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感冒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86811发布日期:2020-05-08 18:5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感冒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感冒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主要病因: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1)六淫气候突变,六淫肆虐,冷热失调,人体卫外之气未能及时应变,以致虚邪贼风伤人。(2)时行病毒是指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多因时令不正,故使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其致病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往往与六淫相合为患。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易生时行病毒,直袭肺卫,相染为患。时行病毒伤人,常可入里化火,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3)生活起居失当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如贪凉露宿、涉水冒雨、更衣脱帽等易致外邪乘袭。(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御邪能力较弱,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如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脾虚痰湿偏盛者,易受外湿等。何以引起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或因平素体虚,稍有不慎,客邪乘虚伤人;或因过度劳累,体力下降,易自汗而肌腠不密,营卫失和,因而感受外邪;再如肺有宿疾,肺蕴痰热,肺卫调节功能失常,每易招致外邪相引而发病。

中医根据感冒发生的病机把感冒分为风热型、风寒型、阴虚型等。(1)风寒型感冒,大多发生在冬季,属中医实症。中医把有外邪侵害人体而致病的病证称为实症,而不管它是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寒邪入侵人体首先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脏,肺司皮毛,由于寒邪入侵,皮肤通过肺的指令把毛孔关起来,人体热量发散不出去,于是出现外寒内热的情况。(2)风热型感冒,中医把风称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热感冒是我们常见的感冒,一般发生在春夏两季,一般有鼻干、咳嗽、口渴、咽喉痛等症状发生,大部分人会感到鼻孔出的气很热或鼻较热,这种现象中医称为风热犯肺。(3)阴虚型感冒,主要发生在儿童青少年。中医认为脾是人体后天健康之本,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需要脾来输送。中医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脾胃亏虚,运化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肺虚脾弱、抵抗力低下,气候稍变化就易受外邪入侵而导致反复感冒或感冒后迁延难愈。儿童青少年脾阴虚大多为饮食所致,一般吃肉多的孩子易出现脾阴虚。因为现在的猪、牛、羊、鸡等都是提前几个月达到出栏重,饲料里基本上添加了各种激素。我们吃的肉都含有激素,激素是阳性、热性的性质。长期食用,脾阴就伤了。目前对于脾阴虚型感冒暂无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因此该类本发明药物具有较好的市场预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感冒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人参50-150、黄精60-180、苍术40-90、苦参30-58、麦冬60-180、地黄60-110、何首乌40-90、山茱萸60-180、茯苓40-90、佩兰35-58、黄连35-58、知母35-90、淫羊藿35-58、丹参40-110、葛根60-180、荔枝核80-140、地骨皮40-90。

优选的该中药组合物原料比例为:人参50、黄精180、苍术40、苦参58、麦冬60、地黄110、何首乌40、山茱萸180、茯苓40、佩兰35、黄连58、知母90、淫羊藿35、丹参40、葛根180、荔枝核80、地骨皮40。

或:人参150、黄精60、苍术90、苦参30、麦冬180、地黄60、何首乌90、山茱萸60、茯苓90、佩兰58、黄连35、知母35、淫羊藿58、丹参110、葛根60、荔枝核140、地骨皮90。

或:人参102、黄精136、苍术68、苦参56、茯苓83、麦冬136、何首乌83、地黄102、山茱萸136、黄连56、佩兰56、荔枝核136、淫羊藿56、知母68、丹参89、葛根136、地骨皮83。

其中苍术优选为麸炒苍术、何首乌优选为制何首乌、淫羊藿优选为炙淫羊藿。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制备由以下步骤构成:

a、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碎断;

b、佩兰、苍术加5-9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3-6小时,挥发油另器收集,水溶液过滤后备用;

c、山茱萸用5-9倍量50-90%乙醇做溶剂,浸渍12-48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0-1.35的稠膏,烘干,备用;

d、人参、麦冬、淫羊藿、知母、葛根,加6-10倍量50-90%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过滤,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烘干,备用;

e、黄精、苦参、地黄、何首乌、茯苓、黄连、丹参、荔枝核、地骨皮,加7-11倍量水,煎煮1-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过滤,与步骤b中佩兰、苍术提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成清膏,加乙醇调节醇浓度为50-80%,冷藏放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烘干,备用;

步骤c所得山茱萸干膏、步骤d所得醇提干膏、步骤e所得水提醇沉干膏与步骤b所得挥发油共同构成该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剂剂型为胶囊剂、片剂或颗粒剂。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由以下步骤构成:

a、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碎断;

b、佩兰、苍术合并,加5-9倍量水,水蒸汽法提取挥发油,提取3-6小时,挥发油另器收集,水溶液过滤后备用;

c、山茱萸用5-9倍量50-90%乙醇做溶剂,浸渍12-48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0-1.35的稠膏,烘干,备用;

d、人参、麦冬、淫羊藿、知母、葛根,加6-10倍量50-90%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过滤,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烘干,备用;

e、黄精、苦参、地黄、制何首乌、茯苓、黄连、丹参、荔枝核、地骨皮,加7-11倍量水,煎煮1-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过滤,与步骤b中佩兰、苍术提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成清膏,加乙醇调节醇浓度为50-80%,冷藏放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烘干,备用;

f、将步骤c所得山茱萸干膏、步骤d所得醇提干膏、步骤e所得水提醇沉干膏混合均匀,粉碎,加入辅料制粒;

g、步骤b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f所得的颗粒,混匀,密闭,分装,即得。

本发明药物治疗感冒优选为脾阴虚型感冒。

本发明药物治疗感冒更优选为青少年脾阴虚型感冒。

有益技术效果:首次将治疗糖尿病的本发明药物用来治疗脾虚上火导致的脾阴虚型感冒,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本发明药物治疗脾阴虚型感冒的床疗效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试验例中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中药组合物的配比如下:

人参102g、黄精136g、麸炒苍术68g、苦参56g、茯苓83g、麦冬136g、制何首乌83g、地黄102g、山茱萸136g、黄连56g、佩兰56g、荔枝核136g、炙淫羊藿56g、知母68g、丹参89g、葛根136g、地骨皮83g。

该中药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为:

a、按照处方量称取中药材,净选、碎断;

b、佩兰、苍术加6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为5小时,挥发油另器收集,水溶液过滤后备用,残渣弃去;

c、山茱萸用7倍量75%乙醇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70℃烘干,备用;

d、人参、麦冬、淫羊藿、知母、葛根,加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提取液过滤,回收乙醇,浓缩至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65℃烘干,备用;

e、黄精、苦参、地黄、何首乌、茯苓、黄连、丹参、荔枝核、地骨皮,加9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提取液过滤,与佩兰、苍术提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的清膏,加95%乙醇调解醇浓度为6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70℃烘干,备用;

f、将步骤c所得山茱萸干膏、步骤d所得醇提干膏、步骤e所得水提醇沉干膏混合均匀,粉碎;

g、将步骤f所得干膏粉与乳糖粉、糊精按4:5:1混合均匀,用60%乙醇为黏合剂,制软材,14目筛网制颗粒,60℃烘干,12-60目筛网整粒,筛出部分细粉,喷入步骤b所得挥发油,混匀,密闭半小时,即得556g颗粒。

实施例2

原料药配方为:

人参50g、黄精180g、苍术40g、苦参58g、茯苓40g、麦冬180g、何首乌40g、地黄110g、山茱萸60g、黄连58g、佩兰35g、荔枝核140g、淫羊藿35g、知母90g、丹参40g、葛根180g、地骨皮40g。

制备方法为:

a、按处方量称取中药材,净选、碎断;

b、佩兰、苍术加5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为3小时,挥发油另器收集,水溶液过滤后备用,残渣弃去;

c、山茱萸用5倍量50%乙醇浸渍12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65℃烘干,备用;

d、人参、麦冬、淫羊藿、知母、葛根,加6倍量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提取液过滤,回收乙醇,浓缩至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65℃烘干,备用;

e、黄精、苦参、地黄、何首乌、茯苓、黄连、丹参、荔枝核、地骨皮,加7倍量水,煎煮1小时,提取液过滤,与佩兰、苍术提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95%乙醇调解醇浓度为5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65℃烘干,备用;

f、将步骤c所得山茱萸干膏、步骤d所得醇提干膏、步骤e所得水提醇沉干膏混合均匀,粉碎,制成颗粒;

g、将步骤b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f所得颗粒,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片剂即得。

实施例3:

原料药配方为:

人参150g、黄精60g、苍术90g、苦参30g、茯苓90g、麦冬60g、何首乌90g、地黄60g、山茱萸180g、黄连30g、佩兰58g、荔枝核80g、淫羊藿58g、知母35g、丹参110g、葛根56g、地骨皮90g。

制备方法为:

a、按处方量称取中药材,净选、碎断;

b、佩兰、苍术加9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为6小时,挥发油另器收集,水溶液过滤后备用,残渣弃去;

c、山茱萸用9倍量90%乙醇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5的稠膏,70℃烘干,备用;

d、人参、麦冬、淫羊藿、知母、葛根,加10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提取液过滤,回收乙醇,浓缩至60℃测定相对密度为1.35的稠膏,70℃烘干,备用;

e、黄精、苦参、地黄、何首乌、茯苓、黄连、丹参、荔枝核、地骨皮,加11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3小时,提取液过滤,与佩兰、苍术提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的清膏,加95%乙醇调解醇浓度为8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35的稠膏,70℃烘干,粉碎,备用;

f、将步骤b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e所得干膏粉中,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胶囊剂即得。

试验例

为阐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效果,用实施例1中制得的药物进行了以下临床试验:

(一)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验证本发明药物治疗中学生脾阴虚型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设计方法

采用区组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法。样本量3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按1:1设计,每组15例。

、入选标准

1)近3个月感冒≥1次/月。

2)平均每天食用肉类大于150克。

3)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肿痛、鼻塞、咳嗽、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心烦易怒、乏力、大便干燥等。

4)年龄10-18岁。

5)发病后2天内。

、排除标准

1)非脾阴虚型感冒。

2)合并有呼吸道其他疾病。

3)过敏或对试验药物成分有已知的过敏史。

、随机分组

从《医学统计学》书上的随机数字表中任意选取30个随机数字,然后按照随机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号,编号1-15者为试验组,服用本发明药物;编号16-30者为对照组,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

患者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中患者编号对应的药物名称服用相应的药物,患者不可以选择药物。

表1随机数字表

6、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两组均采用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止咳等常规治疗方法。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发明药物,一次9g,一日2次。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藿香正气软胶囊,一次3粒,一日2次。

疗程:2周。2周内痊愈的患者仍要坚持服用药物至2周。

、合并用药

研究期间,不允许使用与本发明药物或藿香正气软胶囊功效相同的中药汤剂或其他中成药。

、疗效指标

(1)治疗2周内的感冒痊愈时间(天)。

注:痊愈指发热、咽喉肿痛、鼻塞、咳嗽、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心烦易怒、乏力、大便干燥等感冒症状全部消失。

(2)随访2个月内的感冒发生率。

注:随访期间若发生感冒即可中止随访。

、安全性指标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研究结果

共入组了30名脾阴虚型感冒患者,每组15例。试验组平均年龄13.8岁,男8例,平均每天食用肉食189克,近3个月平均感冒次数3.73次。对照组平均年龄13.5岁,男9例,平均每天食用肉食186克,近3个月平均感冒次数3.53次。两组在年龄、性别、平均每天食用肉食量和近3个月平均感冒次数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衡可比。

、感冒痊愈率

治疗2周后,所有脾阴虚型感冒患者均痊愈,试验组平均痊愈时间为7.47天,对照组为10.73天,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详见表2。

表2:治疗2周后感冒痊愈时间

2、感冒发生率

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了2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试验组脾阴虚型感冒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详见表3。

表3随访2个月后感冒发生率

3、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未见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四)、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所有患者均痊愈,试验组平均痊愈时间为7.47天,对照组为10.73天,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0.01)。2个月的随访期内,试验组感冒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80.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0.01)。说明本发明药物治疗脾阴虚型感冒临床疗效显著,且服药期间未见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脾的这些生理功能皆归于气的能力,所以后天失养应责之脾之络气亏虚。饮食失节是脾阴虚感冒发病的重要病因。正如《素问·奇病论》所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指出嗜食膏粱厚味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之络气亏虚。气虚则气化功能减退导致水谷精微及水液等物质代谢失常,引起脾的功能失调。阴虚则容易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所以脾阴虚的人,往往会有燥干、燥热的现象,表现为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心烦易怒、大便干结、皮肤干燥、面色萎黄、神情疲惫、舌质红绛等。因此,络气虚滞、脾失运化、水津不布是脾阴虚感冒的病因病机。

本发明药物由人参、黄精、苍术、苦参、麦冬、生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茯苓、佩兰、黄连、知母、淫羊藿、丹参、葛根、荔枝核、地骨皮组成。君药:人参补益脾之络气,使脾气旺而运化有力,气旺而津生,诚如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曰:“气回则津液升,津液升则渴自止也”。臣药:黄精滋养脾阴,辅助人参,使脾之络气旺而脾阴足,运化自健。苍术燥湿解郁运脾,使脾运健旺,水津四布而无流失之患。苦参清热燥湿,泻火兼清湿热,热清化湿,气化自畅。上述三药养脾阴、化脾湿、泻脾热、运脾气,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共用为臣药。佐药:麦冬甘寒生津止渴;生地黄壮水滋阴;何首乌善补肝肾之阴精;山茱萸补肝肾而涩精,诸药共佐黄精,不仅脾阴得滋,肝肾之阴亦得以滋填,诸药既治局部阴虚燥热的病机之标,又滋脾阴以助运化;同时又能滋补肝肾阴精治病之本,而肝肾阴足亦助滋燥土,太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佐药:茯苓淡渗利湿,助脾健运,“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中气自和,则津液自生,口焦舌干烦渴亦解”(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淡渗之品反奏生津之功,与苍术之用有异曲同功之妙,用佐苍术,功效倍增;佩兰芳香悦脾,化湿醒脾,除胃肠陈气。佩兰芳香醒脾,脾运则圆机活泼,用佐苍术,奏效尤速。黄连善退心脾郁热,用之佐苦参效力倍增;又佐以知母,滋阴降火,清热止渴,既助苦参、黄连清热之力,又防其苦燥伤阴之弊端;地骨皮泻浮游之虚火,佐苦参,泻肝肾虚火而不伤阴。淫羊藿扶肾阳而温脾土,既助黄精、生地黄、何首乌等药滋补阴精,正所谓阴阳互生,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同时又防苦寒滋阴药伤脾滞运之弊,以达佐助、反佐之功。脾失健运,津凝为痰,瘀阻脉道,血瘀络阻,血滞津液亦难输布,丹参祛瘀生新,调经顺脉,血行津液自易输布,二亦为佐药。使药:葛根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荔枝核行散滞气,使得气机畅达,津液自易输布;二药共用,葛根引津上升,荔枝核调畅气机,使益气滋阴之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补益脾之络气、滋养脾之阴津、健运脾之络气治病之本,配以清脾热、化脾湿、活血、行气诸药,治脾诸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使脾之络气旺而运化健,脾之阴津足而津自生,湿热清、血脉和而中焦气机畅达,则水谷精微,通五脏,达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津自生,力自达,脾阴虚型感冒诸证得以悉除。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感冒药物中的应用,该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人参50-150、黄精60-180、苍术40-90、苦参30-58、麦冬60-180、地黄60-110、何首乌40-90、山茱萸60-180、茯苓40-90、佩兰35-58、黄连35-58、知母35-90、淫羊藿35-58、丹参40-110、葛根60-180、荔枝核80-140、地骨皮40-90,经临床试验证实本发明药物对于青少年脾阴虚型感冒效果显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