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食用叶蛋白的提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5265阅读:14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植物蛋白提取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植物食用叶蛋白的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蛋白质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本物质之一,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分茎叶细胞中不断有蛋白质的合成,供构建新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需要,这部分蛋白质被称之为植物叶蛋白(LeavesProteinConcentrates简称LPC),它们属于功能性蛋白质类。由于是存在植物茎、叶中,所以是一种最大的可再生的蛋白质资源。植物叶蛋白含有17~18种氨基酸,包含了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与动物肌肉蛋白不同的是植物叶蛋白不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从植物中提取叶蛋白,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目前,植物叶蛋白的提取方法主要有:1)加热凝聚法:将植物捣碎过滤滤后提取汁液,采用蒸汽加热或直接加热的办法使蛋白质凝聚。这种凝聚物结成的颗粒大,很容易分离过滤,且凝聚的颗粒越大,凝聚也越紧实,霉变的危险越小。为了使叶蛋白充分提取出来,一般采用分次加热,即先加至60℃~70℃,快速冷却至40℃,滤出的凝聚物为叶绿体蛋白,在口感、色、香、味等方面均达不到食用蛋白的要求,只能用作饲料;而后再加热至80℃~90℃,并持续2~4分钟,滤出凝聚物主要为细胞质蛋白,可作为食用蛋白。该方法的主要不足是能耗高,不符合当前倡导的低碳理念,且高温下蛋白质容易硬化,严重影响产品质量;2)酸化加热或碱化加热凝聚法:其中碱凝聚是在压榨后的汁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碱,使汁液的pH值达到4.0~6.0,然后加热使叶蛋白凝聚出来。该方法可以得到较多的凝聚物,但凝聚物质地柔软不易分离;3)发酵法:将汁液在缺氧条件下发酵两天左右,利用乳酸杆菌产生乳酸使叶蛋白凝聚出来。该方法节省能源,但由于发酵时间长,叶蛋白的酶解作用延长,会造成一定的营养损失。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叶蛋白提取方法,满足既节约能源,又能增加叶蛋白提取量,且保证叶蛋白品质的要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以上缺点,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植物食用叶蛋白的提取方法,且该方法能耗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植物食用叶蛋白的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打浆、榨汁:将新鲜的植物茎叶洗净,用打浆机打浆,并榨汁得到汁液,所述打浆工艺中使用NaCl溶液打浆,所述NaCl溶液的浓度为0.2-1%;b、加热:将步骤a中的汁液加热到70-90℃,保温5-9min,然后快速冷却至40-45℃;c、加酸沉淀:向冷却后的汁液中加入乳酸,沉淀1-3h,所述乳酸的pH值为3.5-4,所述乳酸的体积加量为汁液体积的6-8%;d、过滤纯化:滤去上层清液,将沉淀下来的蛋白膏体进行过滤分离,制成蛋白湿饼;e、干燥、包装。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所述NaCl溶液的浓度为0.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所述原料与所述NaCl溶液的体积比1∶1-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的工艺为,将汁液加热到70℃,保温7min,然后快速冷却至4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e中,采用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进一步地,所述步骤d中,蛋白湿饼的含水量为55-5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e中,干燥温度为10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将植物茎叶切成0.5-1cm的小段后进行打浆。本发明提供的植物食用叶蛋白的提取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提供的植物食用叶蛋白的提取方法,打浆工艺中使用NaCl溶液打浆,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增加蛋白质的提取量,同时稀NaCl溶液因盐离子与蛋白质部分结合,有保护蛋白质不易变性的优点,从而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2、本发明提供的植物食用叶蛋白的提取方法,将加热方法与加酸沉淀方法结合,通过优化各工艺,缩短了叶蛋白的沉淀时间,得到的蛋白质易分离;且加热步骤中,一次加热即可,节约了能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苜蓿鲜草产量高,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人工牧草。苜蓿LPC粗蛋白质含量一般为43-60%,有时含量高达70%,其氨基酸含量和组成优于其它植物蛋白。因此,本试验中选择苜蓿鲜草提取植物叶蛋白。提取方法如下:a、打浆、榨汁:将新鲜的苜蓿茎叶切成0.5-1cm的小段后用打浆机进行打浆,打浆采用0.2%的稀NaCl溶液,再用压榨机将打浆后浆状物挤压出汁液;原料与NaCl溶液的体积比1∶5;b、加热:将步骤a中的汁液加热到80℃进行凝固和杀菌,并保温5min,然后快速冷却至40℃;c、加酸沉淀:向冷却后的汁液中加入乳酸,沉淀2h,乳酸的pH值为4,且乳酸的体积加量为汁液体积的6%;d、过滤纯化:滤去上层清液,将沉淀下来的蛋白膏体进行过滤分离,制成蛋白湿饼,控制蛋白湿饼的含水量为55%;e、干燥、包装,干燥工艺采用喷雾干燥,干燥温度为100℃。测量叶蛋白得率,并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其中,叶蛋白得率=鲜样所得叶蛋白干克数/鲜样克数×100%;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依据GB/T6432-1994。实施例2叶蛋白提取方法如下:a、打浆、榨汁:将新鲜的苜蓿茎叶切成0.5-1cm的小段后用打浆机进行打浆,打浆采用0.5%的稀NaCl溶液,再用压榨机将打浆后浆状物挤压出汁液;原料与NaCl溶液的体积比1∶2;b、加热:将步骤a中的汁液加热到70℃进行凝固和杀菌,并保温7min,然后快速冷却至45℃;c、加酸沉淀:向冷却后的汁液中加入乳酸,沉淀2.5h,乳酸的pH值为3.6,且乳酸的体积加量为汁液体积的7%;d、过滤纯化:滤去上层清液,将沉淀下来的蛋白膏体进行过滤分离,制成蛋白湿饼,控制蛋白湿饼的含水量为58%;e、干燥、包装,干燥工艺采用冷冻干燥,干燥温度为105℃。测量叶蛋白得率,并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实施例3叶蛋白提取方法如下:a、打浆、榨汁:将新鲜的苜蓿茎叶切成0.5-1cm的小段后用打浆机进行打浆,打浆采用0.8%的稀NaCl溶液,再用压榨机将打浆后浆状物挤压出汁液;原料与NaCl溶液的体积比1∶3;b、加热:将步骤a中的汁液加热到90℃进行凝固和杀菌,并保温9min,然后快速冷却至43℃;c、加酸沉淀:向冷却后的汁液中加入乳酸,沉淀1h,乳酸的pH值为3.8,且乳酸的体积加量为汁液体积的8%;d、过滤纯化:滤去上层清液,将沉淀下来的蛋白膏体进行过滤分离,制成蛋白湿饼,控制蛋白湿饼的含水量为56%;e、干燥、包装,干燥工艺采用冷冻干燥,干燥温度为103℃。测量叶蛋白得率,并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实施例4叶蛋白提取方法如下:a、打浆、榨汁:将新鲜的苜蓿茎叶切成0.5-1cm的小段后用打浆机进行打浆,打浆采用1%的稀NaCl溶液,再用压榨机将打浆后浆状物挤压出汁液;原料与NaCl溶液的体积比1∶1;b、加热:将步骤a中的汁液加热到75℃进行凝固和杀菌,并保温8min,然后快速冷却至42℃;c、加酸沉淀:向冷却后的汁液中加入乳酸,沉淀1.5h,乳酸的pH值为4,且乳酸的体积加量为汁液体积的6%;d、过滤纯化:滤去上层清液,将沉淀下来的蛋白膏体进行过滤分离,制成蛋白湿饼,控制蛋白湿饼的含水量为57%;e、干燥、包装,干燥工艺采用冷冻干燥,干燥温度为110℃。测量叶蛋白得率,并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实施例5-6叶蛋白提取方法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打浆工艺中所用溶液分别修改为5%的NaCl溶液和水,其他技术特征不变,得到实施例5-6。实施例7-8叶蛋白提取方法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步骤b中保温时间分别修改为3min、11min,其他技术特征不变,得到实施例7-8。实施例9叶蛋白提取方法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步骤b汁液温度快速冷却到50℃,其他技术特征不变。实施例10叶蛋白提取方法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步骤b汁液温度加热到100℃,其他技术特征不变。实施例11-12叶蛋白提取方法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控制蛋白湿饼含水量修改为50%、60%,其他技术特征不变,得到实施例11-12。测量叶蛋白得率和蛋白质含量结果如下:实施例叶蛋白得率(%)蛋白质含量(g/kg)实施例17.53647.7实施例27.64652.3实施例37.58650.7实施例47.62648.4实施例57.35631.9实施例66.72621.4实施例77.25629.6实施例87.41641.5实施例97.38637.8实施例107.46645.1实施例117.60653.2实施例127.65651.7将上述实施例测得的叶蛋白得率和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可知,在本发明提供的叶蛋白提取方法中,NaCl溶液的浓度、汁液加热工艺中的保温时间、汁液的冷却温度等对叶蛋白的提取工艺影响较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