复使用、节省投资、经济实惠等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1-透明杯体、2-过滤盘、3-储液罐、4-卡箍、5-密封圈、6-微孔滤膜、7-筛子、8-出口、9-接口。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透明杯体1用有机玻璃制成,过滤盘2、储液罐3用不锈钢制成,密封圈5用硅橡胶制成。透明杯体1、过滤盘2、储液罐3、卡箍4组成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透明杯体1上设有刻度线,杯口有一周直角翻边,杯体1的底部有二个被胶堵堵住的圆柱形接口9。过滤盘2内装有密封圈5、微孔滤膜6和筛子7。过滤盘2的两端为法兰结构分别与杯体1和储液罐3密封联接,卡箍4为开口式卡箍分别卡在杯体1和储液罐3接口处,储液罐3的底部设有出口8。
权利要求1.一种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其特征在于由透明杯体(1)、过滤盘(2)、储液罐(3)、卡箍(4)组成,其中,透明杯体(1)的一侧有刻度线,杯体(1)的底部设有二个柱状接口(9),过滤盘(2)内顺序装有密封圈(5)、微孔滤膜(6)和筛子(7),过滤盘(2)的两端为法兰结构分别与杯体(1)和储液罐(3)密封联接,卡箍(4)为开口式卡箍分别卡在杯体(1)和储液罐(3)的接口处,储液罐(3)的底部设有出口(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循环薄膜过滤集菌培养器,由透明杯体、过滤盘、储液罐、卡箍组成,杯体一侧有刻度线,杯口有一周直角翻边,杯底上有二个被胶堵堵住的圆柱形接口。过滤盘为出口带有法兰,内装有密封圈、微孔滤膜和筛子。卡箍为开口式卡箍分别卡在杯体和储液罐接口处,储液罐的底部设有出口。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全封闭、循环冲洗“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内壁、薄膜过滤、集菌完全、直接注入培养基、直接培养的目的,具有反复使用、节省投资、经济实惠等优点。
文档编号C12M3/06GK2494360SQ012485
公开日2002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9日
发明者张景平, 陈娟, 张晓雪 申请人:张景平, 陈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