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皮花生麻糖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00495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红皮花生麻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凑,生活环境受雾霾和各种辐射的影响,日趋恶化,很容易出现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症状,而这些均是诱发贫血的病因。贫血是一种慢性常见病,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者最多。西医是通过血象和血清指标,如常用的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等诊断。中医一般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的范畴,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症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

市面上治疗贫血的西药药物多半都以补铁制剂为主,有损伤肠胃、肾等副作用,不能一次大剂量服用,也不能长期服用。虽然也有各种各样效果不错的中药补血方剂,但贫血是一种慢性病,患者不可能几天内服用三五副药就可治愈。而长期服用有苦、涩、酸、怪味的中药汤,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药食同源”是《黄帝内经》的思想,有些药食两用的东西,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用清楚划分,以食为药,以药为食。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

所以,开发一种符合“药食同源”思想的红皮花生麻糖能迎合大众对美食和药补的需要。现有技术中尚未见有红皮花生麻糖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皮花生麻糖,其是以红皮花生、藤茶、芝麻为主要原料,还添加含有多种具有补血养气作用的中药成分的中药粉,具有很好的补血养气作用,营养丰富,全天然原生态,对人体无毒副作用,食用方便,能长期食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一种红皮花生麻糖,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皮花生20-80份、藤茶0.5-3份、中药粉10-30份、芝麻1-5份和白砂糖0.5-3份。

作为优选,所述的红皮花生麻糖,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皮花生20-80份、藤茶0.5-3份、中药粉10-30份、芝麻1-5份和白砂糖1-2份。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药粉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称取巴戟天5-30份、黄芪10-20份、猪苓5-20份、远志10-25份、枳壳10-30份、胡索10-35份、党参5-20份、夜交藤5-15份、山楂20-50份、牛膝5-20份和杜仲5-15份,混合粉碎,加入4-5倍清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熬煮1h后,过滤,滤液经喷雾干燥,过80目筛,即得中药粉。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红皮花生麻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芝麻炒熟,盛出晾凉,备用;

(2)先将藤茶中加入自来水,先煮沸,然后再文火加热2-3h,过滤弃去滤渣,得到藤茶提取液;

(3)将红皮花生置于打浆机中,加入藤茶提取液,打浆,即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

(4)再将中药粉混合均匀,将其浸泡于自来水中,加热至80-85℃,加入步骤(3)得到的藤茶红皮花生浆,继续加热2h,待冷却后,过滤,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

(5)将白砂糖加入步骤(4)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中,加热,文火慢慢熬,待糖汁能拉出细丝时,加入步骤(1)炒熟的芝麻,搅拌均匀后盛出来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按压平,压紧;定型后趁热切开,即得到红皮花生麻糖。

作为优选,步骤(2)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藤茶质量的3-5倍。

作为优选,步骤(4)中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1-2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红皮花生麻糖选用红皮花生、藤茶、芝麻为主要原料,辅以多种中药成分,且其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具有很好的补血养气作用。

(2)本发明的红皮花生麻糖原料中各组分不仅可发挥各自的功效,还能发挥各组分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

(3)本发明提供的红皮花生麻糖选料配比科学;其制备方法工序合理,工艺简单,操作性强,生产周期短,适合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阐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示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红皮花生麻糖,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皮花生20份、藤茶0.5份、中药粉10份、芝麻1份和白砂糖0.5份;所述的中药粉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称取巴戟天5份、黄芪10份、猪苓5份、远志10份、枳壳10份、胡索10份、党参5份、夜交藤5份、山楂20份、牛膝5份和杜仲5份,混合粉碎,加入4倍清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熬煮1h后,过滤,滤液经喷雾干燥,过80目筛,即得中药粉。

所述的红皮花生麻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芝麻炒熟,盛出晾凉,备用;

(2)先将藤茶中加入自来水,先煮沸,然后再文火加热2-3h,过滤弃去滤渣,得到藤茶提取液;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藤茶质量的3倍;

(3)将红皮花生置于打浆机中,加入藤茶提取液,打浆,即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

(4)再将中药粉混合均匀,将其浸泡于自来水中,加热至80-85℃,加入步骤(3)得到的藤茶红皮花生浆,继续加热2h,待冷却后,过滤,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1倍;

(5)将白砂糖加入步骤(4)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中,加热,文火慢慢熬,待糖汁能拉出细丝时,加入步骤(1)炒熟的芝麻,搅拌均匀后盛出来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按压平,压紧;定型后趁热切开,即得到红皮花生麻糖。

实施例2:

一种红皮花生麻糖,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皮花生80份、藤茶3份、中药粉30份、芝麻5份和白砂糖3份;所述的中药粉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称取巴戟天30份、黄芪20份、猪苓20份、远志25份、枳壳30份、胡索35份、党参20份、夜交藤15份、山楂50份、牛膝20份和杜仲15份,混合粉碎,加入5倍清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熬煮1h后,过滤,滤液经喷雾干燥,过80目筛,即得中药粉。

所述的红皮花生麻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芝麻炒熟,盛出晾凉,备用;

(2)先将藤茶中加入自来水,先煮沸,然后再文火加热2-3h,过滤弃去滤渣,得到藤茶提取液;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藤茶质量的5倍;

(3)将红皮花生置于打浆机中,加入藤茶提取液,打浆,即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

(4)再将中药粉混合均匀,将其浸泡于自来水中,加热至80-85℃,加入步骤(3)得到的藤茶红皮花生浆,继续加热2h,待冷却后,过滤,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2倍;

(5)将白砂糖加入步骤(4)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中,加热,文火慢慢熬,待糖汁能拉出细丝时,加入步骤(1)炒熟的芝麻,搅拌均匀后盛出来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按压平,压紧;定型后趁热切开,即得到红皮花生麻糖。

实施例3:

一种红皮花生麻糖,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皮花生40份、藤茶2份、中药粉20份、芝麻3份和白砂糖2份;所述的中药粉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称取巴戟天10份、黄芪15份、猪苓15份、远志20份、枳壳20份、胡索25份、党参15份、夜交藤10份、山楂30份、牛膝15份和杜仲10份,混合粉碎,加入4.5倍清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熬煮1h后,过滤,滤液经喷雾干燥,过80目筛,即得中药粉。

所述的红皮花生麻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芝麻炒熟,盛出晾凉,备用;

(2)先将藤茶中加入自来水,先煮沸,然后再文火加热2-3h,过滤弃去滤渣,得到藤茶提取液;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藤茶质量的4倍;

(3)将红皮花生置于打浆机中,加入藤茶提取液,打浆,即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

(4)再将中药粉混合均匀,将其浸泡于自来水中,加热至80-85℃,加入步骤(3)得到的藤茶红皮花生浆,继续加热2h,待冷却后,过滤,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所述的自来水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1.5倍;

(5)将白砂糖加入步骤(4)得到藤茶红皮花生浆中药混合液中,加热,文火慢慢熬,待糖汁能拉出细丝时,加入步骤(1)炒熟的芝麻,搅拌均匀后盛出来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按压平,压紧;定型后趁热切开,即得到红皮花生麻糖。

实施例4:临床效果

本发明以营养性贫血为例,选取确诊的300例临床病例,在确诊的观察对象中,无其他严重疾病,男性150人,平均年龄58岁;女性150人,平均年龄46岁,平均分为3组,分别服用实施例1-3所述方法制备的红皮花生麻糖。

诊断营养性贫血的标准为:

脸色萎黄,面无血色,口唇发白;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失眠多梦,精神不集中;易疲劳,易感冒,免疫力下降;时伴有心慌、心悸、气短。血红蛋白偏低:即Hb≤110g/L(男性),Hb≤100g/L(女性)。

疗效判定:

(1)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即Hb>120g/L(男性),Hb>100g/L(女性)。脸色好转,面部逐渐开始透有红润;睡眠质量改善,睡眠时间延长;体质增强,抵抗力增强;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2)有效:各症状有所缓解,Hb上升但仍未达标准值,面色、睡眠、体力、免疫力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3)无效:症状无改善。

试验时,停服其他药物和保健品,服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3所述的方法制备的产品,每天早上、晚上各服用1次,每次100克,连续服用2个月。

表1本发明的红皮花生麻糖治疗营养性贫血的临床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3组患者在分别服用本发明的红皮花生麻糖2个月后,3组患者的有效率均在90%以上。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