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997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制药设备领域,特指一种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软袋接口通常有单船型接口、双硬管接口、双软管等,但在现有的软袋接口中,无论哪一种接口在制药生产过程中的灌药口与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出药口是相同的(即共用一个口),因此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均需要在药液灌装完后利用加热熔合的方式将接口与接口盖焊合密封。这样存在如下问题1、在接口与接口盖焊接时容易出现过焊、虚焊、 焊偏、烧黑等不合格品,造成药液以及软袋的损耗;2、接口焊接时加热在接口正上方加热, 容易有氧化物或其他颗粒脱落到药液中影响产品质量;3、药品生产过程中接口与接口盖需要单独供给,需要两套单独的供给系统,使得软袋生产线结构十分复杂;4、出药口与混药口上接口盖要么打开十分不方便,不利于快速作业,要么密封性不好,无法对口管进行有效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操作更加简便、能够提高灌封成型后的产品质量、简化软袋生产线结构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包括接口主体以及设于接口主体上的出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主体上还设有用来对软袋进行药液灌装的灌药口,所述灌药口处设有灌药口管,所述灌药口管的一端设有热熔密封段;所述出药口处设有出药口管,所述出药口管上设有出药接口盖和出药口胶塞,所述出药接口盖的顶部设有第一拉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药口胶塞放置于出药接口盖的内腔中。所述出药口管顶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出药接口盖的内侧壁上设有用来与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一凹沟。所述接口主体上还设有混药口。所述灌药口位于混药口与出药口之间。所述混药口位于灌药口与出药口之间。所述出药口位于灌药口与混药口之间。所述混药口处设有混药口管,所述混药口管上设有混药接口盖和混药口胶塞,所述混药接口盖的顶部设有第二拉环。所述混药口胶塞放置于混药接口盖的内腔中。所述混药口管顶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混药接口盖的内侧壁上设有用来与第二凸台配合的第二凹沟。[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直接在出药口管和/或混药口管上的接口盖增设拉环,结构十分简单紧凑、成本低廉;同时,增设胶塞腔和胶塞的配合以及管口与接口盖的配合,不但方便了加工,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其密封性;不仅能够起到一定保护盖体的作用,还能令使用者快速操作;2、本实用新型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上设置独立的灌药口和灌药口管,该灌药口管上具有热熔密封段,当灌药结束后,直接通过热熔方式即可密封,进而解决了灌药后还得进行焊接的缺陷,不仅保证了药液的产品质量,还进一步提高了软袋成品的质量;3、本实用新型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由于采用了独立的灌药口管,并采用热熔密封方式,这样就能在软袋生产线上至少节约下一套复杂的供盖机构以及焊盖用定位机构等,进而降低生产线的复杂度,大大降低了其成本,方便调试和维护。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接口装置完成热压合后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去掉接口盖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出药接口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混药接口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接口主体;2、灌药口 ;21、灌药口管;3、出药口 ;31、出药口管;32、出药接口盖; 33、出药口胶塞;34、第一拉环;37、第一凸台;38、第一凹沟;4、混药口 ;41、混药口管;42、 混药接口盖;43、混药口胶塞;44、第二拉环;47、第二凸台;48、第二凹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 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包括接口主体1以及设于接口主体1上的出药口 3,接口主体1上还设有用来对软袋进行药液灌装的灌药口 2。灌药口 2处设有灌药口管21,灌药口管21的一端设有热熔密封段。灌药口管21的一端设有热熔密封段;出药口 3处设有出药口管31,出药口管31上设有出药接口盖32和出药口胶塞33,出药接口盖32的顶部设有第一拉环34,方便使用者轻松将其打开。出药口胶塞33 放置于出药接口盖32的内腔中。出药口管31顶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凸台37,出药接口盖32的内侧壁上设有用来与第一凸台37配合的第一凹沟38,这样接口盖与管口的配合更加紧密,不会脱离,密封效果好。其中,灌药口管21可使大输液软袋内腔与外界连通,灌装药液时将灌装头插入灌药口管21内进行灌装;参见图4,灌装完成后,通过热熔压合的方式将灌药口管21密封;为方便热熔压合,灌药口管21的壁厚设置较薄,一般应在0. 2mm至1. 2mm之间,本实施例中, 灌药口管21的壁厚为0.5mm。当然,灌药口管21的壁厚因材质的不同而不同。当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时,灌药口管21的壁厚也可小于0. 2mm或大于1. 2mm。[0031]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混药口 4,用于进行混药作业。混药口 4处设有混药口管41,混药口管41上设有混药接口盖42和混药口胶塞43,混药接口盖42的顶部设有第二拉环44。混药口胶塞43放置于混药接口盖42的内腔中。混药口管41顶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凸台47,混药接口盖42的内侧壁上设有用来与第二凸台47配合的第二凹沟48。本实施例中,灌药口 2位于混药口 4和出药口 3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混药口 4设于灌药口 2与出药口 3之间,或者,还可以将出药口 3设置于灌药口 2与混药口 4之间。本实施例中,接口主体1、灌药口管21、混药口管41以及出药口管31—体成型而成。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 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包括接口主体(1)以及设于接口主体(1)上的出药口 (3),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主体(1)上还设有用来对软袋进行药液灌装的灌药口(2),所述灌药口(2)处设有灌药口管(21),所述灌药口管(21)的一端设有热熔密封段;所述出药口 (3)处设有出药口管(31),所述出药口管(31)上设有出药接口盖(32)和出药口胶塞(33), 所述出药接口盖(32)的顶部设有第一拉环(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药口胶塞(33) 放置于出药接口盖(32)的内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药口管(31)顶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凸台(37),所述出药接口盖(32)的内侧壁上设有用来与第一凸台 (37)配合的第一凹沟(3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主体(1)上还设有混药口(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药口(2)位于混药口(4)与出药口(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药口(4)位于灌药口(2)与出药口(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药口(3)位于灌药口(2)与混药口(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药口(4)处设有混药口管(41),所述混药口管(41)上设有混药接口盖(42 )和混药口胶塞(43 ),所述混药接口盖(42)的顶部设有第二拉环(4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药口胶塞(43) 放置于混药接口盖(42)的内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药口管(41) 顶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凸台(47),所述混药接口盖(42)的内侧壁上设有用来与第二凸台(47)配合的第二凹沟(4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输液软袋用接口装置,包括接口主体以及设于接口主体上的出药口,所述接口主体上还设有用来对软袋进行药液灌装的灌药口,所述灌药口处设有灌药口管,所述灌药口管的一端设有热熔密封段;所述出药口处设有出药口管,所述出药口管上设有出药接口盖和出药口胶塞,所述出药接口盖的顶部设有第一拉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操作更加简便、能够提高灌封成型后的产品质量、简化软袋生产线结构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J1/14GK202020684SQ20112009769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6日
发明者刘振, 唐岳, 阳波, 霍本洪 申请人: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