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球囊伴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136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支架球囊伴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学血管介入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球囊伴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血管介入治疗支架传送装置均配备有一枚与该支架直径、长度相匹配的球囊,用于到达血管病变部位后扩张使支架撑开、成形、释放。在实际手术过程中支架定位时容易出现支架串动的现象,尤其是需要精确定位的开口病变,这就使现有血管支架输送装置存在以下风险:病变覆盖不充分;者支架贴壁不良,增加支架内血栓事件或者再狭窄风险;载支架球囊在支架原位过度扩张可造成远端较细血管的损伤,支架边缘的凸起,血管破裂风险;反复长时间定位导致心肌缺血时间延长,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输送及释放并完成支架固定,实现支架更好地与血管贴壁的支架球囊伴行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支架球囊伴行装置,包括导管体,所述导管体的一端设有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中还设有支撑球囊,所述支撑球囊能活动抵接支撑装置,并使支撑装置的对应部件紧贴在血管内壁上,以达到稳定的目的。

采用上述结构,把导管体伸入血管,并把支撑装置送到血管的目标位置处,此时,给支撑气囊充气,支撑气囊的外侧面抵接住支撑装置的对应部件,由于支撑气囊的外侧面较软,支撑装置的对应部件与支撑气囊之间会形成紧贴状,此时,向外往回拉动导管体,在支撑气囊的紧贴作用下,支撑装置的对应部件不会随之而移动,当该对应部件完全释放在血管内时,该对应部件与目标血管内壁抵接,接着,为了防止该对应部件受到血管内得压力影响而发生移动,继续给支撑气囊充气,再次让支撑气囊的外侧面抵接住该对应部件,并使该对应部件与血管内壁之间会形成紧贴合状,保持一段时间的抵接后,给支撑弹簧放气,平移支撑气囊一段距离,再给支撑气囊充气并继续抵接该对应部件的对应位置,并再保持一段时间,重复几次,直到支撑装置的对应部件整个都与血管内壁紧贴,最后,放完气体,收回导管体和支撑气囊即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贴壁效果更佳,支撑持久力更强,也延长了使用寿命,有助于患者长期恢复之用。

为了便于生产和装配,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体的一端设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内设有挡片,在所述挡片朝向导管体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开口压簧,所述开口压簧的一端与挡片抵接;在所述挡片上穿设有导气管,在所述导气管上设有支撑气囊,所述支撑气囊穿设在压簧中,所述支撑气囊充气后挤压开口压簧,同时回收导管体,导管体带着套筒一起移动,待套筒完全脱离开口压簧后,开口压簧在弹性力作用下张开,并支撑住对应位置血管的内壁,再继续给支撑气囊充气,使支撑气囊持续抵压开口压簧,直至开口压簧与血管内壁之间形成卡箍状,即可放气并收回导管体。

为了便于操作和生产,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体与套筒为注塑一体成型制成。

为了避免移动干涉,并便于阻血,作为优选,在所述导管体内设有隔片,所述隔片把导管体的内腔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导气管穿设在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腔体内穿设有堵塞装置。

为了便于给目标位置的血管阻血,作为优选,所述堵塞装置包括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内穿设有充气管,在所述充气管上设有堵塞气囊,该第二腔体对应导管体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导向管伸出对应位置的通孔,并引导充气管伸入对应位置的血管,给堵塞气囊充气以达到对目标血管进行堵塞,防止血回流的目的。

为了便于排出手术中残留的血液,作为优选,所述隔片与挡片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5~10mm。

为了便于排出残血并保持血管内的气压,便于导管体的移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空腔对应导管体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回血孔。

为了便于寻找需要阻血的目标血管,作为优选,所述导向管的伸入端设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的直径小于导向管上的通孔直径。

为了使导向管不与导管体发生移动干涉,避免移动不畅的后果,以便提高手术准确率,作为优选,所述弯折段的长度为0.5~1.5mm。

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能输送以及释放开口压簧,并能使开口压簧与血管内壁较好贴合,有利于目标血管内径的支撑,操作便捷,延长了使用寿命,减轻了病人痛苦,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由导管体1等组成,所述导管体1的一端设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与导管体1注塑一体成型制成的套筒11,所述套筒11内设有挡片12,在所述挡片12朝向导管体1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开口压簧13,所述开口压簧13的一端与挡片12抵接;在所述挡片12上穿设有导气管14,在所述导气管14上设有支撑气囊15,所述支撑气囊15穿设在压簧13中,所述支撑气囊15充气后挤压开口压簧13,同时回收导管体1,导管体1带着套筒11一起移动,待套筒11完全脱离开口压簧13后,开口压簧13在弹性力作用下张开,并支撑住对应位置血管的内壁,再继续给支撑气囊15充气,使支撑气囊15持续抵压开口压簧13,直至开口压簧13与血管内壁之间形成卡箍状,即可放气并收回导管体1。

在所述导管体1内设有隔片2,所述隔片2与挡片12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5~10mm,优选为8mm,该隔片2把导管体1的内腔分为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所述第一空腔21对应导管体1的一侧设有五个回血孔16,所述导气管14穿设在第一腔体21内。

所述第二腔体22内穿设有堵塞装置,所述堵塞装置包括导向管31,所述导向管31的伸入端设有弯折段311,所述弯折段311的直径小于导向管1上的通孔直径,所述弯折段311的长度为0.5~1.5mm,优选为1mm;所述导向管31内穿设有充气管32,在所述充气管上设有堵塞气囊33,该第二腔体22对应导管体1的一侧设有八个通孔,所述导向管31伸出对应位置的通孔,并引导充气管32伸入对应位置的血管,给堵塞气囊33充气以达到对目标血管进行堵塞,防止血回流的目的。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如阻血目标血管较小时,不宜使用阻血气囊15,则直接使用止血钳夹持住目标血管即可;再选择与支撑目标血管内径相适配的开口压簧13,把开口压簧13挤压后放入套筒11内,使开口压簧13的伸入端抵接在挡片12上,导气管14穿设过挡片12,并连通有支撑气囊15,同时,让导管体1上的支撑气囊15穿设在开口压簧13中,沿导管体1伸入血管,直至套筒11到达支撑目标血管位置,此时,给支撑气囊15充气,支撑气囊15的外侧面抵接住开口压簧13的内侧面,由于支撑气囊15的外侧面较套筒11的外侧面软,开口压簧13与支撑气囊15之间会形成紧贴状,此时,向外往回拉动导管体1,并带动套筒11一起移动,在支撑气囊15的紧贴作用下,开口压簧13不会随套筒11的移动而移动,当开口压簧13完全移出套筒11之外后,在弹性力作用下,开口压簧13张开,并与支撑目标血管内壁的对应位置抵接,接着,为了防止开口压簧13受到血管内得压力影响而发生移动,继续给支撑气囊15充气,再次让支撑气囊15的外侧面抵接住开口压簧13的内侧面,此时,开口压簧13与血管内壁之间会形成紧贴合状,保持一段时间的抵接后,给支撑弹簧15放气,支撑气囊15在开口压簧13内平移一段后,再充气抵接开口压簧13,并保持一段时间,重复几次,直到开口压簧13整段都与血管内壁形成紧贴状形式,最后,放完充气管32里的气体,收回堵塞气囊33,再放完导气管14内的气体,收回导管体1和支撑气囊15即可。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如阻血目标血管较大时,为了避免止血钳对血管的损伤,此时,适合使用阻血气囊15,先把导管体1的套筒11伸入到支撑目标血管的位置处,并把由隔片2分隔出的第二腔体22上的八个通孔转到阻血目标血管的方向,参照辅助设备的显示,把导向管31伸入到对应位置的通孔处,并使弯折段311对准对应的通孔,接着,导入充气管32,所述充气管32的伸入端还连通有堵塞气囊33,充气管32在导向管31的指引下,伸入阻血目标血管,然后,给充气管32充气,堵塞气囊33充气膨胀(图2中虚线所示),堵塞住血管达到阻血的目的;在此期间从通孔流入第二腔体22的血,由挡片12与隔片2之间8mm的间隙流入第一腔体21,并由回血孔16再次流入血管中,能防止血液凝固而发生的移动干涉,最后,按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开始对支撑目标血管进行支撑操作,并在完成后收回导管体1以及所有部件即可。

本发明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