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锁紧装置、自动穿脱装置、鞋及鞋用自动解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10387发布日期:2019-11-26 01:09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自动锁紧装置、自动穿脱装置、鞋及鞋用自动解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日常用品,特别涉及一种自动锁紧装置、自动穿脱装置及鞋用自动解锁方法。



背景技术:

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同时也是人们出行与工作的外在形象的重要载体。穿脱鞋的便捷与否直接影响了生活的品质与出行、工作的准备效率。出于提高生活品质与出行工作的准备效率,自动穿脱鞋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鞋类发展趋势。而目前市场上并不存在无需手动穿脱的鞋。许多鞋子出于穿脱便捷性考虑,已经加入了拉链等元素来替代鞋带的功能,或者至少加强辅助鞋带的功能,将例如拉链设置于鞋后帮,穿脱鞋时只需要拉开或者闭合拉链即可,相较于传统的系鞋带方式的确省时省力,但是依然没有能够解放双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自动锁紧装置,该自动锁紧装置可以自动锁紧。

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锁紧装置,所述自动锁紧装置包括:

至少一开关;

至少一自动锁;和

至少一传动件;

所述开关通过所述传动件控制自动锁的锁紧或解锁。

通过开关带动传动件将自动锁解锁,只要轻轻一掰,自动锁解锁,非常方便、省力。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件包括软轴和转动头,转动头设置在软轴的端头。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包括开关基座和扳手,传动件分别穿过开关基座和扳手。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基座包括基座底板和基座连接件通过板,扳手包括把手和旋转头,旋转头与基座底板接触,传动件穿过旋转头和基座连接件通过板。

作为优选,所述自动锁包括自动锁下座、自动锁上座和自动锁轴,自动锁轴分别穿过自动锁下座和自动锁上座,自动锁上座绕自动锁轴转动,自动锁上座上设置有传动件接触部和锁齿部锁齿部上设置有锁齿。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件接触部上设置有不规则圆形凹体,不规则圆形凹体从底向外渐开,自动锁下座包括自动锁底板和自动锁上座连接板,自动锁上座连接板有两块,对称安装在自动锁底板两侧上;所述自动锁还包括受力板,受力板设置在自动锁下座与自动锁上座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穿脱装置。

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穿脱装置,包括自动锁紧装置和与该自动锁紧装置配合的锁紧带,所述自动锁紧装置为上述的自动锁紧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锁紧带上设置有锁紧段,锁紧段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锁紧台阶和位于相邻两个锁紧台阶之间的若干锁紧缝,若干均匀设置的锁紧台阶与锁齿朝向相反。这样实现了锁紧台阶或锁齿在不解锁时锁紧台阶或锁齿只能沿一个方向移动,另一方向必须解锁才能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鞋。

技术方案是:一种鞋,包括鞋面、鞋帮和鞋底,鞋面由前部和后部组成,前部和后部之间通过活动件活动连接,前部和鞋帮分别固定连接在鞋底上,该鞋还包括自动穿脱装置和/或自动弹开装置,所述自动穿脱装置为上述的自动穿脱装置;所述自动弹开装置安装在活动件上,其一端与鞋底相连,另一端与后部相连。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鞋用自动解锁方法。

技术方案是:一种鞋用自动解锁方法,该鞋用自动解锁方法通过开关带动传动件将自动锁解锁,所述开关为上述的开关,所述自动锁为上述的自动锁,所述传动件上述的的传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自动锁紧装置的特有结构,实现了自动脱鞋的功能,费力小,只要轻轻一掰,就可自动脱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动穿脱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动穿脱装置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传动件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传动件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扳手、传动件、第一弹性装置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自动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自动锁上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自动锁下座结构(带有受力板)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自动锁轴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锁紧带主视图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锁紧带侧视图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锁紧带与自动锁连接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转动头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开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14,一种自动穿脱装置,包括自动锁紧装置和锁紧带5,锁紧带5与自动锁紧装置相配合。

自动锁紧装置包括开关1、自动锁3和传动件2,开关1通过传动件2控制自动锁3的锁紧或解锁。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传动件2包括软轴21和转动头22,转动头22设置在软轴21的端头,转动头22的设置,降低了开锁时需要转动的力。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1包括开关基座12和扳手11,传动件2分别穿过开关基座12和扳手11。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基座12包括基座底板和基座连接件通过板,扳手11包括把手111和旋转头112,旋转头112与基座底板接触,传动件2穿过旋转头112和基座连接件通过板。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1还包括第一弹性装置13,第一弹性装置13穿过软轴21,一端连接在扳手11上,另一端连接在开关基座12上,第一弹性装置13用于复位。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锁3包括自动锁下座31、自动锁上座32和自动锁轴33,自动锁轴3分别穿过自动锁下座3和自动锁上座32,自动锁上座32绕自动锁轴33转动,自动锁上座32上设置有传动件2接触部321和锁齿部322,锁齿部322上设置有锁齿3221。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传动件2接触部321上设置有不规则圆形凹体3211,不规则圆形凹体3211从底向外渐开,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方便传动件2转动时向自动锁上座32传递动力,仅需较下的动力就可以将自动锁3打开。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锁下座31包括自动锁底板和自动锁上座连接板,自动锁上座连接板有两块,对称安装在自动锁底板两侧上。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锁3还包括受力板35,受力板35设置在自动锁下座31与自动锁上座32之间,作为解锁时的受力件,方便解锁。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受力板35安装在两块上座安装板之间。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锁上座32和自动锁下座31上还分别设置有连接孔,自动锁轴33穿过所述连接孔将自动锁上座32和自动锁下座31连为一体。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锁3还包括第二弹性装置34,第二弹性装置34穿过自动锁轴3,第二弹性装置34一端固定在自动锁轴3上,另一端连接在自动锁下座31上,第二弹性装置34用于复位。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弹性装置34为扭簧。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锁3优选有两个,对称设置在开关1两边,通过传动件2的两端控制自动锁3的锁紧与解锁。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锁紧带5可以为一根,优选两根,锁紧带5上设置有锁紧段52。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锁紧段52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锁紧台阶521和位于相邻两个锁紧台阶521之间的若干锁紧缝522。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锁紧台阶521与锁齿3221朝向相反,这样设置的方式使得锁紧台阶521或锁齿3221在不解锁时锁紧台阶521或锁齿3221只能沿一个方向移动,另一方向必须解锁才能移动。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锁紧台阶521沿锁紧段52长度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锁齿3221沿自动锁上座32长度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锁紧带5上还设置有带安装孔51,带安装孔51用于将锁紧带5一端固定不动。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穿脱装置还包括导向件4,导向件4用于防止传动件2偏移及松动。

如图15-16,一种鞋,包括鞋面61、鞋帮68和鞋底66,鞋面61由前部64和后部62组成,前部64和后部62之间通过活动件65活动连接,前部64和鞋帮68分别固定连接在鞋底66上,该鞋还包括自动穿脱装置63,该自动穿脱装置63为上面图1-15的自动穿脱装置,活动件65可以为铰链,也可以为连接销。

自动穿脱装置63的锁紧带5一端安装在鞋底66,开关1、自动锁3分别安装在后部62上。安装后,转动头22位于不规则圆形凹体3211的底部67处,锁紧带5穿过自动锁3。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鞋还包括自动弹开装置,该自动弹开装置安装在活动件65上,其一端与鞋底66相连,另一端与后部62相连。自动弹开装置在穿脱鞋时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有形状。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弹开装置为扭簧。

本发明的运行原理如下:

穿鞋时,将脚放入空腔69,由于后部62并未连接到鞋底66,因此后部62可向上移动到与脚相适应的位置,由于安装有自动穿脱装置63,伸入后,用另一只脚在后部62向下压,自动穿脱装置63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脱鞋时,掰动扳手11,带动软轴21转动,软轴21带动转动头22转动,转动头22将自动锁上座32顶起,锁齿3221从锁紧缝522脱离,实现解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