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气式除味双层加热式冷热可选茶叶揉捻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000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气式除味双层加热式冷热可选茶叶揉捻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冲气式除味双层加热式冷热可选茶叶揉捻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茶叶揉捻加工完毕后,一般要求茶叶外形紧结、弯曲有皱节,对于不同的茶叶,揉捻加工过程略有不同,鉴于乌龙茶鲜叶厚、成熟度高、含水量较少、所含纤维素和矿物质元素较多,体现出揉捻叶较松散,略有弹性,较难卷曲成条,所以,应及时"热揉",炒青出锅后不待冷却立即趁热装桶揉捻,这时叶温高,内含物的分子结构松散,叶子的柔软性、粘性和可塑性较强,制成的条形能紧结、均匀。

热揉过程中,桶内叶团温度高,容易造成闷黄味,影响色泽和香气,因此,要求快速短时。快速短时可能揉捻不足,须加以一定的压力,乌龙茶揉捻是塑形的第一道工序,要求揉捻叶有较好的卷曲状态,和一定比例的破碎率,红茶揉捻破碎率为80-85%,绿茶为50-65%,乌龙茶揉捻破碎率因短时比绿茶略低,但加上做青破碎率,总破碎率略高于绿茶,是乌龙茶具有醇厚滋味的原因之一。

同时茶叶揉捻压力应掌握"轻、重、轻",因为在最初的时候,茶叶还比较脆弱,茶汁还未曾破,未曾被揉捻出来,所以轻压、待中间时,茶汁出来,茶叶比较湿润,所以可以重压、最后茶叶基本成形,防止揉碎条形,要尽量轻揉。

并且茶叶装叶量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揉捻效果。装叶量过多,揉捻机旋转慢,叶团翻转不灵活,容易出现揉捻不均匀和茶条索松弛现象,装叶量多,揉捻时间长,揉捻叶闷黄,影响品质,装叶量过少,揉捻叶停滞于揉盘中,旋转不灵,起不到揉捻作用。

传统的茶叶揉捻设备只能实现普通的自动揉捻,无法实现揉捻压力的调节,同时若采用热揉,则很容易导致茶叶产生闷黄味,严重降低茶叶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冲气式除味双层加热式冷热可选茶叶揉捻加工设备,它采用冲气式揉捻,一次能实现大量茶叶的揉捻并能保证揉捻质量,能实现快速自动压力调节式揉捻,能实现双层加热揉捻,提高加热均匀性,同时能快速去除茶叶闷黄味。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冲气式除味双层加热式冷热可选茶叶揉捻加工设备,它包括设置在揉捻盘上的揉捻筒,所述揉捻盘上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圆弧形的揉捻凸条;所述揉捻筒外围均匀铰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连接驱动电机;所述揉捻盘上均匀设置有冲气孔;所述揉捻盘下端设置有气腔盘;所述气腔盘上设置有气腔槽;所述冲气孔连通气腔槽;所述气腔槽通过底面的供气孔连接气源;所述揉捻盘外围设置有挡位环;所述挡位环与揉捻盘之间设置有环形吹气槽;所述环形吹气槽连通气腔槽;所述揉捻筒上端设置有压力盖;所述压力盖中心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下端设置有圆弧形的反射盘;所述反射盘内设置有碳纤维电热管;所述反射盘前端设置有透明压板;所述压力盖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气缸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所述揉捻盘内设置有电加热丝。

进一步的,所述冲气孔内设置有冲气装置;所述冲气装置包括设置在冲气孔内的安装筒,所述安装筒中心设置有调节轴;所述调节轴上端设置有可旋转的排气盘;所述冲气孔上端设置有沉孔;所述排气盘设置在沉孔内;所述排气盘上呈环形阵列设置有泄气孔;所述泄气孔在水平面上与对应的排气盘的半径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调节轴中部设置有用于封住安装筒上的通气孔的封气盘;所述调节轴下端套接有压缩弹簧;所述调节轴下端设置有用于压住压缩弹簧的调节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泄气孔倾斜于水平面设置,且下端出口位于排气盘底面上,上端出口位于排气盘圆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压板为圆弧形状;所述反射盘以及透明压板上均匀设置有导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揉捻盘包括下端设置的托盘;所述托盘下端设置气腔盘;所述电加热丝设置在揉捻盘与托盘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气腔盘中心设置有中心孔;所述气腔槽内壁边缘均匀设置有分气孔;所述气腔盘上端边缘呈环形设置有过气孔;所述过气孔下端连通对应的分气孔,上端连通环形吹气槽。

进一步的,所述揉捻盘中心设置有卸料孔;所述卸料孔内设置有卸料盘;所述卸料盘下端设置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上设置有定位杆;所述揉捻盘下端设置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侧边设置有上下分布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杆卡入在定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挡位环上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法兰边;所述法兰边下端设置有向下倾斜的斜边。

进一步的,所述揉捻筒下端边缘设置有环形毛刷。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盖一侧与揉捻筒铰接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由于在揉捻盘下端设置了冲气孔,因此可实现冲气式揉捻,冲气式揉捻保证了茶叶分散的均匀性的同时能快速对成团的茶叶进行冲散,防止发生闷黄,同时能将茶叶中的闷黄味快速冲去,因此能一次实现大量茶叶的揉捻又能保证揉捻质量。

2、本发明中通过气缸连接透明压板,并且气缸上设置了位移传感器,通过气缸的气源能控制透明压板的自动连续升降,因此能实现快速自动压力调节式揉捻,实现了茶叶揉捻过程中的轻重压式揉捻,因此能大大提高茶叶揉捻的质量。

3、本发明中在透明压板上端设置有反射盘,反射盘内设置了碳纤维电热管,因此能从茶叶上端对茶叶进行远红外线式加热,加热与退热速度非常快,调节范围广,大大提高了茶叶揉捻过程中对温度变化的反应速度,提高了茶叶揉捻加工质量;并且由于采用了远红外线无接触式加热,相对于传统的电热丝接触式加热,本发明对茶叶中的营养物质破坏率非常低,同时加热均匀度非常高,大大降低了茶叶闷黄味的产生,同时结合揉捻盘的冲气,能保证在揉捻过程中茶叶不会产生闷黄味。

3、本发明除了在反射盘内设置有碳纤维电热管外,还在揉捻盘下端设置了电加热丝,因此能实现双层加热揉捻,进一步提高了加热速度,适用于较老的茶叶的热揉,能防止局部过热导致茶叶产生闷黄焦味。

4、本发明中冲气孔内设置了专门的冲气装置,气流从排气盘边缘均匀斜向上冲出,能快速对茶叶产生冲击,并且由于泄气孔在水平面上与对应的排气盘的半径呈倾斜角度设置,因此导致排气盘出气时自动产生旋转,促使冲气气流在排气盘边缘产生旋转冲击,进一步提高对茶叶团的冲击效果,保证茶叶团被冲击散开,降低茶叶团的形成,降低闷黄味的发生。

5、本发明中的揉捻筒边缘设置了环形毛刷,能有效防止揉捻筒内的茶叶从揉捻筒下端缝隙脱离出来;本发明中的揉捻盘边缘的环形冲气槽产生环形气流冲击揉捻盘,能使得积聚在环形毛刷上的茶叶被冲击脱离进入到揉捻筒内,有效防止茶叶卡在环形毛刷上,导致部分茶叶无法被有效揉捻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揉捻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气腔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挡位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透明压板的仰视图。

图7为冲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排气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腔盘;2、气腔槽;3、供气孔;4、过气孔;5、传动杆;6、环形毛刷;7、揉捻筒;8、排气孔;9、压力盖;10、碳纤维电热管;11、导气管;12、透明压板;13、连接软管;14、气缸;15、反射盘;16、揉捻盘;17、挡位环;18、环形吹气槽;19、电加热丝;20、托盘;21、冲气装置;22、卸料盘;23、安装座;24、升降杆;25、定位槽;26、定位杆;27、调节座;28、位移传感器;41、分气孔;42、中心孔;161、冲气孔;162、沉孔;163、揉捻凸条;164、卸料孔;171、法兰边;172、斜边;211、排气盘;212、泄气孔;213、调节轴;214、安装筒;215、封气盘;216、压缩弹簧;217、调节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冲气式除味双层加热式冷热可选茶叶揉捻加工设备,它包括设置在揉捻盘16上的揉捻筒7,所述揉捻盘16上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圆弧形的揉捻凸条163;所述揉捻筒7外围均匀铰接有传动杆5;所述传动杆5连接驱动电机;所述揉捻盘16上均匀设置有冲气孔161;所述揉捻盘16下端设置有气腔盘1;所述气腔盘1上设置有气腔槽2;所述冲气孔161连通气腔槽2;所述气腔槽2通过底面的供气孔3连接气源;所述揉捻盘16外围设置有挡位环17;所述挡位环17与揉捻盘16之间设置有环形吹气槽18;所述环形吹气槽18连通气腔槽2;所述揉捻筒7上端设置有压力盖9;所述压力盖9中心设置有气缸14;所述气缸14下端设置有圆弧形的反射盘15;所述反射盘15内设置有碳纤维电热管10;所述反射盘15前端设置有透明压板12;所述压力盖9上设置有排气孔8;所述气缸14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28;所述揉捻盘16内设置有电加热丝19。

优选的,所述冲气孔161内设置有冲气装置21;所述冲气装置21包括设置在冲气孔161内的安装筒214,所述安装筒214中心设置有调节轴213;所述调节轴213上端设置有可旋转的排气盘211;所述冲气孔161上端设置有沉孔162;所述排气盘211设置在沉孔162内;所述排气盘211上呈环形阵列设置有泄气孔212;所述泄气孔212在水平面上与对应的排气盘211的半径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调节轴213中部设置有用于封住安装筒214上的通气孔的封气盘215;所述调节轴213下端套接有压缩弹簧216;所述调节轴213下端设置有用于压住压缩弹簧216的调节螺母217。采用上述冲气装置后,高压气流从排气盘211边缘斜向上冲出,能快速对茶叶产生冲击,并且由于泄气孔212在水平面上与对应的排气盘211的半径呈倾斜角度设置,因此导致排气盘211出气时自动产生旋转,促使高压冲气气流在排气盘211边缘产生旋转冲击,进一步提高对茶叶团的冲击效果,保证茶叶团被冲击散开,降低茶叶团的形成,降低闷黄味的发生。

优选的,所述泄气孔212倾斜于水平面设置,且下端出口位于排气盘211底面上,上端出口位于排气盘211圆周面上。采用该技术特征后能保证高压气流顺利的沿着泄气孔212排出到揉捻盘16上表面来,并且促使旋转的高压气流沿排气盘211斜向上排出,有利于对茶叶团的冲击破开。

优选的,所述透明压板12为圆弧形状;所述反射盘15以及透明压板12上均匀设置有导气管11。导气管11提高了高压气流的排出速度,促使高压气流能迅速将茶叶中的闷热气体沿导气管11排出来,降低茶叶受闷热气体的影响;同时透明板12采用圆弧形状后有利于透明压板即使对茶叶施加压力也能使得茶叶能在透明压板12下面进行翻转移动,不会导致过于压紧而无法翻转移动。

优选的,所述揉捻盘16包括下端设置的托盘20;所述托盘20下端设置气腔盘1;所述电加热丝19设置在揉捻盘16与托盘20之间。电加热丝19设置在揉捻盘16与托盘20之间可便于拆装维修电加热丝。

优选的,所述气腔盘1中心设置有中心孔42;所述气腔槽2内壁边缘均匀设置有分气孔41;所述气腔盘1上端边缘呈环形设置有过气孔4;所述过气孔4下端连通对应的分气孔41,上端连通环形吹气槽18。提高高压气流的均匀排出效果,并且促使挡位环17上的环形吹气槽18均匀的排出环形气流,提高气流的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揉捻盘16中心设置有卸料孔164;所述卸料孔164内设置有卸料盘22;所述卸料盘22下端设置有升降杆24;所述升降杆24上设置有定位杆26;所述揉捻盘16下端设置有调节座27;所述调节座27侧边设置有上下分布的定位槽25;所述定位杆26卡入在定位槽25内。通过该装置,使用者可以快速将揉捻盘16中的茶叶沿卸料孔164从下方排出来,无需用户从揉捻筒7内取出茶叶,大大提高了茶叶排出速度和方便性,同时又能保证茶叶的正常揉捻。

优选的,所述挡位环17上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法兰边171;所述法兰边171下端设置有向下倾斜的斜边172。向下倾斜的斜边172可以使得环形气流斜向下冲击揉捻盘16,保证将揉捻盘16上部分茶叶吹入到揉捻筒7内,同时促使环形气流能准确的冲击环形毛刷6。

优选的,所述揉捻筒7下端边缘设置有环形毛刷6。环形毛刷6能阻挡揉捻筒7的边缘的茶叶出来,提高揉捻筒7揉捻茶叶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压力盖9一侧与揉捻筒7铰接相连。压力盖9与揉捻筒7铰接后可方便的打开和关闭,提高了使用方便性。

本发明具体使用原理:

打开压力盖9,将待揉捻茶叶放入到揉捻筒7内后,盖上压力盖9;启动电机驱动传动杆5推动揉捻筒7在揉捻盘16上旋转移动,茶叶在揉捻筒7的带动下在揉捻盘16的揉捻凸条163挤压摩擦下进行揉捻加工。

气缸14通过连接软管13连接气源,通过气源控制气缸14的收缩,在茶叶开始揉捻时,控制气缸14向下稍微伸出,使得透明压板12稍微压住茶叶后,进行揉捻,当茶叶揉捻一段时间后茶汁破裂,茶叶湿润后,控制气缸14继续下降,透明压板12加压压住茶叶进行揉捻,保证茶叶能顺利卷曲成型,最后当茶叶揉捻初步成型后,控制系统再控制透明压板12上升,不要对茶叶再进行施压,使得茶叶再自身重力作用下形成轻揉,保证茶叶的揉捻质量。

在茶叶揉捻过程中,通过反射盘15内的碳纤维电热管10产生远红外光照式加热,由于使得茶叶上端进行加热,因此茶叶受热均匀,同时不会发生受热过度现象,有效防止茶叶产生闷黄味,同时远红外光照加热能降低对茶叶内部营养物质结构的破坏,同时采用碳纤维电热管10加热,加热和消热速度快,更加适用于茶叶不同阶段的温度调节要求,可以提高茶叶加工出来的质量。

对于部分较老的茶叶揉捻,可以采用上下同时加热的方式,通过启动揉捻盘16内部的电加热丝19进行底部加热,提高加热速度。

当茶叶在揉捻过程中,可以每间隔5-10秒钟进行一次高压气流的冲击,利用电磁阀进行控制,供气孔3连接高压气源,高压气流从供气孔3进入到气腔槽2后,均匀进入到冲气孔161内,再冲击开封气盘215,进入到安装筒214内,然后从上端的排气盘211上的泄气孔212出来,排气盘211在气流的反推作用下旋转,形成旋转冲击气流,斜向上方冲击,快速将茶叶团冲散,将其中的闷黄湿热气流带走,防止产生产生闷黄味。

对于较老的茶叶进行揉捻,可以将供气孔3连接高压蒸汽源,高压蒸汽从揉捻盘上出来,进行冲击,既能提高茶叶的湿润度,又能对茶叶进行加热,便于茶叶揉捻卷曲成型,同时又能将老茶叶受热产生的焦味排出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