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1281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风温肺热病是冬春两季常见的外感热病,对于风温肺热病的患者有实热症状,也伴有气阴两虚型的病人常有迁延不愈、反复加重的情况,病人表现为身热症状, 伴有痰少、痰黄粘稠,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目前医学界对风温肺热病常采用激素和抗菌素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于气阴两虚型的病人的治疗效果较差,中医的辩证施治对该类人群的患者则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清热解毒、养阴润肺、燥湿祛痰、宽胸开结。临床常根据证型变化给予辨证施治。该方疗程短、治愈率高,成本低且无毒副作用。适用于风温肺热病气阴两虚患者。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鱼腥草10 12g、紫花地丁 6 Sg、黄芩8 10g、淡豆豉6 Sg、黄芪8 10g、北沙参6 8g、麦冬6 8g、知母6 8g、石斛6 8g、桔梗6 8g、海蛤壳(研粉)4 6g、桑白皮4 6g、贝母6 8g、華莖3 6g、川弯6 8g、瓜萎4 6g、通草4 6g、竹叶 6 8g0本发明中药中的鱼腥草、紫花地丁、黄芩、淡豆豉、竹叶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祛痰的功效。其中鱼腥草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滇南本草》: 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现代医学研究具有增强免、抗菌、抗病毒的功效。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黄芩味苦、性寒。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现代医学研究具有抗微生物作用。淡豆豉入肺、胃二经,该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竹叶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黄芪、北沙参、麦冬、知母、石斛具有滋阴生津、润肺的功效。其中黄芪归肺脾肝肾经。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北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 祛痰止咳。用于肺燥干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现代医药研究具有促进免疫的功能。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清润,肺热燥咳。石斛为多年生落叶草本,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桔梗、海蛤壳、桑白皮、贝母、苇茎具有宣肺祛痰的功效。其中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功能主治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海蛤壳功用主治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桑白皮功效 写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贝母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功能主治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韦茎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用于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川芎、瓜萎、通草有宽胸开结的功效。其中川芎辛温香燥,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瓜萎功能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功能主治
湿温病,《纲目》: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太阴肺经,用于引热下降而利小便。以上诸药相配,治疗该病,相得益彰。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水煎服。本发明经临床验证有效率在95%以上,治愈率为90%以上,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病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I :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物鱼腥草10 12g、紫花地丁 6 8g、黄岑8 10g、淡豆豉6 8g、黄苗8 10g、北沙参6 8g、麦冬6 8g、知母6 8g、石斛6 8g、桔梗6 8g、海蛤壳(研粉)4 6g、桑白皮4 6g、贝母6 8g、華莖3 6g、川弯6 8g、瓜萎4 6g、通草4 6g、竹叶6 8g。实施例2 :—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物鱼腥草12g、紫花地丁 8g、黄岑8g、淡豆豉8g、黄苗10g、北沙参6g、麦冬6g、知母6g、石斛8g、 桔梗6g、海蛤壳(研粉)4g、桑白皮4g、贝母6g、華莖4g、川弯8g、瓜萎4g、通草6g、竹叶8g。临床疗效总结一、本方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治疗上百例患者,疗效频佳。二、诊断标准风温肺热病是冬春两季常见的急性外感热病,对于风温肺热病伴有气阴两虚型的病人常有迁延不愈、反复加重的情况,病人表现为有实热症状,伴有痰少、痰黄粘稠,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实验室痰培养可查到致病菌。三、服药方法水煎服,每剂煎200ml,每次内服100ml,每日早、晚分服。四、疗效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X线片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X线检查肺部症状未完全吸收。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五、治疗效果本发明中药治疗本病,经统计治愈率在90%以上,有效率95%以上。禁忌寒症重者停用知母。六、典型病例I、于XX,女,42岁,工人。2009年10月就诊,患者主诉8天前感冒伴发热,在社区医院拿感冒组吃后好转,近3天来出现咳嗽、伴少量粘黄痰,乏力、口干。查体肺部有干罗音,少量湿罗音。X线检查左侧肺部有阴影。实验室检查可找到肺炎双球菌。患者要求服用本发明中药20剂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X线片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半年随访未再复发。2、董X,女,32岁,于2010年6月就诊,患者主诉3个月前,10天前发热,咳嗽、咳痰,小量黄粘痰,经静点青霉素加激素治疗3天好转,近几天来出现咳嗽伴少量粘黄痰,乏力、口干。查体脉数,听诊肺部有少量干、湿罗音。X线检查左侧肺文理增重。实验室检查血象高。患者要求服用本发明中药15剂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X线片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未再见复发。3、患者张XX,女,72岁,患者于2011年3月就诊,患者主诉半月前,患感冒,在村医拿消炎药名不详,治疗I周,明显好转,近5天来,经常咳少量黄粘痰,乏力、纳差,时重时轻。 查体面黄、消体温37. 50C,心率88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30/70毫米汞柱(mmHg)。 听诊肺部有大量干罗音。血常规检查正常。患者要求服本发明中药10剂,停药2天,痰色好转,患者体质较差,停用黄芩,继续服用10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再复发。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药物内服药鱼腥草10 12g、紫花地丁 6 8g、黄岑8 10g、淡豆豉6 8g、黄苗8 10g、北沙参6 8g、麦冬6 8g、知母6 8g、石斛6 8g、桔梗6 8g、海蛤壳(研粉)4 6g、桑白皮4 6g、贝母6 8g、_^ 3 6g、川弯6 8g、瓜萎4 6g、通草4 6g、竹叶6 8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内服药鱼腥草10~12g、紫花地丁6~8g、黄芩8~10g、淡豆豉6~8g、黄芪8~10g、北沙参6~8g、麦冬6~8g、知母6~8g、石斛6~8g、桔梗6~8g、海蛤壳(研粉)4~6g、桑白皮4~6g、贝母6~8g、苇茎3~6g、川芎6~8g、瓜蒌4~6g、通草4~6g、竹叶6~8g。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清热解毒、养阴润肺、燥湿祛痰、宽胸开结。该方疗程短、治愈率高,成本低且无毒副作用。适用于风温肺热病气阴两虚患者。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2579873SQ201210055498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7日
发明者初海滨, 林爱玲 申请人:林爱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