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吸入粉末制剂及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4836发布日期:2019-07-03 03:19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扎那米韦的鼻吸入粉末制剂及其装置,可用于预防流感病毒。



背景技术: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健康负担。据who统计,每年流感都会造成全球约10亿人感染,其中有300-500万重症病例,并最终导致30-50万患者死亡。2008年的流感调查发现在小于5岁的儿童流感患者中,约2.8万到11.15万患儿由于流感伴发的下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神经氨酸na抑制剂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流感的首选药物,gsk研发的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商品名乐感清或瑞乐沙)于1999年8月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2009年7月作为应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政府储备药物之一,通过绿色通道在我国上市。由gsk授权南京先声药业集团生产,为胶囊型,每粒胶囊含扎那米韦5mg和乳糖20mg,通过特殊装置经口腔吸入给药。

扎那米韦(zanamivir)化学名为5-乙酰氨基-4-[(氨基亚氨基甲基)-氨基]-2,6-脱水-3,4,5-三去氧-d-丙三醇基-d-半乳糖-2-烯醇酸,为无色结晶固体,分子式为c12h20n4o7,其化学结构如下所示:

扎那米韦分子极性强,水溶性好,但是组织穿透力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仅2%。口腔吸入扎那米韦,13%-15%沉着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78%沉着在口咽部,也是病毒大量复制和传播的部位,而经鼻给药88%沉积在鼻腔,其中17%可达胃肠,2%可达肺部。扎那米韦体内不经代谢,生物半衰期2.5~5.1h,经尿液排泄,清除率2.5~10.9l/h。

由于感冒病毒主要通过鼻腔侵犯人体呼吸道,因此作为预防流感,尤其是针对流感多发性或疫区,仅通过口腔吸入制剂很难达到预防目的,因为口腔吸入制剂针对呼吸道中下部位,对雾化或粉末的粒径要求低于5μm,而鼻腔才是人体预防感冒的重点部位。为实现药物保留在鼻腔部位,药物的粒径一般要求大于10μm,并且最好可以粘附在鼻粘膜而不会造成鼻黏膜或纤毛毒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鼻吸入粉末制剂,其含有扎那米韦和可药用辅料,该制剂的粉末粒径为d10>5μm,d50<150μm,d90<300μm。该鼻吸入粉末制剂可用于预防流感病毒。

根据本发明,所述鼻吸入粉末制剂按质量比含1份的扎那米韦和3-5份的可药用辅料。

根据本发明,可药用辅料选自乳糖、碳酸钙、微晶纤维素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优选乳糖。

根据本发明,扎那米韦和乳糖的粒径分别为d10>5μm,d50<150μm,d90<300μm,优选d10>10μm,d50<90μm,d90<150μm。事实上,由于已经存在粒径符合d10>10μm,d50<90μm,d90<150μm的商品化乳糖,比如美剂乐公司的230型号的乳糖,在此作为优选。

本发明的鼻吸入粉末制剂,优选包封装于鼻腔定量喷射装置。

本发明鼻吸入粉末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扎那米韦和可药用辅料的微粉化,混合,以及灌封。如果扎那米韦和/或可药用辅料已微粉化且达到要求,则直接混合即可。微粉化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如研磨过筛、气流粉碎、球磨粉碎、均质化等,均符合本发明的要求。

作为本发明的鼻吸入粉末制剂,由于直接与黏膜接触,应保证无菌。

实施例

下面的实施例是用来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该认为是限制本发明所述的范围。

实施例一

精密称取适量的扎那米韦与乳糖,分别置于研钵中研磨,研磨的粉末分别过100目和1250目晒网,精密称取一份质量的筛分扎那米韦和四份质量的筛分乳糖混合,混合均匀后,按单剂量25mg装填于单剂剂量鼻腔吸入装置。

实施例二

精密称取适量的扎那米韦,置于研钵中研磨,研磨的粉末分别过100目和1250目晒网,精密称取一份质量的筛分扎那米韦和四份质量的230型号的乳糖,混合均匀后,按单剂量25mg装填于胶囊中,使用时将胶囊置于鼻腔吸入装置。

实施例三

实施例二中所构建的扎那米韦鼻吸入粉末制剂进行检测,包括:

(1)粉末的粒径: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mastersizer3000测试,方法为干法测试,参数为:气压2bar,折射率1.52。

自研样品稳定性过程中粒径的变化

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条件下样品的粒径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表明本样品的分散性较稳定。

(2)稳定性考察:

影响因素条件下稳定性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条件下,本样品的理化性质较稳定,符合药品开发的要求。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鼻吸入粉末制剂及其装置,该鼻吸入粉末制剂按质量比含1份的扎那米韦和3‑5份的可药用辅料。该鼻吸入粉末制剂的粒径为D10>5μm,D50<150μm,D90<300μm。本发明的鼻吸入粉末制剂可用于预防流感病毒。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人;徐俊;陈顺;彭继千;井绪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华力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12.25
技术公布日:2019.07.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