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5676阅读:10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生活中普洱茶叶一般为散装,为了携带方便,常常把普洱制作成茶饼的形式。泡茶时,打开茶饼就成了一个难题了;泡普洱茶饼时必须先得把茶饼弄碎,而拆饼茶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人把茶上锅蒸,回软之后拆散,备用;但是一般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家里的食器会让普洱茶染上杂味。有些压得较松的饼茶,徒手就可以开茶;轻搓饼茶的边缘,散落的茶叶就够一泡,还能维持饼茶的外形。可是对于压得较紧的,可能使用茶刀来开茶是最便利的;使用茶刀的诀窍在于“撬动”两个字,不是光使劲扎入茶内部就行了,还要一边施力撬动,茶才容易松开。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压得较紧的茶饼,需要用茶刀撬动才能将茶饼弄碎,非常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通过该加工工艺加工出来的茶饼,易切割,非常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摘茶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一、二、三或四叶,作为原料备用。

步骤二,凉青:将步骤一的茶叶0.9kg~1kg放置在筛网上,翻松后,放置4h~6h。

步骤三,摇青:将步骤二中凉青后的茶叶进行摇动,每次摇青的下茶量为31kg。

步骤四,摊凉:将步骤三中的茶叶摊平散发青气、水分。

步骤五,揉捻:将步骤四中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3min~4min。

步骤六,烘干:对步骤五中的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0℃~120℃,烘干时间为10min~15min,水分控制在5%~6%。

步骤七,拣剔:对步骤六中的茶叶进行拣剔,挑出黄叶或其他非茶叶的杂物。

步骤八,初压饼:将步骤七中的茶叶进行压制;100g的茶饼,所用压力为0.4吨~0.8吨,历时40s~45s。

步骤九,切割:采用格子状的切刀进行切割,切刀包括刀刃和刀体,刀体的厚度为1cm~2cm,刀刃为倒三角形,刀刃的上边缘与刀体的下边缘固定连接;刀体两侧设有出蜡口;刀体上设有通蜡管,通蜡管从刀体的上部穿入刀体内并穿入到刀刃中与出蜡口连接;

将步骤八中的茶饼采用切刀压切成多个小块;切刀压切入茶饼后,液体状的食用蜡沿着刀体侧壁流入切口缝隙内,待3s~5s后,停止向缝隙内通入液体状的食用蜡,然后拔出切刀。

步骤十,埋线:将棉线切割成10cm~15cm,然后将棉线沿着步骤九中的切口布置一圈,每个块与块之间的切口处均分别布置一根棉线,并将棉线的两个端头留在切口外部。

步骤十一,复压饼:将步骤十中的茶饼进行压制,压力为步骤八中压力的3倍,历时30s~40s。

步骤十二,成品:将步骤十一中的茶饼放置在通风处进行通风干燥;历时10d~25d。

采用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食用蜡填充切口,使得切口之间可以很好的粘连在一起,在切口的周围布置一圈棉线,棉线的两端放置在切口外;食用蜡干后,会将棉线埋在切口中,但是棉线的两端并未埋入切口中;对成品茶饼切分的时候,直接拉线头,就可以将相邻的两个块之间的切口中的食用蜡刮掉,进而使得其中一块茶饼掉下,以此实现线切割的方式将茶饼进行切开,非常方便实用;

2、采用网盘形格子状的切刀来切割茶饼,使得茶饼可以同时被切割成多块;通蜡管穿过刀体和刀刃进而与出蜡口连接,使得通蜡管在不挡住切刀切割茶饼同时还能够向切口内通入液体状的食用蜡;

3、将步骤八中初压饼压力小于复压饼的40%时,压成的茶饼在切割的时候容易出现松散的情况;当初压饼压力大于复压饼的50%,会将茶饼压紧实,使得茶饼内剩余的很小部分水分被压出,影响后面的再次压缩,使得再次压缩的时候茶饼不容易再变薄,进而使得缝隙不会被挤小,块与块之间不容易粘连在一起;

4、步骤十一中的复压饼的步骤的设置,使得棉线被布置好后,茶饼再被压制,此时茶饼会变薄,每个块之间的切口间隙会变小与棉线直径相近,石蜡也会被挤压填充在切口缝隙中,棉线被埋在切口中;当茶饼成为成品后,需要切下一小块的时候,只需要用力扯棉线的端头处,棉线就会将这段切口处的食用蜡刮下,这一小块就会掉下来,非常方便。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1,步骤三中的摇青分为四次,第一次摇青摇动3min~4min后,停50s~1min;第二次摇青,力度加大10%,摇动时间为4min~5min;第三次摇青的力度再加大30%,摇动时间为10min~11min;第四次摇青力度再次加大30%,摇动时间为30min~31min。

摇青分为四次,可以使得鲜叶的青气散去,使得茶的清香显现,采用此方法摇青的得到的茶饼不仅便于储存和携带,而且茶气清幽浓郁。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2,步骤八中压制得到的茶饼厚度为2.5cm~3cm。

茶饼厚度小于2.5cm时,茶饼被压得太紧,切割时费力;茶饼厚度大于3cm时,说明茶饼内部蓬松,没有很好的得到压制,切割的时候容易出现茶饼散开的情况。

对优选方案2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3,步骤九中的刀刃的高度为0.5cm~1cm;出蜡口与刀刃底端的距离为1.6cm~2cm。

刀刃高度小于0.5cm时,刀刃过窄,切割的时候刀刃的大小几乎与刀体相同,不易切割茶饼;由于出蜡口与刀刃底端的距离最小为1.2cm,当刀刃高度大于1cm,会使得出蜡口与刀刃的位置过近或者出蜡口位于刀刃上,因此刀刃的高度为0.5cm~1cm为最佳设置位置。

出蜡口与刀刃底端的距离小于1.6cm时,表示出蜡口位于茶饼切口的厚度的一半以下位置,此时切口的下半部分会浸有食用蜡液体,出蜡口以下的切刀壁上也附着有食用蜡液体,但是由于切刀的上部与茶饼接触的地方没有浸泡到食用蜡液体,在拔出切刀的时候,食用蜡不能够很好的起到润滑的作用,切刀不容易从切口中拔出而且切刀容易切割后的块状茶饼带走;当出蜡口与刀刃底端的距离大于2cm时,出蜡口与茶饼的上表面过近,切口几乎能够完全进入液体食用蜡,食用蜡将切口几乎填满,不利于复压饼的进行,因为复压饼的时候,食用蜡容易从切口中溢出,因此出蜡口与刀刃底端的距离为1.6cm~2cm时最为合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步骤九中格子状切刀的整体视图;

图2是图1中其中一个刀体和刀刃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切刀1,刀体2,刀刃3,通蜡管4,出蜡口5。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下面以实施例1为例详细描述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其他实施例和对比例在表1中体现,未示出的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易切割茶饼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摘茶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一、二、三或四叶,作为原料备用。

步骤二,凉青:将步骤一的鲜叶0.9kg~1kg放置在筛网上,翻松后,放置4h~6h。

步骤三,摇青:将步骤二中凉青后的茶叶进行摇动,每次摇青的下茶量为31kg;摇青分为四次,第一次摇青为轻度摇晃,摇动3min~4min后,停50s~1min;第二次摇青,力度加大10%,摇动时间为4min~5min;第三次摇青的力度再加大30%,摇动时间为10min~11min;第四次摇青力度再次加大30%,摇动时间为30min~31min;采用此方法摇青的得到的茶饼不仅便于储存和携带,而且茶气清幽浓郁。

步骤四,摊凉:将步骤三中的茶叶摊平散发青气、水分。

步骤五,揉捻:将步骤四中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时不加压或轻压,揉捻时间为3min~4min。

步骤六,烘干:对步骤五中的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0℃~120℃,烘干时间为10min~15min,水分控制在5%~6%。

步骤七,拣剔:对步骤六中的茶叶进行拣剔,挑出黄叶或其他非茶叶的杂物。

步骤八,初压饼:将步骤七中的茶叶进行压制;100g的茶饼,所用压力为0.4吨~0.8吨,历时40s~45s;茶饼厚度为2.5cm~3cm。

步骤九,切割:参见图1和图2所示,采用格子状的切刀1进行切割,切刀1包括刀刃3和刀体2,刀体2的厚度为1cm~2cm,刀刃3为倒三角形,刀刃3的高度为0.5cm~1cm,刀刃3的上边缘与刀体2的下边缘固定连接;刀体2两侧设有出蜡口5,出蜡口5与刀刃3底端的距离为1.6cm~2cm。刀体2上设有通蜡管4,通蜡管4从刀体2的上部穿入刀体2内并穿入到刀刃3中与出蜡口5连接;

将步骤八中的茶饼采用切刀1压切成多个小块,块数由切刀1的格子数量而定,切刀1的格子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制定;压切后,液体状的食用蜡沿着刀体2侧壁流入切口缝隙内,待3s~5s后,停止向缝隙内通入液体状的食用蜡,然后拔出切刀1。

步骤十,埋线:将棉线切割成10cm~15cm,然后将棉线沿着步骤九中的切口布置一圈,主要绕着切口的内壁布置。而且每个块与块之间的切口处均分别布置一根棉线,并将棉线的两个端头留在切口外部。

步骤十一,复压饼:将步骤十中的茶饼进行压制,压力为步骤八中压力的3倍,历时30s~40s。

步骤十二,成品:将步骤十一中的茶饼放置在通风处进行通风干燥;历时10d~25d。

表1

分别检测实施例1至对比例1中制备得到的茶饼如下:

表2

根据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对比例1相比,可以看出采用埋线的方式可以直接用手拉棉线将食用蜡刮下,进而将茶饼切开;而没有采用埋线方式的茶饼需要较大的力气掰开,甚至还需要用茶刀撬动才能切开,非常麻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