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760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介入手术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
背景技术
医疗手术中经常使用的造影导管多种多样,有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等原料制成的,导管口径有大有小,外形也各不相同,使用的目的就是快速、准确地到达病变部位,以便进一步介入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会因为血管走行异常、血管扭曲、血管管腔狭窄以及造影导管、导丝的不可控制等原因,使导管及导丝并不能如愿到达病变部位,从而给下一步的介入手术治疗带来了困难。
在本发明之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在导管侧壁上设置多个孔,将多根牵引线放入不同的孔中,导管尖端采用多级活动管节,绞接连接。牵引线与尖端上的管端帽连接,通过紧、松牵引线来达到控制导管尖端的移动,到达病变部位。这种方法的缺陷非常明显,一是有多个孔腔、多根牵引线,在小口径血管腔内很难有大的作为。二是部件太多,有多根牵引线、多节活动管节、管端帽等,在小口径血管腔内也难以适用;且部件越多,操作越复杂,也不容易准确控制并到达病变部位,容易出故障。三是多根牵引线用手工控制,互相协调起来很麻烦,也难以准确控制精度,手一松,导管尖端位置就可能移动。四是如此多的部件、复杂结构使其无法达到在血管腔直径小于2mm的情形下使用。因此这种可控方向导管只能用于胃肠和气管造影,而不能适用于血管腔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设计、研制一种尖端方向可控制的简单易行且适用的造影导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在造影导管侧壁上开设一孔腔,该孔腔沿侧壁一直延伸,牵引线放置其间,造影导管尖端向孔腔一侧倾斜,牵引线顶端与向孔腔一侧倾斜的造影导管尖端连接,在造影导管尾部的侧壁连接旋钮,牵引线末端经孔腔与旋钮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在于导管侧壁仅放置一根牵引线,以使导管口径能尽可能的小;导管尖端略向有牵引线孔腔的方向弯曲,牵拉一根牵引线时就能调整导管尖端的方向;牵引线自造影导管尾端侧壁引出,引出尾端接一旋钮,牵拉牵引线,调整好导管尖端方向,扭紧旋钮,就可固定牵引线,同时固定导管尖端方向,精确且调整后不会移动,结构简单、部件少,同时旋钮在侧边,不妨碍手术者后续操作。由于侧壁孔内置单根牵引线,因此可制作成直径2mm及以下的造影导管方便进入小口径血管。


图1——本发明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所示,整体是一造影导管,造影导管尖端1向孔腔2一侧倾斜,角度在5度以上,最佳角度在20~30度之间,本例为25度;在导管的侧壁上,沿导管侧壁设置一孔,形成孔腔2;在孔腔2内放置牵引线4,牵引线4的一端与向着孔腔2一侧倾斜的导管尖端1连接,牵引线4的另一端经孔腔2与旋钮6连接,由旋钮6引出,旋钮6设置在导管尾部的侧壁上,与导管形成一定夹角;而牵引线4所处的孔腔2与造影导管本身的导管腔3是隔开的,互不影响。
应用时,将造影导管进入血管中,先到达病变血管部位的附近,倾斜的造影导管尖端1朝向病变血管;然后牵拉牵引线4,利用导管本身具有的一定的柔韧性,使导管尖端1准确朝向要进入的血管,再旋紧旋钮6,固定牵引线4,也即固定了导管尖端1的方向;再将导丝(图中省略,未画出)沿导管腔3及造影导管尖端1进入病变血管,再进入下一步支架放置或球囊扩张治疗;结束后退出导管时,先旋转旋钮6,松开牵引线4,使导管尖端1回复到原来形态,将导管从血管中顺利退出。牵引线及孔腔、造影导管的管腔合在一起的直径可以小于2mm,以适合于血管造影应用。
权利要求
1.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在造影导管侧壁上开设一孔腔,该孔腔沿侧壁一直延伸,牵引线放置其间,造影导管尖端向孔腔一侧倾斜,牵引线顶端与向孔腔一侧倾斜的造影导管尖端连接,在造影导管尾部的侧壁连接旋钮,牵引线末端经孔腔与旋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造影导管尖端向孔腔一侧弯曲的角度在5度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造影导管尖端向孔腔一侧弯曲的角度在20~30度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造影导管的管腔与牵引线所在的孔腔是隔开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旋钮的旋进、旋退带动牵引线的松、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牵引线及孔腔、造影导管的管腔合在一起的直径小于2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尖端方向可控的造影导管。本发明采用在造影导管侧壁上开设一孔腔并沿侧壁一直延伸,牵引线放置其间,造影导管尖端向孔腔一侧倾斜,牵引线顶端与向孔腔一侧倾斜的造影导管尖端连接,在造影导管尾部侧壁连接旋钮,牵引线末端经孔腔与旋钮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多个孔腔、牵引线,部件太多,在小口径血管腔内很难有大的作为,且操作越复杂,也不易准确控制并到达病变部位,容易出故障,协调起来很麻烦,导管尖端位置就可能移动。本发明结构简单、部件少,同时旋钮在侧边,不妨碍手术者后续操作。由于侧壁孔内置单根牵引线,因此可制作成直径2mm及以下的造影导管方便进入小口径血管。
文档编号A61M25/09GK101020092SQ20071002060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4日
发明者刘长建, 夏成勇, 卫志庆 申请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