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690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手术器械。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视网膜静脉吻合手术的专用刀具。
背景技术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 vein occlusion,RVO)是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第二种常见的引起视力丢失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一般认为,该病是由视网膜静脉内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慢性炎症反应引起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在视盘筛板处视网膜动、静脉相对拥挤,视网膜中央静脉在此变得僵硬而导致血流紊乱及血栓形成;另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增生、血流黏度的增加都会加速血栓的形成与RVO形成相关,但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上目前主要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静脉阻塞所致的并发症,如黄斑水肿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治疗并不能提高视力,其中有10%~20%还因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更加重了预后的严重性。抗凝治疗没有明显效果,而且还有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的危险。溶栓治疗如链激酶也因有出血的副作用而不再使用。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新方法。
近年来,新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手术治疗方法在国内外渐有报道,主要由下列3个方面治疗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1、创建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吻合激光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术(CRVA)可使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之间形成短路,血流顺着压力梯度从视网膜流到脉络膜,进而形成固定的吻合支,减轻视网膜静脉回流障碍,可从根本上解除病因,是目前治疗RVO有效的“血管架桥术”。国外报道其成功率为33%-38%,但在对并发症采用适当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行CRVA术,可显著提高CRVA的安全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严重新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激光视网膜脉络膜吻合术成功率较低,结果难以预料,而且不适合治疗缺血性CRVO,因此,有人提出经玻璃体微穿刺术治疗缺血性CRVO。1999年后陆续有人介绍了用手术诱发视网膜动-静脉吻合CRVO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玻璃体切割术,去除后玻璃体,使视网膜新生血管膜的生长失去支架,在视网膜的鼻侧,选择二级或三级分支静脉,做视网膜微穿刺切口,将视网膜静脉壁、RPE、Bruch膜和其下的脉络膜血管一同穿破,促进吻合支形成。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视网膜脉络膜吻合的成功率,但需要对其并发症的防治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
2、视盘神经切开术视盘处的巩膜出口是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视网膜中央静脉(CRV)和视神经进出眼球的通道。它与周围的组织巩膜环和筛板形成了一个解剖上的“瓶颈样”结构。此处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壁的增厚,巩膜组织水肿或其它因素影响均可使中央动静脉造成压迫而导致血流缓慢或血栓形成,进而继发视网膜内出血,视乳头或黄斑水肿。视神经切开术正是基于这一解剖特征而设计的术式,由于该手术切开了巩膜环和视神经出口处,从而减轻或解除了巩膜环和视神经出口处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的压力,使CRV血流增加有利于清除静脉血栓,使乳头及黄斑水肿消退。其潜在并发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损伤,视神经损伤,眼球穿孔,网脱,术中出血等。所以此术式现也处于初级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3、视网膜动静脉鞘膜切开术大量研究还表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多发生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处,此处动静脉共处同一鞘膜内,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等能引起动脉管壁增厚或鞘膜增厚,从而使静脉受压,管腔狭窄,血流的速度以及性状发生改变,继发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坏死和出血、诱发栓塞。国外的研究认为,视网膜动静脉鞘膜切开的直接结果是恢复了视网膜血流灌注,使视网膜内出血、水肿明显减轻,并改善了毛细血管的灌注。吕林等报道对6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行动静脉鞘膜切开术,也取得很好的疗效,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提高,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等均明显减轻,同时还认为分离处越接近视神经乳头,手术的成功率也越高。
针对以上近几年所开展的新手术方法,目前临床有运用针刀进行手术,现有的针刀包括刀柄1、刀体2和刀头3,刀头3形状呈尖锐菱形,具有锋利的尖端和两条刀刃(参见附图1-3),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只能用来进行针刺和切割,但是由于刀刃形状单一,且手术可操作的视野区域很小,医生很难掌握针刺和切割的深度,导致针刀难以符合这些手术的具体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视网膜静脉吻合手术的专用刀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包括刀柄、刀体和刀头,所述刀头具有两条弧形刀刃,外刀刃比内刀刃长,整个刀头呈镰刀状。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刀头在刀体长度方向的尺寸为0.5~1.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刀头在刀体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0~1.2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刀体在连接刀头内刀刃处有一凹陷部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刀具有视网膜的微穿刺功能,本针刀头具有锋利尖端和限定刀刃的长度设计,因此可将视网膜分支静脉壁、RPE、Bruch膜和其下的脉络膜血管一同穿破,促进吻合支形成,同时可保持切开的深度在0.5-1.0mm以内,避免了切穿眼球壁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由于刀头整个外形呈镰刀状,因此具有切、刺、挑、钩等多种功能,能很好地用于视网膜动静脉鞘膜的切开和视盘神经的放射状切开。
由于刀头很薄,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可作为视网膜前膜剥离、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内放液时视网膜切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条索状牵引机化膜切开或松解等手术的辅助工具。


图1为现有的针刀外形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针刀刀头3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针刀刀头3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刀头的正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刀头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刀头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1中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的结构如图4、5所示。该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包括刀柄、刀体4和刀头5,刀头5具有外刀刃6和内刀刃7两条弧形刀刃,两个刀刃弯曲的方向是一致的,外刀刃6比内刀刃7稍长,整个刀头5呈镰刀状。本实施例中,刀体4宽度为0.9mm,刀头5在刀体4长度方向B的尺寸为1.0mm,刀头5在刀体4宽度方向A的尺寸为1.2mm。
具体实施例2中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的刀体8在连接刀头内刀刃9处有一凹陷部位10。该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在狭小的手术区域内减小刀体占据的空间,方便操作。
具体实施例3中,刀头在刀体长度方向的尺寸为0.5mm,刀头在刀体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0mm,其他特征与具体实施例1相同。
具体实施例4中,刀头在刀体长度方向的尺寸为0.8mm,刀头在刀体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1mm,其他特征与具体实施例1相同。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包括刀柄、刀体和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具有两条弧形刀刃,外刀刃比内刀刃长,整个刀头呈镰刀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在刀体长度方向的尺寸为0.5~1.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在刀体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0~1.2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静脉吻合专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体在连接刀头内刀刃处有一凹陷部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科手术器械,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视网膜静脉吻合手术的专用刀具。该刀包括刀柄、刀体和刀头,所述刀头具有两条弧形刀刃,外刀刃比内刀刃长,整个刀头呈镰刀状。本实用新型的刀具有视网膜的微穿刺功能,本针刀头具有锋利尖端和限定刀刃的长度设计,切、刺、挑、钩等多种功能,能很好地用于视网膜动静脉鞘膜的切开和视盘神经的放射状切开,可作为视网膜前膜剥离、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内放液时视网膜切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条索状牵引机化膜切开或松解等手术的辅助工具。
文档编号A61F9/007GK2880031SQ20062010174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6日
发明者李毓敏, 王剑勇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