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311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吸收制品,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与三维非织造材料结合的基本上不含透气毡的芯或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



背景技术:

吸收制品用来吸收和容纳身体流出物(例如,尿液、经液、BM)。吸收制品常常被构造为例如尿布、裤、成人失禁制品、或卫生巾。常规吸收制品具有吸收芯,所述吸收芯包括超吸收聚合物和纤维素纤维(例如,有时按重量计50%或更多的纤维素纤维)。这些常规吸收芯为吸收制品提供典型吸收剂的厚度和堆积体积特征,所述吸收剂包括脱纤维的纤维素纤维组件。吸收制品的厚度和堆积体积使消费者感知到吸收性和性能,同时也向吸收制品提供了足够的毛细空隙体积以管理大的单次身体流出物侵害或多次侵害。这些吸收制品通常具有平坦的或平面的顶片。

近些年来,一家或多家吸收制品的制造商已生产出了包括只带有极少或不带有纤维素纤维的吸收芯的吸收制品。这些芯被称为“不含透气毡的”芯,并且通常包括超吸收聚合物和任选地用以将超吸收聚合物保持在吸收芯内的适当位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热熔融粘合剂。一些不含透气毡的芯依靠除热熔融粘合剂之外的机制,例如机械截留在凹坑中,从而在使用期间将超吸收聚合物保持在吸收芯内的适当位置中。不含透气毡的芯比传统吸收芯薄得多,因为纤维素纤维不存在或按重量计以非常低的含量存在于吸收芯内。这些薄的不含透气毡的芯通常与吸收制品中的平坦的或平面的顶片和平坦的或平面的采集层结合。因此,具有不含透气毡的芯的总体吸收制品比常规吸收制品薄得多。这些吸收制品的厚度可导致消费者感知到缺乏吸收性和性能不足,虽然这在技术上是不准确的,因为超吸收聚合物具有足够的吸收性和性能属性。与包括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的厚度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吸收制品内毛细空隙体积减小,因为去除了吸收芯内的全部或大部分纤维素纤维。当吸收制品中的毛细空隙体积减小时,吸收制品可能难以在短时间段内处理大的身体流出物侵害或多次身体流出物侵害。通常,向吸收制品中添加毛细空隙体积吸收材料将增大制品的厚度,这对于寻求用低堆积体积包装件封装薄型高性能吸收制品的消费者来讲是不利的。需要的是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包括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通过提供包括不含透气毡的芯和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解决了与包括不含透气毡的芯和平面的顶片的吸收制品相关联的问题。非织造材料可用作顶片或用作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意料不到地,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增大了包括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内的毛细空隙体积,同时仍然保持了以低叠堆高度装运吸收制品的能力,以便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具有低配送成本。毛细空隙体积的这种增大为包括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提供了更好的接收多次身体流出物侵害或大的单次侵害的能力,从而使得吸收制品较少易于渗漏。此外,当用作吸收制品的顶片的至少一部分时,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还为消费者提供美观的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具有外观传达厚度和吸收性并因此具有消费者对吸收性和性能的感知。结合以叠堆高度封装吸收制品的能力,意料不到地实现了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技术性能的改善和伴随吸收制品的消费者感知的改善,其中消费者和制造商也实现了配送便利性和较低的成本。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部分涉及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所述非织造材料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非织造材料包括多根纤维并且包括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和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形成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突起部和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中的开口。突起部由纤维形成。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包括邻近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基座、沿Z方向从基座向外延伸的相对的远侧端部、位于突起部的基座和远侧端部之间的侧壁、和包括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和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顶盖。侧壁具有内部表面。多根纤维从突起部的基座延伸至突起部的远侧端部,并且有助于形成突起部的侧部和顶盖的一部分。纤维至少基本上围绕突起部的侧部。吸收制品还包括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和被定位在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和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中间的吸收芯。吸收芯包含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包含按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至少85%的超吸收聚合物。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部分涉及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所述非织造材料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非织造材料包括多根纤维、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和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形成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突起部和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中的开口。突起部由纤维形成。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包括邻近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基座、沿Z方向从基座向外延伸的相对的远侧端部、位于突起部的基座和远侧端部之间的侧壁、和包括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和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顶盖,其中侧壁具有内部表面。多根纤维从突起部的基座延伸至突起部的远侧端部,并且有助于形成突起部的侧部和顶盖的一部分。侧壁的内部表面限定突起部的基座处的基座开口。顶盖具有带有最大内部宽度的部分。基座开口具有宽度。突起部的顶盖的最大内部宽度大于基座开口的宽度。吸收制品还包括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和被定位在非织造材料和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中间的吸收芯。吸收芯包含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包含按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至少85%的超吸收聚合物和槽。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部分涉及包括多个吸收制品的包装件。吸收制品中的至少一些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非织造材料包括多根纤维。非织造材料包括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和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形成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突起部和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中的开口。突起部由纤维形成。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包括邻近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基座、沿Z方向从基座向外延伸的相对的远侧端部、位于突起部的基座和远侧端部之间的侧壁、和包括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和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顶盖。侧壁具有内部表面。多根纤维从突起部的基座延伸至突起部的远侧端部,并且有助于形成突起部的侧部和顶盖的一部分。侧壁的内部表面限定突起部的基座处的基座开口。顶盖具有带有最大内部宽度的部分。基座开口具有宽度。突起部的顶盖的最大内部宽度大于基座开口的宽度。至少一些吸收制品还包括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和被定位在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和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中间的吸收芯。吸收芯包含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包含按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至少85%的超吸收聚合物。根据本文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包装件具有小于约80mm的袋内叠堆高度,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部分地涉及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所述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非织造材料包括多根纤维。非织造材料包括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和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形成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突起部和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中的开口。突起部由纤维形成。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具有外部宽度、和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限定两者间的突起部长度。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包括邻近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基座、沿Z方向从基座向外延伸的相对的远侧端部、位于突起部的基座和远侧端部之间的侧壁、和包括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和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顶盖。侧壁具有内部表面。当从z方向观察非织造材料时,突起部的外部宽度沿着突起部的长度变化。吸收制品还包括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和被定位在非织造材料和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中间的吸收芯。吸收芯包含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包含按吸收材料和热熔融粘合剂的重量计至少90%的超吸收聚合物。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部分地涉及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所述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非织造材料包括多根纤维。非织造材料包括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和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形成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突起部和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中的开口。突起部由纤维形成。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具有外部宽度、和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限定两者间的突起部长度,并且所述至少一些突起部包括邻近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基座、沿Z方向从基座向外延伸的相对的远侧端部、位于突起部的基座和远侧端部之间的侧壁、和包括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和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顶盖。侧壁具有内部表面。侧壁的内部表面限定突起部的基座处的基座开口。顶盖具有带有最大内部宽度的部分。基座开口具有宽度。突起部的顶盖的最大内部宽度大于基座开口的宽度。吸收制品包括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和被定位在非织造材料和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中间的吸收芯。吸收芯包含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包含按吸收材料和热熔融粘合剂的重量计至少85%的超吸收聚合物。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部分涉及包括多个吸收制品的包装件。吸收制品中的至少一些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非织造材料包括多根纤维。非织造材料包括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和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形成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突起部和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中的开口。突起部由纤维形成。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具有外部宽度、和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限定两者间的突起部的长度。所述至少一些突起部包括邻近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基座、沿Z方向从基座向外延伸的相对的远侧端部、位于突起部的基座和远侧端部之间的侧壁、和包括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和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顶盖。侧壁具有内部表面。侧壁的内部表面限定突起部的基座处的基座开口。顶盖具有带有最大内部宽度的部分。基座开口具有宽度。突起部的顶盖的最大内部宽度大于基座开口的宽度。所述至少一些吸收制品还包括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和被定位在液体可透过的非织造材料和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中间的吸收芯。吸收芯包含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包含按吸收材料和热熔融粘合剂的重量计至少85%的超吸收聚合物。根据本文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包装件具有小于约80mm的袋内叠堆高度。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对本公开的非限制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并且本公开自身将更好地被理解,其中:

图1为显微照片,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簇的端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簇在其经受了压缩之后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非织造纤维网的端部的显微照片,示出了多个塌缩的簇;

图4为现有技术的锥形结构在其经受压缩之前和之后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平面图显微照片,示出了具有形成于其中的三维变形部的非织造材料的一个侧面,其中突起部向上取向;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平面图显微照片,示出了类似于图5所示的非织造材料的另一个侧面,其中非织造材料中的开口朝上;

图7为根据本公开的微观CT扫描图像,示出了处于单层非织造材料中的突起部的透视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的微观CT扫描图像,示出了处于单层非织造材料中的突起部的侧面;

图9为根据本公开的微观CT扫描图像,示出了单层非织造材料中的带有朝上的开口的变形部的透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的处于两层非织造材料中的带有朝上的开口的变形部的透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变形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横截面的显微照片,示出了多层非织造材料的一个示例,所述多层非织造材料在所述材料的一个侧面上具有呈突起部形式的三维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在所述材料的另一个侧面上提供宽开口,其中开口朝上;

图12为根据本公开的图11所示突起部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公开的从材料(在其经受了压缩之后)的突起部侧获取的平面图显微照片,示出了突起部的周边周围的高纤维浓度区;

图14为根据本公开的沿突起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突起部的横截面的显微照片,示出了在其经受了压缩之后的突起部;

图15A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多层非织造纤维网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变形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剖视图,该图是以基座开口朝上的方式示出的;

图15B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多层非织造纤维网的一个另选实施方案的变形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剖视图,该图是以基座开口朝上的方式示出的;

图15C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多层非织造纤维网的一个另选实施方案的变形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剖视图,该图是以基座开口朝上的方式示出的;

图15D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多层非织造纤维网的一个另选实施方案的变形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剖视图,该图是以基座开口朝上的方式示出的;

图15E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多层非织造纤维网的一个另选实施方案的变形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剖视图,该图是以基座开口朝上的方式示出的;

图15F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多层非织造纤维网的一个另选实施方案的变形部的横向轴线截取的剖视图,该图是以基座开口朝上的方式示出的;

图16为根据本公开的带有向上取向的突起部的非织造纤维网的平面图显微照片,示出了两层结构的一个层中的纤维浓度;

图17为根据本公开的透视图显微照片,示出了类似于图16所示层的层中的突起部的侧壁中的减小的纤维浓度;

图18为根据本公开的带有向上取向的突起部的非织造纤维网的平面图显微照片,示出了两层结构的另一个层中的突起部的顶盖中的减小的纤维浓度;

图19为根据本公开的透视图显微照片,示出了类似于图18所示层的层中的突起部的侧壁中的增大的纤维浓度;

图20为根据本公开的成形辊的表面上的多层非织造材料的一个层的透视图显微照片,示出了当使用一些非织造前体纤维网材料时可形成于所述层之一中的“吊挂孔屑”;

图21为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形成本文所述的非织造材料的设备的一个示例的透视图;

图22为根据本公开的图21所示凸辊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23为根据本公开的放大透视图,示出了位于图21所示辊之间的辊隙;

图24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型式的制备在其中具有变形部的非织造材料的方法的示意透视图,其中使用了两种前体材料,所述前体材料之一为连续纤维网,并且所述前体材料中的另一种呈离散片形式;

图25为根据本公开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复合结构,其中采集层的长度小于顶片的长度,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

图26为根据本公开的沿线26-26截取的图25的尿布的一个横向截面;

图27为根据本公开的图25的尿布的另选横向截面;

图28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吸收制品的顶视图,面向穿着者表面面对观察者,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

图29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图28的线29-29截取的吸收制品的剖视图;

图30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图28的线29-29截取的吸收制品的剖视图,其中吸收制品已负载有流体;

图31为根据本公开的将一些层部分移除的另一个吸收制品的顶视图,其中面向穿着者的表面面对观察者;

图32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图31的线32-32截取的吸收制品的剖视图;

图33为根据本公开的图31的吸收制品的示例性吸收芯的顶视图,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

图34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图33的线34-34截取的吸收芯的剖视图;

图35为根据本公开的沿图33的线35-35截取的吸收芯的剖视图;

图36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吸收制品的顶视图,其中面向穿着者表面面对观察者,所述吸收制品为切除了一些层的卫生巾;并且

图37为根据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包装件的侧视图,示出了包装件宽度。为清楚起见,外表面被示出为透明的。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方案以便在总体上理解本文所公开的吸收制品的结构原理、功能、制造和用途。这些非限制性实施方案的一个或多个示例示出于附图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文所描述的以及附图所示出的吸收制品是非限制性示例实施方案,并且本公开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方案的范围完全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结合一个非限制性实施方案所示或所述的特征可与其它非限制性实施方案的特征组合。此类修改和变型旨在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定义

术语“吸收制品”包括一次性制品,诸如卫生巾、卫生护垫、棉塞、阴唇间装置、伤口敷料、尿布、成人失禁制品、擦拭物等。此类吸收制品中的至少一些旨在用于吸收体液,诸如经液或血液、阴道分泌物、尿液、和粪便。擦拭物可用来吸收体液,或可用于其它目的,诸如用于对表面进行清洁。上述各种吸收制品通常将包括液体可渗透的顶片、接合到顶片的液体不可渗透的底片、以及位于顶片和底片之间的吸收芯。本文所述的非织造材料可包括其它制品诸如擦洗垫、湿拖把垫或干拖把垫(诸如垫)等的至少一部分。

如本文所用,术语“吸收芯”是指主要负责储存液体的吸收制品的组件。照此,吸收芯典型地不包括吸收制品的顶片或底片。

如本文所用,术语“孔”是指规则或基本上规则形状的洞,其为有意地形成的并且完全延伸穿过纤维网或结构(即,通孔)。孔可清晰地冲穿纤维网使得孔周围的材料在孔形成之前位于与纤维网相同的平面中(“二维”孔),或可形成洞使得所述开口周围的材料中的至少一些被推出纤维网的平面外。在后一种情况下,孔可类似于其中带有孔的凹入部,并且在本文中可称作“三维”孔,其为孔的子集。

如本文所用,术语吸收制品的“部件”是指吸收制品的各个组分,诸如顶片、采集层、液体处理层、吸收芯或吸收芯的层、底片、和阻隔物诸如阻隔层和阻隔箍。

术语“横向”或“CD”是指在纤维网的平面中垂直于纵向的路径。

如本文所用,术语“可变形材料”为能够响应于施加的应力或应变而改变其形状或密度的材料。

如本文所用,术语“离散的”表示不同的或未连接的。当相对于成形构件上的成形元件使用术语“离散的”时,其是指成形元件的远侧(或径向最外)端部在所有方向上(包括在纵向和横向上)均为不同的或不连接的(即使成形元件的基座可被成形为例如辊的相同的表面)。

术语“一次性的”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不旨在被洗涤、或换句话讲复原或作为吸收制品或产品再使用的吸收制品和其它产品(即,它们旨在在使用后被丢弃,并且优选地被回收利用、堆肥处理或换句话讲以环境相容的方式处理)。

如本文所用,术语“成形构件”是指成形构件的表面上的能够使纤维网变形的任何元件。

如本文所用,如用于“整体伸出部”的术语“整体”在用来描述突起部时是指源自一个或多个前体纤维网的纤维的突起部的纤维。因此,如本文所用,“整体”旨在区别于为了制备突起部而引入到或加入到单独前体纤维网中的纤维。

术语“接合到”涵盖其中通过将元件直接附连到其它元件上而将元件直接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上的构型;其中通过将元件附连到中间元件,中间元件继而再附连到其它元件上而将元件间接地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上的构型;以及其中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是一体的构型,即一个元件本来就是其它元件的一部分。术语“接合到”涵盖其中将元件在选定位置处固定到另一个元件的构型,以及将元件横跨元件之一的整个表面完全地固定到另一个元件的构型。术语“接合到”包括任何已知的其中元件可被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机械缠结。

术语“纵向”或“MD”是指材料诸如纤维网随着整个制造过程前进的路径。

如本文所用,术语“宏观”是指当观察者的眼睛和纤维网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约12英寸(30cm)时,可被具有20/20视力的人容易可见和明显可辨别的结构特征或元件。相反,术语“微观”是指在此类条件下不容易可见和明显可辨别的此类特征。

如本文所用,术语“机械变形”是指如下工艺,其中向材料上施加机械力以便使所述材料永久地变形。

如本文所用,术语“永久地变形的”是指可变形材料的状态,其形状或密度已响应于施加的应力或应变而被永久地改变。

术语“结构化类弹性膜(SELF)”和“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SELF’ing)”是指Procter&Gamble技术,其中SELF代表Structural Elastic Like Film(结构化类弹性膜)。尽管该工艺最初是开发用于使聚合物膜变形,以具有有益的结构特征,但已发现,结构化类弹性成膜工艺可用于在其它材料中产生有益的结构。工艺、设备和经由结构化类弹性膜产生的图案举例说明和描述于以下美国专利中:5,518,801;5,691,035;5,723,087;5,891,544;5,916,663;6,027,483;和7,527,615B2。

如本文所用,术语“簇”是指一种可由非织造纤维网中的纤维形成的特定类型的特征结构。簇可具有隧道样构型,其可在它们的两端处均为开口的。

术语“纤维网”在本文中用来指其主要尺度为X-Y,即沿其长度(或纵向)和宽度(或横向)的材料。应当理解,术语“纤维网”不一定限于单个材料层或材料片。因此,纤维网可包括必备类型的材料的若干片的层合体或组合。

术语“Z向”是指正交于纤维网或制品的长度和宽度的维度。Z向通常对应于于纤维网或材料的厚度。如本文所用,术语“X-Y维度”是指正交于纤维网或材料的厚度的平面。X-Y维度通常分别对应于纤维网或材料的长度和宽度。

非织造材料

本公开部分地涉及具有离散的三维变形部的高蓬松非织造材料,所述变形部在所述材料的一个侧面上提供突起部、和在所述非织造材料的另一个侧面上的开口。还公开了制备非织造材料的方法。非织造材料可用于吸收制品和其它制品,如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

如本文所用,术语“非织造材料”是指如下纤维网或材料,其具有被夹在中间的单根纤维或纺线的结构但不呈如织造材料或针织织物中的重复图案,所述后两种类型的织物通常不具有无规取向或基本上无规取向的纤维。非织造纤维网将具有如纤维网制造领域通常所知的纵向(MD)和横向(CD)。“基本无规取向的”是指由于前体纤维网的加工条件,可能沿MD取向的纤维的量高于沿CD取向的纤维的量,或反之亦然。例如,在纺粘和熔喷处理中连续纤维股线被沉积在纵向移动的支撑体上。尽管试图使纺粘或熔喷非织造纤维网的纤维取向真正“随机”,但通常沿纵向取向的纤维的百分比与沿横向的相比要稍高。

常常以高制造线速度将非织造纤维网和材料结合到产品诸如吸收制品中。此类制造工艺可对非织造纤维网施加压缩力和剪切力,这可能损坏已有意地形成于此类纤维网中的某些类型的三维特征结构。此外,如果将非织造材料结合到在压缩下制备或封装的产品(诸如一次性尿布)中,则变得难以在所述材料经受了此类压缩力之后保持一些类型的先前三维特征结构的三维特性。

例如,图1和图2示出了带有簇成结构的现有技术的非织造材料10的一个示例。非织造材料包括由环状纤维14形成的簇12,所述环状纤维形成具有两个端部16的隧道样结构。簇12沿Z方向从非织造材料的平面向外延伸。隧道样结构从簇的一个端部至相对端部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宽度。通常,此类簇成结构将在两个端部处均具有洞或开口18,并且在它们的基座处具有开口20。通常,簇的端部处的开口18位于簇的纵向(MD)端部处。簇的端部处的开口18可为用来形成簇的工艺所造成的结果。如果簇12是由呈齿形式的成形元件形成的,所述齿带有相对小的顶端和形成尖端的竖直前沿和后沿,则这些前沿和/或后沿可能在簇的端部至少之一处冲穿非织造纤维网。因此,开口18可在簇12的一个或两个端部处形成。

虽然此类非织造材料10提供良好限定的簇12,但簇结构的基座处的开口20可相对较窄并且难以用肉眼看见。此外,如图2所示,如果对簇施加力,则围绕该窄基座开口20的簇12的材料还可能趋于形成铰链22、或枢转点。如果非织造材料被压缩(诸如沿Z方向),则在许多情况下,簇12可能塌缩至一个侧面并且关闭开口20。通常,这种簇成材料中的大多数簇将塌缩并且关闭开口20。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簇12在其塌缩之后的一个示例。在图2中,簇12已折叠至左侧。图3为图像,其示出了带有若干向上取向的簇的非织造材料,所述簇已全部折叠至所述侧面。然而,并非所有的簇12均将塌缩并且折叠至相同的侧面。通常,一些簇12将折叠至一个侧面,并且一些簇将折叠至另一个侧面。由于簇12的塌缩,簇的基座处的开口20可能闭合,变成狭缝样,并且事实上消失。

带有某些其它类型的三维变形部诸如锥形结构的现有技术的非织造材料在被压缩时也可经受塌缩。如图4所示,锥形结构24在经受压缩力F时将不一定如某些簇成结构那样发生折叠。然而,锥形结构24可经受塌缩,因为它们的相对宽的基座开口26和较小的顶端28致使锥形结构朝非织造材料的平面回推,诸如成为被命名为24A的构型。

本文所述的本公开的至少一些实施方案的非织造材料旨在更好地在压缩之后保持非织造材料的离散的三维特征结构的结构。

图5-图14示出了带有在其中包括突起部32的三维变形部的非织造材料30的示例。非织造材料30具有第一表面34、第二表面36、和两者间的厚度T(厚度示出于图12中)。图5示出了带有突起部32的非织造材料30的第一表面34,所述突起部从向上取向的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34向外延伸。图6示出了非织造材料30诸如图5所示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36,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形成于其中的三维变形部,其中突起部向下取向并且基座开口44向上取向。图7为微观CT扫描图像,示出了突起部32的透视图。图8为微观CT扫描图像,示出了突起部32的(突起部的较长侧部之一的)侧视图。图9为微观CT扫描图像,示出了带有朝上的开口44的变形部的透视图。非织造材料30包括多根纤维38(示出于图7-图11和图14中)。如图7和图9所示,非织造材料30可在其中具有多个粘结部46以将纤维38保持在一起。任何此类粘结部通常存在于前体材料中。

在一些情况下,突起部32可由环状纤维(它们可为连续的)38形成,所述环状纤维被向外推挤使得它们沿Z方向延伸出非织造纤维网的平面外。突起部32通常将包括多于一根环状纤维。在一些情况下,突起部32可由环状纤维和至少一些断裂纤维形成。此外,就一些类型的非织造材料(诸如梳理材料,它们包括较短的纤维)而言,突起部32可由包括多根不连续纤维的环形成。呈环形式的多根不连续纤维作为层30A示出于图15A-图15F中。环状纤维可对准在突起部32(即,沿基本上相同的方向取向)内,或者不对准。通常,如果使用凸/凹成形元件来形成突起部,并且凹成形元件基本上围绕凸成形元件,则突起部32中的纤维可保持基本上无规取向(而不是对准),类似于它们在一种或多种前体纤维网中的取向,非织造材料30由所述前体纤维网形成。

非织造材料30可包括大致平面的第一区40,并且三维变形部可包括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42。术语“大致平面的”并不意味着隐含任何特定的平坦度、光滑度、或维数。因此,第一区40可包括为第一区40提供形貌的其它特征结构。此类其它特征结构可包括但不限于小的突出部、围绕基座开口44的凸起网络区、和其它类型的特征结构。因此,当相对于第二区42考虑时,第一区40为大致平面的。

如本文所用,术语“变形部”包括在非织造材料的一个侧面上形成的突起部和在所述材料的相对侧面中形成的基座开口44。基座开口44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呈孔或通孔的形式。相反,基座开口44可表现为凹入部。基座开口44可类似于袋的开口。袋具有通常不完全穿过所述袋的开口。就本发明的非织造材料30而言,如图10所示,基座开口44通往突起部32的内部中。

图11示出了多层非织造材料30的一个示例,其具有呈所述材料的一个侧面上的突起部32形式的三维变形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材料的另一个侧面上提供宽基座开口44。“宽”基座开口的尺度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基座开口44在图中为向上取向的。当存在多于一个非织造层时,所述各个层可被命名为30A,30B等。所述各个层30A和30B各自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它们的命名可类似于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34和第二表面36(例如,对于第一层30A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34A和36A;并且对于第二层30B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34B和36B)。

如图11和图12所示,突起部32包括:邻近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34的基座50;相对的放大远侧部分或顶盖部分或“顶盖”52,所述顶盖延伸至远侧端部54;侧壁(或“侧部”)56;内部58;和一对端部60(后者示出于图5中)。当从突起部的端部之一观察时,突起部32的“基座”50包括突起部的最窄部分。术语“顶盖”不隐含任何特定的形状,而是包括突起部32的较宽部分,所述较宽部分包括且相邻于突起部32的远侧端部54。侧壁56具有内表面56A和外表面56B。如图11和图12所示,侧壁56过渡到顶盖52中,并且可包括顶盖52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必要精确地限定侧壁56端部和顶盖52是从何处开始的。顶盖52将具有位于相对的侧壁56的内表面56A之间的最大内部宽度WI。顶盖52也将具有位于相对侧壁56的外表面56B之间的最大外部宽度W。突起部32的端部60为沿突起部的纵向轴线L间隔最远的突起部的部分。

如图11和图12所示,突起部32的最窄部分限定基座开口44。基座开口44具有宽度WO。基座开口44可位于(沿z方向)由所述材料的第二表面36所限定的平面与突起部的远侧端部54之间。如图11和图12所示,非织造材料30可在第二表面36中具有开口(“第二表面开口”64),所述开口过渡到基座开口44中(并且反之亦然),并且为与基座开口44相同的尺寸或大于基座开口44。然而,本文一般将更频繁地讨论基座开口44,因为其尺寸在如下那些实施方案中将常常在视觉上对于消费者来讲更明显,其中非织造材料30被放置在带有消费者可见的基座开口44的制品中。应当理解,在某些实施方案中,诸如在其中基座开口44面向外(例如,朝向消费者并且背离吸收制品中的吸收芯)的实施方案中,期望基座开口44不被另一个纤维网覆盖和/或关闭。

如图12所示,突起部32具有深度D,所述深度是从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36至突起部的远侧端部54处的突起部的内部测量的。突起部32具有高度H,所述高度是从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36至突起部的远侧端部54测量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突起部32的高度H将大于第一区40的厚度T。如图11所示,当从端部观察时,变形部的各种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使得突起部的顶盖52的最大内部宽度WI比基座开口44的宽度WO宽。

突起部32可为任何合适的形状。由于突起部32为三维的,对它们的形状的描述取决于观察它们的角度。当从上方观察时(即,垂直于纤维网的平面,或平面图),诸如在图5中,合适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菱形、倒圆菱形、美式足球形、卵圆形、三叶草形、三角形、泪珠形、和椭圆形。(基座开口44通常将具有类似于突起部32的平面图形状的形状。)在其它情况下,突起部32(和基座开口44)可为非圆形。突起部32可沿所有方向具有类似的平面图尺度,或者突起部可沿一个维度比沿另一个维度更长。即,突起部32可具有不同的长度和宽度尺度。如果突起部32具有与宽度不同的长度,则所述较长尺度将称作突起部的长度。因此,突起部32可具有长度与宽度的比率或长宽比。长宽比可在约1:1至约10:1范围内。

如图5所示,突起部32可具有宽度W,当在平面图中观察突起部时,所述宽度从一个端部60至相对端部60有变化。宽度W可随突起部的中部中的突起部的最宽部分变化,并且突起部的宽度在突起部的端部60处减小。在其它情况下,突起部32可在一个或两个端部60处比在突起部的中部中宽。如果突起部32的宽度沿着突起部的长度变化、则突起部的宽度最大的部分用于确定突起部的长宽比。

当突起部32具有大于它们的宽度W的长度L时,突起部的长度可相对于非织造材料30被取向在任何合适的方向上。例如,突起部32的长度(即,突起部的纵向轴线LA)可被取向在纵向上、横向上、或为位于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任何期望的取向。突起部32也具有在MD-CD平面内大致正交于纵向轴线LA的横向轴线TA。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纵向轴线LA平行于MD。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有间隔开的突起部32可具有大致平行的纵向轴线LA。

当从侧面观察时,突起部32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合适的形状包括如下那些,其中当从至少一个侧面观察时,存在带有放大尺度的远侧部分或“顶盖”和基座处的较窄部分。术语“顶盖”类似于蘑菇的顶盖部分。(顶盖无需类似于任何特定类型的蘑菇的顶盖。此外,突起部32还可(但无需)具有蘑菇样杆部分。)在一些情况下,当从端部60观察时,诸如在图11中,突起部32可被称作具有球状形状。如本文所用,术语“球状”旨在指当从突起部32的至少一个侧面观察时(尤其是当从较短端部60之一观察时),突起部32的构型具有带有放大尺度的顶盖52和基座处的较窄部分。术语“球状”不限于具有接合到柱状部分的圆形或圆平面图构型的突起部。在所示的实施方案(其中变形部32的纵向轴线LA被取向在纵向上)中,如果沿变形部的横向轴线TA(即,沿横向)截取截面,则球状形状可为最明显的。如果沿变形部的长度(或纵向轴线LA)观察变形部,诸如在图8中,则球状形状可不太明显。

突起部32可包括纤维38,所述纤维至少基本上围绕突起部的侧部。这意味着存在多根纤维,它们(例如,沿Z方向)从突起部32的基座50延伸至突起部的远侧端部54,并且有助于形成突起部的侧部56和顶盖52的一部分。短语“基本上围绕”不要求各个纤维均被包裹在X-Y平面内,基本上或完全围绕突起部的侧部。如果纤维38完全位于突起部的侧部周围,则这将意味着所述纤维以360°位于突起部周围。突起部32可在它们的端部60处不含大开口,诸如图1所示簇的前端和后端处的那些开口18。突起部32也不同于诸如图4所示的压花结构。压花结构通常不具有与它们的基座垂直地间隔开(即,沿Z方向)的远侧部分,所述远侧部分比相邻于它们的基座的部分宽,如在本发明的突起部32上的顶盖52的情形中那样。

突起部32可具有某些附加特征。如图11和图12所示,突起部32可为基本上中空的。如本文所用,术语“基本上中空的”是指如下结构:突起部32在突起部的内部中基本上不含纤维。然而,术语“基本上中空的”不要求突起部的内部必须完全不含纤维。因此,在突起部内部可能存在一些纤维。“基本上中空的”突起部可区别于填充的三维结构,诸如通过铺设纤维所制备的那些,诸如通过将纤维气流成网或梳理成网到其中带有凹槽的成形结构上。

突起部32的侧壁56可具有任何合适的构型。当从突起部的端部观察时,诸如在图11中,侧壁56的构型可为线性的或曲线的,或者侧壁可由线性部分和曲线部分的组合形成。曲线部分可为凹形、凸形、或两者的组合。例如,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案中,侧壁56包括向内靠近突起部的基座成曲线凹形的部分和向外靠近突起部的顶盖成凸形的部分。在20倍的放大率下,与未形成的第一区40中的非织造材料的部分相比,侧壁56和围绕突起部的基座开口44的区域每给定面积可具有可见地显著较低的纤维浓度(这可为较低基重或较低不透明度的证据)。突起部32也可在侧壁56中具有薄化纤维。纤维薄化(如果存在的话)将明显地在纤维38中呈颈缩区的形式,如见于以200倍的放大率获取的扫描电镜(SEM)图像。因此,纤维可具有第一横截面积(当它们处于未变形的非织造前体纤维网中时)和变形的非织造纤维网的突起部32的侧壁56中的第二横截面积,其中第一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横截面积。侧壁56也可包括一些断裂纤维。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突起部32的远侧端部54可包括初始基重、非薄化纤维、和非断裂纤维。如果基座开口44面向上,则远侧端部54将处在由突起部形成的凹入部的底部处。远侧端部54将不含完全通过远侧端部所形成的孔。因此,非织造材料可为非开孔的。如本文所用,术语“孔”是指在形成非织造织物之后在非织造织物中形成的洞,并且不包括通常存在于非织造织物中的孔隙。术语“孔”也不是指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中的不规则断裂部(或中断部),诸如图15D-图15F和图20所示,所述断裂部(或中断部)起因于在形成其中的变形部的过程中发生的所述一种或多种材料的局部撕裂,所述断裂部可归因于所述一种或多种前体材料中的可变性。相比于所述结构的形成突起部的剩余部分,远侧端部54可具有相对较大的纤维浓度或密度。然而,如下文所更详细描述的,如果非织造纤维网包括多于一个层,则突起部的不同部分中的纤维浓度可在不同层之间变化。

突起部32可为任何合适的尺寸。突起部32的尺寸可根据以下项来描述:突起部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深度、顶盖尺寸、和开口尺寸。(除非另行指出,突起部的长度L和宽度W为突起部的顶盖52的外部长度和宽度。)突起部和开口的尺度可在压缩(在7kPa或35KPa的压力下,无论指定的是哪一个)之前和之后根据“测试方法”部分中所述的“加速压缩方法”来测量。突起部具有在与高度H相同的点之间测量的厚度,但根据“加速压缩方法”在2KPa负载下测量。除厚度之外的突起部和开口的所有尺度(即,长度、宽度、高度、深度、顶盖尺寸、和开口尺寸)均是使用显微镜在以20倍的放大率测量的,在进行该测量时不施加压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顶盖52的长度可在约1.5mm至约10mm范围内。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顶盖的宽度(在宽度为最大之处测量)可在约1.5mm至约5mm范围内。突起部的顶盖部分可具有至少约3mm2的平面图表面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突起部可具有在约1mm至约10mm,或者约1mm至约6mm范围内的压缩前高度H。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突起部可具有在约0.5mm至约6mm,或者约0.5mm至约1.5mm范围内的压缩后高度H。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突起部在未压缩状态中可具有在约0.5mm至约9mm,或者约0.5mm至约5mm范围内的深度D。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突起部在压缩之后可具有在约0.25mm至约5mm,或者约0.25mm至约1mm范围内的深度D。

非织造材料30可包括接合在一起的两种或更多种非织造材料的复合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层的纤维和特性将相应地被命名(例如,第一层包括第一多根纤维),并且第二层和后续层的纤维和特性将相应地被命名(例如,第二层包括第二多根纤维)。在两个或更多个层结构中,存在层可在形成了其中的变形部之后所呈现的多种可能的构型。这些构型常常将取决于用于所述层的非织造材料的延展性。希望所述层至少之一具有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形成如本文所述的突起部32,其中沿至少一个横截面,突起部的顶盖52的宽度大于变形部的基座开口44的宽度。例如,在两层结构中,其中所述层之一将充当吸收制品的顶片,并且另一个层将充当下面层(诸如采集层),在其中具有突起部的层可包括顶片层。通常最具有球状形状的层将为如下层,其在使纤维网变形的过程中接触凸成形构件。图15A-图15E示出了多层材料中的三维突起部32的不同的另选实施方案。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诸如图11、图12和图15A所示,类似形状的环状纤维可形成于多层非织造材料的每个层中,包括形成于在形成其中的突起部的过程中与离散的凸成形元件间隔最远的层30A中、以及形成于在所述过程中最靠近凸成形元件的层30B中。一个层诸如30B贴合在另一个层诸如30A内。这些层可称作“嵌套”结构。嵌套结构的形成可能需要使用两种(或更多种)可高度延展的非织造前体纤维网。就两层材料而言,嵌套结构可形成两个完整环、或(如以下附图中的一些所示)两个不完整的纤维环。

如图15A所示,三维突起部32包括形成于第一层30A中的突起部32A和形成于第二层30B中的突起部32B。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层30A可作为采集层结合到吸收制品中,并且第二层30B可为顶片,并且由所述两个层形成的突起部可贴合在一起(即,被嵌套)。在该实施方案中,由第一层30A和第二层30B形成的突起部32A和32B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三维突起部32A包括多根纤维38A,并且三维突起部32B包括多根纤维38B。三维突起部32B被嵌套到三维突起部32A中。在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层30A中的纤维38A在长度上短于第二层30B中的纤维38B。在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层中的纤维的相对长度可为相同的,或者成相反关系,其中第一层中的纤维长于第二层中的那些。此外,在该实施方案和本文所述的任一其它实施方案中,非织造层在结合到吸收制品或其它制品中时可为逆反的,使得突起部32面向上(或向外)。在这种情况下,适用于顶片的材料将用于层30A中,并且适用于下面层的材料将用于层30B中。

图15B示出了在整个突起部32内,非织造层无需成接触关系。因此,由第一层30A和第二层30B形成的突起部32A和32B可具有不同的高度和/或宽度。所述两种材料在突起部32中可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形状,如图15B所示(其中所述材料之一具有与另一者相同的曲率)。然而,在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层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应当理解,图15B示出了层的仅一种可能的布置结构,并且许多其它变型是可能的,但如就所有附图而言,不可能提供每种可能的变型的图片。

如图15C所示,所述层之一诸如第一层30A(例如,采集层)可在三维突起部32的区域中破裂。如图15C所示,突起部32仅形成于第二层30B(例如,顶片)中,并且延伸穿过第一层30A中的开口。即,第二层30B中的三维突起部32B互穿破裂的第一层30A。这种结构可将顶片放置成直接接触下面分配层或吸收芯,这可导致改善的干燥度。在此类实施方案中,所述层不被认为是在突起部区域中“嵌套的”。(在图15D-图15F所示的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层将仍然被认为是“嵌套的”。)如果第二层30B的材料远远比第一层30A的材料更具延展性,则可形成此类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开口可通过用下文所详述的工艺使第一前体纤维网局部破裂来形成。破裂的层可在突起部32的区域中具有任何合适的构型。破裂可涉及只是裂开第一前体纤维网,使得第一层30A中的开口保持为简单的二维孔。然而,对于一些材料来讲,第一层30A的部分可被挠曲或推压出平面外(即,第一层30A的平面外)以形成翼片70。任何翼片的形式和结构均高度取决于第一层30A的材料特性。翼片可具有图15C所示的一般结构。在其它实施方案中,翼片70可具有更像火山样的结构,好像突起部32B是从翼片喷发出来的那样。

另选地,如图15D-图15F所示,第一层30A和第二层30B中的一者或两者在三维突起部32的区域中可为中断的(或在其中具有断裂部)。图15D和图15E示出了第一层30A的三维突起部32A可在其中具有中断部72A。非中断的第二层30B的三维突起部32B可与中断的第一层30A的三维突起部32A重合并贴合在一起。另选地,图15F示出了一个实施方案,其中第一层30A和第二层30B均在其中具有中断部、或断裂部(分别为72A和72B)。在这种情况下,层30A和30B中的中断部在突起部32中处在不同位置中。图15D-图15F示出了通常由无规纤维断裂形成的材料中的无意的无规断裂部或不一致的断裂部,它们一般不对准并且可处在第一层或第二层中,但通常不是对准的并完全穿过这两个层。因此,通常在突起部32的远侧端部54处将不存在完全通过所有层而形成的孔。

对于双层结构和其它多层结构,变形的材料30的基重分布(纤维浓度)在所述层之间可为不同的。如图16所示,与凸成形元件接触的非织造层(例如,30B)可在突起部32B的远侧端部54B处具有大的部分,其具有与初始非织造材料类似的基重。如图17所示,突起部32B的侧壁56B中的且靠近基座开口44的基重可低于初始材料和突起部32B的远侧端部54的基重。然而,如图18所示,与凹成形元件接触的非织造层(例如,30A)可在突起部32A的顶盖52A中具有比在初始非织造材料中显著小的基重。如图19所示,突起部32A的侧壁56A可具有比初始非织造材料小的基重,但具有比突起部32A的远侧端部54A大的基重。

基座开口44可为任何合适的形状和尺寸。基座开口44的形状通常将类似于或相同于对应突起部32的平面图形状。基座开口44在压缩之前(和压缩之后)可具有大于约任一以下尺度的宽度:0.5mm,0.7mm,0.8mm,0.9mm,1mm,或高于1mm的任何0.1mm增量。基座开口44的宽度可在如下范围内,所述范围是从任一前述量直至约4mm,或更大。基座开口44可具有在约1.5mm或更小至约10mm或更大范围内的长度。基座开口44可具有在约1:1至20:1,或者约1:1至10:1范围内的长宽比。对基座开口的尺度的测量可在显微照片上进行。当基座开口44的宽度尺寸为本文所指定时,应当理解,如果开口沿特定方向不是均匀的宽度,则宽度WO在最宽部分处测量,如图6所示。与某些具有窄基座的先前结构相比,本公开的非织造材料和制备它们的方法可产生带有较宽开口的变形部。这允许基座开口44成为肉眼更可见的。基座开口44的宽度是感兴趣的,因为作为开口的最窄部分,其将最大程度地限制开口的尺寸。在垂直于第一区40的平面的压缩之后,变形部保持它们的宽基座开口44。

变形部可在承受负载的情况下压缩。在一些情况下,期望所述负载足够低,使得如果非织造材料抵靠穿着者的身体被穿着,其中变形部接触穿着者的身体,则变形部将是柔软的并且将不压印皮肤。这适用于如下情况,其中突起部32或基座开口44被取向成使得它们接触穿着者的身体。例如,期望变形部在2kPa或更小的压力下压缩。在其它情况下,变形部是否压印穿着者的皮肤无关紧要。期望当根据下文的“测试方法”部分中的“加速压缩方法”测试时,非织造材料30中的突起部32至少之一在7KPa负载下以下述受控方式塌缩或翘曲。另选地,至少一些或在其它情况下大多数突起部32可以本文所述的受控方式塌缩。另选地,基本上所有突起部32均可以本文所述的受控方式塌缩。突起部32塌缩的能力也可在35kPa的负载下测量。7kPa和35kPa负载模拟了制造和压缩封装条件。穿着条件的范围可为从无压力或有限的压力(如果穿着者不坐在吸收制品上)至多达2kPa,7kPa,或更大。

突起部32可在压缩之后以受控方式塌缩以保持基座处的宽开口44。图1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非织造材料30在其经受了压缩之后的第一表面34。图14为单个向下取向的突起部32在其经受了压缩之后的侧视图。如图13所示,当突起部32已被压缩时,围绕基座开口44似乎存在呈增大的不透明度80的环的形式的较高的纤维浓度。当向非织造材料施加压缩力时,突起部32的侧壁56可以更可取的/受控方式塌缩,使得侧壁56变成凹形并折叠成重叠层的区(诸如折叠成s形状/手风琴形状)。增大的不透明度80的环表示折叠的材料层。换句话讲,当向突起部施加Z方向力时,突起部32可在X-Y平面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尺度稳定性。突起部32的塌缩构型没有必要是对称的,只要所述塌缩构型防止突起部32坍塌或回推到非织造材料的初始平面中,并且显著地减小基座开口的尺寸。例如,如图14所示,突起部32的左侧可形成z形折叠结构,并且突起部的右侧不具有但仍然表现为(当从上方观察时)具有较高的不透明度,这归因于所述材料在折叠部分中的一定程度的重叠。不受任何特定理论的束缚,据信宽基座开口44和大顶盖52(大于基座开口44的宽度),加上缺乏枢转点,致使突起部32以受控方式塌缩(防止突起部32坍塌)。因此,突起部32不含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否则的话将允许它们在被压缩时折叠至所述侧面。大顶盖52也防止突起部32回推到非织造材料的初始平面中。

变形部可以任何合适的密度设置在非织造材料30的表面上。变形部可例如以如下密度存在:在10cm2的面积中存在约5至约100个变形部;或者约10至约50个变形部;或者约20至约40个变形部。

变形部可以任何合适的布置结构设置在非织造材料的平面上。合适的布置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交错布置结构、和区。在一些情况下,非织造材料30可同时包括变形部和本领域已知的其它特征结构诸如压花部和孔。变形部和其它特征结构可处在独立区中,可混杂或重叠。混杂布置结构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产生。在一些情况下,混杂布置结构可通过使用美国专利公布US 2012/0064298A1(Orr等人)中所述的技术来产生。在其它情况下,重叠的布置结构可通过如下方式产生:形成变形部,随后使非织造纤维网从其上具有凸成形元件的成形构件和柔顺性表面之间穿过,并且用成形构件和柔顺性表面向纤维网施加压力。这些用于产生重叠的布置结构的技术允许变形部和其它特征结构组合起来,因此它们设置在非织造材料上的不同位置中,或者它们可致使变形部中的至少一些和其它特征结构中的至少一些设置在非织造材料上的相同位置中。

本文所述的非织造纤维网30可包括吸收制品的任何合适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例如,非织造纤维网可包括吸收制品的顶片,或者如图25所示,如果非织造纤维网30包括多于一个层,则非织造纤维网可包括吸收制品诸如尿布82的组合的顶片84和采集层86。图25-图27所示的尿布82也包括吸收芯88、底片94、和分配层96。本公开的非织造材料也可形成吸收制品的外覆盖件,诸如底片94。非织造纤维网30可放置在带有成任何合适取向的变形部31的吸收制品中。例如,突起部32可向上取向或向下取向。换句话讲,突起部32可朝吸收芯88取向,如图26所示。因此,例如,期望突起部32朝尿布或其它吸收制品中的吸收芯88向内指向(即,背离面向穿着者侧并朝向面向衣服侧)。另选地,突起部32可被取向成使得它们远离吸收制品的吸收芯延伸,如图27所示。在其它实施方案中,非织造纤维网30可被制备成使得它们具有向上取向的一些突起部32、和向下取向的一些突起部。不受任何特定理论的束缚,据信这种结构可为可用的,因为向上取向的突起部可更有效地用于使身体与流出物隔开而保持清洁,同时向下取向的突起部可更有效地用于将流出物吸收到吸收芯中。因此,不受理论的束缚,这两种突起部取向的组合将提供如下优点:同一产品可实现所述两种功能。

两层或更多层的非织造结构可提供液体处理有益效果。如果所述层被整合在一起,并且突起部32朝吸收芯取向,则它们也可提供干燥度有益效果。另一方面,期望突起部32远离用于湿拖把或干拖把的垫中的吸收芯向外指向以提供清洁有益效果。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非织造纤维网30结合到吸收制品中时,下面层可基本上或完全不含丝束纤维。合适的不含丝束纤维的下面层可例如包括交联纤维素纤维的层或补片。在一些情况下,期望非织造材料30不与另一种纤维网缠结(即,不含与另一种纤维网的缠结)。

非织造结构的层(例如,顶片和/或采集层)可为着色的。可通过颜料着色向纤维网赋予颜色。术语“颜料着色”涵盖适用于向纤维网赋予非白色颜色的任何颜料。因此该术语不包括“白色”颜料诸如TiO2,所述颜料通常被加入到常规吸收制品的层中以赋予它们白色外观。颜料在施用时通常分散在载色体或基底中,例如如施用在墨水、油漆、塑料或其它聚合材料中那样。可将所述颜料例如掺入到聚丙烯母料中。母料包括分散在载体介质中的高浓度的颜料和/或添加剂,所述颜料和/或添加剂然后可用来将天然聚合物材料着色或改性为着色的双组分非织造材料。可掺入的合适的着色母料材料的一个示例为Pantone color 270Sanylen violet PP 42000634ex Clariant,其为一种带有高浓度紫色颜料的PP树脂。通常,按纤维网的重量计,所掺入的颜料的量可为0.3%-2.5%。另选地,可通过将着色剂浸渍到基底中来向纤维网赋予颜色。可在基底诸如聚合物、树脂或非织造织物的形成中浸渍着色剂诸如染料、颜料或组合。例如,可在纤维或长丝形成期间将着色剂加入到聚合物的熔融批料中。

前体材料

本公开的非织造材料可由任何合适的非织造材料(“前体材料”)制成。非织造纤维网可由单个层、或多个层(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层)制成。如果使用多个层,则它们可包括相同类型的非织造材料、或不同类型的非织造材料。在一些情况下,前体材料可不含任何膜层。

一种或多种非织造前体材料的纤维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天然材料、合成材料、以及它们的组合。合适的天然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纤维素、棉绒、蔗渣、毛纤维、丝纤维等。纤维素纤维可以任何合适的形式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各个纤维、绒毛浆、干叠物、衬板等。合适的合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尼龙、人造丝和聚合物材料。合适的聚合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PE)、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和共聚酯。然而,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非织造前体材料可基本上或完全不含这些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例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前体材料可基本上不含纤维素,和/或排除纸材。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种或多种前体材料可包括多达100%的热塑性纤维。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纤维可为基本上非吸收性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非织造前体材料可基本上或完全不含丝束纤维。

前体非织造材料可包括任何合适类型的纤维。合适类型的纤维包括但不限于:单组分纤维、双组分和/或双成分纤维、非圆形纤维(例如,异形纤维(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三叶形横截面的纤维)和毛细管道纤维)。纤维可为任何合适的尺寸。纤维可例如具有在0.1微米-500微米范围内的主横截面尺度(例如,圆形纤维的直径)。纤维尺寸也可用旦尼尔表示,其为每纤维长度的重量的单位。组分纤维可例如在约0.1旦尼尔至约100旦尼尔范围内。一种或多种非织造前体纤维网的组分纤维也可为不同纤维类型的混合物,所述不同纤维类型在诸如化学组成(例如,PE和PP)、组分(单组分和双组分)、形状(即毛细管道和圆形)等特征上不同。

非织造前体纤维网可由许多工艺形成,诸如例如,气流成网工艺、湿法成网工艺、熔喷工艺、纺粘工艺、和梳理工艺。然后可经由水刺工艺、水编结、压延粘结、通风粘结和树脂粘结来粘结纤维网中的纤维。此类各个非织造纤维网中的一些可具有粘结部位,其中纤维被粘结在一起。

非织造材料的基重通常用克/平方米(gsm)表示。根据材料30的最终用途,单层非织造材料的基重可在约8gsm至约100gsm范围内。例如,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或复合物的顶片可具有约8gsm至约40gsm或约8gsm至约30gsm,或约8gsm至约20gsm的基重。采集层可具有约10gsm至约120gsm或约10gsm至约100gsm,或约10gsm至约80gsm的基重。多层材料的基重为组分层和任何其它添加部件的合并基重。根据材料30的最终用途,本文感兴趣的多层材料的基重可在约20gsm至约150gsm范围内。非织造前体纤维网可具有在0.3psi(2KPa)下测量的介于约0.01g/cm3和约0.4g/cm3之间的密度。

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可具有某些期望的特征。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各自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厚度。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体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为大致平面的。通常期望前体非织造纤维网材料具有延展性以允许纤维拉伸和/或重新布置成突起部形式。如果非织造纤维网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层,则期望所有所述层尽可能为可延展的。延展性为所期望的以便保持侧壁中的至少一些非断裂纤维围绕突起部的周边。期望各个前体纤维网或多层结构内的非织造织物至少之一能够经历大于或等于以下量中约一者的伸长:100%(这是双倍的其未拉伸长度),110%,120%,或130%至高达约200%,或更大(在达到峰值张力时或在达到峰值张力之前)。还期望前体非织造纤维网能够经历塑性变形以确保变形部的结构“固定”在适当位置,使得非织造纤维网将不趋于恢复或回到其先前构型。

不能够足够延展的材料(例如,不可延展的PP)可围绕变形部的周边的大部分形成断裂纤维,并且产生“吊挂孔屑”90的更多部分,即突起部32的顶盖52可至少部分地从突起部的其余部分断裂并与突起部的其余部分分开(如图20所示)。纤维断裂处的突起部的侧部上的区域用参考标号92来命名。材料诸如图20所示的材料将不适用于单层结构,并且如果使用的话,通常将为复合多层结构的一部分,其中另一个层具有如本文所述的突起部32。

当非织造纤维网的纤维不是非常可延展时,期望非织造材料为不足粘结的而不是最佳粘结的。热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的拉伸特性可通过改变粘结温度来改性。纤维网可为最佳地或理想地粘结的、不足粘结的或过度粘结的。最佳地或理想地粘结的纤维网的特征在于最高峰值拉伸强度和在拉伸峰值时的伸长,在拉伸峰值之后强度快速衰减。在应变下,粘结部位失效,并且有少量纤维拉出粘结部位之外。因此,在最佳粘结的非织造材料中,纤维38将拉伸并且当非织造纤维网被应变超过某个点时围绕粘结部位46断裂。在围绕热点粘结部位的区域中,纤维直径常常略微减小。当与最佳粘结的纤维网相比时,不足粘结的纤维网具有较低的峰值拉伸强度和拉伸峰值时的伸长,在拉伸峰值之后强度缓慢衰减。在应变下,一些纤维将从热点粘结部位拉出。因此,当所述材料被应变时,在不足粘结的非织造材料中,纤维38中的至少一些可能易于与粘结部位46分开以允许纤维38拉出粘结部位并且重新布置。当与最佳粘结的纤维网相比时,过度粘结的纤维网也具有较低的峰值拉伸强度和拉伸峰值时的伸长,在拉伸峰值之后强度快速衰减。粘结部位看起来类似于膜,并且在应变下导致粘结部位完全失效。

当非织造纤维网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层时,所述不同层可具有相同的特性,或相对于彼此具有任何合适的特性差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非织造纤维网30可包括用于吸收制品的两层结构。为便利起见,前体纤维网和由它们所形成的材料在本文中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指称。所述层之一(第二层30B)可充当吸收制品的顶片,并且第一层30A可为下面层(或子层)并且充当采集层。采集层30A接收穿过顶片的液体并且将它们分配至下面的吸收层。在这种情况下,顶片30B的亲水性可低于一个或多个子层30A,这可导致顶片的更好的脱水。在其它实施方案中,顶片可比所述一个或多个子层更具亲水性。在一些情况下,采集层的孔隙尺寸可减小,例如经由使用带有较小旦尼尔的纤维或经由增大采集层材料的密度,从而更好地使顶片的孔隙脱水。

可充当顶片的第二非织造层30B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特性。除了足够的延展性和塑性变形之外,用于第二非织造层(当其充当顶片时)的感兴趣的特性还可包括均匀度和不透明度。如本文所用,“均匀度”是指非织造纤维网的基重的宏观可变性。如本文所用,非织造纤维网的“不透明度”为可见光的不可透过性的量度,并且在宏观标度上用作对所述相对纤维密度的视觉确定。如本文所用,单个非织造变形部的所述不同区的“不透明度”通过如下方式来确定:以20倍的放大率在黑色背景上获取包含变形部的非织造材料的部分的显微照片。比白色区域暗的区域指示相对较低的不透明度(以及较低基重和较低密度)。

适于用作第二非织造层30B的非织造材料的若干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纺粘非织造织物;梳理非织造织物;和其它非织造织物,它们带有高延展性(在峰值拉伸强度时的应变在上述范围内)和足够的塑性变形,从而确保所述结构被固定并且不具有显著的恢复。一种合适的用作顶片/采集层复合结构中的顶片的非织造材料可为可延展的纺粘非织造材料,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纤维可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共混物,或者它们可为双组分纤维,诸如皮-芯纤维,其带有纤维的皮上的聚乙烯和纤维的芯中的聚丙烯。另一种合适的材料为双组分纤维纺粘非织造材料,包括带有聚乙烯皮和聚乙烯/聚丙烯共混物芯的纤维。

可例如充当采集层的第一非织造层30A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特性。除了足够的延展性和塑性变形之外,用于第一非织造层的感兴趣的特性还可包括均匀度和不透明度。如果第一非织造层30A充当采集层,则其液体处理特性必须也适用于该目的。此类特性可包括:渗透性、孔隙率、毛细管压力、厚度、以及机械特性诸如用以保持空隙体积的足够的抗压缩性和回弹力。适用于第一非织造层(当其充当采集层时)的非织造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纺粘非织造织物;通风粘结的(“TAB”)梳理非织造织物;水刺非织造织物;水编结的非织造织物;和树脂粘结的梳理非织造材料。当然,所述复合结构可为逆反的并且结合到其中第一层30A充当顶片并且第二层30B充当采集层的制品中。在此类情况下,本文所述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特性和示例性方法可互换。

两个或更多个层状非织造纤维网结构的层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一些情况下,所述层可自生地不彼此粘结并保持在一起(即,借助于在其中形成变形部)。例如,这两个前体纤维网30A和30B以“嵌套”关系向变形部贡献纤维,所述关系将所述两个前体纤维网“锁定”在一起,从而形成多层纤维网,而在所述层之间无需使用或不需要粘合剂或热粘结。在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层可通过其它机制接合在一起。如果需要,则可选择性地利用所述层之间的粘合剂、超声波粘结、化学粘结、树脂或粉末粘结、热粘结、或使用热和压力的组合在离散部位处进行的粘结来粘结某些区或全部前体纤维网。如果使用粘合剂,则它们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或图案施加,包括但不限于:狭槽、螺旋、喷雾、和帘式涂布。粘合剂可以任何合适的量或基重施加,包括但不限于介于约0.5gsm和约30gsm之间,或者介于约2gsm和约5gsm之间。此外,所述多个层还可在加工期间粘结,例如,通过将一个非织造材料层梳理到纺粘非织造材料上并且热点粘结所组合的层。在一些情况下,可排除层与层之间的某些类型的粘结。例如,本发明的结构的层可为非水编结在一起的。

当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层时,期望所述层至少之一为连续的,诸如呈从辊上退绕的纤维网形式。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层各自可为连续的。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诸如图24所示,所述层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为连续的,并且所述层中的一者或多者可具有离散长度。所述层也可具有不同的宽度。例如,在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组合的顶片和采集层的过程中,将充当顶片的非织造层可为连续纤维网,并且将充当采集层的非织造层可以离散长度(例如,矩形或其它形状的)片的形式被馈送到制造线中,所述片被放置在连续纤维网的顶部上。这种采集层可例如具有比顶片层小的宽度。所述层可如上所述地组合在一起。

制备非织造材料的方法

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来制备非织造材料:a)提供至少一个前体非织造纤维网;b)提供包括一对成形构件的设备,所述一对成形构件包括第一成形构件和第二成形构件;以及c)将一个或多个前体非织造纤维网放置在成形构件之间并且用成形构件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体非织造纤维网机械变形。成形构件具有纵向(MD)取向和横向(CD)取向。

第一成形构件和第二成形构件可为板、辊、带、或任何其它合适类型的成形构件。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期望通过如下方式修改名称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mentally Stretching a Web”的美国专利8,021,591(Curro等人)中所述的用于递增拉伸纤维网的设备:为其中所述的活化构件提供本文所述类型的成形元件。在图21所示设备100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成形构件102和第二成形构件104呈非可变形的啮合反转辊的形式,所述反转辊在两者间形成辊隙106。一个或多个前体纤维网被馈送到位于辊102和104之间的辊隙106中。虽然位于辊102和104之间的空间在本文中被描述为辊隙,但如下文所更详细描述的,在一些情况下,期望在可能的程度上避免压缩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体纤维网。

第一成形构件

第一成形构件102具有包括多个第一成形元件的表面,所述多个第一成形元件包括离散的、间隔开的凸成形元件112。凸成形元件沿纵向和横向间隔开。术语“离散的”不包括连续的或非离散的成形元件,诸如波纹形辊(或“环辊”)上的脊和沟槽,所述波纹形辊具有可沿纵向和横向中的一者但不是两者间隔开的脊。

如图22所示,凸成形元件112具有接合到(在该情况下,与其成整体)第一成形构件102的基座116、与基座间隔开的顶部118、和在基座和凸成形元件的顶部之间延伸的侧部120。凸元件112也具有平面图周边、和高度H1(后者是从基座116至顶部118测量的)。凸辊上的离散元件具有带有相对大表面积(例如,宽度为约1mm至约10mm,并且长度为约1mm至约20mm)的顶部118以用于产生宽变形部。凸元件112可具有任何合适的构型。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凸元件112具有平坦顶部118、竖直侧壁120、形成位于平坦顶部118和竖直侧壁120之间的过渡部122的圆角化的边缘(所谓竖直侧壁,是指侧壁120相对于从侧壁的基座开始的垂线具有零度侧壁角度)。凸元件112的顶部118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平面图构型,包括但不限于:如图21和图22所示的倒圆的菱形构型、和美式足球样形状、三角形、三叶草形、泪珠形、卵圆形、椭圆形。

凸成形元件112的多种其它实施方案也是可能的。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凸成形元件112的顶部118可为倒圆的。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侧壁120可朝凸成形元件112的中心向内渐缩,使得侧壁形成大于零的角度。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凸元件112的顶部118可为与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凸成形元件112可以其它取向设置在第一成形构件102上,而不是使它们的长度沿纵向取向(包括CD取向、和介于MD和CD之间的取向)。

第二成形构件

如图21所示,第二成形构件104具有在其中具有多个腔或凹槽114的表面124。凹槽114为对准的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中接收凸成形元件112。因此,凸成形元件112与凹槽114配合,使得单个凸成形元件112贴合在单个凹槽114的周边内,并且至少部分地沿z方向适配在凹槽114内。凹槽114具有大于凸元件112的平面图周边的平面图周边126。因此,当辊102和104相互啮合时,凹辊上的凹槽114完全包围离散的凸元件112。凹槽114具有图23所示的深度D1。在一些情况下,凹槽的深度D1可大于凸成形元件112的高度H1

凹槽114可具有与凸元件112类似的平面图构型、侧壁128、和围绕凹槽的底部132的边缘130,其中侧壁128与凹槽的底部132会合。凹槽114的侧壁128可为竖直的。凹槽的边缘130可为锐利的或倒圆的。

如上所述,凹槽114可深于凸元件112的高度H1,因此非织造材料在可能的程度上不在凸辊102和凹辊104之间被夹制(或挤压)。然而,应当理解,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体纤维网在两者间具有相对小空间的两个辊之间穿过将可能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纤维网施加一些剪切力和压缩力。然而,本发明的方法不同于如下一些压花工艺,其中凸元件的顶部抵靠凹元件的底部压缩待压花的材料,从而增大其中所述材料被压缩的区的密度。

啮合深度(DOE)为成形构件相互啮合程度的量度。如图23所示,DOE是从凸元件112的顶部118至凹成形构件114(例如,带有凹槽的辊)的最外表面124测量的。当与可延展的非织造材料组合时,DOE应当足够高,从而产生具有远侧部分的突起部32或带有最大宽度的顶盖52,所述最大宽度大于基座开口44的宽度。DOE可例如在至少约1.5mm或更小至约5mm或更大的范围内。在某些实施方案中,DOE可介于约2.5mm至约5mm之间,或者介于约3mm和约4mm之间。据信具有远侧部分(带有大于基座开口44的宽度的最大宽度)的突起部32的形成不同于如下大多数压花工艺,其中压花部通常呈现压花元件的构型,所述压花元件具有比所述压花部的剩余部分宽的基座开口。如图23所示,在凸元件112的侧部120和凹槽114的侧部(或侧壁)128之间存在间隙C。位于凸辊和凹辊之间的间隙C可为相同的,或者其可围绕凸元件的周边略有变化。间隙可在约0.005英寸(0.13mm)至约0.05英寸(1.3mm)范围内。间隙和DOE为相关的,使得较大间隙可允许使用较高的DOE。

前体非织造纤维网被放置于成形构件102和成形构件104之间。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可被放置于成形构件之间,其中前体纤维网的侧部(第一表面34或第二表面36)面向第一成形构件(凸成形构件102)。为描述便利起见,前体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36在本文中将被描述为被放置成与第一成形构件102接触。(当然,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前体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36可被放置成与第二成形构件104接触。)当用成形构件102和成形构件104对非织造纤维网施加力时,成形构件102和成形构件104使前体材料机械变形。所述力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施加。如果成形构件102和成形构件104呈板的形式,则力将在使板结合在一起时施加。如果成形构件102和成形构件104呈反转辊(或带、或辊和带的任何组合)的形式,则力将在前体非织造纤维网穿过所述反转元件之间的辊隙时施加。由成形构件施加的力冲击前体纤维网,并且使前体非织造纤维网机械变形。

当使用粘合剂层合在一起的多个纤维网变形时,期望冷却成形构件以便避免胶粘到成形构件并使成形构件结垢。可使用本领域已知的工艺来冷却成形构件。一种此类工艺可为利用冷却剂诸如丙二醇的工业冷却器。在一些情况下,期望在潮湿环境中操作所述工艺,使得在成形构件上形成一层冷凝物。

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形成非织造纤维网,所述非织造纤维网包括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和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包括从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一表面34向外延伸的突起部和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中的开口。(当然,如果前体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36被放置成与第二成形构件104接触,则突起部将从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向外延伸,并且所述开口将形成于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一表面中。)不受任何特定理论的束缚,据信当被凸成形元件112推挤到凹槽114(啮合深度DOE小于凹槽的深度D1)中时,前体纤维网(或前体纤维网层中的至少一者)的延展性拉伸非织造纤维网的一部分以形成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包括上述带有放大的顶盖和宽基座开口的突起部。(这可类似于将一个人的手指伸入到未鼓胀的气球中以拉伸所述气球的材料并且使所述气球的材料永久地变形。)

在其中前体非织造材料30包括多于一个层,并且所述层之一呈非织造材料的离散片的形式(如图24所示)的情况下,期望变形部被形成为使得基座开口处在所述连续层(诸如30B)中,并且突起部32朝所述离散层(诸如30A)延伸。当然,在其它实施方案中,这种结构中的变形部可处于相反取向。变形部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被分配到此类连续层和离散层的表面上。例如,变形部可被分配到所述连续层的全长度和/或宽度上;被分配在窄于所述连续层的宽度的区域中;或者被限制于所述离散层的区域。

本文所述的制备非织造材料的方法可排除(或可区别于)以下工艺:液压成形(水编结);液压模制;使用空气射流;刚性对弹性(例如,钢/橡胶)压花;和抵靠平坦的砧座表面使用图案化表面。该方法也可排除(或可区别于)The Procter&Gamble Company的用于制备“结构化类弹性膜”(Structural Elastic-Like Films)的工艺(“SELF”工艺)。本文所用的成形构件不同于用于SELF成膜工艺(用以形成波纹形结构(和簇成结构))的成形构件,因为SELF齿通常具有相对小直径的顶端,并且配合性环辊的脊仅邻接侧部上的SELF齿,并且不是该齿的前部和后部。

吸收制品

上文讨论了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和它们的制造方法。现在将在示例性吸收制品的上下文中更详细地说明那些三维非织造材料的用途。

对吸收制品的一般说明

图28-图30中表示了呈尿布220形式的吸收制品的示例。图28为处于平展状态的示例性尿布220的平面图,其中该结构的部分被切除以更清楚地示出尿布220的构造。图28的尿布220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面对观察者。该尿布220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示出的,因为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用作吸收制品的一个或多个部件,诸如顶片、采集层、单独的顶片和采集层、或作为层合体的顶片和采集层。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为液体可透过的。

吸收制品220可包括液体可透过的材料或顶片224、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或底片225、和至少部分地被定位在顶片224和底片225中间的吸收芯228、和阻隔腿箍234。吸收制品也可包括ADS 250,其在所示的示例中包括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讨论的分配层254和采集层252。吸收制品220还可包括弹性化衬圈箍232,所述弹性化衬圈箍包括通常经由顶片和/或底片接合到吸收制品的基础结构且与尿布的基础结构基本上处于平面的弹性部件233。

图28和图31也示出了典型的胶粘尿布部件,诸如紧固系统,所述紧固系统包括朝制品的后边缘附接并与吸收制品的前部上的着陆区244配合的接片242。吸收制品还可包括未示出的其它典型的元件,例如诸如后弹性腰部结构、前弹性腰部结构、一个或多个横向阻隔箍、和/或洗剂应用。

吸收制品220包括前腰边缘210、与前腰边缘210纵向相对的后腰边缘212、第一侧边203、以及与第一侧边203侧向相对的第二侧边204。前腰边缘210为旨在在被穿着时朝向使用者的前部放置的制品的边缘,并且后腰边缘212为相对边缘。吸收制品220可具有纵向轴线280,所述纵向轴线从制品的前腰边缘210的侧向中点延伸至后腰边缘212的侧向中点,并且将制品分成两个相对于纵向轴线280基本上对称的半部,其中将制品平坦放置、展开并从上方观察,如图28所示。吸收制品220也可具有侧向轴线290,所述侧向轴线从第一侧边203的纵向中点延伸至第二侧边204的纵向中点。制品的长度L可沿纵向轴线280从前腰边缘210至后腰边缘212进行测量。吸收制品的宽度W可沿侧向轴线290从第一侧边203至第二侧边204进行测量。吸收制品可包括裆点C,裆点C在本文中被定义为在从制品220的前边缘210开始五分之二(2/5)L的距离处设置在纵向轴线上的点。制品可包括前腰区205、后腰区206和裆区207。前腰区205、后腰区206、和裆区207可各自限定吸收制品的纵向长度L的1/3。

顶片224、底片225、吸收芯228和其它制品组件可具体地通过例如胶粘或热压花,以多种构型来组装。

吸收芯228可包括吸收材料,所述吸收材料包括按重量计至少80%,按重量计至少85%,按重量计至少90%,按重量计至少95%,或按重量计至少99%的超吸收聚合物;和包封超吸收聚合物的芯包裹物。芯包裹物通常可包括用于芯的顶侧面和底侧面的两种材料、基底、或非织造材料216和216’。这些类型的芯被称为不含透气毡的芯。芯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槽,在图28中表示为四个槽226,226’和227,227’。槽226、226’、227和227’为任选的特征结构。相反,芯可不具有任何槽或可具有任何数量的槽。

现在将更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吸收制品的这些和其它部件。

顶片

在本公开中,顶片(吸收制品的接触穿着者的皮肤并接收流体的部分)可由本文所述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和/或具有被定位在其上和/或接合到其上的非织造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使得所述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接触穿着者的皮肤。顶片的其它部分(除三维非织造材料之外的部分)也可接触穿着者的皮肤。三维非织造材料可作为条或补片被定位在典型顶片224的顶部上。另选地,三维非织造材料可仅形成顶片的中心CD区域。中心CD区域可延伸顶片的全MD长度或小于顶片的全MD长度。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顶片224可接合到底片225、吸收芯228和/或任何其它层。通常顶片224和底片225彼此在一些位置直接接合(例如在吸收制品周边或靠近吸收制品周边处),并且通过在其它位置使它们直接接合制品220的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而间接接合在一起。

顶片224可为顺应性的、感觉柔软的,并且对穿着者的皮肤无刺激性。此外,顶片224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为液体可透过的,允许液体容易渗过其厚度。如本领域通常所公开的,顶片224的任何部分均可涂覆有洗剂和/或护肤组合物。顶片224也可包括抗菌剂或用抗菌剂处理。

底片

底片225通常是吸收制品220邻接吸收芯22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定位的那一部分并且其防止或至少抑制其中所吸收和容纳的流体和身体流出物弄脏制品诸如床单和内衣。底片225通常是对流体(例如,尿液)不可透过的,或至少基本上不可透过的。底片可例如为或包括薄型塑料膜诸如热塑性膜,其具有约0.012mm至约0.051mm的厚度。其它合适的底片材料可包括透气材料,其允许蒸气从吸收制品220逸出,同时仍然防止或至少抑制流体透过底片225。

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附接方法将底片225接合到吸收制品220的顶片224、吸收芯228和/或任何其它元件。

吸收制品220的外覆盖件223可覆盖底片225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以形成吸收制品的柔软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外覆盖件223可由本文所述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形成。另选地,外覆盖件223可包括一种或多种已知的外覆盖件材料。如果外覆盖件223包括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中的一者,则外覆盖件223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或可不匹配于(例如,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图案)用作吸收制品的顶片或顶片和采集层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在其它实例中,外覆盖件可具有印刷的或以其它方式施加的图案,所述图案与用作吸收制品的顶片或顶片和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非织造材料的图案匹配或在视觉上类似。外覆盖件223在图29中例如以虚线示出。外覆盖件223可通过机械粘结、粘合剂粘结、或其它合适的附接方法接合到底片225的至少一部分。

吸收芯

吸收芯为吸收制品的如下部件,其具有最大吸收容量,并且包括吸收材料和包封吸收材料的芯包裹物或芯袋。吸收芯不包括采集和/或分配系统或不是芯包裹物或芯袋的整体部分或不置于芯包裹物或芯袋内的吸收制品的任何其它部件。吸收芯可包括、基本上由或由芯包裹物、所讨论吸收材料(例如,超吸收聚合物和极少或无纤维素纤维)、和胶组成。在其它实例中,吸收材料可包括超吸收聚合物和透气毡或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物。超吸收聚合物和透气毡或纤维素纤维的该混合物可被定位在芯袋内。芯袋可形成围绕所述混合物的C形包裹物,或者可以其它方式形成。胶也可存在于芯袋内以在制造和穿着期间至少部分地将所述混合物保持在适当位置。

吸收芯228可包含吸收材料,其具有包封在芯包裹物内的高含量的超吸收聚合物(本文中缩写为“SAP”)。SAP含量可表示按包含在芯包裹物中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70%-100%或至少70%、75%、80%、85%、90%、95%、99%或100%。出于评估SAP占吸收芯的百分比的目的,芯包裹物不被认为是吸收材料。

所谓“吸收材料”,是指具有一些吸收特性或液体保持特性的材料,诸如SAP、纤维素纤维以及合成纤维。通常,用于制备吸收芯的胶不具有或具有很小吸收特性,并且不被认为是吸收材料。SAP含量可以占包含在芯包裹物内的吸收材料的重量的高于80%,例如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9%、并且甚至至多并包括100%。相比于通常包含按重量计介于40%-60%之间的SAP和高含量的纤维素纤维的常规芯,该不含透气毡的芯为相对薄型的。吸收材料可尤其包含小于15%重量百分比或小于10%重量百分比的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或合成纤维,小于5%重量百分比,小于3%重量百分比,小于2%重量百分比,小于1%重量百分比,或甚至可以基本上不含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和/或合成纤维。

如上所述,相比于常规芯,带有非常少的或不带有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和/或合成纤维的所述不含透气毡的芯是相当薄的,从而使得总体吸收制品薄于带有包含混合的SAP和纤维素纤维(例如,40%-60%的纤维素纤维)的芯的吸收制品。该芯薄度可能导致消费者感知到降低的吸收性和性能,但从技术上讲情况并非如此。目前,这些薄型芯通常已与基本上平面的或开孔的顶片一起使用。此外,具有这些薄型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还具有减小的毛细管空隙空间,因为芯中存在极少或不存在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或合成纤维。因此,有时候在吸收制品中可能不存在足够的毛细管空隙空间以充分接收身体流出物的多次侵害或单次大的侵害。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公开提供了带有这些薄型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所述薄型不含透气毡的芯是与在本文中被描述为顶片、采集层、或顶片和采集层的层合体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中的一者结合的。在这种实例中,消费者对吸收性和性能的感知被增强,虽然由于由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提供的附加厚度而存在吸收制品的增大的厚度。此外,当与这些薄型不含透气毡的芯一起使用并用作顶片、和采集层、或顶片和采集层层合体时,三维非织造材料将毛细空隙空间往回添加到吸收制品中,同时仍然允许具有最小程度的叠堆高度,从而将成本节约传递给消费者和制造商。因此,由于该增大的毛细管空隙空间的缘故,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容易地吸收多次身体流出物的侵害或单次大的侵害。另外,相对于带有增大的厚度和因此增强的消费者对吸收性和性能的感知的平面的顶片或开孔顶片,包括作为顶片、采集层、或顶片和采集层的层合体的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还为消费者提供美观的顶片。

在图33-图35中以单独形式示出图31-图32的吸收制品220的示例性吸收芯228。吸收芯228可包括前侧面480、后侧面482以及接合前侧面480和后侧面482的两个纵向侧484、486。吸收芯228还可包括大致平面的顶侧面和大致平面的底侧面。芯的前侧面480为芯的旨在朝向吸收制品的前腰边缘210放置的侧面。如在图28所示的平面视图中从顶部来看时,芯228可具有基本上对应于吸收制品220的纵向轴线280的纵向轴线280’。吸收材料可以比朝向后侧面482高的量朝向前侧面480分配,因为在具体吸收制品的前部可需要更大的吸收性。芯的前侧面480和后侧面482可短于芯的纵向侧484和486。芯包裹物可由两种非织造材料、基底、层合体或其它材料216、216’形成,其可至少部分地沿吸收芯228的侧部484、486密封。芯包裹物可至少部分地沿其前侧面480、后侧面482、以及两个纵向侧484,486密封,使得基本上没有吸收材料从吸收芯包裹物中渗漏出。第一材料、基底、或非织造材料216可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二材料、基底、或非织造材料216’以形成芯包裹物,如图34所示。第一材料216可围绕第二材料216’邻近于第一侧边484和第二侧边486的部分。

吸收芯可包含例如粘合剂以有助于将SAP固定在芯包裹物内和/或确保芯包裹物的完整性,尤其是当芯包裹物由两个或更多个基底制成时。粘合剂可为由例如H.B.Fuller供应的热熔融粘合剂。芯包裹物可延伸至比将吸收材料包含于其内严格所需的区域大的区域。

吸收材料可以为存在于芯包裹物内的连续层。另选地,吸收材料可由包封在芯包裹物内的单独的吸收材料的袋或条构成。在第一种情况下,吸收材料可以例如通过施用吸收材料的单个连续层而获得。吸收材料具体地SAP的连续层还可通过将具有不连续吸收材料施涂图案的两个吸收层组合而获得,其中所得的层在吸收性微粒聚合物材料区域中基本上连续地分布,如例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布2008/0312622A1(Hundorf)中所公开的。吸收芯228可包括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第一吸收层可包含第一材料216和吸收材料的第一层261,所述吸收材料可以为100%或更少的SAP。第二吸收层可包含第二材料216’和吸收材料的第二层262,所述吸收材料可以为100%或更少的SAP。吸收芯228还可包含将吸收材料的每个层261,262至少部分地粘结到其相应材料216或216’的纤维热塑性粘合剂材料251。这示出于例如图34-图35中,其中第一SAP层和第二SAP层在组合前已经以横向带或“着陆区”的形式施加到它们相应的基底上,所述横向带或“着陆区”具有与期望的吸收材料沉积区域相同的宽度。所述带可包含不同量的吸收材料(SAP)以提供沿芯280的纵向轴线分布的基重。第一材料216和第二材料216’可形成芯包裹物。

纤维热塑性粘合剂材料251可至少部分地接触着陆区中的吸收材料261、262并且至少部分地接触接合区中的材料216和216’。这赋予热塑性粘合剂材料251的纤维层基本上三维的结构,所述结构本身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度相比为具有相对小厚度的基本二维的结构。从而,纤维热塑性粘合剂材料可提供腔以覆盖着陆区中的吸收材料,从而固定该吸收材料,所述吸收材料可以为100%或更少的SAP。

用于纤维层的热塑性粘合剂可具有弹性体特性,使得由SAP层上的纤维形成的纤维网在SAP溶胀时能够被拉伸。

超吸收聚合物(SAP)

可用于本公开的SAP可包含多种水不溶性但水溶胀性的能够吸收大量流体的聚合物。

超吸收聚合物可为微粒形式,以便在干燥状态下可流动。微粒状吸收性聚合物材料可由聚(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制成。然而,还可使用基于淀粉的微粒状吸收性聚合物材料,以及聚丙烯酰胺共聚物、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交联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共聚物、交联聚环氧乙烷、以及聚丙烯腈的淀粉接枝的共聚物。

SAP可以为多种形状。术语“颗粒”是指颗粒剂、纤维、薄片、球体、粉末、薄板、以及在超吸收聚合物颗粒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形状和形式。SAP颗粒可以呈纤维的形状,即细长的针状超吸收聚合物颗粒。纤维也可为织造的长丝的形式。SAP可以为球状颗粒。吸收芯可包含一种或多种类型的SAP。

就大多数吸收制品而言,穿着者的液体排放主要在吸收制品(具体地为尿布)的前半部中进行。因此,制品的前半部(如由位于前边缘和在距前腰边缘210或后腰边缘212一半L的距离处设置的横向线之间的区限定)可包括芯的大部分吸收容量。因此,至少60%的SAP,或至少65%、70%、75%、80%或85%的SAP可存在于吸收制品的前半部中,而其余的SAP可设置在吸收制品的后半部中。另选地,SAP分布在整个芯中可以是均匀的或可具有其它合适的分布。

存在于吸收芯中的SAP总量也可根据期望的使用者而变化。用于新生儿的尿布可需要比婴儿尿布、儿童尿布或成人失禁尿布更少的SAP。芯中的SAP量可为约5g至60g或5g至50g。SAP的沉积区域8(或如果存在若干个,则“至少一个”)内的平均SAP基重可为至少50g/m2、100g/m2、200g/m2、300g/m2、400g/m2、500g/m2或更多。由吸收材料沉积面积推导存在于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中的槽(例如226、226’、227、227’)的面积以计算该平均基重。

芯包裹物

芯包裹物可由围绕吸收材料折叠的单个基底、材料或非织造材料制成,或可包含彼此附接的两个(或更多个)基底、材料或非织造织物。典型的附接件为所谓的C形包裹物和/或夹心包裹物。在C形包裹物中,如例如图29和图34所示,基底中的一者的纵向边缘和/或横向边缘折叠在另一个基底上以形成翼片。然后,这些侧翼通常通过胶粘而粘结到其它基底的外表面。

芯包裹物可由适于接收和容纳吸收材料的任何材料形成。可使用用于制备常规芯的典型的基底材料,具体地,纸、薄纸、膜、织造织物或非织造织物、或任何这些材料的层合体或复合材料。

基底也可以是透气的(除了是液体或流体可透过的之外)。因此可用于本文的膜可包括微孔。

芯包裹物可至少部分地沿吸收芯的所有侧部密封,使得基本上没有吸收材料从芯中渗漏出来。所谓“基本上没有吸收材料”,是指按重量计小于5%、小于2%、小于1%或约0%的吸收材料逸出芯包裹物。术语“密封”应当广义地理解。密封不需要沿芯包裹物的整个周边是连续的,而是沿其部分或全部可以为不连续的,诸如由在一条线上间隔的一系列密封点形成。密封可由胶粘和/或热粘结形成。

如果芯包裹物由两个基底216、216’形成,则可使用四个密封件来将吸收材料260包封在芯包裹物内。例如,第一基底216可被放置在芯的一个侧面上(如图33-图35所示的顶侧面)并且围绕芯的纵向边缘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裹芯的相对底侧面。第二基底216’可存在于第一基底216的包裹的翼片和吸收材料260之间。第一基底216的翼片可胶粘至第二基底216’以提供强密封。与夹心密封件相比,该所谓的C形包裹物构造可提供有益效果,诸如在润湿负载状态下改善的耐破裂性。然后,芯包裹物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也可通过将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彼此胶粘来密封,以提供横跨芯的整个周边的对吸收材料的完全包封。对于芯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而言,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可在基本上平面方向上延伸并可接合在一起,对于这些边缘而言形成所谓的夹心构造。在所谓的夹心构造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还可在芯的所有侧面上向外延伸,并通常通过胶粘和/或热/压力粘结沿芯的周边的全部或一部分而平坦地或基本上平坦地密封。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基底或第二基底均不需要成型,使得它们可矩形切割以易于制备,但是其它形状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芯包裹物还可由单个基底形成,所述基底可将吸收材料包封在一包包裹物中,并沿芯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以及一个纵向密封件来密封。

SAP沉积区域

从吸收芯的顶侧面来看,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可由以下层的周边限定,所述层由芯包裹物内的吸收材料260形成。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可具有多种形状,具体地讲,所谓的“狗骨”或“水漏”形状,其显示沿其宽度朝向芯的中间或“裆”区渐缩。以这种方式,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在旨在置于吸收制品的裆区中的芯区域中可具有相对窄的宽度,如图28所示。这可提供更好的穿着舒适性。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还可以为大致矩形,例如如图31-图33所示,但是其它沉积区域,诸如矩形、“T”、“Y”、“沙漏”或“狗骨”形状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使用任何合适的技术沉积吸收材料,所述技术可允许以相对高的速度相对精确地沉积SAP。

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可包括至少一个槽226,所述槽至少部分地在制品280的纵向上取向(即,具有纵向矢量分量)。其它槽可至少部分地在侧向上取向(即,具有侧向矢量分量)或在任何其它方向上取向。在下文中,复数形式“槽”将用于指“至少一个槽”。槽可具有投射到制品的纵向轴线280上的长度L’,所述长度为制品的长度L的至少10%。槽可以各种方式形成。例如,槽可由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内的可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吸收材料具体地SAP的区形成。此外或另选地,一个或多个槽还可通过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将芯包裹物的顶侧面连续地或不连续地粘结到芯包裹物的底侧面而形成。槽可为连续的,但还设想槽可为间断的。采集-分配系统或层250或制品的其它层也可包括槽,所述槽可以对应于吸收芯的槽或可以不对应于吸收芯的槽。

在一些情况下,槽可至少在与吸收制品中的裆点C或侧向轴线260相同的纵向水平存在,如图28中由两个纵向延伸的槽226、226’表示。槽还可从裆区207延伸或可存在于制品的前腰区205和/或后腰区206中。

吸收芯228还可包括多于两个槽,例如至少3个、至少4个、至少5个、或至少6个或更多个槽。较短的槽也可存在于例如芯的后腰区206或前腰区205中,如由图28中朝向制品的前部的一对槽227、227’所表示。槽可包括相对于纵向轴线280对称布置,或以其它方式布置的一对或多对槽。

当吸收材料沉积区域为矩形时,槽可尤其用于吸收芯,因为槽可将芯的柔韧性改善至在使用非矩形(成型的)芯时优势较小的程度。当然,槽也可存在于具有成型沉积区域的SAP层中。

槽可以完全纵向取向并平行于纵向轴线或完全横向取向并平行于侧向轴线,但还可具有弯曲的至少多个部分。

为减少流体渗漏的风险,纵向主槽可不向上延伸到达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的任一个边缘,并因此可完全被包括在芯的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内。槽与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的最近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为至少5mm。

槽沿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可具有宽度Wc,所述宽度例如为至少2mm、至少3mm、至少4mm,至多达例如20mm、16mm、或12mm。槽的宽度在所述槽的基本上整个长度内可以是恒定的,或可沿其长度变化。当槽由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内的不含吸收材料区形成时,认为槽的宽度是不含材料的区的宽度,不考虑槽内存在芯包裹物的可能性。如果槽不由不含吸收材料区形成,例如主要通过整个吸收材料区内的芯包裹物粘结形成,则槽的宽度为该粘结的宽度。

所述槽中的至少一些或全部可以为永久性槽,是指它们的完整性至少部分地在干燥状态和润湿状态下均被保持。永久性槽可通过提供一种或多种粘合剂材料获得,例如粘合剂材料纤维层或有助于在槽壁内粘附基底与吸收材料的构造胶。永久性槽还可通过经由槽将芯包裹物的上侧和下侧(例如第一基底216和第二基底216’)粘结和/或将顶片224与底片225粘结在一起来形成。通常,可使用粘合剂以通过槽粘结芯包裹物的两个侧面或顶片和底片,但其可通过其它已知的方法来粘结,诸如压力粘结、超声粘结、热粘结或它们的组合。芯包裹物或顶片224和底片225可沿槽连续粘结或间断粘结。当吸收制品完全负载有流体时,槽可有利地保持或变成至少透过顶片和/或底片可见。这可通过使槽基本上不含SAP,从而其将不溶胀,并且足够大使得其在润湿时将不闭合来获得。另外,通过槽将芯包裹物自身粘结或将顶片粘结至底片可为有利的。

阻隔腿箍

吸收制品可包括一对阻隔腿箍34。每个阻隔腿箍可由一片材料形成,所述材料粘结到吸收制品,从而其可从吸收制品的面向穿着者表面向上延伸并提供在穿着者的躯干和腿部的接合处附近的改善的流体和其它身体流出物的约束性。阻隔腿箍由直接或间接接合到顶片224和/或底片225的近侧边缘64以及游离的端边266界定,其旨在接触穿着者的皮肤并形成密封件。阻隔腿箍234至少部分地在纵向轴线280的相对侧上的吸收制品的前腰边缘210和后腰边缘212之间延伸,并且至少存在于裆点(C)或裆区的位置处。阻隔腿箍可在近侧边缘264处通过粘结部265与制品的基础结构接合,所述粘结部65可通过胶粘、熔融粘结或其它合适的粘结方法的组合而制成。近侧边缘264处的粘结部265可以为连续或间断的。最靠近阻隔腿箍的凸起段的粘结部265界定腿箍的直立段的近侧边缘264。

阻隔腿箍可与顶片224或底片225是一体的,或可以是接合到制品的基础结构的独立材料。每个阻隔腿箍234可包括靠近游离端边266的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弹性带235,以提供更好的密封件。

除了阻隔腿箍234之外,制品还可包括衬圈箍232,所述衬圈箍接合到吸收制品的基础结构(具体地顶片224和/或底片225),并可相对于阻隔腿箍在外部放置。衬圈箍232可提供围绕穿着者的大腿的更好的密封件。每个衬圈腿箍可包括在吸收制品的基础结构中位于腿部开口区域中的顶片224和底片225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带或弹性元件233。阻隔腿箍和/或衬圈箍中的全部或一部分可用洗剂或另一护肤组合物处理。

采集-分配系统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包括采集-分配层或系统250(“ADS”)。ADS的一个功能是快速采集一种或多种流体并将它们以有效方式分配到吸收芯。ADS可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层,其可形成一体层或可保持为可彼此附接的离散层。在一个示例中,ADS可包括两个层:分配层254和采集层252,其设置在吸收芯和顶片之间,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个示例中,本公开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包括作为层合体的顶片和采集层。分配层也可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面向衣服侧上。

在另一个示例中,本公开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包括吸收制品的采集层,并且吸收制品的顶片可为大致平面的。顶片可具有不透明度,使得采集层诸如着色的采集层或带有标记的采集层可透过顶片从吸收制品的面向穿着者侧被看见。

载体层

在一个其中本公开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包括顶片和采集层层合体的实例中,分配层可能需要由载体层(未示出)支撑,所述载体层可包括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或其它材料。分配层可被施加到或被定位在载体层上。因此,载体层可被定位在采集层和分配层中间,并且与采集层和分配层成面对关系。

分配层

ADS的分配层可包含按重量计至少50%的交联纤维素纤维。交联纤维素纤维可为起褶皱的、加捻的、或卷曲的、或它们的组合(包括起褶皱的、加捻的和卷曲的)。这种类型的材料公开于美国专利公布2008/0312622 A1(Hundorf)中。交联纤维素纤维在产品包装中或使用条件下(例如在穿着者重量下)提供较高的弹性和因此较高的第一吸收层抗压缩抗性。这可向芯提供较高的空隙体积、渗透性和液体吸收,从而减少渗漏并改善干燥性。

包含本公开的交联纤维素纤维的分配层可包含其它纤维,但是该层可有利地包含按所述层的重量计至少50%、或60%、或70%、或80%、或90%、或甚至高达100%的交联纤维素纤维(包括交联剂)。

采集层

如果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仅是作为吸收制品的顶片提供的,则ADS 250可包括采集层252。采集层可设置在分配层254和顶片224之间。在这种实例中,采集层252可为或可包括非织造材料,诸如亲水性SMS或SMMS材料,包括纺粘层、熔喷层和另一个纺粘层或另选地梳理成网的短纤维化学粘结非织造织物。非织造材料可被胶乳粘结。

紧固系统

吸收制品可包括紧固系统。紧固系统可用于提供围绕吸收制品的圆周的侧向张力,以将吸收制品保持在穿着者上,这对于胶粘尿布而言是典型的。该紧固系统对于训练裤制品而言可能不是必需的,因为这些制品的腰区已经被粘结。紧固系统可包括紧固件,诸如带接片、钩环紧固组件、诸如接片和狭缝之类的互锁紧固件、扣环、纽扣、按扣和/或雌雄同体的紧固组件,但任何其它合适的紧固机构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着陆区244通常设置在第一腰区205的面向衣服的表面上,用于使紧固件可释放地附接于其上。

前耳片和后耳片

吸收制品可包括前耳片246和后耳片240。所述耳片可以为基础结构的整体部分,诸如以侧片形式由顶片224和/或底片226形成。另选地,如图28所示,耳片可以为通过胶粘、热压花和/或压力粘结而附接的独立元件。后耳片240可以是可拉伸的以有利于接片242附接到着陆区244,并将胶粘尿布保持在围绕穿着者腰部的适当位置。后耳片240还可以为弹性或可延展的,以通过初始适形地贴合吸收制品为穿着者提供更舒适和适形性贴合,并且当吸收制品负载有流体或其它身体流出物时在整个穿着期间保持该贴合性,因为弹性化耳片允许吸收制品的侧部伸展和收缩。

弹性腰部结构

吸收制品220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弹性腰部结构(未示出),其有助于提供改善的贴合性和约束性。弹性腰部结构通常旨在弹性地伸展和收缩以动态地贴合穿着者的腰部。弹性腰部结构可从吸收芯228的至少一个腰部边缘至少沿纵向向外延伸,并通常形成吸收制品的端边的至少一部分。可构造一次性尿布以便具有两个弹性腰部结构,一个定位于前腰区中而另一个定位于后腰区中。

卫生巾

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形成卫生巾的一部分,例如,顶片的一部分或全部、或顶片和采集层(或第二顶片)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其它实例中,三维非织造材料可形成放置在卫生巾的顶片上的条或补片。示例性卫生巾500公开于图36中。卫生巾500可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顶片514、液体不可透过的或液体基本上不可透过的底片516、以及吸收芯508。吸收芯508可具有本文关于吸收芯228所述的任何特征结构或全部特征结构,并且在一些形式中,可代替上文所公开的采集-分配系统而具有第二顶片(采集层或系统)。卫生巾500还可包括相对于卫生巾500的纵向轴线580向外延伸的护翼520。卫生巾500还可包括侧向轴线590。护翼520可接合到顶片514、底片516、和/或吸收芯508。卫生巾500还可包括前边缘522、与前边缘522纵向相对的后边缘524、第一侧边526、以及与第一侧边526纵向相对的第二侧边528。纵向轴线580可从前边缘522的中点延伸至后边缘524的中点。侧向轴线590可从第一侧边526的中点延伸至第二侧边528的中点。卫生巾500还可设置有如本领域中所公知的常常存在于卫生巾中的附加特征结构,诸如例如第二顶片519。

包装件

可将包括不含透气毡的芯和本公开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放置到包装件中。包装件可包含聚合物膜和/或其它材料。与吸收制品的特性相关的图形和/或标记可形成在、印刷在、被定位在、和/或放置在包装件的外部部分上。每个包装件可包括多个吸收制品。吸收制品可在压缩下堆积以便减小包装件的尺寸,同时仍然为每个包装件提供足够量的吸收制品。通过在压缩下封装吸收制品,护理者可容易地处理和存储包装件,同时由于包装件的尺寸的缘故,也为制造商提供了分配方面的节省。

如上所述,具有不含透气毡的芯和作为顶片和/或顶片和采集层层合体的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未意料到的有益效果之一是,由于叠堆高度减小,使消费者和制造商节省了成本。因此,根据本文所述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包装件可具有小于约100mm,小于约95mm,小于约90mm,小于约85mm,小于约85mm,但大于约75mm,小于约80mm,小于约78mm,小于约76mm,或小于约74mm的“袋内叠堆高度”,具体地例举在所指定范围和在其中形成的或从而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增量。另选地,根据本文所述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包装件可具有约70mm至约100mm、约70mm至约95mm、约72mm至约85mm、约72mm至约80mm、或约74mm至约78mm的“袋内叠堆高度”,具体地例举在所指定范围和在其中形成的或从而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增量。

图37示出了包括多个吸收制品1004的示例性包装件1000。包装件1000限定所述多个吸收制品1004所在的内部空间1002。所述多个吸收制品1004被布置成一个或多个叠堆1006。

实施例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材料为两种材料的复合材料,该两种材料使用H.B.Fuller(St.Paul,Minnesota,U.S.A.)D3166ZP热熔融粘合剂胶粘在一起,该热熔融粘合剂是以螺旋图案按1gsm的添加量施加的。通过由The Procter&Gamble Company的SELF辊之一和如美国专利7,410,683 B2(Curro等人)所述的环辊所形成的辊隙,以25英尺/分钟(fpm)(7.6米/分钟)的速度和0.135"(3.43mm)的DOE处理该复合材料。与SELF辊接触的材料层为由Fitesa(Simpsonville,SC,U.S.A.)生产的20gsm纺粘非织造织物。这种材料描述于Fitesa的名称为“Extensible Nonwoven Fabric”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4/206,699中,并且包括2.5旦尼尔的纤维,该纤维包含PP纤维和PE纤维的共混物。与环辊接触的材料层为由Reicofil(Troisdorf,Germany)生产的43gsm纺粘非织造织物,其包括7旦尼尔的共聚PET/PET尖端三叶形双组分纤维。

实施例1单层

在实施例1中,材料为得自Fitesa的50克/m2(gsm)的PE/PP皮/芯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织物。在25fpm(7.6米/分钟)的速度下以0.155英寸(3.94mm)的啮合深度(DOE)通过凸/凹加工工具(成形构件)对其进行处理。凸工具上的齿具有类似于图21所示的倒圆的菱形形状,在位于该齿的顶部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处带有竖直侧壁和圆角化的或倒圆的边缘。齿为0.186英寸(4.72mm)长和0.125英寸(3.18mm)宽,带有0.150英寸(3.81mm)的CD间距和0.346英寸(8.79mm)的MD间距。配合性凹辊中的凹槽也具有类似于凸辊的形状的倒圆的菱形形状,在所述辊之间带有0.032英寸-0.063英寸(0.813mm-1.6mm)的间隙,所述间隙围绕凹槽的周边略有变化。

实施例2两层

在实施例2中,材料为两种材料的复合材料,该两种材料使用与比较例1中所述相同的、以螺旋图案施加的热熔融粘合剂胶粘在一起。通过实施例1中所述的凸/凹加工工具以800英尺/分钟(fpm)(24.4米/分钟)的速度和0.155英寸(3.94mm)的DOE对其进行处理。与凸辊接触的材料层为由Fitesa生产的20gsm纺粘非织造织物,其包括2.5旦尼尔的纤维,该纤维带有比较例1中所述的PP和PE的共混物。与凹辊接触的材料层为由Beijing Dayuan Non-Woven Fabric Co,LTD(Beijing,China)生产的60gsm通风粘结的梳理非织造织物,其包括5旦尼尔的PE/PET皮/芯双组分纤维。

实施例3两层

在实施例3中,材料为两种材料的复合材料,该两种材料使用与比较例1中所述相同的、以螺旋图案施加的热熔融粘合剂胶粘在一起。通过实施例1中所述的凸/凹加工工具以800fpm和0.155英寸(3.94mm)的DOE对其进行处理。与凸辊接触的材料层为由Fitesa生产的20gsm纺粘非织造织物,其包括2.5旦尼尔的纤维,该纤维带有实施例2中所述的PP和PE的共混物。与凹辊接触的材料层为由Reicofil生产的86gsm纺粘非织造织物,其包括7旦尼尔的共聚PET/PET尖端三叶形双组分纤维。

根据“加速压缩方法”用7kPa的砝码压缩样本。沿循“加速压缩方法”测量样本的压缩前厚度和压缩后厚度。突起部的尺度和开口的尺度使用显微镜以20倍的放大率测量。顶盖的外部尺度从透视图测量,其中突起部面向上,如图5所示。突起部深度和内部顶盖宽度从如图11所示的所述材料的横截面测量。

*难以测量,因为测量值太小。

测试方法

A.加速压缩方法

1.切出待测试的样品的10个样本,并且将11片纸巾切割成3英寸×3英寸(7.6cm×7.6cm)的正方形。

2.使用带有50-60毫米直径的圆形底脚的Thwing-Albert ProGage Thickness Tester或等同物以2.1kPa和2秒的保压时间测量所述10个样品各自的厚度。记录压缩前厚度,精确至0.01mm。

3.交替放置待测试的样品层与纸巾片,以纸巾开始和结束。纸巾的选择无关紧要,使用纸巾是为了防止变形的样本中的突起部发生“嵌套”。样本应当被取向成使得样品各自的边缘和纸巾各自的边缘相对对准,并且样品中的突起部全部被取向在相同的方向上。

4.将样本的叠堆放置到40℃的烘箱中,并且将砝码放置在该叠堆的顶部上。砝码必须大于厚度测试仪的底脚。为了模拟高压力或低袋内叠堆高度,施加35kPa(例如,将17.5kg的砝码施加到70mm×70mm的面积上)。为了模拟低压力或高袋内叠堆高度,施加7kPa(例如,将3.5kg的砝码施加到70mm×70mm的面积上)。

5.使样本在烘箱中放置15小时。在该时间段过去之后,从样本上移除砝码并且从烘箱中取出样本。

6.在从烘箱中移除样本后的30分钟内,如上文步骤2中所述地测量压缩后厚度,务必保持与记录压缩前厚度时相同的次序。记录10个样品各自的压缩后厚度,精确至0.01mm。

7.使样本在23±2℃和50±2%的相对湿度下静置24小时,不要将任何砝码施加在样本上。

8.在24小时之后,如上文步骤2所述地测量10个样品各自的恢复后厚度,务必保持与记录压缩前厚度和压缩后厚度时相同的次序。记录10个样品各自的恢复后厚度,精确至0.01mm。通过从恢复后厚度减去压缩后厚度来计算厚度恢复量,并且进行记录,精确至0.01mm。

9.如果需要,可针对压缩前厚度、压缩后厚度和恢复后厚度计算10个样品的平均值。

B.拉伸方法

MD和CD拉伸特性使用方法WSP 110.4(05)Option B以50mm的样本宽度、60mm的标距长度和60mm/min的延伸速率测量。请注意标距长度、延伸速率和所得应变速率不同于所述方法中所指定的那些。

B.袋内叠堆高度测试

如下确定吸收制品的包装件的袋内叠堆高度:

设备

使用带有平坦刚性水平滑板的厚度测试仪。厚度测试仪被构造成使得水平滑板沿竖直方向自由移动,其中水平滑板总是在平坦的刚性水平基板的正上方保持在水平取向。厚度测试仪包括适用于测量水平滑板和水平基板之间的缝隙的装置,精确至±0.5mm以内。水平滑板和水平基板大于接触每个板的吸收制品包装件的表面,即每个板在所有方向上均延伸超过吸收制品包装件的接触表面。水平滑板对吸收制品包装件施加850±1克力(8.34N)的向下力,所述向下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将合适的砝码放置在水平滑板的不接触包装件的顶部表面的中心上,使得滑板加上添加的砝码的总质量为850±1克。

测试过程

在测量之前,将吸收制品包装件在23±2℃和50±5%的相对湿度下进行平衡。

将水平滑板提起并且将吸收制品包装件以如下方式在中心放置在水平滑板的下方,所述方式使得包装件内的吸收制品处于水平取向(参见图37)。将接触板中任一者的包装件的表面上的任何柄部或其它封装结构均抵靠包装件的表面折叠平坦,以便最小化它们对所述测量的影响。缓慢地放低水平滑板,直到其接触包装件的顶部表面,然后释放。在释放水平滑板之后十秒,测量水平板之间的缝隙,精确至±0.5mm以内。测量五个相同的包装件(相同尺寸的包装件和相同的吸收制品数目),并且将算术平均值报告为包装件宽度。计算并报告“袋内叠堆高度”=(包装件宽度/每个叠堆的吸收制品数目)×10,精确至±0.5mm以内。

本文所公开的量纲和数值不应被理解为严格限于所引用的精确值。相反,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每个这样的量纲旨在表示所述值以及围绕该值功能上等同的范围。例如,公开为“90°”的量纲旨在表示“约90°”。

应当理解在本说明书中给出的每一最大数值限度包括每一更低数值限度,如同此类更低数值限度在本文中明确写出一样。应当理解在本说明书中给出的每一最小数值限度将包括每一更高数值限度,如同此类更高数值限度在本文中明确写出一样。本说明书中给出的每一数值范围将包括落入此类更宽数值范围内的每一更窄数值范围,如同此类更窄数值范围全部在本文中明确写出一样。

所有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引用的文献的相关部分均引入本文以供参考;任何文献的引用不可解释为是对其作为本公开内容的现有技术的认可。当本发明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与以引用方式并入的文件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矛盾时,应当服从在本发明中赋予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

虽然已经举例说明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案,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各种其它变化和修改。因此,本文旨在于所附权利要求中涵盖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